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明朝做千户-第1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155章 三百门大炮、平壤血战(1)

在整个平壤城中,日军总兵力约有一万八千余人,加上五千人的朝鲜新军,合计两万多人。最后,按小西行长的部署,平壤城的守卫中,日军以重兵扼守城的西北方位。七星门、小西门,普通门等地,均有三千人以上的日军把守,配备大量的火枪弓箭等。

在城的东面,小西行长判断明军不会进攻,所以没布置多少人马。最后是在城南的南芦门、含毯门中,则是有五千人的朝鲜新军把守。余下由小西行长亲自带领,作为各门的预备队。

布置完后,小西行长的自信心又回了来,根据他获得的情报,明军火枪的威力远远小于日军的火枪威力,以一些火铳及弓箭,想要攻打平壤这样的坚城,他们最终只能望城兴叹。当然,这是日军整体忽视了明军的火炮情况下。小西行长相信自己,只要稳守稳打,固守待援,最后胜利必将是属于他的。

万历二十一年正月初八日。

清晨,天气还是一样的寒冷,不过平壤城内城外,早己被大战前来临的紧张气氛所笼罩。此时,明军己是整队出营,个个披挂整齐,密密麻麻地排列在城西外之地。

此次援朝的四万余人中,大部都是辽东镇,宣府镇,大同镇的骑兵,依明时军队情况,骑兵都是披甲。各镇骑兵中,不论是士兵还是军官,个个身着八瓣帽儿铁尖盔,身披连环铁甲,每人都是外形威猛。而且他们长年与蒙古人作战,都是各镇精选而出,可说都是骁勇之士。

特别是辽东镇的辽东铁骑,更是有一个奇怪的特点,就是骑兵全持火器——三眼铳。三眼铳,以精铁打制,有三个铳管,捆焊在一起,射击时可连继发射,二十步内,火力强悍。由于三眼铳铳管短,铳膛大,所以很少有炸膛的危险。在马上连继三轮射击后,对面的敌人,很少有不垮的。

就算敌人还不垮,虽说辽东骑兵人人配有腰刀,但似乎他们很少用。因为他们的三眼铳中都安装有长长木柄,使整铳达两米长。在射击完毕后,他们抡起三眼铳,就可当狼牙棒使用,谁被他们砸一下,不死也要去半条命。唯一缺点就是三眼铳射程不及步弓远,而且遇到下雨天气,真的只能作纯狼牙棒使用了。不过辽东骑兵中,也相当一部分人配有弓箭。

黄来福看了后,很有感想,心想自己回去后,也可尝试一下这样做。

此外,惟忠部领的浙兵,一身赤红的鸳鸯战袄,手持狼筅,长枪,鸟铳,藤牌,长牌等各种兵器,站在队列中,也是非常引人注目。还有来自福建的三千藤牌兵,每人左手中套着近两米高的藤牌,这种藤牌是特制材料做成,完全可以挡住任何火铳的射击,只是怕火炮的轰击。他们的右手中拿着长刀,腰间还别着十把阔口投刀,远看过去,他们在密密层层藤牌的遮掩下,就如一座藤牌的城堡。

还有来自山西镇五寨堡的军队,也是牵着马,军将全身披甲,整齐而严肃地排列着,旌旗猎猎,如云般的随风飘扬。显示出一般强烈的肃杀之意。

各色的传令兵,巡视旗来来往往,不时传着中军提督李如松的各种命令,各阵中充满了紧张之色。不过除了大战来临前的紧张外,各阵中的明军士兵们,人人脸上还有一种明显的兴奋之意。

因为昨日时提督大人早己传下命令,此战有先登城者,赏银五千两。五千两,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自然是让各军将们兴奋不己,人人想着奋勇。虽说提督大人昨日还特别强调,此战只可向前,不可停下来争抢割取倭人的首级,有点美中不足。不过有这些赏银,那也够了。

在中军位置,李如松仔细地打量城头的动静。那上面,满是日军各样迎风招展,绣着各样醒目军徽的军旗,可以看到那边密集如林的竹矛,还有各样手持火铳的日军铁炮手,正如临大敌地看着城下的明军们。

“倭人看来己是准备好了,等会将会有一场恶战吧!”李如松心想。

此时,小西行长正在城西各门督战,果然按他昨晚的布置所料,唐人大军,主攻方向就是这里,这让小西行长心下宽慰,自己一晚的忙活没有白废。

在城头上,小西行长戴着前立桃形盔,身穿厚厚的盔甲,只是凝神地看着城下的唐国大军。他的身旁,站着几个穿着沉重又红红绿绿的豪华铠甲的日军将领。这些华丽的盔甲,罩在他们普遍身高不到一米六的身上,颇有滑稽之感。

除了这些大将外,他们的身后,还有众多的旗本亲随,铁炮众,黑衣母众,赤衣母众等人。除了这些人外,城头上就是密密麻麻戴着圆锥形阵笠的普通日军士兵了。

旗本算是高级武士,每人装备有锋利的武士太刀,不过这些人,也不是每个人都装备得起铁制铠甲及马匹跟马具的。日本还是太穷,就算是几万石的大名,一般只养得起几百人的杂兵,没有大名会给手下的武士杂兵发放良好的盔甲。

小西行长算不错了,身为丰臣秀吉的亲信,他率领的第一军团是侵朝日军中精锐的精锐,装备最好,高级武士中,大多配有铁甲。普通的武士,还有一些弓组头,铁炮足轻,也配有一些足轻胴(皮革+铁质铠甲),或是皮甲和纸胴。至于普通的日军士兵,自然是什么盔甲也没有了。

至于此时日军的编组中,一般以备及队来分。一备为六百二十八人。其中骑兵约有五十人,步兵三百九十人,还有两百三十八名非战斗员。一备又为多少队。每队约为二十五人,其中指挥官1人,骑兵2人,长枪兵8人,弓兵5人,铁炮兵4人,持镰奉行(负担的军役)与小幡持(旗手)5人。

不过他们所谓的骑兵,都是骑马上战场的人,只限于亲卫队母衣众,旗本,还有传令兵及将领等人。真的要上阵打仗的时候,在战场时,除了将领绝对不准下马外,剩余骑兵都要下马作战。事实上,此时日军的骑兵,基本上都是马上步兵。

最后在此时日军中,很少有盾牌手,那是因为日军的弓是出名的软弓,威力不大,没有什么有威胁的远程武器,所以不需要用盾牌来挡箭。此外,由于日人喜欢肉搏,崇尚进攻的思想,也造成日军很少使用盾牌。此时在小西行长的第一军团中,就没有一个盾牌手。

……

“进攻吧!”

辰时,天色己大亮,李如松挥了挥手,立时一场名留青史的恶战开始了。

号炮响起,随着中军位置一阵骚动,明军中一辆辆重型偏厢战车被推了出来。战车中,安放着一门门用多道铁箍配备铁爪,铁绊等固定好炮身的大炮。这些大炮,都是重达数百斤,长达两米,被封为大将军的佛郎机重型火炮,可发射重达七斤重的铅弹。

这样的威力,换成西洋的火炮,算是七磅炮了,不过纵观西人近代史,还没有出现过同时使用一百多门七磅炮的历史,就算在拿破仑的炮兵营中,也不过是有两门榴弹炮和三门六磅重的大炮。一个军团四万人,炮兵纵列也不过才六十门六磅重大炮。他们的野外拉行火炮,也出现得更晚。

很快,明军中一百多辆重型偏厢战车被推了出来,此外,还有两百多辆中型偏厢战车也被陆续推了出来,上装着两百多门重量略轻的灭虏炮。

偏厢战车车轮前高后低,大炮可在战车上直接发射,炮手们列阵完毕后,看到中军位置下令开火的旗号后,就赶忙装弹。明军中的佛郎机火炮,与后世的火炮有所不同,都是配用后装子铳。子铳战前先装好铅弹,铁砂,石块,火药等物。打完一炮后,就换上另一个子铳。这样快速装填,速度堪比后世的榴弹炮。

一般而言,明军的佛郎机火炮中,都配有四到五个子铳,这样就可以一直保持大炮轰击的火力。被几百门这样的大炮轰击,可说是一场悲剧。当然,有利有弊,佛郎机火炮后膛配发子铳。加快了发射速度,却牺牲了距离,一般的重型佛郎机火炮只可打出一里远,轻中型佛郎机火炮就打得更近了。

不过黄来福认为,只要将来不是和西洋人作战,眼前的对手,不论是蒙古人,还是满洲人,还是日本人,有佛郎机火炮对付他们,己经足够使用了。事实上,如果不是明朝财政崩溃,以至于万历后期无财可用,坚炮利甲尽数丧失,满洲人也没有兴起的机会。

而此时在城头上的日军将领,从小西行长到普通士兵们,却是傻呵呵地看着城下的明军在忙活着,不明白明军是在做什么。

也怪不得他们,日军火铳虽略优于明军,但他们却没看过什么大炮。因为当时日本的文化,禁止车轮运输方式,火炮不能在野外移动,所以他们不了解火炮的厉害。日军称为石火矢的大炮,一直到第二次朝鲜之战,也不过才有四十门,不过却没有几人会使用。

因此他们眼睁睁地看着城外的明军炮手从容布置,然后三百多门佛郎机火炮对着城头齐轰……

事后朝鲜国如此记载:“城外诸炮一时齐发,声如天动,俄而花光烛天……天兵之炮如天崩地裂,犯之无不焦烂!”

第155章 三百门大炮、平壤血战(2)

震耳欲聋的炮响声不断,无数的铅弹、铁砂、石块,不时横扫在平壤城西头。

火光烟雾冲天,在明军猛烈的炮火攻击下,城头日军伤亡惨重。而且日军没见到什么大炮,所以他们不论是将领还是士兵,都没有应对火炮的经验,不会躲避炮弹。只是傻头傻脑的挨炸,或是抱头鼠窜,哭嚎着不知该如何应对。

说实在,此时的明军火炮,就类似一种大号的霰弹枪,一炮打出去,就是一片铁砂弹幕笼罩方圆之地。被铁砂扫中,就是一片肢体横飞的血雾。三百多门火炮一齐射击,那威力可想而知。

才一轮炮击后,平壤城西之地,就到处是血肉模糊的日军尸体。死伤日军流出来的血,很快又被寒冷的天气冻住,在城头上形成一片血色的冰河。还有那些被击倒燃烧的各色日军家纹旗。

小西行长也差点被一个如拳头般大小的炮铅弹扫中,吓得他全身胆战,心下冰冷。没想到唐人火炮的威力这么大,难道自己事先了解的唐人情报都是假的?

不过说实在,除了乱叫乱喊外,就连小西行长在内,都不知该如何付对城外的明军火炮,加上日本人骨子里的一根筋,第一军团的日军士兵们,也确实是非常强悍,就算死伤再多,还是在各旗本武士的指挥下,嚎叫着冲上城头各处防守,继续成为明军大炮的活靶子。

事后明军随军医士记载:“每落炮一发,倭兵死伤者众,然毫不在意,仍蚁聚而突之,直至中炮仆地乃止。”

佛郎机火炮装有瞄准具,配有准星,照门,炮耳等。火炮置于战车座架时,炮身可左右旋转,调整射击角度范围。城下明军在第一轮炮击后,有些火炮打偏了,在炮手们的调整下,城下的火炮战车,又开始了第二轮的炮击。

……

打完一轮又一轮,一直打完了所有的配装子铳,明军火炮们才停了下来。炮击结束时,城头己是日军尸体遍地,加上缺胳膊断腿的日军伤者的哭嚎声,有如地狱一般。

这个时候,小西行长连死的心都有了。明军大炮威力这么大,发射时间距离这么短,自己手下的将士们,还如何与他们作战?

他不知道的是,在明军炮击时,日将大友义统曾率领一支部队来增援小西行长,结果还没到平壤城时,就被明军震天动地的炮声吓了回去了,不战而退。

好容易,明军地狱一般的炮火停止了,小西行长略略统计了一下城头的伤亡,不由吐血三升。仅城西北数门城墙上的日军,在几轮炮击后,就死伤数百人,这仗还怎么打?

不过小西行长毕竟是第一军团的军团长,领军经验丰富,他知道明军肯定就要进攻了,勉强镇定下来,召集日军各将继续防守各城头城门,鼓舞士气等。

而日军虽然伤亡惨重,但很快的,在小西行长等高级或是中级军官的指挥下,他们就恢复了防守阵形。公正地说,不论是当时还是后世的日军,都有着极强的纪律性及服从性,确实是个非常强悍的对手。

……

“攻城!”

明军阵营中,李如松手一挥,立时中军位置的战鼓声擂响。随着各旗号飞扬,各路明军呐喊声有如天崩地裂般响起,他们依事先的布置,抬着战梯,潮水般地杀向平壤各门。城外的明军火炮们,也对城头进行压制性的射击。

各军攻击后,李如松也亲率五百家丁上前督阵,黄来福自然是率着一些家丁紧紧地跟在他的身旁。至于他的三千人马,还是停在城外不动,随时作为各门的预备队。

攻打平壤城西面七星门的是蓟镇都督佥事杨元,和辽东副将张世爵率领的两万人,眼见这些人马滚滚地冲到城下,纷纷竖起了战梯。一时间,数百架战梯架上了平壤城头,如蚁般的明军向城上攀去。很多明军眼中都是火红,只要攻上城头,就有五千两银子啊。

小西行长抽出武士刀,对着城外大吼道:“射击,铁炮队射击。”

在他身旁,早有一千多人,矮小又精悍,身披轻胴的日军铁炮足轻,排成整齐的三列。听小西行长这样一喝,立时城头伸出一片黑乎乎的铁管。

“砰砰砰砰。”

铁管冒出一片片刺眼的火光烟雾,如爆豆般的声音响个不绝。

立时一片惨叫,正在战梯上爬的明军士兵们,纷纷中弹,身上冒出血雾,摔倒下去。

“再射击。”

日军铁炮足轻第二列又上前射击。

“砰砰砰砰。”声又是不绝。

又是一片的明军惨叫声。

等第二列放完后,日军铁炮足轻第三列又上前。而先前两列放完的日军铁炮足轻又赶忙装药。日军的“三段射击法”确实高明,一列射击后,另两列填弹引火。每一击之间不过几秒的间隔,轮番射击,威力巨大。

小西行长的部下铃木重秀还发明出“铁炮狙击法”,一杆火枪由四个人使用,在射手左边,右边,后面各设一人。每击一发后,左边的人填入子弹,右边的人填入火药,后面的负责点火,每一击之间距离时间更短。他们这一队铁炮足轻,虽然只有一列人,但射击的威力,却是不少于那三列日军铁炮足轻。

加上日本人工作认真,他们军中使用的火枪质量确实好,完全没有炸膛的危险,完全可以紧贴脸边,放心瞄准使用。

一千多只火枪,连继发射,这样的威力是巨大的,战梯上的明军,纷纷被火枪射中,惨叫倒地。

杨元部的一个明军千总,只是骂了句:“将士们不用怕,倭人的火铳只能放一次,乘这个机会大家登上城去……”就被日军一个火枪手一枪打入头盔,摔倒在城下,生死不明。

日军火枪这么猛,这是出乎登城明军的意料之外的。不止这些,日军还有大批的弓箭手,不住地向城下射箭。日军密密麻麻的竹矛手,还在箭垛旁,不住地向攀近城头的明军乱刺。还有很多日军,向城下倾倒煮沸的大锅热水,又投掷巨石,滚木等。

好容易冲上城头的明军士兵,面对的是那些日军武士,特别是那些旗本,黑衣母众,赤衣母众等人,这些人人数少,但作战时疯狂不要命。他们手持锋利的武士刀,口中哇哇叫着,矮壮的身子一冲一跳,手中的武士刀直劈下来,没有几个明军抵达得住。

这个是战斗意志非常坚定,比蒙古人凶悍数倍的对手。

战斗如此残酷,就算攻打七星门的是辽东,蓟镇两镇抽调出来的精兵,但他们也动摇了,纷纷从城头战梯上败退下来。正在这时,李如松带领家丁们及黄来福等人巡视到这,二话没说,斩杀了两位后退的千总。

他冷冷道:“敢后退者,格杀勿论!”

看着这一切,退下来的明军将士们惊恐了,为了不被李如松斩了,他们只能去斩日本人了。

于是战斗又开始了。

……

不过此次攻打七星门的明军吸取了教训,杨元和张世爵商议了一下,经过李如松的同意,调来了一批福建的藤牌兵,让他们用高高的藤牌掩护,然后军中的明军弓箭手借着他们盾牌的掩护,挡住日军火铳的射击。慢慢地逼到城下,向城头射箭,以压制日军的铁炮。

明军擅长使用火箭,就是普通的弓箭大多使用火药助推。此时数千明军弓箭手,在藤牌的掩护,一齐弯弓搭箭,向城头射去。箭杆上的药捻哧哧声响成一片,只见明军阵地白烟弥漫,无数利箭带着一股淡淡的烟雾或是长长的焰尾,不断飞向城头。

火药助推的箭矢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威力可破重甲,除了躲避外,任何阻挡都无用。一时间,城头的日军纷纷惨叫,很多人还被射得像刺猬一般。

乘这个机会,七星门外的明军又开始进攻,此时他们己经摸出了一套规律,就是城下弓箭手放箭掩护,登城的步兵们则是持牌拿刀进攻。不过日军在小西行长的督阵下,仍是拼命抵抗,滚石如雨般打下来,铁炮也是不停地射击,战事又激烈残酷起来。

七星门城外,杨元和张世爵二人都是大吼大叫着,指挥部下进攻。李如松则是静静地看着,不发一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