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治验回忆录(赵守真)-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发无定时,惟饮冷感寒即发。昨日又剧痛,遍及全腹,鸣声上下相逐,喜呕,欲
饮热汤,先以为胃中寒,服理中汤不效。再诊,脉微细,舌白润无苔,噫气或吐
痰则痛缓,按其胃无异状,腹则臌胀如鼓,病在腹而不在胃,审系寒湿结聚之证。
盖其人嗜酒则湿多,湿多则阴盛,阴盛则胃寒而湿不化,水湿相搏,上下攻冲,
故痛而作呕。治当温中宽胀燥湿为宜。前服理中汤不效者,由于参术之补,有碍
寒湿之行,而转以滋胀,虽有干姜暖中而不化气,气不行则水不去,是以不效。
改以厚朴温中汤,温中宫则水湿通畅,调滞气则胀宽痛止。但服后腹中攻痛尤甚,
旋而雷鸣,大吐痰涎碗许,小便增长,遂得胀宽痛解。其先剧而后缓者,是邪正
相争,卒得最后之胜利,亦即古人“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之理也。再剂,诸
证如失,略事调补而安。
52.虫积胁痛
黄传人,乃五旬老农也。右胸胁间常有瘀痛感,乍作乍已,按之则痛甚,医
皆认为肝气不调瘀滞经络之所致。用平肝调气药,了无寸效,持续两月,有加无
减。因往西医院检验,诊断为胆道蛔虫病,须用手术。患者一则无力负担费用,
一则胆怯畏惧开刀,再图治于中医,亦久未改善。转至我所医治,并详述经历。
诊脉弦细不整,右胁时痛,唇紫红,常吐清涎,瞳孔放大,舌上有碎米红点,口
苦苔黄,小便黄短,大便干燥,此为胁痛而有虫积之候,该病既经检断为胆道蛔
虫,核与上述证状,不谋而合。今病在肝胆部位,兼而有虫,自应疏肝利胆鎭
痛杀虫为治。盖肝气不舒,则胆热不泻,热郁则虫得而袭其位,因是而痛。如疏
条肝气,通畅泄热,又佐杀虫及清利之药,则虫不安,即可乘势而逐杀之矣。因
拟四逆散、金铃子散合剂,去甘草,加芦荟、槟榔、雷丸、广香等,服后痛得暂
安。再于前方加黑丑,续服四剂,曾泻下数次,内有死蛔多条,痛亦遂此遏止。
再至医院复查,证明无虫。
53.腹中虫痛
萧大楚,老农也。腹中攻痛,上下窜扰,频吐清涎,痛剧则肢厥,数月一发
以为常。自疑属寒积所致,煎姜艾汤冲胡椒末,往往获效。冬月不愼风寒,经医
用解表及消导药,表解而腹痛益增,走注不定,甚至昏厥,医又认为大建中汤证,
服药痛仍未止。医院检查为蛔虫集结肠间,用山道年杀虫药,虫不下,亦不便,
痛视前增剧。又认为肠绞结,须开刀,否则多危险。患者惧而至中医院诊治,其
脉参差不一,乍大乍小,面色萎黄,并有白斑,唇红,舌白润,口不渴,肢冷吐
涎,腹中攻痛,发作有时,此为虫证。《病源》有云:“蛔虫者……,或因脏腑虚
弱而动,或因食肥甘而动。其发动,则腹中痛,发作肿聚,去来上下,痛有休息,
亦攻心痛,口喜吐涎及吐清水。”按与本证相合,既属虫证,当作虫治。但病久
体虚,阳微阴盛,不宜专于驱虫,而应扶阳温中佐以杀虫,则相互为用,可收指
臂之效。处方乌梅丸加减:
乌梅五钱干姜党参附子肉桂当归蜀椒各三钱细辛一钱
去苦寒之连、柏,加杀虫之槟榔、雷丸各三钱雄黄末八分(兑) 并用赭石一两
意在用温补药以增强胃肠,用杀虫药以驱虫内散,使不结聚,复用重坠药乘势逐
其下行,则肠结可解,大便能通,虫亦难安,势将随便排出矣。水煎顿服,一日
二剂,稀便数次,杂下死蛔二十余条,痛减肢温,脉现细弱,尚属阳微不振,气
血大虚,乃于前方去杀虫药,又服五剂,痛解全安,随用十全大补汤调理。
54.黄疸
(一)湿热黄疸
农人张友敬,家贫齿繁,操作辛勤,不避风雨,自恃体健,从不惮劳。不期
春候反常,时晴时雨,田中插秧鉏草,日受湿热熏蒸,夜间又负凉取快,感受风
邪。日前突然恶寒发热,头身重痛,自服表散丹方,汗出热解,暂得轻松,仍力
于田。夜又发热,头重目昏,不能起立。医处以解表渗湿方,寒热稍减,反增口
渴心烦,胸中嘈杂,头常汗出,身黄如橘子色,尿短黄,因疑病之加剧,延余治
之。切脉滑数,舌苔黄白而腻,发热不恶寒,详参上证,是为热邪蕴郁,湿气熏
蒸而成黄疸。前医之解表渗湿为不谬。其证增者,非药误也,乃病正鸱( chī)
张,一时难解而已。再稽之《金匮翼》:“黄疸……此为脾胃积热,而复受风湿,
瘀结不散,湿热郁蒸,或伤寒无汗,瘀热在里所致。”指明湿热郁久,蕴而成黄,
或因汗出不彻,瘀积而成,治以清热渗湿为宜。但外邪尚未尽解,亦应兼予疏散,
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茵陈、苡米,嘱服三剂。复诊:脉不浮而滑数,外热虽除,
内热尚盛,疸黄如故,苔仍黄腻,不思食,尿短黄,腹胀,三日未便,再予清热
渗湿,微通府气,改用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加苍术、花粉。两日服完三剂,大
便通,身黄略褪,可食稀粥半碗,能起立行动。乃于前方去大黄,每次冲服明矾
末五分,经服五日,黄褪三分之二,精神饮食均佳。易茵陈五苓散加苡仁,仍照
常吞服矾末,一周黄褪尽,略事清补,遂告全愈。
(二)黄疸胁痛
封立成,病疸日久,茵陈五苓散、化疸汤之属尝服之矣。黄未稍退,体渐羸
弱,反增右胁胀痛,饮食大减,午后有潮热,肢疼肤痒,小便短黄,此亦不外湿
热所致。但病久累及肝脏,故而胁痛,按脉弦数而细。经西医检查:肝大约二指
而形微硬,并其它证状及体征,诊为肝炎。治以疏肝理脾通络之剂为宜。选用逍
遥散加茵陈、郁金、玄胡等品,四剂潮热退尽,黄减,胁仍痛,尿渐清,大便由
灰白转淡黄,诸状均已转好。再服原方六剂,胁不疼,肝仍肿大,黄退大半,食
纳知味。今宜专重肝脏之积,改用疏肝调气祛瘀通络之法,方拟:
柴胡桃仁青皮郁金当归各三钱丹参五钱鳖甲八钱赤芍四
钱内金二钱水煎,送金匮鳖甲煎丸每次三钱。
持续半月,肝脏缩小,不可摸及,目黄褪尽。复用养荣汤、归脾汤调营补脾,
间服匝月,巩固疗效。
(三)黄疸神昏
木工黄清明,体甚健。秋间下乡双抢月余,归家未几日,身发壮热,口渴烦
乱,医用清凉解热剂,病未解,身目发黄如橘子色,继服清热利胆渗湿剂,亦未
稍减。遂住当地医院,针药并用,不唯黄未褪,甚至午后炽热,神昏谵语,热至
翌晨不退,神识亦不清,如此现象十余日,医辞不治。出院回家,延余往治,睹
其面目全身极黄,脉弦数鼓指,壮热烦渴,舌尖紫红,苔黄燥,神志昏迷,狂语
不休,大便多日未行,小便黄短。此为湿热燥实、肝胃之火上炎所致,而以泻火
清心解毒清胃为主,处以清瘟败毒饮:
石膏一两犀角二钱(磨兑) 黄连黄芩栀子丹皮竹叶各三钱
连翘五钱玄参知母各四钱茵陈两半去甘草加大黄五钱,以黄泥浸水煎药。
在未服药前,用玉枢丹磨浓汁冲蟑螂三只(焙研)先灌下,后服汤药。一夜
尽二大剂,病无变化。又如前再服二剂,大便泻下甚多,热始减退,人事略清。
嗣后仅服汤药,又二剂,神清热尽,惟黄疸如故,舌苔仍黄燥,少腹痛不可按,
虽得泻而燥热存在,改用桃仁承气汤去桂枝加茵陈、栀子,浓煎顿服,经数时,
大便杂下稀黑血甚多,约三、四次,腹遂不痛,而黄终未减。此后以治黄为主,
疏甘露消毒饮(茵陈、滑石、黄芩、石菖、川贝、木通、藿香、射干、连翘、薄
荷、白蔻),配吞白矾末每次三分,连服十五剂,黄始逐渐退尽,后以滋阴养胃
药调理兼旬平复。
55.虚劳
陈君××,年青而酖酒色,因此撄重恙,病由肾虚于下,气亏于上,证见体
倦懒言,动则气喘,肌肉消削,神疲骨立,尤其畏寒特甚,虽盛夏犹衣裘,头戴
棉帽,逾于稀龄老人,而且夜间盗汗,咳嗽痰多,幸能食安眠。本证肺气既损,
而肾元尤亏,由其气短及畏寒知之。《内经》逆调论云:“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
厚衣不能温,……素肾气胜,以水为事,……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
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如此阴阳两亏之证,原属难治,惟其人年尚轻,眠
食佳,大便如常,脾胃机能犹健,脏腑尚得精微之奉,乃病笃中一线生机,而许
其可治者以此。谓曰:“君病不可专恃药力,而身心修养实为先着,离家庭,远
房帏,择地静养,再进适当药饵,调和阴阳气血,缓以图功,庶乎有济。”陈君
遵嘱,另辟一室,独居静养。诊其六脉细微,两尺尤虚,诸证则如前。当为灸足
三里、肾俞、关元、气海诸穴,药用四君子汤加黄耆、远志、枸杞等平补,并嘱
早晚静坐以养身心,练太极拳而和气血,一切以愉快心志为原则,期约三日一往
诊视。月余,行动已不甚喘促,大有好转之象。先用拯阴理劳汤加浮小麦、熟地
黄,水煎服。早晚开水冲服妙香散,停用灸法。经月精神转佳,纳旺心宁,咳减,
盗汗止,肌肉渐生,而仍畏寒如故,是阴复而阳尚衰,当以扶阳为主,原方加附
子及龟鹿二仙胶。又一月,饮食增进,神旺喜言,步履甚健,畏寒大减,帽可取,
裘可脱,诸证悉平。改服归脾汤,淡盐开水日送肾气丸两次,半月不再畏寒,神
焕肌腴,大异畴昔,后以左归饮与还少丹(改汤)间服调养,巩固疗效。归家之
日,人多不识云。夫以如此沉疴,竟半年获起,虽医药之适宜,实静养之功为多。
古谓:虚宜补,劳宜养,而养之一字,尤堪再三玩味,关键在此,岂可忽乎哉!
56.肝郁失志
许菊秋,年三旬余妇人也。1946 年冬顿失所天(注:网上所传PDF 版如此,
整理者所见二本均作“偶”),今秋又殇长子,不幸迭遭,悲感逾恒,兼之田畴歉
收,以此郁抑寡欢,渐而饮食减少,夜不安眠,甚至达旦不寐,久乃神志失守,
时清时昧。然所服药,多作癫癎(注:原书作‘疒间’,后同)治,其实非是。
其阿翁姜老迎往诊视。患者蓬头垢面,骨瘦如柴,蚩蚩向人作苦笑,或歌或哭,
对人有礼貌,而大失常态。诊脉弦细,两目微红,舌苔黄腻,梦中有时乱语,大
便数日一行,小便黄短。今从所见分析,是由肝气抑郁,胃气失调。肝郁则气逆
神乱,胃滞则内热蒸熏,土木相乘,气血悖逆,神不守舍,诞妄由生,证虽类癫
痫而实非癫痫也。其治固以安神定志清郁调肝为主,但寒热错综,虚实互见,证
杂而药当繁,殊不可以常规范之。遂处以柴胡龙骨牡蛎汤去参、桂加生地、石菖、
香附、郁金,日进二剂,四日人渐安宁。再三剂,内热已清,神志稍明,仍不时
吐清痰,胸痞,间亦噫气,改进调气祛痰之加味温胆汤(柴胡、香附、党参、黄
连、甘草、桔梗、陈皮、枳实、大枣、生姜),实与前方相仿佛,不过有轻重之
别耳。服此六剂,志定神宁,痰少气顺,人事清楚,肌肉渐生。后用补血益气清
胃安神之养血安神汤(当归、芍药、地黄、川芎、陈皮、茯苓、白术、甘草、黄
连、柏子仁、枣仁),调理期月复常。
57.不寐
李君永成以妻小圆夜多不寐,寐则鼾声大作,扰人清梦,心常苦之。君夏月
伤暑水泻,发热口渴,烦满尿黄,吾以葛根黄芩黄连甘草汤、六一散合剂愈之。
伊因以妻疾相告。诊之,脉弦而细滑,口干燥,大便数日一行,且不畅。观其面
色清瘦,眼胞青黑,疾言噫气,口频涎唾。谓曰:今凭脉证论之,盖其夜难成寐
者,由于阴虚火旺、气逆痰多、上扰心君之所致;寐则鼾声大作者,乃因胃气不
降,上逼清道,水气相搏,出入不顺,故发而为声,与哮喘水鸡声之理同。然在
前人文献中早有如是之论列,如《素问?逆调论》:“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
之逆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府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故不得
卧也。”《景岳全书》有云:“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
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荣气之不足耳。”徐东皋亦云:“痰火扰乱,
心神不守,思虑过损,火炽痰郁,而致不眠者多矣。”按不寐之因,不外胃气不
和,痰火相扰,血不养心等。本证亦不越此范围。为拟加味温胆汤开郁涤痰,调
胃承气汤清胃通府,并吞安神丸以清心宁神,每日一剂,三日而小效,五日而效
显,夜可入寐,寐亦鼾声低微,但不似前之雷鸣厌人也。现时痰火渐清,胃气已
和,凡前清痰降逆之品,又当摒用,宜以滋血宁神为务,疏用养血安神汤,五剂
后,夜能安卧,鼾声亦不作。再以归脾汤调养心脾,补益气血,遂竟全功。
58.心风
刘君肃一,年二旬。其父叔皆大贾,雄于赀,不幸于1943 年次第殂谢,丧
停未葬。君因自省休学归,店务猬集,不谙经营,业大败,折阅不知凡几,以致
债台高筑,索债者络绎于门,苦孰甚焉!乃只身走湘潭收旧欠,又兴讼,不得直,
愤而归。因之忧郁在心,肝气不展,气血暗耗,神志失常,时而抚掌大笑,时而
歌哭无端,妄言错语,似有所见,俄而正性复萌,深为赧然,一日数潮而已。医
以为癫也,进加味温胆汤,并吞白金丸,曾吐涎少许,证状未少减。吾以事至零
陵,君为故人,顺道往访,渠见吾述家事刺刺不休,状若恒人,顷而大哭,继而
高歌。其家人恳为治之,此义不容辞者也。俟其静,用好言慰解,诊脉细数,舌
绛无苔,胸中痞闷,夜不安卧,小便黄短,是为志怫郁而不伸,气横逆而不降,
心神耗损,肾水亏乏,火气妄凌,痰涎泛溢,有癫之意不若癫之甚,所谓心风证
也。治以益血滋阴安神调气为主,拟金匮防己地黄汤加味:
生地二两(捣汁兑) 甘草二钱防己三钱桂枝一钱加香附三钱首
乌竹沥各五钱兼吞安神丸四钱,日服二剂。
三日复诊,神志渐清,潮发减少,随进滋阴安神汤(生地、芍药、川芎、党
参、白术、茯神、远志、南星、枣仁、甘草、黄连),服后略觉头胀心闷,微现
不宁,审由余热未清,难任参术之补,故证情微加。乃改弦更张,趋重清心养神
略佐涤痰,早晨服清神汤(黄连、黄芩、柏子仁、远志、菖蒲、枣仁、甘草、姜
汁、竹沥),晚进二阴煎(生地、麦冬、枣仁、元参、茯苓、木通、黄连、甘草、
灯心、竹叶),每日各一剂,如是者四日,遂热不再潮,人事清悉,诊脉细数而
有神,余热似尽,而参术之补,现犹所忌,尚有余焰复燃之虑,处以天王补心丹,
以丹易汤(生地、人参改洋参、元参、丹参、茯神、桔梗、远志、天冬、麦冬、
枣仁、柏子仁、五味、当归),送服磁朱丸,补心滋血,安神和胃。嗣即精神健
好,食纳增进,又调理半月,改用栀麦归脾汤,仍吞服磁朱丸,善后补养,再一
月而身健复元。吾临归,彼不胜依依之感。
59.怔忡
刘君少文,读书有心得,善诗文,作画饶有大家风味,一彬彬儒雅君子也。
1946 年春间为世叔唐老撰书寿屏,大伤神思,因而饮食少进,心怔忡特甚,夜
烦不能卧,逐次肌肉瘦消,一日揽镜而惊,延李医治之。认为心血虚损,用归脾
汤补血安神以固其本,进退十余日,效果不显。又作水气凌心、脾不运化为治,
进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四君子汤合剂,加辰砂末冲服,数帖亦不效。因是远邀
于余,刘君乃素善,伊猝见之下,悲泣不已,讠农讠农谈往事,并谓可治否?吾
详询病程经过,沉心脉之,细数而无力,五十动中间有一、二歇止,舌润尖红,
虚里跳动急迫,衣外隐约可见,夜难成寐,寐则汗出,小便微黄,大便亦不润,
神疲不欲动诸候。审是病久阴虚血亏气弱之证。殊非健脾利水之药所能治。仲景
之炙甘草汤原为阴分虚心动悸之神方,与其脉结代心怔仲相符合。许其可治,并
婉词慰解之。竟用炙甘草汤加莲心、龙骨、牡蛎、龟板等味。四剂动悸稍安,盗
汗亦止,夜可睡三、四小时,脉象亦视前有神,但阴分尚虚,心血亏损,尤宜安
神静养,大进补益,始能稳定成效。改进清心补血汤(党参、茯苓、当归、芍药、
川芎、熟地、麦冬、五味、陈皮、桅子、甘草、枣仁),吞送琥珀养心丹(药店
有售),每日一剂,半月心神安定,脉不见结代,已呈缓和有神之象,改处枣仁
汤。(党参、黄耆、当归、茯苓、陈皮、甘草、枣仁、远志、莲肉、茯神、生姜、
大枣),补气益血安神定志。又十剂,成效大着,精神饮食均佳。善后处以大剂
归脾汤去木香加首乌、益智、远志,补心宁神,健脾滋肾,因脾为生化之源,肾
为后天之本,脾肾一旺,病安从来。服此月余,又营养食物增进,肌肉丰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