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产业组织理论、证据和公共政策-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传统利润理论 
    当物品和服务卖出后,劳动、土地和资本所有者就得到了工资、地租和利息。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支付给劳动、土地和资本所有者的数额的加总并不等于从出售中获得的收益?换句话说,为什么应该有东西剩余下来?为什么应该有利润(它是扣除所有成本之后的剩余)?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提出一个为何存在利润的理论。不幸的是,我们还不能提供一个唯一的为人接受(或可以为人接受)的利润理论。作为替代办法,我们提出3种为何存在利润的可行的理由。这些理论必须与承担风险、不均衡和垄断势力有关。它们并不是相互排斥的。 
    承担风险 
    有一种利润理论认为,利润是承担风险的报酬。任何一个获得一个新企业的机会的人都易遭受失败风险,或遭受这次投机中所赚要小于其他投机所赚的风险。从事契约劳动的个人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这种风险。他们可以签订长期合同,以保证特定的工资率。土地(或自然资源)所有者也同样这么做。但企业所有者无法与某种“更高势力”订合同以保证收益超过成本。如业业经营失败,承受财富或净值减少的就是所有者,这是显而易见的。而且,企业确实会失败。有些研究表明,每3个新开办的小企业中,就有2个最终归于失败。显然,为使企业家承担风险,人们必定期望付给他的报酬超出正常的补偿。这就是说,获得经济利润的可能必须包含在未来中,以使企业家接受风险。 
    必须酬劳或补偿承担风险者的理由在于绝大多数人看来并不喜欢风险。考虑这样一个例子:有人向你提一个经营建议,你必须投资1000美元。损失1000美元的机会是50%。另一方面,多赚1000美元(总收益是2000美元)的机会也是50%。该建议的期望值是零:-1000+(0)(0.5)+(2000)(0.50)。你愿意做这笔生意吗?也许不会。为了使你承担丧失你所有的钱的风险,必须付给你更多的报酬。 
    有些企业经营失败了,有些没有失败。若我们权衡一下亏损和利润,我们便会发现平均赚得的经济利润为正。根据利润风险理论,其原因在于对不喜欢风险而又承担了风险的企业家给予补偿。如果企业家是寻求风险型的,他们可能会以零或有时是负的期望值来承担风险。 
    不均衡 
    另一个利润理论涉及背离了均衡的市场。市场不均衡是指挣得的收益率高于或低于正常收益率的情形。我们还记得完全竞争情形下,长期均衡时所得经济利润为零。我们一直处于向长期均衡的移动过程之中,因此,在短期中一般是不均衡的。设有一例,此时对某一特定产品的需求突然增加。第一批觉察到这种需束增加的企业家能够进入市场,他们的生产和销售计划可以在别人赶上来以前得到调整。由于他们认识到这种瞬间的不均衡,因而得到的报酬高于正常收益,即他们会得到经济利润。 
    同样的分析对于供给方也可成立。某些认识到新的可利用生产方法的企业家可以赚得较高利润,他们可能力图占据知识上的优势。他们把新的生产技术付诸实施,并确实暂时赚得了经济利润。 
    注意这里经济利润是暂时性的。根据这个利润来自不均衡的理论,长期中如果没有预见到的事件改变供求的话,则所有经济利润都会因竞争而消失,所赚得的只是正常的(会计)收益率。 
    暂时利润也可以是负的。对某种产品的需求突然下降会降低该行业的收益率,直到削减失产以及(或者)厂商离开该行业为止。收益达不到补偿企业家所必须的数量.同样,生产成本的暂时增加会暂时降低供万的利润,这又导致减少产量和退出该行业。 
    不完全竞争 
    第三个利润理论与垄断势力有关。我们已经指出追求利润最大的垄断者会减少产量,提高价格。该垄断者因而可能得到垄断利润,只要垄断者可以阻止别人进入该产业,垄断利润甚至在长期中也可普遍存在。因此,这不是不均衡利润理论。 
    批评垄断利润理论的意见认为,这种利润只是在短期中才存在(尽管这也许是很多年),永久性阻止进入一个行业毕竟是很困难的,即便借助立法手段也是如此。垄断者必须凭借其在市场上的不寻常地位,耗费资源以保护其垄断地位,为此所耗费的资源最终可能蚕食掉垄断利润。因此,根据批评垄断利润理论的意见,这种利润近似于不均衡经济理论因为他们只是暂的。 
    这些理论并不互相抵触 
    我们已经给出了3种经济利润理论,它们并不互相抵触。每一种理论都有助于解释经济利润存在的原因。 
其他可供选择的厂商理论 
    20多年来,大家对厂商理论——或管理者行为理论——一直争论得非常激烈.因为人们不满足于用传统的利润最大化公理预言厂商行为。有些人认为,经理或管理者的开支超出了厂商财富达于极大所必需的开支。他们声称,从管理者行为看,厂商的目标好像是使资产最大或使雇用人数最大。不满于传统利润最大化理论的一个结果,便是引入了许多新的、与原有理论竞争的厂商行为模型。这些解释看来依赖于某个经理特定动机方面的差别。可以分为3大类——单变量效用函数最大化、多变量效用函数最大化以及非最大化模型。 
    第一类由一个单时期模型,如利润率或销售率最大化模型,和一个跨时期模型组成。后者用多时期资本值或增长最大化准则代替了单时期利润或销售额最大化目标。第二类所包含的模型,在厂商经理的效用函数中,除了认定为数众多的事物以外,也认定这些事物之间此消彼长互为替代的关系。这些事物可分为:经理可得到的货币收益和非货币收益,以及管理人员从分配给厂商内部和外部的个人报酬中可得到的收益。 
    由于在股份公司中所有权是分散的,所以,最常用的管理者行为模型集中注意管理者在货币财富(利润)和额外的经理效用来源如闲暇、安全、社会责任和权力(无论怎样定义)之间的权衡取舍。存在如此之多的相互竞争的管理者行为理论的原因,部分在于难以检验这么多的解释,部分在于现有组织的社会和制度设置方面存在着差别。这些相互竞争的模型之间可以预料到的差别,显然有大部分可以解释为是各种所有权和与此相联系的引导个人行为的惩罚与奖励的结果。这就是说,人们可以设计一种刺激制度,它对个人行为作出的预言将与这些模型作出的预言相同。表2.1表明了主要厂商理论的分类。我们现在要更仔细地考察其中的一些理论。 
    职员人数最大化 
    只要存在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就会出现管理者不按最有利于所有者的方式活动的可能性。既然监督本身是代价很高的活动,因此企业所有者对于管理者为自己的利益而牺牲所有者利益的一些活动不会有力图加以彻底消除的动机。以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为前提,经理能够寻求某些产生效用的资源组合,这些组合的目标在于满足他们自己的效用,而不是实现所有者利润或财富的最大化。例如,管理者可能要牺牲一部分所有者的利润来增加职员规模,尤其是在即使管理者不百分之百地按所有者利益行事,要“抓住”管理者把柄也很困难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无差异曲线显示这种权衡。在图2.2中我们画出3条线。 
表2.1主要的厂商最大化理论分类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论分类            理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变量准则模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时期            1  利润最大化 
                      2  销售额最大化或资产最大比(受利润条件约束) 
                      3  组织松弛最大化 
    多时期            1  财富最大化 
                      2  销售增长率或产出增长率 
                      3  销售额现值最大化 
                      4  目标收益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变量效用模型 
    在以下因素间      1  利润和闲暇 
    权衡              2  利润和厂商内部和睦的气氛 
                      3  经理利润和所有者利润 
                      4  利润和控制 
                      5  利润和安全性 
                      6  利润和社会责任 
                      7  利润和产品的尽善尽美 
                      8  利润和既达到厂商内部气氛和睦又达到外部气 
                         氛舒畅 
                      9  利润和经理的相机抉择 
                     10  利润、产出和薪金 
                     11 利润和其他非货币报酬 
                     12  利润和某种资产组合 
                     13  利润和职业美德 
                     14  利润、地位、权力和威望 
                     15    利润和职员规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时期职员工作小时数由横轴所示,利润表示为纵轴上单位时间美元  数,从0到S2,职员人数增加时,利润也增加,在S2点之后利润下降。因此,使  利润最大的职员规模点在S2点;然而,如果假定经理从增加职员人数中可获得  效用,那末,经理雇用的职员人数会达到他们无差异曲线族中最高的那条无差  异曲Ⅱ上的一点,即图中的E点,雇用的职员人数为S1,它大于S2。对应的  利润A将小于最大利润B。 
    图2.2横轴度量单位时间内员工工作小时,纵轴度量单位时间利润。假定管理者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利润曲线表示利润和职员规模的关系。随着职员的增添,利润递增到最大值B时,相应的职员规模为S2,随着职员人数的继续增加,利润相应递减,直到职员规模在S0处降到零。管理者效用达于最大的职员规模S1,即无差异曲线Ⅱ与“预算约束线”(或利润与职员规模之间的此消彼长互为替代曲线)相切之点E。如果不存在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或者假如由所有者本人进行监督无需花费代价,那末,除非所有者自己偏好雇用较多的职员,否则,职员规模将全定在S2。利润便是最大值B。换言之,管理者本来可以代表所有者定出最优职员规模。 
    这便是一个管理者行为的效用最大化理论。它要求存在这—情况,即所有者或股东获得信息的代价颇高。它也要求厂商具有某种程度的市场势力。如果厂商处于完全竞争市场,只有力求利润最大才能生存下来,除非所有者决定把一部分收入花在职员身上,或所有厂商都表现出同一行为。 
    销售额最大化 
    另一个厂商模型是以销售额最大化理论为基础的。如果经理认为,他们自己的报酬以及(或者)其职业威望更主要是取决于销售量而不是利润的话,他们可能追求销售额最大是取决于销售量而不是利润的话,他们可能能追求销售额最大 化。我们在此必须加进一个约束条件,即股东的确要求投资要有一个最低收益率。注意我们现在谈到的是利润率--或者每年利润/投资--而还是绝对利润。 
    销售最大化模型由图2。3所示。    
    假定在Q1之前盈利(用投资收益率来表示)是总销售额的递增函数,在Q1  后,盈利率下降;还假定存在一个经理必须满足的最低年收益率10%,经理的  无差异曲线是Ⅰ、Ⅱ、Ⅲ。它们是垂直的,表示经理并来从盈利状况好本身得  到效用。经理可达到的最高无差异曲线不是Ⅲ,销售率也不在Q3,因为每年销  售额产生的盈利低于10%,因此经理力求达到的销售额为Q3,此时正好在无差异曲线Ⅱ上,注意该销售额大于利润最大时的销售额Q1。 
    图2.3表示销售额最大化模型。纵轴代表用投资收益率表示的利润,横轴代表单位时期的销售额。利润率和销售额之间的关系如曲线所示;利润率在销售额为Q1处达到最大。但是,假定最大收益点(价格乘数量)在销售额为Q3处。尽管管理人员希望使销售收入最大,产量也无法达到Q3。因为已经对它施加了约束条件——最低收益率。我们将最低收益率任意划定为每年为10%,因此,管理者将把销售额定在Q2,而不是定在利润最大时的Q2处。 
    你会注意到我们在图2.3中画了垂直的Ⅰ、Ⅱ和Ⅲ无差异曲线。因为我们假定无论盈利性多大,管理部门都得不到效用。因此,更高的效用曲线只是向右移动的垂直线。管理者怎样才能增加单位时期的销售额从而增加收益呢?假定他们的生产正好处于需求曲线有弹性的部分,经理便可降低产品价格来增加总收益。而且,经理可以把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做更多广告来增加销售额。一些对销售额最大化假定所做的经验研究采用了威廉·J·鲍莫尔(William J.Baumol)提出的检验方法。他认为:“经理的薪金与厂商生产规模的相关关系似乎比与利润率的相关关系密切得多。”鲍莫尔在1967年修订版书中,把销售额最大化假定修改为销售额增长率最大化。这样,他就用多时期销售额最大化假说取代了单时期销售额最大化假说.麦圭尔(McGuire)、邱(Chiu)和埃尔宾(Elbing)检验了这一假说,发现经理人员收入和销售额(经营规模)的相关性比经理收入和利润的相关性更高。他们的结论是:鲍莫尔的假说得到了这些结果的支持。马布里(Mabry)和赛德(Siders)进一步检验了鲍莫尔的假说,得出的结果弱得多。他们的研究成果提供的证据既未支持、也未拒绝销售最大化假说。马歇尔·霍尔(Marshall Hall)作了进一步的检验,他并没有发现支持销售额最大化的证据。霍尔模型的一个含义是。现期销售额的增加部分地可由过去利润来解释,而这一利润是大于隐含的利润约束的。贝克(Ba-ker)用新的数据来检验销售与利润之间的相关性。他的结论是,无论是利润还是销售额,对于最高管理者的报酬都没有独立的影响。 
    增长最大化 
    一个类似的厂商模型是增长最大化模型,即经理致力于使销售收入增长率最大化。这大约也可以解释为何经理们如此乐意与其他厂商合并。如果他们发觉自己的薪水与厂商增长率有关,以及与把更大组织置于他的影响下有关,便会扩大厂商的活动。但是,他们仍然会受一定盈利性要求制约。在理论上,这种盈利性要求存在的理由是:若盈利性太差,一些股东也许会接管该厂商(以及解雇一部分或全部现任经理)。 
    加尔布雷思的观点  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思在其《新工业国》和《经济学和公共目标》中提出的观点,把管理者效用最大化、销售额最大化和增长率综合起来了。他指出,经理追求的是威望和技术熟练技巧。他还指出,经理可以实现其计划的原因,在于他们能够影响消费者行为,办法主要是做广告。因为股份公司是由那些希望自己过舒适日子的经理们经营的。所以加尔布雷恩强调大股份公司会力图避免风险,制订广泛的计划来增加稳定性。这种所谓的经济计划部门是由股份公司的技术专家经营的。后者是技术熟练的个人。在加尔布雷思看来,他们作出了所有重要的经营计划决策。 
    多变量模型 
    有些作者不是用别的单一变量去代替目标函数中的利润,而是扩大函数中的变量个数。例如阿门·阿尔钦和鲁本·凯塞尔(Reuben Kessel)提出了一个经理行为的效用最大化假定。他们把非货币动机加入了目标(效用)函数。这一含意在拥有较高程度垄断(封闭的市场)势力的厂商那里,得到了一些经验上的证实。例如,人们发现这些厂商不太强调雇员之间的货币生产率差别,而更强调个人的人身方面的特征(相貌、个性、宗教、种族等等)。有时,这些特征被用作判断雇员是否合乎意愿的标志。此外,罗斯·埃克特(Ross Eckert)还单独对管制专员(regulatory missioners)的行为进行了检验。所提供的证据证实,当管制专员面临某种制度约束时,他们确实以可预见的方式活动。这种制度约束使得对管制专员某种活动的酬劳多于或少于追求利润的组织的经理面临的刺激。例如,在专员从进一步管制中得到的好处不多时,就显露出对扩大管制活动没有什么兴趣。奥立弗·威廉森提出了一个有所不同的分析方法。他也扩大了经理目标函数中目标的个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