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小逻辑 作者德黑格尔着贺麟译·txt-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利亚特》之所以成为有名的史诗,是由于它的诗的形式,而它的内容是遵照这形式塑造
或陶铸出来的。同样,又如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的内容,是由于两个家族
的仇恨而导致一对爱人的毁灭,但单是这个故事的内容,还不足以造成莎士比亚不朽的
悲剧。
    进一步就内容与形式在科学范围内的关系而论,我们首先须记着哲学与别的科学的
区别。后者的有限性,即在于,在科学里,思维只是一种单纯形式的活动,其内容是作
为一种给予的〔材料〕从外界取来的;而且科学内容之被认识,并不是经过作为它所根
据的思想从内部自动地予以规定的,因而形式与内容并不充分地互相浸透。反之,在哲
学里并没有这种分离,因此哲学可以称为无限的认识。当然,哲学思维也常被认作是单
纯的形式活动,特别是逻辑,其职务显然只在于研究思想本身,所以逻辑的无内容性可
算得是一件公认的既成的事实。如果我们所谓内容只是指可以捉摸的,感官可以知觉的
而言,那么我们必须立即承认一般的哲学,特别是逻辑,是没有内容的,这就是说,没
有感官可以知觉的那种内容。不过好在通常意识以及一般的语言惯例所了解的内容,却
并不仅限于感官上的可知觉性,也不仅限于单纯的在时空中的特定存在。
    大家都知道,一本没有内容的书,并不是指没有印得有字的一册空白纸,而是一本
其内容有等于没有的书。而且经过仔细考察和深入分析,我们就可见得,对于一个有教
养的人说来,所谓内容,除了意味着富有思想外,并没有别的意义。但这就不啻承认,
思想不可被认作与内容不相干的抽象的空的形式,而且,在艺术里以及在一切别的领域
里,内容的真理性和扎实性,主要基于内容证明其自身与形式的同一方面。

    §134

    但直接的实存是持存自身的规定性,也同样是其形式的规定性。因此直接实存对于
内容的规定性也同样是外在的,尽管内容由于它的持存环节而得到的这种外在性,对于
它〔内容〕仍然是主要的。经过这样设定起来的现象就成为关系(VerhaBltnie),在这
种关系里,同一个东西,即内容,作为发展了的形式,是既作为独立实际存在的外在性
和对立性,又作为它们的同一性的联系(Bezie-hung),而惟有在这种同一性的联系里,
这有差别的两方面才是它们本身那样。

(c)关系(Das VerhaBltnis)

    §135

    (a)直接的关系就是全体与部分的关系;内容就是全体,并且是由(形式的)诸部
分、由它自己的对立面所构成。这些部分彼此是不同的,而且是各自独立的。但只有就
它们相互间有同一联系,或就它们结合起来而构成全体来说,它们才是部分。但是结合
起来就是部分的对立面和否定。
    附释:本质的关系是事物表现其自身所采取的特定的完全普遍的方式。凡一切实存
的事物都存在于关系中,而这种关系乃是每一实存的真实性质。因此实际存在着的东西
不是抽象的孤立的,而只是在一个他物之内的。唯因其在一个他物之内与他物相联系,
它才是自身联系;而关系就是自身联系与他物联系的统一。
    只要全体与部分这种关系的概念〔名〕和它的实在性〔实〕彼此不相符合,这种关
系便是不真的。全体的概念必定包含部分。但如果按照全体的概念所包含的部分来理解
全体,将全体分裂为许多部分,则全体就会停止其为全体。确有许多事物处于上述这样
的关系中,但也正是由于这种原因,这些事物只是低级的不真的存在。在这里,一般地
必须记着,在哲学讨论里“不真”一词,并不是指不真的事物不存在。一个坏的政府,
一个有病的身体,也许老是在那里存在着。但这些东西却是不真的,因为它们的概念
〔名〕和它们的实在〔实〕彼此不相符合。
    全体与部分的关系作为一种直接的关系,乃是反思的理智所非常容易理解的,而因
此之故每当事实上我们在寻求较深邃的关系时,反思理智也常会以这种直接关系为满足。
譬如,一个活的有机体的官能和肢体并不能仅视作那个有机体的各部分,因为这些肢体
器官只有在它们的统一体里,它们才是肢体和器官,它们对于那有机的统一体是有联系
的,决非毫不相干的。只有在解剖学者手里,这些官能和肢体才是些单纯的机械的部分。
但在那种情况下,解剖学者所要处理的也不再是活的身体,而是尸体了。这倒并不是说
科学家这种分解工作不应该有,这只是说,如果我们要真正认识有机体的生命,单凭生
命体与部分之间的外在的机械的关系是很不够的。——如果应用这种外在的机械的关系
去研究精神和精神世界的各种较高形态,当必更远为不够了。在心理学里虽还没有人明
白提到灵魂的部分或精神的部分,但单纯用理智的抽象方法去研究这门学问的人,总不
免同样以这种有限的关系的观念为基础。至少当他们列举并描述精神活动的各种形式,
并孤立地分解成某些所谓特殊力量和性能时,他们所采取的就是这种外在的机械的关系
的观点。

    §136

    (β)因此上述那种全体与部分的关系中的唯一和同一的东西,即出现在那种关系
中的自身联系,乃是一种直接的否定的自身联系,而且也可说是一种自身中介的过程,
在这过程里,那唯一和同一的东西(即自身联系)本是与差别不相干的。可是这自身联
系既是否定的自身联系,它就对自己本身作为自身反映而形成的差别持排斥态度。并且
把自己设定为反映他物而实存着的东西,而且反过来,又把这种反映他物引回到自身关
系和无差别。这就发展到力和力的表现。
    〔说明〕全体与部分的关系是直接的,因而是无意义的〔机械的〕关系,并且是一
种将自身同一性转化为差异性的过程。在这转化过程里,全体过渡为部分,部分过渡为
全体,而且在这一方面,便忘记了它与那一个方面的对立,因为每一方面,无论全体一
面,或个别一面都各自被认为是独立存在。
    换言之,如认部分持存于全体内,并以全体为部分所构成,则我们一时便会认全体
为持存的,另一时又会认部分为持存的,同时每一方都认它的对方为不重要。机械关系
的肤浅性一般即在于各部分既彼此独立,而部分又离全体而独立。
    这种无聊的两方面循环往复的抽象关系也可以采取递推至无穷的方式。物质可分性
无穷进展的关系就是如此。一个东西在某时被认作全体,于是我们便进而作部分规定,
而这个规定旋即被忘记,反而认这部分为全体,于是又重新发生规定部分的工作,如此
递推以至无穷。但如果将这种无穷递推的过程认作是否定的东西——它本是否定的东西
——那么它就是这两方关系中的否定的自身联系,它就是力,一个作为自在存在的自身
同一的全体。同时它又自己扬弃其内在存在并且表现其自身于外,这就是力的表现。反
过来,这力的表现又消逝了而回复到力。
    力虽说具有这种递推的无限性,但也是有限的。因为〔力的)内容,或力及其表现
的唯一和同一的东西,首先只潜在地是这种同一性;因为关系的两个方面的每一方面本
身都还不是关系的具体同一性,都还不是全体。所以它们是彼此相异的,而它们的关系
也是一种有限的关系。因此,力需要外在的诱导,它是盲目地起作用,而且由于这样地
缺乏形式,所以内容也是受限制的、偶然的。它的内容与形式还没有真正的同一性,还
不是自在自为地规定了的概念和目的。——
    这种区别有高度的重要性,却不易了解。要到以后讨论目的概念本身时,才作较细
密的规定。若忽视这个区别,就会引起混乱,误认上帝为力,赫尔德的上帝观就特别犯
了这种毛病。
    常有人说,力本身的性质还不知道,知道了的只是它的表现。须知,一方面,力的
整个内容规定与力的表现的内容规定正是同一个东西;因此用一种力以解释一个现象,
只是一空洞的同语反复。所以一般人以为无法知道的东西,实仅不过自身反映的空洞形
式,惟有通过这种空洞的形式,力和它的表现才有区别,而这种空洞的形式同样是某种
熟知之物。
    这种形式对于那只能从现象中得到认识的内容和规律,却毫无增益。到处也都有人
肯定地说,使用这种形式并不会对力的性质提出什么说明;因而我们真无法看出当初为
什么会把力的形式引进到科学里面来。但另一方面,力的性质当然是一个还没有被知道
的东西,因为,无论就力的内容在它自己本身内如何必然地联结一起,无论力的内容自
身如何受到限制,因而它的规定性必须以外在于它的他物为中介,才会联结在一起,—
—对这些我们都是仍然缺乏理解的。
    附释一:力与力的发挥的关系,和全体与部分的直接关系相比较,可认作是无限的
关系。因为在力与力的发挥的关系里,两方面的同一是明白建立起来的,而在全体与部
分的关系里,双方的同一则只是潜在的。全体虽为部分所构成,但全体一经分割成部分,
便失其为全体。但力之为力则全靠其发挥,唯有经过发挥,力才返回其自身,而力的发
挥亦即力的本身。但细究之,这种关系仍然是有限的,其所以有限,即在于它的中介存
在。正如全体与部分的关系之所以有限,即在于它的直接性。力及力之发挥的中介关系
的有限性,最明显的证明即在于每一种力都是受制约的,都需要其自身以外的别种东西
以维持其存在。例如,磁力,如众所熟知,需要有铁才能发挥出来。至于铁的别种特质,
如颜色、比重、或与酸的关系,却和铁与磁力的关系不相干。同样,别的力也始终必须
经过自身以外的别的事物的制约和中介。另外,力的有限性也表明力需要外在的诱导才
能发挥出来。而这诱导力的东西自身也仍是力的发挥,而这一力的发挥又同样需要诱导。
这样我们所得到的,或者是复演那无穷的递推,或者是诱导的力与被诱导的力之相互为
用。在任何一种情形下,我们都得不到运动的绝对开始,即国力不象目的因,尚没有内
容自己规定自己本身的力量。力的内容是一种特定的被给予的东西,所以当力发挥出来
时,正如一般人所常说的那样,它的效力是盲目的。从这里就可以理解到抽象的力的发
挥和有目的行动之间的区别。
    附释二:那常被人重复提出的说法,即力的本身不可知,只有力的发挥方可知的说
法,必须被斥为没有根据。因为力之所以为力,只在于它向外发挥,而我们从力的全部
发挥里所得到的规律,同时就是对于力的本身的认识。但从认力之本身为不可知的说法
里,却已正确的预示着力与力的发挥的关系仅是有限的关系了。就力之各种各样的发挥
看来,最初好象只是一些杂多的没有规定性的东西,而且单就力的每一个别的发挥看来,
也好象只是偶然的发动。直至我们把这种杂多归结为它的内在的统一,而予以“力”的
名称,并在那好象是偶然的发挥中认识其支配着的规律时,我们便可意识到它的必然性
了。但各种不同的力自身仍是杂多的东西,而且表现为彼此单纯地纷然杂陈,也好象是
偶然的。因此在经验的物理学里,我们说引力、磁力、电力等等,同样在经验的心理学
里,我们说记忆力、想象力、意志力以及其他的心理力量。于是又重新引起把这些不同
的力量归结为统一的全体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即使我们能将这多种不同的力归结为一
个共同的原始的力,仍不能得到满足。因为这种原始的力气实只是一个空洞的抽象东西,
正如抽象的物自体一样,没有内容。并且力及力的发挥的相互关系,本质上仍然是一种
中介性的〔互相依赖的〕关系。如果认力为原始的、独立不倚的,这未免与力的概念或
定义相矛盾了。
    根据这番对于力的性质的讨论,我们虽勉强可以承认称这实存着的世界为神圣的力
的表现,但我们反对认上帝为一单纯的力,因为力仅是一个从属的有限的范畴。在文艺
复兴时期,许多自然哲学家曾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追溯到一植基于各现象后面的力。这
种说法被当时的教会斥责为无神论,实不为无因。大概教会以为,如果认为天体运行是
由于引力,植物生长是由于生力等等,那就没有什么化育须由天意主宰,而上帝只好被
贬抑成为各种自然力运行的一个悠闲的静观者。
    诚然,许多自然科学家,特别是牛顿,当他们用抽象的力的范畴来解释自然现象时,
皆曾明白保证,他们的学说绝不会损害作为世界的创造者和主宰者的上帝的尊荣。但这
种用力的观念来解释自然的办法,其逻辑的结果就是这样的:抽象的理智据以推论,就
会执着每一个别的力本身,并且将这有限性的力坚持当作究竟至极者,和这种有限化了
的独立的力和质素构成的世界相反,便只好用抽象的无限性去规定上帝,说他是不可知
的、最高的、远居彼岸的存在了。这就是唯物论和近代启蒙思想的立场,它们对于上帝
的看法,只限于表面上承认上帝的存在,而忽视了上帝之所以存在。所以在这场论辩里,
教会和宗教思想在某意义下却站在较正确一边。因为那有限的理智的思想方式,对于认
识自然界,以及精神世界的诸形态的真理,皆不能予人以充分满足。但另一方面我们却
不能忽视经验有理由争取对于现存世界以及它各方面的内容的规定性予以思维的理解,
并且进一步去寻求比只是抽象地相信上帝是世界的创造者和主宰者更深彻的智慧。当受
到教会权威支持的宗教意识告诉我们说上帝以其全能的意志创造世界,上帝指导星球在
轨道上运行,并赋予万有以存在及幸福时,尚剩下一个“为什么?”的问题没有答复。
解答这个为什么的问题,一般就构成科学、经验科学以及哲学科学的共同任务了。当宗
教意识拒绝承认科学哲学有权负起解答这问题的任务,并拒绝科学哲学提出这为什么的
问题,而借口神圣之谜不可思议的说法以资搪塞时,则它的立场仍然与上面所提及的单
纯的抽象的启蒙思想的立场初无二致。而且这种借口与基督教企求在精神和真理去认识
上帝的明白的命令相违背,恐怕只是一种任意的独断,这种独断并不是基于基督徒的卑
谦,而是出于高傲的狂热和顽固。

    §137

    力是一个自身即具有否定性的联系于其自身内的全体,因为是这样的全体,所以它
自己不断地排斥它自己,表现它自己。但这种“他物反映”,亦即同样是“自身反映”,
(相当于前两节所说的全体与部分之间的区别)因此力的这种表现亦即力借以回复其为
力的中介过程。力的表现本身即是出现在这种关系里两个方面的差异性的扬弃,和自在
地构成力的内容的同一性的建立。因此,力及力的表现的真理性只是被区别为内与外两
方面的关系。

    §138

    (γ)内即是根据,而根据乃是现象和关系的一个方面的单纯形式。换言之,内即
是“自身反映”的空洞形式。与“内”相对的为外,外是这样一种存在,这种存在同样
是关系的形式,不过它是关系的具有“反映他物”的空洞规定的另一个方面的形式。内
与外的同一性,就是充实了的同一性,就是内容,就是在力的运动中建立起来的自身反
映与反映他物的统一。内与外都是那同一个全体性,而这统一体便以全体性为内容。

    §139

    由此足见,第一,外与内首先是同一个内容。凡物内面如何,外面的表现也如何。
反之,凡物外面如何,内面也是如何。凡现象所表现的,没有不在本质内的。几在本质
内没有的,也就不会表现于外。

    §140

    第二,但就内与外作为两个形式规定来说,两者仍是正相反的,甚至是彻底相反的。
内表示抽象的自身同一性,外表示单纯的多样性或实在性。但就内与外作为一个形式的
两个环节来说,它们本质上是同一的,所以凡最初仅仅在一个抽象中被设定起来的东西,
便立刻也仅仅是在另一个抽象中设定了的。因此,凡只是在内者,也只是外在的东西,
凡只是在外者,也只是内在的东西。
    〔说明〕反思的通常错误,即在于把本质当成单纯内在的东西。如果对本质单纯采
取这样的看法,我们也可以说,这种看法本身就纯粹是一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