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隋朝大老板-第28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李世民的倔,李渊自然是要苦口婆心的,但他一时也不知用什么措辞来劝告他们兄弟同心才好,毕竟所有的关于他们兄弟的劝告都是老生常谈了。

李世民觉得自己也不能把话说一半,看着父亲无语后便苦笑起来,“爹,我又何尝不把他当我的亲兄弟?若不是因为希望他好,我才懒得说他呢!这小半年来,元吉在太原搞得也实在太天怒人怨了。车骑将军张达不过是因为手下一名兵士误伤了元吉,元吉便公报私仇派他带几百人去送死,这才破事他反叛刘武周,榆次因此沦陷。。。。。。宇文歆忠心耿耿,领军也颇有经验,却被元吉和窦诞挤兑得出城迎敌,败回来后便被监禁起来,整个刘武周攻陷晋阳城期间,他一直就在狱中!元吉胡闹,窦诞不但没有劝阻,还为虎作伥,父皇明察啊!”

李渊的脸顿时沉了下来,“这些情况你怎会知道?”

李世民有些忐忑地说道,“元吉的亲卫中,有两人与我交好。。。。。。”

“你!”李渊听了这话,不由对李世民刮目相看起来,自己这儿子可真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啊。

刚刚起兵的时候,攻打霍邑不利时,李世民报告说自己早在一个月前便布置了百余奸细化为商人,果然。

而现在,李世民竟然在李元吉身边布下了棋子,这是否意味着他在自己身边、在建成和玄霸身边都布下了棋子?

想着李世民的手段,李渊也不知该害怕好还是该欣慰的好,沉默了好一会后终于还是假装略过了这事,缓缓说道,“元吉的性子,我也不是一无所知,可关键时刻能够靠得住的除了咱们自己的家人外还能有谁?窦诞、宇文歆两人禁不住他,这也是我用人不当。这样,我把他‘齐王’的封号先去了罢!窦诞、宇文歆就不予追究了。”

“父亲英明!”李世民当即赞道。

李世民与李元吉互相看着不顺眼,李渊这么处置李元吉当然是令李世民欢喜的;另有一层原因,则是因为李世民不愿李渊为李元吉找替罪羊,以免别人会把他早前为李世民找殷开山、刘文静顶罪的事旧事重提。

从这一点看来,李世民的心思还是很深沉的,并且对自己的兄弟不留情面。

李渊身在局中,这一次却没有想得那么远,反是真心实意地问李世民道,“世民,对于太原失陷,你觉得该如何应对?”

“儿臣听说玄霸率领三万精兵从雁门入关,已夺取马邑等郡;刘武周占领太原之后,必定会回军马邑,以免首鼠两端的!儿臣愿意领兵三万,奔袭太原,以便与玄霸对他进行前后夹击!”仿佛是早就做好了打算,李世民当即请命道。

“刘武周有十余万大军,他们在攻城中使用了瓦岗军和苏游军多次使用的武器。。。。。。对了,我终于想通了,原来瓦岗军一开始就是苏游布置的棋子,而刘武周的大军中也有苏游的援军!”李渊灵光一闪,终于抓住了刚才李元吉给他说过的晋阳城沦陷的重点!

瓦岗军早就是苏游的棋子!刘武周军中有苏游的援军,刘武周难道也是苏游的棋子?

想到这个关键的时候,李渊的后背当即冒出了冷汗,看来苏游不好对付啊!而刘武周现在就好对付吗?

听了李渊的分析,李世民也吓了一大跳,手。雷的第一次出现是大海寺之战,张须陀因此而亡,瓦岗军一举奠定中原乱军之首。

此后,瓦岗军第二次使用手。雷是在瓦岗军和宇文化及与杨善会联军的大决战中,最后时刻杨善会因此而亡,瓦岗军反败为胜。。。。。。

如果加上这次太原沦陷的话,也意味着刘武周拥有这样一种神秘的武器。

但大规模使用这一类武器的非苏游军无疑,一开始是大破高丽王城之战、而后是大败高开道、大败窦建德和魏刀儿的联军、收服窦建德等等等等!

制造这种武器的人指向苏游,这是毋庸置疑的,其余能够拥有这种武器的,无不与之关系密切,这从苏游和瓦岗军甚至没有交战就合并起来就可看出来了。。。。。。

尽管深切地感受到苏游的可怕,李世民还是很快迫使自己冷静了下来,沉声道,“父皇,就算刘武周已沦为苏游的走狗,可苏游也是人,儿臣有信心与之一战!”

说完这两句话后,李世民又失声说道,“啊,不好!”

李渊正不知如何敲打李世民,蓦闻他的一惊一乍,便有些奇怪地问道,“怎么?”

李世民当即有些担心地回应道,“我担心姐姐有危险了!如果刘武周真成了苏游的走狗或者他们暂时结为利益同盟的话,苏游会不会再次派兵增援?这样一来井陉关和苇泽关就。。。。。。”

仿佛是为了印证李世民所言一般,他的话音才落,一个内侍已急匆匆地冲了进来,“陛下,太原急报!”

此前,李渊下过命令,如果有太原的消息务必让内侍直接递给自己,可李元吉都已回来,太原基本上再没可能有后续的报道了。

难道是。。。。。。

带着不太好的预感,李渊展开手中的八百里加急文件时,上面赫然写着:“井陉关已失,驸马柴绍中箭身亡,平阳公主病重,苇泽关危急!”

“这。。。。。。”李渊看到这消息时,差点喷出一口老血。

李世民看到情报时,脸上也焦急起来,且不说已经中箭身亡的柴绍和病重的李秀宁;单从情报来看便知苇泽关已成了一座悬关,若不及时救援的话,随时都有被破的危险。

苇泽关一破,姐姐李秀宁的生命就交到了敌人的手中,失去了井陉和苇泽两关的威胁,晋阳城便可以空群而出,到时候李玄霸也是凶多吉少!

“父皇,请允许儿臣即可带领三万精锐前往救援,如今玄甲军已成气势,军心可用!”

“事已至此,急也无用。来人,召集诸位将领前来!”

537南海冯盎

李渊的召集令一下,有关将领纷纷动身前来宫中,但人员尚未到齐前,内阁的苏威萧瑀倒是主动要求进谏了。

为了维持礼贤下士和勤政的形象,李渊对他们自然没有拦阻的道理,但他们带来的西凉国书却让他陷入了愤怒之中。

西凉的国书是李轨的尚书左丞邓晓送来的,且不管国书的内容写的是什么,单是最后落款的“从弟大凉皇帝”几个字就让李渊心中极度不舒服起来。

从这落款上看来,李轨显然是想与李渊平起平坐,悍然撕毁三个月前才撕毁的协议,拒绝李渊授予的官职了。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也与凉州目前的局势大有关系。

起初,李轨据凉州起兵反隋,多得当地名士梁硕的支持;李轨便以梁硕为谋主,授吏部尚书。

梁硕饱读史书,有智慧,多谋略;众人怕他;。

梁硕见从前西域迁来的胡人种族繁盛;曾劝李轨加以提防;因而与户部尚书安修仁交恶;李轨之子仲琰曾问候梁硕;梁硕不为他起身;仲琰很是反感。

而这是李轨所乐意看见的,方便于他掌控政权,维护权力的平衡。

李轨之所以愿意降唐,多半是听取了梁硕的意见,毕竟以凉州这样的偏僻之地,守地自保,割据一方尚可,要想图谋更进一步,进入中原争夺天下,难度系数未免过高。

李轨对此也有清醒的认识,也就认可了梁硕的建议,这才有了三个月前遣派使者入长安与李渊虚与委蛇一事。

根据当时的情况,最有机会夺取天下的唯有李唐,李渊不仅得到了关陇门阀的支持,且占有河东、关中、太原等富饶之地,兵多将广,家世显贵。

李轨无力夺天下,自然要背靠大树好乘凉,李渊显然就是当初最适合选择的歪脖子树了;所以李唐和薛举交锋时,李轨也派兵袭扰薛举的后方,这也算是尽到了盟友的义务。

可三个月过后,天下大势却与当初不同了,不仅仅是因为如今最有可能统一中原的势力变成了苏游的云中军,更因为刘武周悍然南下,对太原郡形成了威胁。

李唐的形势,真是岌岌可危!

李轨在凉王这个位置坐了许久之后,渐渐也产生了反叛的念头,再加上安修仁等人投其所好,以巫师神女献之,说这是上天对他的警示,务必听从。

在安修仁的引见之下,李轨与突厥使臣暗中相会,双方也达成了一些秘密协议,这才迫使李轨下定决心改弦更张撕毁先前和李唐签订的盟约,拒绝承认李渊的皇帝地位。

对李轨这种不知死活的做法,梁硕自然是义无反顾地反对的;他苦口婆心地劝谏李轨,说是安修仁等胡人包藏祸心,应将其逐出朝堂。

仲琰与安修仁等人与梁硕的关系并不好,此时便借机诬陷他为李唐的奸细,不日将引领李唐大军前来灭凉。

李轨一时不擦儿子和安修仁的邪恶,遂持毒于梁硕家,亲眼看着他吞毒而死。

梁硕一死,李轨和李唐的决裂也就在所避免了。

李轨毒死梁硕,西凉国内顿时出现了隐患,早先投降李轨的门阀富绅心中出现了惊惧,已是和李轨离心离德了。

李轨的反复更是让李渊愤怒异常,心中也有了派兵攻打西凉的心思。

等到武将们聚齐之后,李渊首先通报了李轨命邓晓递来的国书,后又把太原目前的局势说了出来,而后群臣献计,各有说法。

一直到了掌灯时分,最终的方案才确定下来,却是让李世民带领一万玄甲军及三万精锐讨伐西凉,而原本属于李世民的近半士卒及刚刚招降的西秦俘虏共八万人尽皆暂时归到李建成帐下。

李建成带领这八万人以及从河东抽取的两万精锐,共计十万人去救援太原。

得到将令之后,李建成先带领两万人出发,而后刘文静、殷开山等人则带领从李世民处分离出来的八万士卒前往汇合。

此外,河东的镇守交友李氏宗族的李道玄掌管,并命当日出使东都的人员再次出使,以求与东都达成互不侵犯协议。

这一系列的变动下来,李世民心中有些不好受,毕竟是他的军权一下就被分去了许多,但能够带兵讨伐李轨又是他应当欣喜的。

救援太原可谓是迫在眉睫,正要让李世民调兵请将赶到太原的话,怎么着也得半个月以后了,但从河东出兵的话,这个时间却可以缩短五到八天。。。。。。

时间就是生命,李世民不会不知道这个道理,如果因此能救下李秀宁和李玄霸的话,李世民再多做出一些牺牲也是可以忍受的。

李世民一点都不在乎李元吉,但对李秀宁和李玄霸却是倍加关怀的。

做出了这样的决定之后,意味着李唐再次面临着几线作战的局势,但目前的局势显然比当初面对薛举时候要好一些。

李轨像是跳梁小丑,而刘武周也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的。

毕竟李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听说过苏游的秘密武器在防守中有过什么作用,所以对刘武周有苏游的援军这事也就自动忽略了。。。。。。

倒是这个军事会议结束后不久,李世民还在集结大军准备分兵河东、攻击李轨之时,李渊终于接到了一个久违的好消息。

——“出兵巴蜀的李孝恭经过了两个多月的努力,终于拿下了巴蜀最大的两个城池‘巴郡’和‘蜀郡’,统一整个巴蜀,指日可待!”

而这个消息,早在几天前便已传到了三山。

对于出兵巴蜀,苏游是早有计划的,古语有“得关中者得天下”,但要统一天下,巴蜀之地是不能忽略的一环。

想要让自己建立的敌国成为真正的强国,则不仅仅是要得到巴蜀,而且要征服西域!

只有征服了西域的朝代,才能说是真正的强盛,这也是后世的人一直对“汉”“唐”念念不忘的缘故。

苏游有实现自己心中政治理想的野心,同样也知道“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渴望,他现在既然要与李唐争夺天下,又怎么会忘记李世民那个“天可汗”的称呼?

想要取“李唐”而代之,就要做得比李唐更好!

尽管苏游早在天下大乱之时便有能力夺取巴蜀,而且先夺巴蜀、进而夺天下是当初的一个设想,可巴蜀当初远离战乱,苏游并不想亲自给他们带去战乱。

也就是说,抢夺巴蜀是苏游的必然手段,但他却不会以侵略者的面目出现;最好的姿态,显然是救世主,就像当年他们在临邛所做的一样。

得到巴蜀的消息后,苏游也开始召集文武,商量起对策来。

云中国的文武大臣虽然不知苏游当日与李密、王伯当、爨子恒、张龙等人在建国大业之初的会议中对巴蜀之地是如何定义的,但他们中的多半人显然也能看出巴蜀之地的重要性,尤其是现在夺取巴蜀的是李唐的势力。

巴蜀之地是李唐征服江南的跳板,只要他们征服了巴蜀,就可开始造船,进而争夺江南。

杨素当年对南陈的战役,便是如此。

云中军想要征服南方的势力,手段则可以简单得多,毕竟苏游现在掌握着目前这个乱世中最强大的海军,也是唯一的一支海军。——如果不算上海外张鼎一方势力的话。

目前江南江北的势力,从年前的十余支变成了现在的六七支,大的更为壮大,小的则退出历史舞台,整个呈现出了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态势。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

天道是平均主义,人道却是“适者生存”。

如当初房玄龄所料,南方的势力中萧铣果然后来居上,称帝之后便紧紧压缩着林士弘、杜伏威以及朱粲,目前他所统治的地盘已与李唐不相上下。

杜伏威、朱粲、林士弘自保不足,李子通、沈法兴同样龟缩在自己的地盘上开始恢复生产。

非要说南方的势力中有进取之心的人,除了萧铣之外,便只有冯盎了。

开皇时,冯盎以祖辈功勋而受任宋康县令。

番禺夷人王仲宣起兵造反,岭南地区各族首领多起兵响应他,于是王仲宣率军包围番禺。冯盎的祖母冼夫人派冯盎之兄冯暄率军救援,冯暄一向与叛军将领陈佛智友善,于是故意逗留不进。

冼夫人得知后十分愤怒,就派人到军中逮捕冯暄,关押在州城监狱;另派冯盎率军讨伐陈佛智,冯盎击败叛军,将陈佛智斩首。冯盎率军进至南海,与隋朝大将军鹿愿的部队会合,然后与广州守将慕容三藏合兵攻打王仲宣,王仲宣的部队溃败,因此广州得以保全。

隋文帝因冯盎平叛有功,任命他为高州刺史。

仁寿元年潮州、成州等五州的僚人造反,冯盎快马飞驰到京师,奏请朝廷出兵讨伐僚人。隋文帝命令左仆射杨素和冯盎讨论僚人反叛的情形势态,杨素对冯盎感到惊奇,没想到蛮夷中竟有这样的人!

随即隋文帝下诏命令冯盎征集江南、岭南的军队进攻僚人;叛乱平息后,隋文帝任命冯盎金紫光禄大夫、汉阳太守。

大业七年,冯盎随杨广出征辽东,因功升任左武卫大将军。

冯盎的功勋,多半来源于平乱,但杨广被弑之后,他却迫不得已成了乱军首领。

仅仅半年的时间,冯昂在南海的势力已有七八万人,领地包括苍梧、高凉、珠崖、番禺等地。

由于冯盎治理有方,南海局势稳定,社会安宁。

苏游号称“南海横波”,岂能对南海的局势听之任之?

538量变质变

岭南之地在这个时代还是犯人流放之所,后世的两广、福建和江西的小部分地区,看起来地盘很大,但总人口数量怕是与南中的人口也不相上下。

散居在南海各地的人口最多不过四五十万而已,这与大隋的四千多万人口一比根本就是个零头了。

尽管有人觉得苏游出身南海,拿下南海是必须的,但苏游自己却并不认为如此。

最重要的是,南盘江上游属于南中的部分已在去年经过整修,云中军从上游方舟东下进入珠江易如反掌,想要征伐高州总管冯盎并非遥不可及的事。

当然,打仗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

任何事情,总要讲究个轻重缓急。

早在两年前,苏游便已定下大计,出南中的第一步是要征伐高丽以正大义之名,而后在中原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再慢慢渗透进中原。。。。。。。——这一步棋开了个好头,而后面的棋路也正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

至于第二步棋,则是在适当的时候拿下巴蜀,以此威迫江南和关中。

巴蜀之地易守难攻,但处于长江的上游,可以以船队对江南地区保持威压,又能仿照当年武侯的策略兵出祁山,对关中地区也有可以出兵的可能。

与中原地区相比,巴蜀之地不足两百万的人口也算是地广人稀了,但这个地区在战略上却依然是势在必得。

苏云帆早在一年前便已做好了出兵巴蜀的准备,直到李孝恭兵出大散关,这个计划终于可以开始重新提上日程了。

可巴蜀地广人稀,李孝恭光是走遍这片土地也要半年以上的时间,更何况要征伐她了。

巴蜀的许多百姓,早就对南中特别是临沧心生向往!

新临沧城的由来,归结于当年苏游帮助东爨和西爨大败段如珪,而后有了他们的十年之约,以“刘备借荆州”的方式暂住在这片土地上。

如今十年将近,但谁还记得当年之约?谁还会没事找事地说起这十年之约?

令人如此淡忘的,自然是苏游展现出来的实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