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仙路烟尘3-第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此,民乐团在经历了半年多苦闷与无奈的蛰伏之后,终于走上了坦途!  
  第三章   发 轫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 毛泽东  
  在2002年的九月中旬,由于大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及所有乐团创立者的坚持不懈,成立中国科大学生民族院团的时机已经成熟。乐团创立者们及时地把握住这个机遇,科大民乐团的建立工作终于提上了日程,筹建工作全面启动。民乐团的创建者们一如既往的分工协作,让民乐团筹建这部机器隆隆的高速运转起来。  
  由于这一时期诸多事件次第进行,无法一一详述,以下便将用编月体的方式叙述中国科大学生民族乐团的筹建过程:  
  2002年9月14日,由管平潮代表民乐团创建团队的同仁们起草并向团委递交了《关于申请筹建中国科大民族乐团的报告》;  
  同年9月18日下午,在科大学生社团管理指导委员会例会上,审议并通过了民族乐团的成立申请材料,同意民族乐团开始筹备;此后,致力于创建民乐团的刘桂琳、龚芳菲、江辰、管平潮等人展开了如火如荼的筹备工作,包括建立民乐团的规章制度、调查乐器价格等等;  
  9月19日,由管平潮负责起草并在“科大社团”板面发表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民乐团章程(初稿)》;  
  10月10日,某位不知名的用户sky在BBS的板务讨论板上申请成立“民乐清音”板,并迅速得到Windance的批准与通过,民乐板正式成立。三天后,板名改为“民乐清音『民乐团』”,成为科大学生民族乐团的重要舆论阵地。据某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披露,这位藉藉无名的sky,很可能就是Windance另一个隐藏得很深的帐号。至于事实真相的本来面目,因时代久远,已渐渐湮没在历史的烟云中,渐成一段悬案……  
  10月11日,龚芳菲在“布告栏”发布“欢迎加入科大学生民族乐团(筹备)”的招新广告,民乐团正式启动团员招收工作;  
  10月13日,由社团管委会副主任吕冰涛(Crys)同志宣布正式成立“学生民族乐团筹委会”'9'。筹委会主任:管平潮;委员:龚芳菲、刘桂琳、江辰、郑伟、黄莉莉。这是赋予科大学生民族乐团合法身份的第一份正式文件。  
  12分钟后,中国科大学生民族乐团筹备委员会发布了它的第一份文告:“中国科大学生民族乐团筹备计划书(草案)”'10'。这是一份比较详尽的文件,明确了民乐团的宗旨:“弘扬国乐精华,光大民族文化”,同时规定了民乐团的活动定位、组织架构等内容。  
  “学生民族乐团筹委会”一直卓有成效的运作到翌年三月乐团正式成立为止。  
  10月15日,一位署名“鱼头”的同志对民乐团的创建提出了一个“建议”,阐明了建立“任务计划表”的方法和重要性。至此,中国科大学生民族乐团绝对骨干、首任副团长余诗华(kuaihuoyu)首次从幕后走入人们的视线,并自此活跃在乐团创建和民乐团版面灌水的第一线。此人乃前复旦大学民乐团成员、同济大学金音笛社的社员,笛艺精湛,经验丰富,是科大民乐团成立的一大助力。  
  11月7日,金牌琵琶手jiaming加盟民乐团。此子曾在中德音乐交流会上以一曲《阳春白雪》征服过中外来宾。有趣的是,他经常以“家铭”的名号行走江湖,倒让许多与之亲近之人也误认为这就是他的真名——甚至连敬爱的方园老师也曾经存在过这种误解。其实,某次我看到他身份证名字一栏中印着:“张柱”。  
  11月14日,筹建中的民乐团首次亮相于舞台,在一台名为“金秋的喜悦”的晚会上,陈皞同学成功演绎一曲古筝独奏《春到拉萨》,艺术效果较为震撼,让在场的观众深切感受到:“金秋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其时,有教育部高官与多所友校的高层领导在座。  
  平心而论,这是民乐团一次成功的亮相,节目效果很棒,是晚会几个亮点之一,相信民乐团已经赢得了学校领导骄傲而高洁的心。这一次晚会对于民乐团而言,意义非常重要,也许时日已久部分同志已经忘却,可是我相信当年为民乐团成立而打拼的老伙计应该还记得,如果没有这个晚会,民乐团的成立可能还要迁延一段时日才能成功。因为,这次晚会,就是本编第一章“蛰伏”中,第4段末尾所分析到的那种举足轻重的“事件”!  
  另外,对于笔者而言,这一天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意义:这天是我的生日,也是我自记事以来第一个按日常生活状态度过的生日。不过,这晚民乐团的成功亮相是给我的最好的生日礼物;  
  11月16日,刘桂琳同志与其友高洋同学(后来也加入乐团),一起去拜访了安徽省歌舞团民族管弦乐团副团长陈惠龙先生。陈先生后来给民乐团的发展提了不少建议,并推荐了现在的乐团排练指导徐宏老师;  
  12月6日晚,刘桂琳、刘艺、管平潮三位团员参加了乐团成员高洋参与组织的雅韵民族音乐会的演出,在科大新西活二楼大礼堂演奏多首民族乐曲:刘桂琳表演了笛子独奏『姑苏行』『梅花三弄』『春到湘江』,刘艺表演了二胡独奏『洪湖人民的心愿』,管平潮用葫芦丝演绎了『瑶族舞曲』『灰姑娘』。同台演出的还有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歌舞团副团长、著名笛子演奏家陈惠龙先生。通过组织、参与这台高水平的民乐晚会,锻炼了民乐团部分成员的实际表演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  
  12月13日,龚芳菲和俞诗华代表民乐团在音协的新年音乐会上分别表演了巴乌独奏《竹楼情歌》和箫独奏《葬花吟》,另一位乐团成员何慧芬演奏了古筝曲《渔舟唱晚》。值得注意的是一位叫作金曦的同学表演了琵琶独奏《阳春白雪》。此女姿容秀美,雅丽非常,一手琵琶更弹得是惊风落雨、嘎金断玉。此时她还属于音协,组织关系上还未完全隶属于民乐团。但神秘而永恒的宿命注定她将来要与民乐团结下不解之缘。历史事实是,她担任了科大民乐团的第二任(也是现任)副团长。  
  12月15日,有位帐号为atu呢称叫“阿土”的网友在“我说科大”板上发文,愤怒的质疑并谴责龚芳菲那个节目的假吹,依据是她鼓着腮帮子表演,当然,他没能说出巴乌这件乐器是啥。这个真的文如其名的帖子无疑遭到民乐团各成员的一致反驳。  
  由此可见,在中国科大普及民乐知识迫在眉睫、而且任重道远,民乐团的成立也是势在必行、顺时应势。在科大探索、普及民乐知识这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2月15日,乐团后来的骨干二胡手张顺(乐团第二任副团长)、扬琴演奏员王兢加入民乐团,乐团演出实力大增;  
  12月17日,在安徽电视台“家人”栏目现场,科大民乐团有幸获得了当代二胡大师闵惠芬女士的题词:“水涨船高,共同进步”。出席栏目现场的民乐团成员有:刘桂琳、潘洋(民乐团著名的二胡手)、高洋,以及笔者。详情请参看参考文献'11'。得到中国当代民乐大师的鼓励与支持,无疑大大振奋了民乐团的士气!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不知不觉已经写到了2002年的尽头,我们的编月体式叙述也将告一段落。随着kuaihuoyu在2003年1月1日00点03分的一声“新年快乐!!”,民乐团也告别了命途多舛五味杂糅的2002年,踏入民乐团获得大发展的2003年。  
  在2002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民乐团一直在走着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但困境中的人们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等待着一切适宜的时机相时而动;皇天不负有心人,勤耕不辍的人们终于告别了长久的困苦与低徊,在金色的九月迎来了收获的季节。由于获得了学校的正式承认与支持,中国科大学生民族乐团赢得了历史性的转折和井喷式的发展,吸引了更多青年才俊的加盟,民乐团获得了宝贵的人力资源,民乐团的发展从此也走上了一条生机勃勃的康庄大道!  
  写至此处,寂静的东京夜都市已是临晨,偶尔有一阵马达声呼啸而过,更衬托了秋夜的凄清与寂寞。可是当我用文字回顾两年前那段燃烧着激情与梦想的流金岁月,我心中再也感觉不到丝毫这深秋的凉意。现在终于知道,原来每个人都可能会有过那么一段可歌可泣的岁月。  
  闲言叙过,我们就用老团员shenyuan(龚芳菲)在2003年3月4日说过的一段话作为本编的结束吧:  
  “……(民乐团)是一个特殊的团体,不同于其他的社团,又是在这样一个特别的大学。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慢慢把它培养起来,尽我们的努力。一年不行等两年,两年不行等三年(那时候我们都已经离校了吧);如果最后还是不成功,那我们也无怨了……”  
  这是我们所有乐团人的心声。  
  下  编   华 章 篇  
  我看到小伙子们吹着竹笛,弹着琵琶;姑娘们肩披秀发,围着他们翩翩起舞,在素馨和茉莉花枝下……  
  第一章  葳  蕤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兰亭集序》  
  章名“葳蕤”,此词最早出现于《楚辞&;#8226;七谏&;#8226;初放》,曰:“上葳蕤而防露兮,下泠泠而来风”,后人便常用“葳蕤”来表现阳春三月里草木繁盛、树气蒸腾的景象,著名的《唐诗三百首》开篇第二首便有“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之句。  
  为何选用这个词儿作为本章的标题呢?这是因为历经百转千折之后,在2003年那个春光明媚的三月天里,中国科大学生民族乐团终于正式成立,并且愈加蓬勃的发展起来!  
  反复斟酌之后才发觉,唯有“葳蕤”一词才最能形容科大民乐团此后的发展历程。  
  由于中国科大学生艺术团也刚刚成立,按学校的统一规划部署,民乐团挂靠于艺术团旗下。但相对于艺术团其他的下属文艺团体而言,民乐团有其特殊之处:她是正式注册的学生社团,其成立时间为2002年12月25日。这并不是多此一举,而是民乐团自其梦想初始之时,创立者的目标便不仅仅将民乐团局限为一个单纯的专业演出团体,而是致力于将其建设成为所有科大民族音乐爱好者相聚相知相识的乐土和家园。这便决定了在科大所有的艺术团体之中,民乐团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存在。  
  这一建团理念,一直贯穿着民乐团的整个发起、创立、壮大和传承的过程当中。  
  在成立之初,笔者有幸被学校团委任命为中国科大学生民族乐团首任团长,副团长为余诗华。但乐团创立者之一刘桂琳同志,在民族器乐特别是乐队编配方面有着深厚的功力,并且为民乐团的创立工作奔走呼号任劳任怨,虽然由于团委老师开始对他不太了解而暂时未作任命,但时间是一个忠实的裁判,民乐团上上下下也不可能容忍刘桂琳的低调存在(他曾三番五次地推诿拒绝以全隐逸之名),最终还是将他推上了民乐团副团长的位置。可见,历史前进的潮流不可阻挡,自然选择的规律威力无穷,并且不以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说到这里,想到科大民乐团的三位首任团长均已卸任,并且都已经远离科大校园,似乎可以对三人评头品足,无有被拍砖之虞。  
  团长管平潮,虽然笛子吹得还差强人意,又听说新近研修葫芦丝似有小成,而且会一点二胡偶尔还在排练缺人时滥弦充数,可纵观科大民乐团的整个发展史,乐团并未倚重他的乐器演奏技艺。管平潮为人通达情理,思路灵活,且交游甚广,与学校方方面面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加之其口才便给,善鼓动、擅交际,这一长处颇为乐团的某些游说工作带来些益处。另外,此人文笔亦有可观之处,在撰拟民乐团文件档案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不可忽略的一点是,管平潮同时亦为科大BBS的站长,在越来越多的科大人将BBS当成主要信息获取渠道和交流平台的情势下,团长兼站长的这个双重身份为民乐团的宣传工作带来不少便利。  
  副团长之一余诗华,前复旦大学民族乐团成员,同济大学金音笛社社员,可谓科班出身,有着光辉的前科。此人精通乐理,善于组织,具备较强的人格魅力,是一位相当出色的组织者,为民乐团上上下下所信服。在民乐团正式成立归于艺术团旗下的那个三月里,民乐团事实上的两位主要组织者管平潮、刘桂琳均面临GRE考试,无法分身。余诗华在江辰等人的协助下,挑起组建民乐团演出团队的重担,并在民乐团招新之后负责场地申请、曲目排练等工作。在那个百废待兴的时刻,余诗华为民乐团的正规化立下汗马功劳。  
  副团长之二刘桂琳,其实已经在本文多处提及,相信各位对此人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这里再作一次总结。刘桂琳,吉林通化人氏,虽有东北之籍而无东北之粗豪。其人瘦削,面皮白净微黄,有短髭,典型书生模样。刘桂琳虽无相书上通常所推崇的地阔天圆之貌,但确实是腹有诗书、蕴藉多才。其人于笛艺一道已有大成,又多方研求民乐文化,特别于民乐编排理论颇有精研,犹擅将恢宏大曲按乐团现状改编成修短合度的曲谱,对民乐团的排练颇多助益。刘桂琳在民乐团版面亦多民乐研修著作和乐理评述,最为可贵的是,刘桂琳古道热肠,颇有仁侠之风,常于版面认真回答初出茅庐者的提问,提携后进之德善莫大焉!  
  当然,就如刚才所说,民乐团自始至终都在努力营造一个和睦团结的氛围,所谓团长团员仅是分工差异,两者之间绝无尊卑品秩之别。所有民乐团成员都是民乐团的主人,为了共同的爱好而努力。在民乐团发展的道路上,其实每一位民乐团成员都值得大书特书,但本文乃民乐团简史,实无篇幅浓墨重彩面面俱到,民乐团之群英谱当由他人另作撰写。  
  当科大民乐团在2003年3月正式竖起大旗之后,科大热爱民乐的青年俊杰们便先后聚集到这面大旗之下。民乐团终于开始枝繁叶茂,拥有了较为强大的演出阵容。除三位团长之外,民乐团旗下的成员还有:  
  (略)  
  以上排名顺序按我手头保有的民乐团通信录进行实录,排名不分先后。毕竟我所能找到的史料已经有些久远,如有缺漏贻误,请不吝来信告知(Windance@USTC。BBS),我将立即补上。  
  第二章  盛  况  
  遥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锺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 《滕王阁序》  
  自2002年9月的筹建,一直到2003年3月的创建,在多方的努力和支持之下,中国科大民族乐团终于逐步走上了正轨,渐入佳境。  
  此后,民乐团上下齐心,各显所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这个时期事件同样层出不穷,可谓盛况空前,本书仍按编月体例进行叙述。  
  2003年3月10日晚6:30,学生民族乐团在校团委会议室,由团委的方园(yuan)老师和余诗华主持,对报名参加民乐团的新团员进行了考核,民乐团大部分团员就在这次考核之后正式加入民乐团。方老师也是对民乐团发展帮助非常大的一位老师,她负责艺术团这一块工作,并对我们民族乐团关爱有加。民乐团能够发展到今天这个规模,方老师功不可没。方园虽称老师,但仍当妙龄,面貌娇美可爱。如果只从面相上谁也不相信她是那种工作起来比较拼命的老师。我曾目睹她为了组织晚会而东奔西走、废寝忘食,心下好生敬佩。  
  3月19日,余诗华代表民乐团在西区活动中心申请到排练用场地:  
  多功能厅:周四晚18:30…21:30,周日下午14:00…18:00;  
  琴    房:周二、三、五晚18:30…21:30。  
  3月20日晚,民乐团正式建团后的首次会议于多功能厅召开,民乐团诸君济济一堂,颇具气象。会议商定排练曲目暂定为《紫竹调》和《瑶族舞曲》。  
  3月23日下午,民乐团首次排练于多功能厅。事后,刘桂琳撰文'12'总结排练得失。此后民乐团每周排练两次,周四、周日各一次。4月24日起,考虑到团员学业负担问题,排练频率减少到每周一次。  
  4月初,中国非典疫情正式曝光,较大规模的集会被明令禁止。在非典的恐慌下,民乐团仍坚持排练。  
  4月4日,管平潮建议颁给艺术团正式成员适当人文选修学分,李蓓(libei)老师代表教务处给予了回复:“是否将第二课堂的各类活动计入计划学分,需要学校有关方面慎重研究。”许是兹事体大,研究周期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