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建安元年,袁术酝酿称帝,刘繇认为吴景、孙贲是袁术的人,就出其不意,把他们两人赶走,赶到了长江的对岸。而且派了樊能、张英等人守住长江这边的渡口,以表示对袁术及其爪牙绝交。
曹操很欣赏他,派人以献帝的名义拜他为振武将军,升他为“扬州牧”。
孙策带兵来到曲阿,刘繇一逃,逃到丹徒(镇江),再逃;逃到了江西北部今日南昌一带的豫章郡,依靠豫章太守华歆(豫章是扬州的一郡,在理论上刘繇有权屯驻)。
孙策忙于肃清丹阳郡内部的草寇与聚寨自保的宗民,又要向东继续收取吴郡,转而向南,收取会稽郡,不曾费心思足亦刘繇。在吴郡与会稽郡拿到手了以后,孙策移军西向,收拾庐江,打跑了庐江太守刘勋,这才有闲暇重新应付刘繇,而可怜的刘繇已经在豫章郡得病而死。
死前,刘繇曾和笮融打了一仗,确也把笮融赶入山中。以前,当刘繇尚在曲阿当扬州牧之时,笮融和他处得还算不错,号称“同盟”。笮融啸聚徒众屯驻在袜陵县之南,和城内的薛礼合伙,替刘繇挡了孙策,交锋三次。三次以后,等到孙策吃了吴郡与会稽郡以后,笮融就不再抵得住这位孙郎了。于是,杀了薛礼,走入山中,由山路到了安徽南部,然后沿着长江南岸,到达江西湖口一带的彭泽县,杀了自称彭泽郡太守的朱皓,也一度击败了从豫章郡来讨伐他的刘繇;最后终于被刘繇击溃,死在山里面老百姓的手里。
刘繇自己不久也得病去世。孙策听到消息,很有感慨,也很挂念刘繇家屑的情形。恰好,王朗也来了信,恳求孙策照顾刘繇的儿子。孙策于是就派了太史慈去豫章,叫太史慈看看华歆如何对待刘繇的孤儿寡妇,也看看华散在当地是否受到人民的拥护。
孙策而且给了太史慈一项重要的任务:收容刘繇遗留下的一万多人,包括军官与士兵。孙策告诉太史慈,刘繇旧部之中,凡是肯来的,一概收编,带回江东;不肯来的,绝不勉强。
太史慈把这三项任务,都办得很妥当。带了一些刘繇的旧部回来,他向孙策报告:他看到了刘繇的几个儿子,其中以十四岁的老大刘基为最好。他观察了华歆的为人与作风,认为是一个只想自保,不能进取的人。当地的人民对他很不服从;人民只肯纳税,而不肯应征当兵。
孙策很高兴,不久就向豫章进军。在到达距离豫章县只有几十里的椒丘之时,他派遣一位曾为吴郡功曹的虞翻,去豫章向华歆劝降。华歆对虞翻说:“我早就想摆脱这太守的职务,回北方家乡去休息了。孙会稽什么时候来,我什么时候就走。”(华歆称孙策为孙会稽,因为孙当时的官位是会稽太守)
虞翻回报了以后,孙策就赶紧带了兵来到豫章县(也就是今日南昌)的城下。华歆毫不抵抗,亲自“幅巾奉迎”(所谓“幅巾”,便是头上只是戴了便帽,而不戴正式的冠)。他不方便穿了汉朝的衣冠,去迎接这位目无朝廷、公然并吞数郡的孙策。
孙策见了华歆,立刻下跪行礼,向华歆说:“府君年德名望,远近所归;策年幼稚,宜修子弟之礼。”
华歆在当时,确是声望很高,与郑泰、荀攸等人齐名。他是平原郡高唐县人(高唐在山东禹县西南),由孝廉而历官到郎中,一度退隐,被大将军何进征召为尚书郎;董卓依他自己的请求,外放他为今日渭南附近的下邽县的县令。他借此脱身而走,出了武关,到南阳,被袁术留住。他劝袁术由武关进军入陕,讨伐董卓。袁术只不过是想留下他,作一个点缀场面的花瓶,却没有兴趣听他那一套安邦定国的大计。华歆把讨伐董卓的建议向袁术陈说,岂不是白费?这正是孔子所谓“不可与言,而与之言”。
初平三年八月,在董卓死了四个月以后,长安朝廷派来了太傅马日马日磾。马的任务是“安集关东”。所谓关东,指的是函谷关以东的各州各郡。马日磾把华歆从南阳带到徐州,叫华歆姑且做他身边的掾。“掾”在通常情形之下相当于处长、科长,也可说是随从秘书。
马、华二人在徐州接到了朝廷颁来的诏书,任命华歆为豫章郡的太守(显然是马日磾已经送上奏章,推荐了华歆)。
华歆在豫章当太守,一直当到了孙策率领部队来到。
孙策待他很好,不把他看作一个来投降的部下,尊他为上宾,他也乐在江南优游岁月。孙策在建安五年四月去世以后。
曹操用献帝的名义征召他,孙权不想放他走。他向孙权悦:“你留我在此,我便是一个没有什么作用的‘无用之物’。你让我去许县,我就可以在曹公的身边‘为将军效心’。”孙权就放了他去。
华歆去了许县,被曹操重用,先以“议郎”的本职,担任“参司空军事”的临时性的差遣。其后一连做了尚书、侍中、尚书令;华歆而且在建安十八年曹操进军濡须口征讨孙权之时,当了“军师”。这便是华歆如何报答孙家兄弟二人的礼遇了;也是他如何实现对孙权所许下的“为将军效心”的诺言!
像华歆这样卖友求荣,令人齿冷的伪君子、臭官僚,能用小忠、小信骗取人主的信任,又能用小廉、小义赢得社会上的虚名得,中国历史上实在太多。孙策真是看错了人。然而千古英雄,能不为小人所欺的,又有多少呢?
王朗是东海郡郯县人。东海郡大部分在今天的苏北,郯县属于山东。他当过郎中、县长,被举为孝廉,在陶谦那里当“治忠”,治中是刺史身边最大的官,与“别驾”同为刺史的左右手。
董卓死后,王朗与别驾赵昱劝陶谦派代表到长安,向朝廷表示“奉承王命”。陶谦就派了赵昱去。朝廷很嘉许,拜陶谦为“安东将军”,任命赵昱为广陵太守,也把会稽太守的位置给了王朗。
王朗在(浙江绍兴一带的)会稽郡当太守,当到了孙策兵临城下之时。他与华歆不同。华歆在豫章立刻投降;王朗却不计成败,与孙策打了一仗。他败了以后仍不投降,乘船逃往东冶。
东冶离开会稽很远,在今天福州的东北。
孙策亲自带兵追击,又在东冶打败丁他。他这才服输、投降。孙策仅仅责备他几句,不加以杀害,让他在曲阿以平民的资格住了下去。
王朗在曲阿住了一些时候,也像华歆一样,被曹操征召了去,做官。但是他与华歆不同,没有怎样替曹操策划征讨东吴的事,虽则他也一度“参司空军事”(本职是“谏议大夫”)。他即使也像华歆那样,当了征讨东吴之时的“军师”,在人格上也没有什么不对。因为,他不曾被孙策下跪过,也不曾被孙权待以“上宾”
之礼。
王朗后来在曹操那里所担任的工作,主要是在司法方面,官职是大理(等于清朝的大理寺卿)。作风“务在宽恕,罪疑从轻”。
公余之下,他写了几郎书:、、、。他在太和二年去世(公元228年)。诸葛亮在同一年进行第一次的北伐,围郝昭于陈仓(宝鸡)。
王朗在去世以前,曾经奉了曹丕之命,写过几封信给诸葛亮与许靖,劝他们说动刘后主,“去非常之伪号,事受命之大魏”。
诸葛亮与许靖,均不曾给他回信。诸葛亮特地写了一篇文章,题为“正议”,算是给王朗的一个间接的答复。
王朗和许靖当年在会稽分手,一别三十余年。那时候刚从吴郡“逃难”而来不久。许靖这个人,是颇富于逃难的经验的。
他是汝南郡平舆县人,在洛阳当“尚书郎”,得罪了董卓,逃到(河南太康的)陈国,投奔孔岫;孔岫病故,许靖到寿春投奔扬州刺史陈袆;陈袆又死,许靖到会稽,投奔了王朗。
在会稽,他遇到从吴郡逃来的许贡。许贡是吴郡的都尉,被孙策打垮了以后而逃来的。有人说,许贡不是都尉,是吴郡太守。也有人说,太守姓陈,名瑀。
孙策于打垮了许贡以后,接着就来打垮了王朗。王朗逃往东冶;许靖逃得更远,逃去了交州(越南)。
曹操派人到交州,带信给他,请他到许县来帮忙。他拒绝了曹操的邀请,回了一封信,鼓励曹操作汉朝的忠臣。信里有这么几句话:“今日足下持危扶倾,为国柱石,秉师望之任,兼霍光之重,五侯九伯,制御在手。自古及今,人臣之尊,未有及足下者也。……育出于口,即为赏罚;意之所存,便为祸福。行之得道,即社稷用宁;行之失道,即四方散乱。国家安危,在于足下;百姓之命,县(悬)于执事。岂可不远览载籍废兴之由,荣辱之机?……愿君勉之,为国自重,为民自爱。”
许靖其后由交州去了益州,在刘璋下面历任巴郡、广汉郡与蜀郡的太守,其后当了刘备汉中王的太傅。
许贡留在会稽吴郡一带,不曾逃走得远,被孙策捉住杀了。
许贡的小儿子与许贡的忠心部下二三人,亡命在长江边,等候机会,为许贡报仇。建安五年四月初四日,孙策不小心,独自一人骑马外出,被他们遇见。这几个人一起动手,把孙策杀得重伤。
不久,孙策便因伤而死,年纪才二十六岁。临死以前,他把吴侯、讨逆将军、会稽太守的印绶,挂在二弟孙权的身上,向孙权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扛东,我不如卿。”
孙策同时也拜托了张昭等人,好好地辅佐孙权。
有关孙策之死,有两个值得一驳的传说。一是所载,说“曹公与袁绍相拒于官渡,策阴欲袭许,迎汉帝;密治兵,部署诸将,未发。”这是不确的。建安五年四月之时,曹、袁还不曾在官渡对垒。另一传说,所载:孙策杀了道士于吉,于吉的鬼魂对孙策作祟,常在镜子里面显影;这也是附会之谈。
十四 孙权
孙权兄弟五人,大哥是孙策,长于孙权七岁;三弟是孙翊,小于孙权四岁;四弟是孙匡,生平年岁不详。另一位弟弟孙朗,不见于的本传,而见于虞喜所著的,是孙坚的一位姨太太所生的儿子。
孙家兄弟五人,都很俊秀,而孙权的相貌最好:“方颐大口,目有精光。”方颐,是骨路坚强;大口,能吃四方;目有精光,是生命力十分充沛,好比成吉思汗幼年时的“眼中有火”。
孙权又有两点异相:一是紫髯,一是长上短下。紫髯,证明他血旺,或许也显示了祖先之中,夹杂有白种血统(的作者,因此就在”紫髯”二宇以外,加上碧眼二字)。至于“长上短下”,是躯体长,而两腿短。站起来,矮;坐下去,高。只有不需要站着侍候人,而坐着别人侍候的贵人才是如此,刘备两手垂膝,也可说是“长上短下”。
孙权一向最受孙策喜欢,打仗时带在身边。孙策打下了江东各郡不久,就任命孙权当(江苏宜兴)阳羡县的县长。那时候,孙权只有十五岁而已。孙权的资历,虽然是零;孙策却已经示意了自己人吴郡太守朱治,举孙权为孝廉,又叫自己人扬州刺史严象,举孙权为茂才。
孙策为什么如此地喜欢孙权呢?第一是,孙策有孝友的天性,第二是孙权“性度弘朗,仁而多断”。孙策有时候和孙权谈谈谋略,孙权的看法每每颇为中肯,叫孙策自叹不如,孙权另有一个长处,很像哥哥孙策与爸爸孙坚。那就是:“好侠,养士”。能好侠,就会义声远播;能养士,就有士肯出死力。孙策早就看出了乃弟的这一点特长,所以才在临死之时说:“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
孙权继承了孙策的基业之后。果然颇能举贤任能。他不仅能举贤任能,而且有本事把父亲的老部下,与哥哥的部下及好朋友,都团结在一起,除了李术一人以外。
李术是孙策所用的庐江郡太守。李术居心叵测,倘若孙策不早死,这李术也很可能勾结曹操,对孙策叛变的。他怕孙策,所以迟迟未敢有所举动,孙策一死,他以为孙权不过是一个二十岁的小孩子罢了,就公然收容了若干犯罪的人,拒绝孙权所下给他的交出这些“亡叛者”的命令。
他竟然回信给孙权说:“有德见归,无德见叛,不应复还。”
孙权知道李术在暗中倚仗曹操作后台,就先下一着棋,写信给曹操,请曹操不要给他支援,为什么孙权觉得有把握,曹操能允许他这个要求呢?因为,他在继承了乃兄的基业不久,曹操已经拉拢他,上表给献帝,拜孙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
孙权用告状的口气,在信里向曹操说:“李术杀了您所用的扬州刺史严象。”其实,严象是孙策所用,不过在手续上孙策曾经上表给许县的朝廷,推荐严象为扬州刺史,曹操顺水推舟,就用了献帝的名义,任命了严象。
李术杀严象,是再蠢也不过的事。
孙权在信里继续向曹操说,严象曾经选拔他为本州的茂才,是他的“举将”、“恩人”。他现在决心讨伐李术,“进为国朝扫除鲸鲵,退为举将报塞怨仇。此天下达义,夙夜所甘心。术必惧诛,复诡说求救。明公所举阿衡之任,海内所瞻,愿饬执事,勿复听受”。
孙权随即进军皖城(安徽潜山),李术闭城固守,派人向曹操求救,曹操置之不理。
若干时日以后,城破,李术的头被割下示众。
孙权初露锋芒,旗开得胜,一举解决了庐江太守李术,建立了他的威望;叫远近之人不敢小看他这个二十一二岁的青年军阀。
在他下面,地位最高的是张昭,他待张昭以师傅之礼,就凭这一点,他已经抓住了打天下的要点了。古语说:“得师者王,得友者霸”,倘若无师无友,或目空一切,自以为天下无人可及,而不屑以任何人为师为友,那就不仅不能王,不能霸,可能会亡。
张昭被的作者描写成一个腐儒。这便是演义体的书误人之处。它为了烘托诸葛亮的胆大而聪明,就把张昭说得十分懦弱而糊涂。
实际上张昭这个人倒是颇有骨气,也很有才干的。他是徐州彭城国人,书读得多,字写得好。本州的东诲郡人王朗,琅邪郡人赵昱,均是他的好友;广陵郡人陈琳,也对他十分钦佩。彭城国的国相某人举他为孝廉,他不就;徐州刺史陶谦选拔他为茂才,他也谢绝。陶谦生他的气,把他关了起来;赵昱冒了生命的危险,把他救了出来(陶谦在当时还不曾升为州牧)。
恢复了自由以后,他迁居到江南,仍旧当老百姓,无牵无挂。孙策来了,对他十分尊敬,到他家里“升堂拜母”,向他的母亲跪拜行礼,弄得他不好意思不“出山”,屈就了孙策的“长史”(秘书长)兼“抚军中郎将”。
孙策把行政方面大小的事务,都交给了他,他也确是卖力,办得井井有条。北方有很多人写信给他,说他能干,也有若干封说他能干的信,是写给孙策,由他以“长史”的职位先行拆开的。他感觉到很为难:不向孙策报告,是蒙蔽;报告,怕引起孙策不满,甚至猜疑。
孙策知道了这情形,就向他说:“以前齐桓公用管仲,把事情都交给了管仲,称管仲为‘仲父’。左右请示一件事,桓公说:‘去问仲父’;左右再请示一件事,桓公又说:‘去问仲父,。左右就发起牢骚来,说:‘一则仲父,二则仲父,易哉为君。’桓公说:‘我未得仲父以前,为君确是很难,既得仲父以后,为君怎么会不易呢?’现在,北方人都说张昭能干,张昭既然是我用的,这就等于说我能干,能用张昭了。”
孙策之所以在临死以前,把孙权托给张昭,可见不是没有理由的。孙策而且向张昭说:“倘若孙权不足以担任重任,你自己担当好了。万一事情不能顺利,‘缓步西归,亦无所虑’。”所谓“缓步西归”,便是慢慢地、从容地归顺曹操所主持的许县朝廷。所谓“亦无所虑”,便是“也不必有什么顾虑”(张昭后来于曹操席卷荆州之时,主张迎降,与孙策的这最后几句话颇有关系。迎降的建议是否正确,为另一问题)。
孙策断气以后,张昭所做的第一件事,是劝孙权停止哀哭,赶紧办公,而且扶了孙权上马,带了队伍出巡一番,让“众心知有所归”。
此后,他一直是孙权的第一帮手;到了孙权称帝之时(在公元229年)才退休,以“娄侯”的爵位、一万户的食邑、“辅吴将军”的名义,优游岁月,并写了两部书,一部是,另一部是。
退休以前,他是“绥远将军、由拳侯”。娄侯的娄字,指娄县;娄县在今天是江苏昆山东北的“娄县村”。由拳侯的“由拳”,是(浙江嘉兴之南的)由拳县。
更前,在黄初二年孙权受曹丕封为“吴王”以前,孙权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