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隆冬而用寒药,盛夏而用热剂者,亦有之,岁气岂可尽拘乎?但人之脏气有偏者,则亦每因岁气所偏而并发,是
又所宜兼考也。
如懵不知有五运六气之说,则又何以能因时制治,而不至于伐天和也。《内经》所载,反复详悉,学人或未
能尽识,此撮其大略于篇,俾学人知所考焉。
十干化气
甲己化土,所谓 天之气,甲年为太过,己年为不及。
甲己之年,首丙寅月,丙火生土,故甲己化土。化气者,其所生之气也。
乙庚化金,所谓素天之气,乙年为不及,庚年为太过。
乙庚之年,首戊寅月,戊土生金,故乙庚化金。
丙辛化水,所谓元天之气,丙年为太过,辛年为不及。
丙辛之年,首庚寅月,庚金生水,故丙辛化水。
丁壬化木,所谓苍天之气,丁年为不及,壬年为太过。
丁壬之年,首壬寅月,壬水生木,故丁壬化木。
戊癸化火,所谓丹天之气,戊年为太过,癸年为不及。
戊癸之年,首甲寅月,甲木生火,故戊癸化火。
化气自寅月,地气始升于上也。
寅月而三阳出于地上,是地气始升也,故化气自寅月数。或谓逢龙则化者,非是。
岁运由是推焉。
每岁三百六十五日零三时,分为五气,则每气行七十二日三时有奇。如立春后为初运,至清明后十二日余
而交二运,至夏至后八九日间而交三运,至处暑后二十日余而交四运,至立冬后二三日间而交五运。故五运自
寅月始主运,岁岁皆然。以木为初运,火为二运,土为三运,金为四运,水为五运。客运,如甲年则初运
太宫土,二宫少商金,三运太羽水,四运少角木,终运太征火。乙年,初运少商金,二运太羽水,三运少角木,
四运太征火,终运少宫土。丙年,初运太羽水,二运少角木,三运太征火,四运少宫土,终运太商金。丁年,
初运少角木,二运太征火,三运少宫土,四运太商金,终运少羽水。戊年,初运太征火,二运少宫土,三运太商
金,四运少羽水,终运太角木。己年,初运少宫土,二运太商金,三运少羽水,四运太角木,终运少征火。庚
年,初运太商金,二运少羽水,三运太角木,四运少征火,终运太宫土。辛年,初运少羽水,二运太角木,三
运少微火,四运太宫土,终运少商金。壬年,初运太角木,二运少征火,三运太宫土,四运少商金,终运太羽
水。癸年,初运少征火,二运太宫土,三运少商金,四运太羽水,终运少角木。
六气参错其间,或则相助,或则相制,而变化纷矣。
十二支合化。
子午少阴君火,
火胎于子而旺于午,天地之经位,向明而治,故为君火。火而谓之少阴者,至午位而阴己萌,阴以始生为
少也。君火本也,少阴标也。
应在肾心,
肾应在子,心应于午。肾为足少阴经,心为手少阴经。
子对化,午正化也。
子非火位,而对化为火。正化火有余,对化火不足。
丑未太阴湿土,
二支自是土位,然土旺四季,辰戌丑未皆土,而独主丑未者,土为太阴,丑未阴支,若辰戌则阳支也。土
生于火,则根据母在未,水为土配,则根据妻在丑。土为太阴者,阴以极盛为太也。湿土本也,太阴标也。
应于肺脾。
肺应在丑,丑为金库。脾应在未,土之正位。肺为手太阴经,脾为足太阴经。
丑对化,未正化也。
肺非土,而对化为土,其湿同。正化土有余,对化土不足。
寅申少阳相火,
火生于寅而病于申,木旺于寅而胎于申。相火者,方生之火而行于木,为龙为雷,故寅申为相火。君居正
位,相助其旁也。方生之火,火不相附,故为少阳。相火本也,少阳标也。
应于胆三焦。
胆应在寅,寅木火之位,胆木实行相火之气,犹震木雷火也。三焦应在申,申为水长生之地,三焦行相火,
而实水道之官也。胆为足少阳经,三焦为手少阳经。
寅正化,申对化也。
申非火,而对化为火。正化火有余,对化火不足。
卯酉阳明燥金,
金胎于卯而旺于酉,地经南方火位,而革阳从阴,是为燥金。金而谓之阳明者,阳尽显于外而严肃刚明也。
燥金本也,阳明标也。
应在胃大肠。
胃应在卯,卯与未合,胃与脾合,以木从土,实行肝气,而其腑主藏纳,故又从金。大肠应在酉,酉金之
正位,而酉与丑合,大肠与肺合,金实生于土也。胃为足阳明经,大肠为手阳明经也。
卯对化,酉正化也。
卯非金,而对化为金。正化金有余,对化金不足。
辰戌太阳寒水,
水库在辰,火库在戌,而戌当干位,干为寒为冰,故辰戌为寒水。水而谓之太阳者,水居五行之始,阳气
之元也,阳以始为太,故曰太阳。寒水本也,太阳标也。
应在膀胱小肠。
膀胱应在辰,膀胱津液之腑,辰与申子和,膀胱与肾合。小肠应在戌,小肠沁别水谷,渗入膀胱,戌与寅
午合,小肠与心合而从水化。膀胱足太阳经,小肠手太阳经也。
辰正化,戌对化也。
戌非水,而对化为水。正化水有余,对化水不足。
巳亥厥阴风木,
木病于巳而生于亥,巳当巽位,巽为风为木,故巳亥为风木。而谓之厥阴者,阴至下极,物极则反,必逆
而复上,故冬至阳生,为生木之始,阴以逆为厥也。风木本也,厥阴标也。
应在心包肝。
心包应在巳,肝应在亥。心包为手厥阴经,肝为足厥阴经。
已对化,亥正化也。
巳非木,而对化为木。正化木有余,对化木不足。
六气行自丑半,地辟而天气通也。
天开于子,地辟于丑,地辟而天地通,故六气自大寒始,十干属天,而五营运气于地,地在天中而亦常承
天者也。十二支属地,而六气加临自天,天包地外以营运气交地中也。昔人分发多失其义,兹特为详正之。
岁气以是行焉。
主气岁岁所同,客气每年各异。
主气错于四时,而阳赢阴乏。
主气岁自大寒,厥阴风木始行,至春分而止。自春分后,少阴君火气行,至小满而止。自小满后,少阳相
火气行,至大暑而止。自大暑后,太阴湿土气行,至秋分而止。自秋分后,阳明燥金始行,至小雪而止。自小雪
后,太阳寒水始行,至大寒而止。
此每岁主气之常。客气加临,则因岁支而变。但主气则湿土行相火之后,客气则湿土居二火之间。大寒尚在冬
日,而风木之气已行,至湿土犹挟暑令,故曰阳常赢。秋分后而燥金之气始行,及大寒而寒水之令遂改,故曰阴
常乏。木火阳也,金水阴也。
客气因岁推移,加临主气之上,而顺逆和乖焉,则因为民病。
客气克主气为顺,主气克客气为逆。主客同气,而或相生为和,相克为乖。然气运不及则以相生相助为得
其平,气运太过而复生之助之则愈厉矣。此在民病所以有寒风暑火燥湿之淫也。
是故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所以调燮天和也。
六气有司天在泉之气,有左间右间之气,迭为升降浮沉。气有郁而不得升者则为升之,有阻而不能降者则
为降之。如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之类是也。其以寒治热,以热治寒,温则凉之,
凉则温之,则所谓逆之也。
是故岁在子午,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
司天之气统主一岁,又三气以前司天之气主之,四气以后在泉之气主之。又人身自天枢以上天气主之,自
天枢以下地气主之,天枢之际中气主之。天枢谓当脐也,中气即主气也。
初之气,太阳寒水。
在泉左间之气,客气生主气,多风。
二之气,厥阴风木。
司天左间之气,客气生主气,多温。
三之气,少阴君火。
司天之气,二火合炎,多暑。
四之气,太阴湿土。
司天右间之气,主客皆土,多湿热雨。
五之气,少阳相火。
在泉右间之气,客克主,火伤金,肺病。
终之气,阳明燥金。
在泉之气,客气生主气,多清寒。
甲子甲午。
火生土,多热湿。
丙子丙午。
丙子岁会,水胜火,气平。丙午,干支皆火,多热湿。
戊子戊午。
天符岁热,戊午太乙天符,热甚多疫,肾肺皆病。
庚子庚午。
金气盛,岁平,多燥。
壬子壬午。
风火相助,多风温,多热疫。
五运参错考之,以察民病焉。
虽不必尽泥,要不可不知也。
岁在丑未,太阴湿土司夭,太阳寒水在泉。
说已见上。
初之气,厥阴风木。
主客同气,多风。
二之气,少阴君火。
主客皆火,早热生湿。
三之气,太阴湿土。
主气生客气,湿热大行。
四之气,少阳相火。
客气生主气,热湿大行。
五之气,阳明燥金。
主客同气,热湿始平。
终之气,太阳寒水。
主客同气,民多寒疾。
乙丑乙未。
土生金,金气平。
丁丑丁未。
木气不足,土侮木郁。
己丑己未。
太乙天符,湿气大行,多雨多肿胀。
辛丑辛未。
土壅水,水不足,多寒湿拥。
癸丑癸未。
火生土,火不足,多寒湿。
五运参错考之,以察民病焉。
岁在寅申,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
是岁风火相助,肝胆为病。
初之气,少阴君火。
主气生客气,风温早作。
二之气,太阴湿土。
主气生客气,湿热大作。
三之气,少阳相火。
二火合炎,火气大行,民多内热。
四之气,阳明燥金。
火气始平。
五之气,太阳寒水。
主气生客气,清早寒。
终之气,厥阴风木。
主气生客气,早寒多寒风。
甲寅甲申。
木火土交助,湿热较盛。
丙寅丙申。
岁平,丙寅木火得气,丙申火令反减。
戊寅戊申。
天符,相火盛炎,肺肾交病。
庚寅庚申。
岁平,庚申木火反衰。
壬寅壬申。
风木相火相益助岁,风热大作。
五运参错考之,以察民病焉。
岁在卯酉,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
外寒内热。
初之气,太阴湿土。
主气克客气为逆,风湿并作。
二之气,少阳相火。
二火合炎,金反不胜。
三之气,阳明燥金。
主气逆在天之气,金反不胜,多郁暑疟痢。
四之气,太阳寒水。
主气克客气为逆,寒雨并作。
五之气,厥阴风木。
主气克客气为逆,风气清冷。
终之气,少阴君火。
主气克客气为逆,蛇虫不蛰。
乙卯乙酉。
天符乙卯,得木气平。乙酉太乙天符,金令燥气大行。
丁卯丁酉。
岁会气平,金反弱。
己卯已酉。
土生金,燥金盛。
辛卯辛酉。
金助水,多清寒。
癸卯癸酉。
火平,金亦不盛。
五运参错考之,以察民病焉。
岁在辰戌,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
岁多寒湿。
初之气,少阳相火。
客主相助,蛰虫早出。
二之气,阳明燥金。
主气克客气,逆,旱气早热。
三之气,太阳寒水。
客气克主气,岁不暑而热,气多内郁。
四之气,厥阴风木。
客气克主气,寒湿相夹。
五之气,少阴君火。
客气克主气,肺金受伤,咳。
终之气,太阴湿土。
客气克主气,寒湿相搏。
甲辰甲戌。
岁会,木土气足水准。
丙辰丙戌。
天符,岁大寒,丙戌寒减。
戊辰戊戌。
水火平。
庚辰庚戌。
金生水,岁多清寒。
壬辰壬戌。
水生木,岁多寒风。
五运参错考之,以察民病焉。
岁在己亥,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
风火相助。
初之气,阳明燥金。
客气克主气,萌芽多枯蒌。
二之气,太阳寒水。
客气克主气,草木不生 。
三之气,厥阴风木。
暴风大热,风疫并作。
四之气,少阴君火。
客气生主气,热湿大行。
五之气,太阴湿土。
客气生主气,冷雨凄清。
终之气,少阳相火。
主气克客气,逆,蛇虫复出。
乙巳乙亥。
金克木,金亦不盛,木气平。
丁巳丁亥。
天符,风木大盛,脾病。
己巳己亥。
木胜土,土病。
辛巳辛亥。
水生木,多寒气。
癸巳癸亥。
木火相助,风热大盛。
五运参错考之,以察民病焉。
而又验之五纬。
五星也,如金胜木则岁星失色,木胜土则镇星失色,土胜水则辰星失色,水胜火则荧惑失色,火胜金则太白
失色之类是也。
候之八风。
东风曰明庶风,应在春分;东南风曰清明风,应在立夏;南风曰景风,应在夏至;西南风曰凉风,应在立秋;
西风曰阊阖风,应在秋分;西北风曰不周风,应在立冬;北风曰广莫风,应在冬至;东北风曰条风,应在立春。
各以时节应方而至则为顺。其有冲逆,则水旱作焉,民病生焉。
参之云气。
如霾、雾、背、 、晕、珥之类。
《周礼》冯相氏职焉,以参之诊脉,则又有南政北政之殊。
凡太阳脉浮,阳明脉长,少阳脉弦,太阴脉缓,少阴脉微,厥阴脉涩。此亦应时而至,至当其时,合于主客
之气,皆无庸遽为诧异。而少阴脉微,故凡岁少阴所在,其脉多不应,不足为病,毋误施治也。南政北政者,惟
甲己之岁,主中央土,人君之位,故六气皆南面而定其位。司天之气在寸,在泉之气在尺,如君火在下左间,则
左尺不应;君火在上左间,则左寸不应;君火司天,则两寸皆不应;君火在上右间,则右寸不应;君火在下右间,
则右尺不应;君火在泉,则两尺俱不应也。若乙庚、丙辛、丁壬、戊癸之岁,则皆人臣就北面位,故六气皆北
面而定其位。司天之气在尺,在泉之气在寸,如君火在下左间,则右寸不应;在上左间,则右尺不应;在司天则
两尺皆不应;在上右间,则左尺不应;在下右间,则左寸不应;君火在泉,则两寸不应。
霖按∶《素问·至真要大论》∶厥阴之至,其脉弦;少阴之至,其脉钩;太阴之至,其脉沉;少阳之至,大
而浮;阳明之至,短而涩;太阳之至,大而长。至而和则平,至而甚则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
而至者病。阴阳易者危。此言脉应节候。当至则至者,其气和平无病也;当至不至
者,气不及也;未至而至者,气有余也,故皆曰病。若阴位见阳脉,阳位见阴脉,是阴阳易位,二气交错,故
曰危。汪氏所论六气之脉,与经文不合,或别有见解,未敢臆断。然皆统言六气,主客未分,学人当以意消息,
不可胶柱鼓瑟也。兼候之太冲、神门、冲阳、太渊、太溪之部。
太冲肝脉,动见足大指本节后二寸陷中。木病之年,太冲脉绝,死不治。神门心脉,动见手小指掌后锐骨
端。火病之年,神门脉绝,死不治。冲阳胃脉,动见足跗背上陷中。土病之年,冲阳脉绝,死不治。太渊肺
脉,动见即今寸关尺三部。金病之年,大渊脉绝,死不治。太溪肾脉,动见足内踝下半寸陷中。水病之年,太溪
脉绝,死不治。是凡此诸动脉,医者皆当兼诊,而今人独知有太渊一部,其于病情不能无失者,盖多矣。彼
此参互,以谨于未病之先,察乎致病之源,暨于既病,乃见其情,以从施苦欲补泻,浮沉升降,寒热温凉之剂。
噫,而岂易言哉。匪达于天人性命之原,审夫阴阳阖辟之机者,其或无轻言医也。
霖按∶《内经》曰∶必先岁气,毋伐天和。此但就逐年之岁气言之,而六十年之岁气亦不可不讲也。考陆
九芝先生《大司天三元甲子表》,引《内经》七百二十气,凡三十岁为一纪,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为一周,
扩而大之,以三百六十年为一大运,六十年为一大气。五运六气迭乘,满三千六百年为一大周天。由黄帝八年
起第一甲子,下元前三十年一纪,为厥阴风木;后三十年一纪,为少阳相火。黄帝六十八年第二甲子,上元前
一纪,少阴君火;后一纪,阳明燥金。少昊十八年第三甲子,中元前一纪,太阴湿土;后一纪,太阳寒水,少
昊七十八年第四甲子,下元前一纪,少阳相火;后一纪,厥阴风木。 顼五十四年第五甲子,上元前一纪,阳明
燥金;后一纪,少阴君火。帝喾二十九年第六甲子,中元前一纪,太阳寒水;后一纪,太阴湿
土。帝尧二十一年第七甲子,下元又复厥阴风木、少阳相火。由此类推,风木、相火、君火、燥金、湿土、寒水,
相火、风木、燥金、君火、寒水、湿土,迭相推算。至宋高宗绍兴十四年,为第六十五甲子,上元值燥金、君火
用事。刘守真乃金大定间人,与张易水同时,皆主用寒凉,燥火用事故也。钱仲阳治痘多用清法,亦同。其时东
垣虽为易水高弟,值宋宁宗嘉泰四年,乃第六十六甲子,寒湿用事,故宜于温。陈文中治痘每用异功、木香等
散,专事温补,与东垣同为六十六甲子,寒湿用事时也。王海藏《阴证略例》纯用温药,书成于金马贞氏称制之
三年,是仍在嘉泰甲子中。丹溪生于元至元,卒于至正,值泰定元年第六十八甲子,火燥用事,故宜于清。至明
汪石山《痘证理辨》,自序于嘉靖九年,其治皆主于凉,乃在弘治十七年,第七十一甲子燥火运中,有宜然者。
洎乎嘉靖末年,下逮隆、万,苦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