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39-痧疹辑要-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宜甘桔汤合人参白虎汤(方见前)去人参加牛蒡子、薄荷叶主之。 
x甘桔汤x 解咽喉之良方。 
甘草(二钱) 桔梗(一钱) 
上锉细,水一盏,煎七分,去渣,食后温服。 
疹子发热,或自汗出,或鼻衄者,不须止之,亦发散之义。故汗者,毒从汗散;衄者,毒从衄解。但不可太 
过。如汗太多,人参白虎汤(方见前)合黄连解毒汤主之;衄太多,玄参地黄汤主之。 
x黄连解毒汤x 此解火毒痘疹通用方。 
黄连 黄芩 黄柏 栀子(各等分) 
上锉细,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热服。 
x玄参地黄汤x 治痘疹衄血。 
玄参 生地黄 牡丹皮 栀子仁(各一钱半) 甘草 升麻(各五分) 白芍药(一钱) 
上锉细,加炒蒲黄半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渣,温服。 
疹子发热吐利,纯是热证,不可作寒论,乃火邪内迫。上焦多吐,下焦多利,中焦吐利并多。自利宜黄芩 
汤。吐利宜黄芩加半夏汤。自利里急后重者,宜黄连解毒汤(方见前)合天水散主之。 
x黄芩汤x 治协热而利。 
黄芩(一钱半) 甘草(炙,一钱) 白芍药(六钱) 
上锉细,加大枣二枚,水一盏,煎七分,食前温服。 
x黄芩加半夏汤x 
即前黄芩汤加半夏二钱,生姜一钱。 
x天水散x 治痘干燥而痛。 
白滑石(四两) 甘草(一两) 
共为细末,白汤调服。或用涂痘子甚佳,以蜜水调刷之。 
痘疹咽痛,亦是常候,乃毒火上熏而痛也,勿作喉痹同论,妄用针刺。喉痹内作痈肿,故宜针决去恶血。 
痘疹只是咽干作痛,宜甘桔汤(方见前),加牛蒡子,或射干鼠粘子汤,细细咽之。 
x射干鼠粘子汤x 治咽喉痛。 
射干(一两) 鼠粘子(四两,炒香) 甘草 升麻(各一两) 
上锉细散,每服二钱,水一盏煎服。 
疹子渴喜饮水,纯是火邪,肺焦胃干,心火内亢故也。初发热渴者,升麻葛根汤(方见前)加天花粉、麦 
门冬。渴甚者人参白虎汤(方见前)合黄连解毒汤(方见前)主之。 
痘疮贵三四次出,谓出匀。 疹贵一齐涌出,谓出尽。疹子只要得出便轻减。以火照之,遍身如涂朱之状, 
此将出之兆。出形细密与痘疮密者相似,但疹子随出随没,非若痘子之以渐长大也。出形鲜红与伤寒发斑相似, 
但疹子粒粒成疮,非若斑子皮红成片如蚊蚤之迹也。 
痘疹之色不可同论。大抵痘子怕太红,皮嫩易破,必生瘙痒;疹子喜通红,疹发于心,红者火之正色也。 
若疹色淡白者,心血不足,养血化斑汤主之。色太红焰,或微紫者,血热也;或出太甚者,并宜大青汤主之。 
黑者死证也。 
x养血化斑汤x 治白疹。 
当归身 生地黄 红花 蝉蜕 人参(各等分) 
共锉细,水一盏,姜一片,煎六分,去渣,温服无时。 
x大青汤x 治斑疹火毒良方。 
大青 生地黄 玄参 石膏 知母 甘草 木通 地骨皮 荆芥穗(各等分) 
共锉细,水一盏,淡竹叶十二片,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疹子出没常以六时为准。假如子后出,午时即收;午时出者,子时即收。乃阳生阴成,阴生阳成,造化自 
然之数也。凡此旋出旋收者轻。若一出连绵三四日不收者,乃阳毒太甚,宜大青汤(方见前)解之。逡巡不出者, 
乃风寒外束,皮肤闭密也,宜荆防败毒散(方见前)主之。 
疮疹非热不出。疹子欲出,则遍身发热,或烦躁,或头眩,或身拘急。及既出,则身便凉,诸病悉解,此一 
层疹子随收矣。如疹子即出,热甚不减,此毒壅遏,宜大青汤(方见前)解其表。便涩者,以黄连解毒汤(方见前) 
合人参白虎汤(方见前),或大连翘汤解其里。大便不通者,河间凉膈散(方见前)加牛蒡子。 
x大连翘汤x 此解里热之良方,痘疹通用。 
连翘 防风 瞿麦 荆芥穗 车前子 当归 柴胡 蝉蜕 赤芍药 白滑石 木通 黄芩 甘草 山栀子(各五 
分) 
上锉细,加紫草五分,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食前温服。(《博爱心鉴》有牛蒡子,名大连翘饮。) 
凡疹子只要出得尽,则毒邪解散,正气和平。如拂拂发热, 
烦闷不宁,如蛇在灰,如蚓在尘之状,或呕吐,或注泄,此毒邪壅遏,尚未出尽。烦热者,宜黄连解毒汤(方见 
前);呕泄者,柴胡橘皮汤。并外用胡荽酒(方见前),以苎麻蘸酒遍身戛之。待疹子出尽,则烦热自去,呕 
泄自止矣。 
x柴胡橘皮汤x 
柴胡 橘皮 黄芩 半夏 人参 白茯苓(各等分) 
上锉细,加竹茹一团,生姜一片,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无时。 
疹子欲出未出之时,宜早发散,以解其毒,则无余灾。若不预解,使之尽出,以致毒蓄于中,或为壮热,日 
久枯瘁,或成惊痫,或为泄利,或咳血喘促,或作疳 而死。此虽一时戾气之染,未有不由于人事之未尽者也。 
疹子收后,身有微热者,此虚热也。不须施治,待气血和畅,自然退去。若热太甚,或日久不减,以柴胡麦 
门冬散。甚则以黄连解毒汤(方见前)合人参白虎汤(方见前),与前方相间服之。如发枯毛竖,肉消骨立, 
渐渐羸瘦者,柴胡四物汤主之。 
x柴胡麦门冬散x 
柴胡(五分) 甘草(二分) 麦门冬(八分) 龙胆草(三分) 人参(半钱) 玄参(半钱) 
上锉细,水煎服。 
x柴胡四物汤x 治疹后余热。 
柴胡 麦门冬 淡竹叶 当归身 川芎 生地黄 白芍药 地骨皮 人参 黄芩 知母 
上锉细,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疹后热不除,忽作搐者,不可与急惊风同论,用导赤散加人参、麦门冬送服安神丸。小便清者可治,短少 
者不可治,宜服抱龙丸。 
x导赤散x 治心热发搐。 
生地黄 木通 甘草(炙,各等分) 
上锉细,加淡竹叶七片,水一盏,煎七分,去渣,温服。(一方加人参、麦门冬) 
x安神丸x 
当归身 麦门冬 白茯苓 黄芩 甘草(各半两) 朱砂(一两) 龙脑(二分半) 
上为末,汤浸蒸饼和 猪心血捣匀,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丸,灯芯汤下。 
x抱龙丸x(又名琥珀抱龙丸) 治痘惊。 
真琥珀 天竺黄 白檀香 白茯苓 人参(各一两半) 粉草(去节,三钱) 枳壳(麸炒,一两) 枳 
实(麸炒,一两) 辰砂(水飞,五两) 金箔(一百片,筛) 山药(炒熟,一两) 胆星(一两) 
上各取细末,再筛和匀,每药一两,取新汲水一两,重入乳钵内杵匀,丸如弹子大,阴干,勿用日晒,(晒) 
则燥裂矣。每服一丸,薄荷叶煎汤化下。 
凡疹后牙根黑烂,肉腐血出,臭息冲人者,曰走马疳,马鸣散主之。若面颊浮肿,环口青黑,颊漏齿脱, 
唇崩鼻坏者,死证也。如唇口多疮,其声嗄哑者,曰狐惑,以化 丸主之。更烦躁昏闷失声者,死证也。 
x马鸣散x 治走马疳良方。 
人中白(即溺桶底白垢也,以物刮取,用新瓦盛之,火 过如白盐乃佳,半两) 马鸣退(即蚕蜕纸也, 
火烧过,二分半) 五倍子(生,一分。另用一分,同矾 枯) 白矾(二分,捶碎。另取五倍子一分,入 
矾干内,以火 枯) 
共为细末,用浓米泔浸,洗净拭干,以此药敷之。 
x化 丸x 
蜀椒(取开口者,炒去汗,二分) 黄连(半两) 苦楝根白皮(阴干,二分) 
共为末,用乌梅肥者七个,艾汤浸,去核,捣烂和丸,艾汤下。 
疹后泄利日久不已者,曰休息痢。不可妄施涩剂,以成霸功。宜黄芩汤(方见前)合天水散(方见前),与 
香橘丸相间治之。若呕吐不能食者,名噤口。更肠滑不止,或下鲜血,或如尘水者,皆死证也。 
x香橘丸x 
木香(半两) 黄连(一两,以吴茱萸五钱同炒,去吴茱萸不用) 石莲子(取肉二钱半) 陈皮(半两) 
上为末,醋调神曲糊为丸,如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陈仓米汤送下。 
疹子收后微咳者,此肺气未平也,不须调治。若咳转甚,喘气逆气,发则连绵不已者,此肺中伏火,金虚叶 
焦,故咳也,宜人参清膈散主之。身热者,麦冬清肺汤主之。若咳久不止,面浮目胞肿,胸高而喘,息则耸肩, 
血自口鼻出,面色青或赤,鼻燥昏闷,摇头摆手者,皆死证也。 
x人参清膈散x 治肺热鼻干,涕唾稠粘。 
人参 柴胡 当归 白芍药 知母 白术 黄 (炙) 地骨皮 紫菀 茯苓 甘草 桑白皮 桔梗(各五分) 
黄芩(二分半) 滑石(七分半) 石膏(七分) 
上锉细,加姜如钱大三片,水一盏,煎七八分,去渣,食后温服。 
x麦冬清肺汤x 治疹后咳嗽不止。 
天门冬 麦门冬(各去心) 知母 贝母 杏仁(去皮尖,炒,研) 地骨皮(各等分) 
共锉片,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 
疹家通禁鸡、鱼、炙、 、盐、醋之类。直过七七之后,方可食之。惟宜食淡,不可纵口,致生他疾也。 
曾见痘疹收后,动止出入,饮食如常,忽然心腹绞痛而死者,还是元气怯弱,乘以疫疠之气,正不能胜邪, 
邪伏于中,外 
若无病,内已亏损,故一中而死,谓之中恶。 
凡小儿初生未盈月者,遍身红点,俗呼奶疹者是也。此由胎中受热,故生下发见于皮肤,不可作时行疹子 
论,妄用汤剂。盖脏腑娇脆,气血怯弱,不能胜汤丸也,宜用溯源解毒汤与乳母服之。 
x溯源解毒汤x 解胎毒之良方。 
当归身 川芎 连翘 人参 白芍药 生地黄 黄连 甘草(生) 陈皮 木通(各等分) 
上锉细,加淡竹叶十片,水一盏,煎半盏,去渣,温服无时。 
凡天行,若病大便硬结,热留胃中,故发斑,不可以疹子同治,妄用发表之剂,反增危剧。宜用人参白虎汤 
(方见前)去人参,加大青、玄参、生地黄主之。大便秘者,以三黄丸微利之。 
x三黄丸x 解毒,里实者可用。 
黄芩(五钱) 黄连 大黄(各二钱半) 
上为细末,雪水捣丸,绿豆大,朱砂为衣,每服五七丸,食前灯芯汤下。 
张景岳曰∶万氏治疹,发表之法极尽随时制宜之善。然发表之义,亦最不易。如营卫不足而疹有不能出者, 
其证甚多,若徒知发之,而不知滋之,非惟不能发,且恐穷其源矣。如伤寒三表之法,实亦有关于此。 
又曰∶治疹诸条,皆极详妥。其中惟泻喘二证则最多疑似,盖二证之由疹毒,固当如其治矣。然有不因疹 
毒,或以脾气本弱,而过用寒药,或以误食生冷,致伤脾胃而为泄泻者,虽曰由疹而发,然实非疹毒之病。但察 
其别无热证热脉,而兼色白气馁者,便须速救脾气。若执谓疹毒,则无不危矣。又如气喘一证,大有虚实。盖十 
喘九虚,若察其本,非火证,又非外邪,或以大泻,或以大汗而致喘者,必皆气脱之候。凡此二者,不可不加细察 
也。 
霖按∶痧疹一证,宋元以来,杂入痘门。所谓气血不分,阴阳淆混。万氏独辟蚕丛,别开蹊迳,指后学之 
津梁,拯婴儿于衽席,厥功甚伟。其论治之精,已无异议。惟相隔几及四百年,天运转移,风气日薄,因时制 
变,未可拘牵。当师其法,勿泥其方,斯深得其心者矣。 
朱济川曰∶夫疹亦胎毒也,比痘稍轻。然中有脏腑之分,发因时气之击。(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此四时之 
正气也。冬宜寒而反温,则阳气发泄太早,至春必发疹也。故经曰∶冬居温暖,春必痘疹。又曰∶少阳客脏,则 
丹疹外发。)证分虚实之异,治有补泻之殊。然其证之发也,类于伤寒,寒热头疼,目泪汪汪,鼻流清涕,呕 
吐泄泻,喘嗽喷嚏,谵妄溺涩,饮食不进,烦躁闷乱,睡卧不宁。此因阳火攻击,以致毒乘于脾,热流于心,而 
干于肺。盖肺主皮毛,脾主肌肉,疹之出赖二脏以行其毒,惟利于发得透彻,则毒尽出皮肤,内热自清,则无患 
矣。所以疹之出,必咳嚏衄血,呕吐泄泻也。若其初发,自头面先见,而至足为齐。头面淡红,愈多为佳,其 
形若芥子细密,其色若桃花红活,隐见二三番,三四日渐没。人事安宁,饮食如常,二便清调,此其顺也。若亢热 
喘急,发不能出,或一出即没,或冒风没早,或虽出而紫黑无神,或淡白干枯,或身肢虽见而头面不出,及加喘 
胀胸高肩息,狂言谵语,或口鼻出血,搦手摇头,寻衣摸床,饮食不进,哕恶便秘,口出尸气,此皆不治。若喘 
嗽烦闷,睡卧不安,二便坚闭,饮食不进,疹虽出而紫滞,乃毒火炽盛,治宜清解为主。若疹虽透而色淡白,干 
咳不续,减食便溏,精神疲倦,乃中气不足,宜固中气而兼清肺为主。一有正气不足,不能逐邪外出,致毒伏于 
内,喘胀而死,俗名闷疹也。间有风寒外袭,闭其腠理,或饮食停滞而气道窒塞,以致疹不易出。治宜疏利为主。 
论曰∶微汗而邪无蓄,便清而毒无壅。且如肠胃结而疏利弗缓,腠理窒而发散毋迟。衄血而 
邪从衄解,利下而毒以利松。咽喉肿痛,降火为急;烦渴不已,解毒为先。饮食减常须救胃,语言谵妄必清心。 
时令冷兮投辛热,时令凉兮用辛温。时令既温,辛凉无阻;时方炎热,辛寒可施。故曰∶必先岁气,毋伐天和。 
治疹之要,先宜解散为主。解散则皮肤通畅,腠理开豁,则毒尽透解,则无余邪之为后灾。若不知解散, 
或药误温寒,或坐视犯禁,使邪不尽泄,留蓄于中,变证百出。或烦躁闷乱,泻利失血,目赤口疳,不食便秘, 
喉痛声哑,喘嗽痰涎,疔痈疮肿等证见矣。古人曰∶治别虚实,法宜变通。所谓活泼泼地,是神术也。 
今人以疹为轻,不能调护,乃为风寒外束,及为生冷内伤,郁遏毒瓦斯而不得外达,欲出不出,或一出即没, 
反毒内攻,噬脐何及。医者亦以为易治,孟浪用药而不知禁,往往误人,不为已咎也,可痛可惜。 
疹之出有中腑之正疹,有风寒发疹,有厉毒发疹,有内伤发疹,不可不辨。然中腑之正疹者,辛凉而发之。 
风寒发疹者,辛温而汗之。厉毒发疹者,辛寒而清之。内伤发疹者,苦平而利之也。 
凡疹之出,虽先以发散为贵,若表实不易透,或风寒壅遏者,发解可也;若表虚自汗,疹毒易出而妄投之, 
岂免虚虚之祸乎?临疹当辨虚实,不同一治。 
凡出疹首尾,慎不可用燥悍之药者,盖疹从肺始,肺属金而西兑胜燥之方,性勇悍而少柔,喜清润而畏燥 
烈,故曰疹要清凉。投清凉则升,用燥烈则HT (HT 音吉,气急也)。倘不得已,而用麻黄、桑皮等性燥之药, 
必蜜炒,再加性润之药佐之,以折其悍气则可矣。若误用之,则金愈燥烈,譬犹滔天之焰,复添以油,岂有不 
毙之理哉? 
孙东宿曰∶痧疹咳嗽喘急,每用痘门中大、小无比散,每服 
五七分,大者一钱,即刻喘定,而睡醒后神安气和而愈。屡用屡验。乃引热毒从小便出也。 
x大无比散x 治热毒大甚,惊狂谵语引饮,豆疮红紫黑陷。 
桂府滑石(飞过,六两) 粉草(一两) 辰砂(飞,三钱) 雄黄(飞,一钱) 
上末,每三五岁服一钱,十岁服二钱。发热之初用败毒散调下亦能稀豆。若报豆后,用灯芯汤下。 
x小无比散x 治痘壮热口渴,小水涩,大便秘,口气热,烦躁不宁,或焦紫或红斑。自发热至起壮时 
有热者,皆可用。痘后余热亦可用。 
桂府滑石(飞过,六两) 石膏(飞过,一两) 粉草 寒水石(各五钱) 郁金(蝉肚小者,甘草汤 
煮,干为末,七钱) 
上俱制净末和匀,每五岁者服二钱,大人再加。冬月灯芯汤下。夏月井水调下。热甚不解者,井水磨犀角 
汁调下。若红紫顶陷不起,加穿山甲末一分,麝香半分,紫草煎汤,加酒一二匙调下即起。 
王肯堂曰∶万氏云,疹属少阴心火,心火旺则刑肺金,治疹专以肺为主。按∶既是心火刑肺金,即是贼邪, 
其证当重,何反轻于痘?余每治痧疹,但据见证,以泻白散加减,大剂投之即至,危困之证无不愈者。其他时 
师用苦寒降火,辛温发表,而频于危亡者,不可胜数,安在其为心火刑肺也。 
x泻白消毒散x 
桔梗 甘草(各一钱) 浮萍(晒干,二钱) 牛蒡子(炒研) 荆芥穗(各一钱半) 桑白皮 地骨 
皮(二味自采鲜者,各三钱) 
上为粗末,每服三五钱,水一盏,煎六分,滤清服。 
霖按∶疹因伏气热邪干肺者,此方有散泻肺热,保定肺气之功。若疹因外感风寒所闭,诚有如吴鞠通所论恋 
定邪气之祸,临证之士不可不慎也。 
聂久吾曰∶痧疹形如沙,痘疹形如豆,皆象其形而名之也。 
沙痘俱胎毒,而痘出五脏,脏属阴,阴主闭藏,其毒深而难皆;痧出六腑,腑属阳,阳主发散,其毒浅而易散。 
脏阴多虚寒,故痘可温补;腑阳多实热,故痧宜解散。然痧虽属腑,而其热毒之气上蒸于肺,肺主皮毛,实受其 
毒,是以发热之初虽似伤寒,而肺家见证独多∶咳嗽喷嚏,鼻流清涕,眼胞肿,眼泪汪汪,面肿腮赤是也。治之 
之法,惟在宣发其毒,以尽出之于外。虽红肿之甚,状如漆疮,亦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