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隋朝大老板-第2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李密在中原腹地开拓了这么大一片地盘之后,心中也难免膨胀起来,有时候就会想,“若是苏游不在了,是不是该我来领导瓦岗军来夺取天下?”

不管是李密有意还是无意,他已经在试图削弱苏游的影响了,不是万不得已的时候绝不谈及与苏游有关的事。

关键是,哪儿有那么多万不得已?

在这一点上,祖君彦和李密志同道合,此时自是连连点头,“主公说的极是。”

李密继续看下去,“他说自己过了知命之年,苟且残喘而已,又希望我早日应‘李氏当为天子’之言,只要还封他唐地就心满意足了。”

“主公,这老小子只捡好听的说,没一句真话。”

“是啊。李渊起兵太原明显是要取关中,可恨朱粲这厮太硬,我们的士卒又多半来自山东,地利人和尽失啊。。。。。。。”李密叹了口气。

早在杨玄感起兵时,李密就曾建言说取关中才是上策,魏征投靠李密之后,也重复着说起他当年的三策。

可李密到底还是取了围攻东都这下下之策,这就是现实!

“主公,那咱们怎么做?”祖君彦此时没有半分谋士的觉悟,反向李密问计起来,这也能看出他对李渊夺取关中的惶恐。

李密皱眉道,“李渊在汾晋颇有威望,取关中地可能极大,他现在指望我们一直扼住要道对抗大隋,这才专心去取关中。既然咱们暂时不能动他,不如回信敷衍他,暂时与他交好。”

此时的河东,李渊起义军一路势如破竹,河东郡县纷纷附依,应者云集。

李渊的军纪严明,秋毫不犯,深得士民之心;加上李渊家族声望卓著,投效李渊军者不计其数,短短半个月,他的兵力便从十万暴增到二十万。

李建成认为兵力太多会增加人民负担,赘而不精不利于作战,良莠不齐难以管束军纪,劝父裁军;谋士刘文静也劝李渊少招河东人,多用关陇军。

李渊深为赞同,遂下令整军;整顿之后,李渊的兵力剩下十三万人,战斗力却有增无减。

而此时,隋将宋老生率两万精兵在霍邑部署,占据险要之处;李世民则抢占了贾胡堡,率三万军与之对峙。

李渊正在中军大帐内与刘文静商议军情时,有亲兵在帐门前禀报,“陇西公和敦煌公求见!”

陇西公和敦煌公就是李建成和李世民,他们的称号是前几天李渊登坛分封的;李渊自封自己为大将军,也被人称为唐公。

“命他们进来!”

李建成和李世民都是一身戎装,他们走进大帐后一齐躬身施礼道,“参见父亲!”

“你们怎么凑到了一处?前来何事?”李渊点了点头,面无表情地问道。

“其实我和世民只是在军营前相遇的,倒是凑巧为的是同一件事。”建成当即开口道。

“哦?”李渊扫了他们兄弟一眼,示意李建成继续。

李建成正要说话时,世民却抢先道,“父亲,孩儿如今兵驻贾胡堡已有多日,不知何时能进攻霍邑?孩儿要斩宋老生的人头献给父亲。”

李渊算是听明白了,遂转头问建成道,“你也是想领兵打霍邑?”

“父亲,孩儿至今寸功未立,故特来请战。孩儿只用三万人,保证在十日之内夺下霍邑。”李建成躬身回应道。

“上兵伐谋,何须强攻?我只用五千人,五天之内拿下霍邑县。”李世民笑了笑,前几天夺西河郡斩高德儒就属于他的功劳,他只赢了一战便内心强大起来了。

李渊的脸顿时沉了下来,斥道,“俗话说,‘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如果你们是互相推举对方,或是你们互相配合要打霍邑的话,我会比看到你们只为自己抢攻开心。”

“父亲息怒,孩儿知错。”建成和世民听着父亲的怒喝,顿时吓得双腿一软,一齐跪了下来。

两人认完错,李世民又强笑道,“父亲言重了,世民和大哥都只是单纯地想为父亲分忧罢了。”

裴寂与李渊交好,又是乡愿之流,此时忙上前劝后者道,“俗话说,‘不想当厨子的裁缝不是好司机’。人人都想立功获奖,这也是人之常情,唐公何必责怪他们兄弟?”

“什么乱七八糟的!这是苏横波的大俗话吧?”李渊哼了一句,遂收敛起自己的怒气。

李渊深知利用部下的矛盾来掌控他们,才是高明的御下之术;只是李渊不愿意是自己的儿子出现矛盾,尤其在刚刚起兵之时。

480父子同心

有裴寂给台阶下,李渊只得对儿子们摆了摆手,又不忘警告道,“都起来吧!这次就暂且饶过你们,若还有下次。。。。。。”

两人站起身来,口中连忙称道,“孩儿不敢。”

“刚才你说只用五千军五天内便夺下霍邑?”李渊对两个儿子的表现还算满意,忽又想起世民刚才的话,不由问了起来。

李渊起兵十余日,开始十天基本上没有任何战事,眼前的霍邑算是代王杨侑给李渊布下的第一道阻碍;如今李渊的大军到此已是三日,每次进攻遭遇的都是失败。

面对如此打击士气的霍邑,李渊当然是希望越快拿下越好啦。

“回禀父亲,孩儿听说当年张须陀从霍邑走密道绕到高壁岭,偷袭杨谅大军;孩儿便留了心,派人去找这条密道。。。。。。”

李世民边说边从怀中掏出一张地图,随后走向李渊身前的桌案上,裴寂和温大雅都围了上来;建成犹豫了一下,也跟着走了过来。

李建成原本并没有与李世民争功的心思,但他手下左右领军大将李孝恭、史大奈等人都劝他争取到攻打霍邑的机会,他这才来向李渊请命。

看着案上光线偏暗,李建成当即点亮了案上的油灯,这个细微的举动让李渊暗暗点头,心中暗赞长子的宽厚。

李世民指着地图道,“霍邑地势艰险,扼住了南下的必经之路,但可以从高壁岭反走当年张须陀小路,便可以绕到霍邑县的南面;我计划着用两千人诱敌,剩下三千人奇袭。”

听了李世民的绕道奇袭之策,李渊先是眼前一亮,而后郁闷地问了起来,“我记得斥候们传回的情报中说宋老生共有两万精兵,即便你用两千人诱敌,又怎能肯定他派出全部军力追击你的两千人?再者说了,即便他仅仅只留一千人守城,你在没有任何攻城器械的情况下,怎么进城?”

李世民平静地说道,“父亲有所不知,咱们刚刚起兵之时,我便派出百名精兵扮作商人分批进入霍邑了;另外,霍邑县县尉赵忪也愿意为我们效力,这多亏无忌去说服了他。”

李建成听了世民之语,顿时有些羞愧起来,弟弟这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啊。

李渊和裴寂也都无语,他们没想到李世民的眼光会放得这么远,自己这些人的年纪可真是活到狗身上去了。

“至于如何引得宋老生的两万大军出城,我想到的策略是让人假扮父亲带两千人前去劝降。”看着父兄赞叹的目光,李世民扭捏地说出了自己的主意,又补充道,“宋老生虽被代王信任,不是因为他曾立有战功,而是因为他是樊子盖的心腹;自从樊子盖去世后,他还能依靠谁?如今的宋老生,一定急着立功想证明自己,擒住父亲显然是最快的捷径。”

李渊听李世民说完,当即捻着胡子拍板道,“世民分析得不错,有必要的话,我可以亲身前去诱敌,又何须假扮?”

李世民兄弟以及裴寂温大雅,皆呼,“不可。”

奇袭霍邑的计划就这么定了下来,李渊原本已打算让李世民明日一早就带领三千精兵先行出发的,哪想到李世民回去准备后,天空中竟然下起了大雨。

三月中的雨,淋在身上实在有些寒冷,这样的天气想要翻山越岭的确不是时候。

无奈之下,李渊只得紧急叫停李世民,说是等这大雨停了再确定出发的日期,哪知这雨竟然一连下了七八日,而且丝毫没有停下来的趋势。

这些天里,柴绍从东都赶到了李渊军中,并带来了李秀宁李神通等人已进入关中的消息,同时也带来了李渊第五子李智云等人被阴世师迫害的消息。。。。。。

关于族人的生死存亡,李渊忧大过喜,他最担心的显然还是跟在杨广身边的李玄霸。

此外,李渊还听到了有关突厥的两个流言,一是始毕可汗离开了尘世,如今突厥大军已退回了定襄郡北,另一个则是突厥大军与刘武周军联合起来,正在进攻太原。。。。。。

太原不仅仅是李渊的龙兴之地,也是这支起义军的根据地,士卒们的家人多半在太原;最后一个流言传出来以后,许多人都有思归之心,可李渊又不能明目张胆地跟他们说,“我已经奉突厥人为主了,他们不会攻打太原。。。。。。。”

人心浮动的真正原因,还是因为他们在这里实在是呆得太久了,士卒们无法看到胜利的希望,大小谋臣们也是如此。

李渊一直窝窝囊囊的活着,在杨广群臣眼中不过是个酒色之徒。不过,李渊这次看似不得已起兵,却在最少酝酿了数年之久,他又怎能让自己几年来的心血就此付诸东流?

“如今士气低落,这雨不知道何时能停。若按我地想法,不如返回太原再图打算。”

“绝对不可,士气低落若再回转,多半溃不成军。我们辛苦造势这久,一朝丧尽,实在可惜。”

“但如今进不得,退不得,大将军不知有何妙策?”

李渊向下望过去,附和着要回转太原的是裴寂、唐俭、殷开山、温大雅等人,反对回转的则是李世民兄弟以及段志玄、刘政会、刘弘基、柴绍等武将。

李渊皱紧眉头,一时也不知如何决策才好,如果不是这场大雨的话,李世民应该早就拿下霍邑了吧?

唐俭看着犹豫不决的李渊,沉声道,“大将军,太原是咱们的根本,太原不容有失啊。若是太原失守,我等可就是首鼠两端了。”

李建成摇了摇头,这次只能拿兄弟出来顶缸了,“太原来的书信也只是传言而已,传言岂可当真?多半是元吉唐突了。”

李世民也摇头道,“大哥,太原的信是窦诞写来的,他也只是猜测突厥大军可能去而复返罢了,不是还有个猜测说始毕可汗已经归天了吗?”

李渊南下图谋关中,自是放不下根基太原,是以把太原重地交给李元吉坐镇;李元吉还未成年,不堪镇守太原的大任,所以他命窦诞、宇文歆等人作为辅助。

窦诞不但是李渊妻子的娘家人,而且还娶了他的女儿,也算是亲上加亲了。

窦诞是没有任何理由背叛李渊的,但他的年纪摆在那儿,有时候做错了事也情有可原。

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把问题推到李元吉和窦诞身上,只是不想让座中诸人把太原的问题看得太过严重。

裴寂摇了摇头,没有说话。

唐俭则似乎没听到李建成兄弟之语似的,只是对李渊道,“大将军,救兵如救火,这事可等不得。”

李渊心中不悦,可这些人都是他首义之臣,当不能重责;但要说服他们,也非易事。

听着唐俭又把事情分析一遍,老臣子都是点头,李渊只能无奈道:“好,若是明日大雨。。。。。。。”

李世民当即站起身来,愤然打断李渊道,“我等本是兴大义,拯救百姓于水火,进取西京,号令天下。可现在不过是遇到小贼,就是迫不及待地回返守住那一城之地,如此举动谈何号令天下,岂不让跟随的义士寒心?再说回转固守太原又能如何,所作所为和刘武周有什么区别,还不是让天下人讥笑,沦为小贼的地步?我等举兵为大义,进则胜,退则败。今日若退,民心尽失,灭亡可说是指日可待,就算守住太原城池又有什么作为?更何况,刘武周攻打太原还不过是个传言!”

众人面面相觑,李渊冷声问道,“宋老生、屈突通扼住险要,我等进退不得怎么办?”

“屈突通老迈无能,只知扼守河东,放弃壶口、龙门,或许河东城高急切难下,但我等义旗高举,只要攻破霍邑,定有无数义军跟随。到时候我等分兵两路,围困河东,过黄河,径攻渭河平原,何惧屈突通?宋老生出身低微,轻狂浮躁,只要诱他出战,一战可擒。爹说地两个险要在我看来,都可迎刃而解。”

众人大是意动,李渊又问道道,“李密若是西进,我等应该如何应对?”

“李密目光短浅,舍不得洛口、黎阳粮仓,顾不得向远图谋!”

“可刘武周若是联合突厥兵南下来攻太原呢?”李渊又问。

“太原城高墙厚,我们有大军把守,坚守数月绝不是问题;若真的攻打的话,我等再回兵也是不迟,若只是一个流言就让我等回转,徒让天下人耻笑。”

李渊冷哼一声,裴寂当即附和道,“世民说的很有道理,回转太原一事,我觉得应该从长计议。”

方才众人都恨不得马上回转太原,只是逼迫李渊,待听了李世民的分析,又都犹豫起来。

李建成当即建言道,“依我看来,此事倒有个折中之法。”

“是何方法?”众人皆问。

“此时天降大雨,想要赶路可不是易事,不如等待雨停,我们与宋老生再打一阵,胜就继续东进;不幸落败的话,就果断回转太原。”

众人只得附和道,“陇国公说的大有道理。”

李渊点了点头,“既然如此,就按建成的意见来吧。”

众人退去之后,李渊看着李建成和李世民,不由得点了点头,“这些人还真是。。。。。。还好你们兄弟能够想出这个妙计来说服他们。”

“父亲,我们是做大事地人,多亏爹你分析透彻,不然真的难以说服他们。”世民摇了摇头,笑着道。

“世民,你说的不错,有些话的确由你来说更好。”

“想我这无知小儿都分析得头头是道,既然给他们台阶下,他们如何会不知趣。”

481山雨欲来

山西的大雨还未停歇,江都的宇文智及等人却在酝酿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暴风雨。

杨广曾经向萧后这般说道,“大好头颅,由谁砍之!”

当从宫中的内应口中得知此事后,宇文智及就知道当初那个雄才大略的杨广已经死去了,现在坐在龙椅上地那个人只不过是披着他的躯体而已!

宇文智及的官职只是将作监,他连上朝堂的机会都没有,但朝堂的一切尽在他的掌控之中。

继承宇文述爵位的是宇文化及,继承宇文述遗志的却是宇文智及。

要是没有王世充的大败,要是没有李渊起兵这种种消息的刺激,宇文智及也没有想过这么快就打算发动宫变。

可如今,必须有所改变了!

杨广到如今还无法得知王世充败回东都以及李渊起兵的消息,所以李玄霸至今还呆在他的身边护卫着,但这些消息或是有意或是无意地传遍了文武百官以及十余万骁果军。

杨广已有小两月不上朝了,裴蕴和虞世基等人都没有把最近的战报交给杨广,其余众臣却是没有任何接近杨广的机会。

尽管如此,关陇贵族们还是纷纷向杨广尚书,希望他率领大军回归东都或是西京,联络人理所当然是宇文化及。

杨广也不是没有回师的打算,可江都距离东都实在是太远了;杨广多次派兵清理道路,但派出的兵却总是有去无回。

当李密传檄天下以后,杨广也就彻底放弃了回师的打算,一心只想偏安东南;他准备把京都建在丹阳,割据江东。

杨广曾放出迁都的迁都风声,得来的却是此起彼伏反对的声音,能够支持他的不过是虞世基来护儿等少数人而已。

宇文智及冷眼旁观这一切的发生,朝堂上发生的这些事情,更是让他下定了行动的决心。

既然杨广不想北上,那他就只能把决定权从杨广手中夺来了;不然,这些人都要被杨广拖累。

目前还坚守在江都的十余万骁果军大多是关中人,他们背井离乡来到这里,一直想返回家乡,时常有骁果偷偷逃跑回家;杨广曾将逃跑的五百士卒全部斩首,可逃亡的风气还是止不住。

得知李渊的大军正在向关中进发,士卒们开始担心起家中的亲人。

得知杨广不回关中而是准备定都丹阳后,他们更是大失所望,军心士气低落到了无以复加,逃亡的举动屡禁不绝。

若是杨广还有当年的雄心壮志,自孤注一掷率领大军北上,那里还有一批忠心于他的人。然而最近几年他遭受的失败实在太多了,他已经失去了尝试的勇气。

为了解决骁果军的逃亡问题,杨广曾向裴世矩问计。

“骁果军大多是关中人,他们之所以逃亡,只是想念家乡。陛下若是安排骁果军在江都娶上当地女子,让他们在江东安家,有了家室的拖累,他们自然不会北逃。”

杨广大喜,当即命裴世矩负责办理为将士们娶妻的事;后来裴世矩需要去给苏游传信,这事只能交给裴蕴。

裴蕴将江都境内寡妇及未嫁女都召集到宫监里,又召集将帅和士卒分批进来,按照自己的心愿选择妻子。那些以前和当地女子、女尼通奸的,还允许他们自首,和相好的正式结婚。

骁果军都很高兴,互相称道,裴公真是个好人啊!然而,骁果军有十几万人,整个江都哪有这么多的年轻女子?

他们得知江都的粮食快要吃光了,杨广又准备迁都到丹阳,他们的心里就着了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