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产业组织理论、证据和公共政策-第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让我们来看看(a)、(b)、(c)三种情况。在(a)组中,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在相应的产出范围中是下降的;在(b)组中则是水平的;在(c)组中它是上升的。    
    规模报酬与规模经济之间的差别 
    我们已经讨了递增、不变和递减的规模报酬。这些现象同所有投入的成比例变化与相应的产出变化之间的技术关系有关。换句话说,规模报酬仅与厂商内部发生的技术现象有关。把投入组合成更有效率的形式的能力,使产出率增加,就是厂商内部技术现象的一个例证。而在讨论厂商外部可能的变化情况时,则是指譬如要素价格变化的可能性,它属于厂商外部。如果所有厂商都扩张生产,那么,在每个价格和所有价格水平上都需要更多的要素,要素的价格就可能变化。在考虑到这类外部变化时,我们所讨论的就被称为外部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一个厂商在行业扩张时可能对外部规模经济的效果感兴趣,因为这时行业购买的投入数量更大,这就使得厂商的投入价格较低。在另一方面,当行业的生产扩张时,投入的价格上涨,就会发生外部规模不经济。 
    所以,规模经济与规模报酬递增是有关系的,但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后者是前者的技术基础。既然规模经济能够单纯地来自于投入的价格影响,所以,在行业(或厂商)生产规模扩张时,如果厂商必须购买的投入价格上涨,就有可能是规模报酬递增,但没有规模经济。 
    规模报酬递增  这里我们列出了一个厂商为何会经历规模报酬递增的几条原因。 
    1  专业化  随着一个厂商经营规模的扩大,所投入资源的专业化使用的可能性也就增加了。有时,这就被称为对任务或作业的进一步分工。正如亚当·斯密在他的著名的别针制造厂的例子中阐明的那样,从此类分工或专业化程度提高得到的好处是非常显著的。在对管理人员进行研究时,我们同样发现大企业能够把专业化程度更高的人员集中在一起,大企业具有更好地发掘管理技术的能力。 
    2  维度因素  大规模厂商常常使用较少比例的投入生产单位产出,显然这是由于产出量的加倍并不需要投入量的加倍。例如,让我们来看着石油的储藏成本,它的储藏成本大体上与建造储油罐使用的钢材成本相关。但是,钢材用量的增加小于储油罐体积的增加。 
    3  运输因素  在市场范围扩大时,单位运输成本可能会下降。市场规模扩大xr2倍,r为区域半径,xr2就是圆形区域面积公式。圆心到圆周的运输距离为r。在市场范围扩大4倍时,运输距离只增加2倍。 
    4  生产设备改进  企业的规模越大,就越能得益于大型设备的使用。小厂不能使用大型设备,是因为在大规模产出水平上使用大型设备才是有利可图的。 
    规模报酬减少  在厂商这一层次上,我们最终可望观察到规模报酬递减的一个基本原因是;管理的有效功能是有限的。再者,雇用的工人越多,就需要比例更高的管理人员,这就引起单位产出成本的增加。例如,可能雇用1到10个工人,给他们每人发一把鍬去挖沟,但是,一旦雇用了10个工人,就得再雇用一个监工协调他们的挖掘工作。所以,直至雇用10个工人使用10把鍬时,规模报酬仍是不变的,然后,规模报酬开始减少。随着管理层次的增加,信息和通讯的成本增加的比例更大。 
    在工厂层次上的规模报酬  我们已讨论了为何可在工厂层次上观察到规模报酬递减或递增的一些隐含的原因,这里不进一步展开。我们仅仅指出,在工厂层次上的规模报酬递增主要来源于生产的经济性。一个大的厂家在使用投入资源时专业化程度越高, 
对生产任务的分类越细。成本不变、递增和递减的行业 
    刚才我们讨论了单个的厂商,现在来看看整个行业。在所有厂商都增加产出时,产品的价格保持不变,这就是成本不变的行业。但是,假如平均单位成本曲线上升,这就是成本递增的行业。最后,在行业增加产出时,单位成本曲线下降,那就是成本递减的行业。在图16.3的(a)、(b)、(c)中,长期供给曲线的斜率就表示了这三种可能情况。    
    我们先来分析成本不变这一较普遍的情况。在图(a)中,需求曲线为DD,供给曲线为SS,均衡价格为Pe。市场需求有一个变化,DD移至D’D’。在短期内,供给曲线保持不变,均衡价格上升至P’e,这给那些已在该行业中的厂商带来了正的经济利润,这些经济利润诱导资本流向该行业。现有的厂商发生扩张,新厂商进入该行业。供给曲线移至S’S’,它与新的需求曲线交于E”点,新的均衡价格仍为Pe。连结不同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B、E”,即可得到长期供给曲线,记为SLSL。它是水平的,斜率为零。长期供给曲线是完全弹性的,需求的任何变动最终都会引起供给的等量变化。所以,长期价格保持在Pe点不变。这就是成本不变的行业。 
    在图(b)中,用向上倾斜的供给曲线SLSL表示成本递增的行业。图(c)则表示成本递减的行业。为了检验你对SLSL曲线导出过程的理解程度,请在图(b)和图(c)画出相应的短期市场需求曲线和行业供应曲线。 
规模不经济和规模经济 
    存在外部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时,一个行业就不可能是成本不变的。前者会使长期供给曲线如图16。3(c)所示,后者使长期供给曲线如图16。3(b)所示。外部规模不经济外部规模不经济是引起成本上升的因素。对于这种成本上升,单个厂商是无法控制的。最显而易见的外部规模不经济就是行业的生产扩张对资源价格的影响。随着所有厂商的生产同时扩张,就会引起一种或多种投入的价格上涨,这就是一个成本递增的行业。增加产出的外部不经济不能由单个厂商来控制,也不会在厂商本身内部发生。制造业密集程度的增加可能会引起外部规模不经济,它是所有工厂一起扩张导致的结果。 
    外部规模经济 
    整个行业的产出增加使得供应商能提高专业化程度,降低单位成本,这就产生了外部规模经济,这将导致图16.3(c)所示的向下倾斜的长期供给曲线。例如,一两个厂商在一个很小的住宅区内开展业务,他们都需要一台复印机。但他们的需求还不足以购置或租借一台复印机。他们得把原版本送到其他地方去复印。如果许多厂商进入这个区域,那么在附近开一家复印社就是有利可图的。对原先那两家厂商来说,这至少减少了到较远的地方复印材料所花费的时间。另外,复印社可以使用较大的、单位成本较低的复印设备,这样,每次复印的实际货币价格就会下降。这就是厂商外部规模经济的又一例证。这种外部规模经济是厂商无法控制的。 
    自然垄断 
    如果规模经济足够大,使得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在相应范围内(由需求曲线决定)向下倾斜,那么,就仅有一家企业能够生存下去。这个幸存者就会把产出扩张到最大,并因而达到平均总成本的最大下降。它可用“廉价出售”的方法来竞争,最终把对手都挤出该行业。图16.4描述了这种自然垄断。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LAC曲线在相应的产出范围内是向下倾斜的。现在假定市场需求曲线是DD,垄断者利润最大化的产出率在MR=LMC处,即产出率为Qm,利润最大化的垄断者要价为Pm。显然,对价格-产出决策的竞争性解决方法不能通行于该产业。竞争性的解决方法要求价格必须等于边际成本。如果价格等于边际成本P1,这个产业中的厂商(指自然垄断者)销售每一单位产出都将承受一定的损失。其原因在于;当产出率为Qc时,LAC曲线位于DD曲线之上,每单位销售量的损失就是图18。4中C1和P1之间的垂直距离。一些理论家出于价格必须等于边际成本的愿望,建议对在这种自然垄断情况下销售的每单位产出给予相当于C1和P1之间距离的补贴。有了补贴后,就可能使得每个消费者为产品支付的零售价格等于长期边际成本。但是,综合来看,产品消费者的总支出不等于被消费商品的真实社会机会成本;他们从全体纳税人那里得到了补贴。    
    多重定价  另一种研究方法也可应用于自然垄断的情况。可以想象,自然垄断者会乐意接受多重定价政策。否则,如果接受固定价格P1,垄断者将承受损失。那些需求的线相对缺乏弹性的产品消费者,愿支付高于P1的价格。向这些需求曲线相对缺乏弹性的消费者提供单位产出,所得到的超过边际成本的收益可用来弥补部分或全部固定成本。 
规模经济的度量 
    学术派别 
    规模经济是否存在至少有二个理论基础。按照贝恩(Bain)的说法:一开始有两种学术派别,即英国学派和美国学派。英国学派认为,规模经济与厂商规模有关,尤其与大型多工厂的厂商有关。他们认为,仅仅大厂商和集中性产业的存在就表明了规模经济的存在。从效率观点来看,此学派建议公共政策应促进兼并和保护大厂商。 
    美国学派的观点正好与之相反,其开创工作是由奈特(Knight)和西蒙斯(Simons)进行的。这个学派认为,在小厂商中也能利用各种规模经济。换句话说,美国学派认为,不存在什么真实的或是货币的规模经济。现在,大多数英美经济学家都不再分为哪一派,但是,争论却从未解决。 
    规模经济的估算 
    产出率、产量和时间的作用  产出率、产量和生产的初始数据是产出的三个维度,它们对实际的规模经济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首先,保持产量和初始数据不变,使产出率增加,总成本就会增加。当产出率和产量保持不变,而初始数据被移动到接近于现状时,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也随之上升。最后,若产出率和初始数据保持不变,增加产量就会减少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 
    在实际生产中,产出的各个维度都会同时发生变化,所以,把这些方面的影响独立分离出来是非常困难的。约翰斯顿(Johnston)是此领域研究工作的带头人之一,他列出了估计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一些必备条件。我们并未进一步研究过这些条件,但赞同他的观察结果:真实世界很少垂青于探索者。不过在英国和美国,大西洋两岸的统计学者都声称在进行规模经济程度的度量工作。 
    一些经验研究  最著名的统计研究是由贝恩进行的。他使用调查表来收集数据。他的结果与美国学派的理论相吻合。他发现,在大多数制造业中,无论是在工厂层次还是在厂商层次,实际上都没有规模经济。尽管他的样本包括某些相对集中的行业,如汽车业,他指出,工厂的最优规模基本上不超过市场整个生产能力的4%。他暗示,许多厂商比获取最大的规模经济效益时的规模要大。 
    对贝恩工作的批评  在规模经济的度量工作中,尽管贝恩的研究被认为很重要,但仍受到了批评。许多科学家对使用主观的调查表来决定工厂最优规模这种方法的效果提出疑问。试想,当工厂经理被要求判断其工厂规模是否缺乏效率时,他的处境是何等尴尬。有多少经理对此问题会作真切的回答?如果这种回答的概率很小,贝恩的结果就会有偏差。由于对调查问卷的回答有偏差,对范围广泛的工厂的最优规模的估计也就有偏差。另外,贝恩通过这些调查表收集成本数据,而所有厂商的成本数据都是可疑的,因为对成本的定义不同以及分摊共同成本的方法有所不同。再者,长期确定经济纯利也可能资本化并计入成本之中。 
    在成本函数的经验估计方面,另一位开拓者是乔尔·迪安(Joel Dean)。他对不同的行业中的许多厂商的成本函数进行了估计,包括一家制袜厂和一家皮带厂。在对皮带行业的研究中,迪安发现,以美元计的总成本和以千平方英尺、磅计量的产出之间有一种确定的线性关系。他在袜厂的研究中也发现了一种线性关系,总成本是产出和时间的函数。有了这些研究以后,许多研究人员都试图估计长期平均成本函数。约翰斯顿的重要著作《统计成本分析》总结了许多这类研究。近年来,对估计成本函数的兴趣明显地降低了,可能是由于缺乏约翰斯顿确定的那些条件,它们被认为是估计成本曲线的标准。这些条件包括: 
    1.不存在影响生产或成本函数的外部变化,如在整段时间内技术上的变化。 
    2.表示不同成本和产出水平的等级差异必须十分显著。 
    3.能恰当地识别成本和产出水平。 
    工程分析  一些研究人员以技术关系为基础,进行了规模经济的工程分析。我们已经指出,在建造一个大的储油罐时,储油罐体积的增加比例大于建造储油罐所需钢材数量的增长。穆尔(Moore)考察了这一类的工程技术关系。他发现某些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规模经济,其中许多似乎遵循工程中的“0.6法则”,这个法则表现了规模和产出之间的物理联系,增加机器生产能力引起的成本增加等于容量增长的0.6次方,即: 
      C1=Co (q1/qoO。6)这里:qo=现有机器的生产能力 
      q1 =大机器的生产能力 
      Co=现有机器的运行成本 
      C1=大机器的运行成本 
    0.6法则表明了机器的表面和容量之间的联系。如果用容量表示其产出能力,表面表示其成本,那么容量增长比例大于表面增长比例。只要这些表述是相对精确的,那么,0.6法则就是有效的。 
    我们注意到,穆尔在对0.6法则的研究中,只分析了一台机器而不是一组机器。分析未涉及新机器的购置,而只是涉及了现有机器的大小和生产能力的增加。 
    其他几位学者对0.6法则进行了更细致的研究。例如,哈尔迪(Haldi)和惠特科姆(Whitb)修改了这个法则,并把它应用到大约900种工业设备中。他们发现,大约有95%的设备遵循规模报酬递增规则。 
    施蒂格勒的生存法  一种判断规模经济存在与否的方法,涉及到对厂商(或工厂)在全部时间内规模分布的检验。这被施蒂格勒称为“生存法则”。他提出,穆勒(Mill)在19世纪已经提出过这一点。生存法包括一个比较简单的计算,即在整个时期内按规模把厂商划分成各种等级,计算它们的产出在行业中的份额。可以推测,如果等级给定的厂商产出所占份额下降,其对应的厂商规模就是相对缺乏效率的。等级给定的厂商产出所占份额下降越快,相应的规模就越缺乏效率。施蒂格勒当即指出生存法并不能决定一个厂商的社会最优规模。相反,该方法只是从厂商的角度来看待效率,它力图弄清楚哪一种等级的厂商规模对付政府的管制、动荡的国外市场、快速的创新、紧张的劳工关系,以及更普遍的市场力量最成功。按照施蒂格勒的说法,生存法将取代任何成本或利润率的技术分析。例如,如果技术分析表明厂商最优规模是每家日产量为1000单位,但实际上绝大多数生产规模比这个标准大三倍的厂商却在扩大其市场份额,那么日产出1000单位就不可能是最优规模。生存下来的厂商的经验将是检验规模经济存在与否的最终标准。 
    施蒂格勒的经验研究结果  表16.1表示施蒂格勒对相应规模公司的钢锭生产能力分布的经验研究结果。他发现,低于整个行业产出能力0.5%的那部分厂商在产业中的份额是下降的。这意味着此类规模的厂商并不存在实质性的规模经济。占行业生产能力0.5-2.5%的那部分厂商以中等速度下降,它们受到较大程度的规模经济的约束。有一个厂商所占份额 
表16.1相应规模的公司钢锭生产能力的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公司规模          占行业生产能力的百分比      公司数目 
(占整个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业百分比)   1930     1938     1951   1930   1938   1951 
<1/2        7。16     6。11     4。65   39    29      22  
1/2-1       5。94     5。08     5。37    9     7       7 
1-2 1/2     13。17    8。30     9。07    9     6       6 
2 1/2-5     10.64   16.59   22.21  3     4       5 
5-10        11.18   14.03    8.12  2     2       1 
10-25       13.24   13.99   16.10  1     1       1 
≥25         38.67   35.91   34.50  1     1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超过行业生产能力的25%,在22年的研究时期内,其所占份额也是以中等速度下降的,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