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法国是我的婆家,这里有我的爱人和我的家人。可是,就法国这个民族来说,我是一个“老外”。所以,我是作为一个“老外”、一个另一种文化的旁观者来看待法国的。我所写下的这些文字都是我在法国所看到的、所感觉到的、所触摸到的人与事。我之所以强调是“我所看到的”是因为,同样一个国家同样一所城市,一百个人,可能就会看到一百种不同、产生一百种感觉、发出一百种感叹。而每一个民族的特性都是复杂的和多元化的,一个人的视线是有限的,因此,一个人所能看到的也是有限的。
很多时候,我们对其他的民族是充满好奇的,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对其他的民族又是充满误解的。距离创造美感,同样,距离也制造误会。因此,人类总是误解其他民族的人:中国人对法国人充满了误会,法国人也对中国人充满了误解。如《老外眼中的中国人》所讲述的那样,“法国人认为只要是中国人都应该得会耍一招半式的中国功夫的。而且,中国人都应该有一双”丹凤眼“,否则就不是中国人了。”这是距离带来的美好想象。可是,距离也带来了偏见:中国政府主张“少生优育,优生优育”,这是符合中国实际国情的、利国利民的政策,可是法国人误解为没有“人权”。甚至以为“”不小心“超生了的孩子就会被杀掉……这种误解和偏见让我总是愤怒不已。而面对的我恼怒,法国人却笑道?你们中国人真是太固执了,想一下吧,中国人就很好地了解其他国家的人吗?‘老外’在哪部中国电影里不是大坏蛋?最后还得被你们中国人用中国功夫一掌拍花了脑袋。这是什么逻辑?为什么‘老外’就一定是坏蛋?想想觉得这话说得确实有道理,在这个世界上,哪个民族不是对其他的民族充满了误会?在我亲临法国之前不也是对法国充满了误会吗……”确实,中国人对法国人也一样存在很多美好的想象和一些不符合事实的偏见和误会。每次回国探亲,每每有人和我谈起法国和法国人,总是让我很哭笑不得。国人印象中的法国人好象每天都生活在玫瑰花和烛光中,又好象法国人都是多情种,无论男女老少,个个手里都捏着一大把情人,整天天马行空地到处浪漫过夜生活,对家庭不会有太多责任感。事实上恰恰相反。如《洋舅爷的罗曼史》中写的那样:我收到还没见过面的洋舅爷送给我们?红包“,我很惊讶:原来,法国人也有送”红包“这样的礼节。而我婆婆在知道舅爷新添了一个孙子后,马上也”礼尚往来“地送了一个”红包“做贺礼。这又一次让我震动:事实再次向我证明了,西方人冷漠而没有家庭观念的那样的说法,是不了解西方国家的人杜撰出来的……面对这样的事,我为什么要惊讶?因为误解!今天国人对法国的看法,也是我在亲自来到法国之前的看法。他们今天对法国的误会,也是我昨天对法国的误会。很多时候,我们只能通过各种书籍和媒体来了解他乡和他族的人。可是,媒体在使我们获得信息的同时也使我们获得了误导。因此,这坚定了我写下这些文字和这本书的念头。
《法国人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这篇文章就如它的题目,讲述的是法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法国人的生活方式。如文中所说,”法国人喜欢慢悠悠地享受生活。因为这样的民族性格,他们喜欢“等待”。看病得“等待”约会,配一副眼镜竟然得花上四个月的时间来“等待”。就连上馆子也得等待:上馆子吃饭前得预约,否则很可能就会因为满座而被拒之门外。有一件事让我觉得很不可思议,法国的老板经常会?营业时间将要过去了“为理由拒绝前来吃饭的客人,哪怕来客是一大群人。在中国,开门做生意的人哪有这样拒绝客人的?! 法国人吃一顿饭通常得花上5 、6个小时,有时甚至更长。因为这样的风俗,餐厅上菜非常慢。而在法国人悠然等待这个过程的时候,性急的我真的很想就象在国内那样催促一下服务员,要么就干脆找来老板投诉一番。可是,在法国,如果我这样做的话,老板一定冷漠而礼貌地把我从餐厅里”请“出去的--他是不屑于向”这种没有教养的家伙“提供服务的。记得在国内的时候,陪一些法国人吃饭,我每次下点单的时候总是伴随了一?麻烦快点”,法国人总是笑话我这个性急的作风。法国人认为吃饭是享受,要“慢慢来”。而中国人讲究“趁热吃”,所以菜一上来大家拿起筷子就埋头吃饭,吃完赶紧办正经事儿去了。法国人却不一样,菜上来了以后还要考虑使用什么餐具,是从摆放在最外面的餐具开始还是从摆放在最里面的餐具开始,该往哪个杯子里面倒水而不是倒酒,而且,该用来盛白酒的杯子就不能倒上红酒。还有,用什么酒配什么样的肉才不会乱味……这就是生活方式的不同,这就是文化习俗的差异。
东方和西方有着太多的文化差异,不同的民族之间存在着太多不同的道德观。同样一件事,用西方人的眼光来看,那是正常的。但是,在东方人的眼力,却很可能是不正常的。而有些事,在亚洲人看来是对的,在法国人眼里却是错的。面对不同的国度,不同的道德观念。我只是客观地讲述我看到的真相。是对是错我不去评说,相信读者心中自有自己的道德天平。就如《在法国感受跨国购物--在瑞士买大麻,在德国买电脑》里面说的那样:“以我一个中国人的眼光来看,抽大麻就是吸毒的行为。可在法国人看来,抽大麻和”闯红灯“是一个等级的错误罢了。”而在瑞士,人们甚至可以半公开地买卖大麻。如文中所述?这是一家非常简陋的商店。商店的玻璃橱窗上挂着一块巨大的白布,白布上面印着一片又大又醒目的大麻叶子。看到这块布,人们很容易就能猜出商店的经营项目。可走进商店后又让人觉得很滑稽,商店里零零散散地挂着五六件款式又旧又老的衣服,似乎要摆出一副经营服装的样子。但是走进这商店的人,没有人理会那几件又老又旧的服装,都是直奔着商店正中央的一个小柜台而去,那个小柜台里摆放着数量不多的几包大麻样本。这是很典型的“挂羊头买狗肉”,可偏偏那“羊头”挂得很敷衍了事,敷衍得让任何人都能一眼就看出来,这里面虽然挂着“羊头”,但是买的一定不是“羊肉”。从这些欲盖泥漳的布景中,我看出了大麻在瑞士的“暧昧”地位:在这里,大麻可以公开地买卖,可还是得“悠着点儿”。出售大麻在瑞士是一种很“边缘”的生意。抽大麻是非法的,可人们对大麻又是极度宽容的……“在这篇文章中,我并不想凌厉地批评什么,我当然更不是鼓动人们要去接受和”宽容“大麻。我只是这个异乡中的一个看客,我要做的只是忠实地把我看到的东西讲述出来,仅此而已。
法国的国旗为蓝、白、红三种颜色组成,代表着”自由、平等、博爱“。在法国,我确实也从这个民族身上看到了这三种色调。象《在法国亲历大选》中描述的那样,在法国总统竞选中,人们不满意初选的结果,纷纷上街游行,反对勒宠的极端狭隘民族主义,人们高声呼吁?共存与爱优先”取代“法国和法国人优先”。很多法国人在公开场合表示,如果,在第二轮选举中, 这个勒宠胜出的话,他们将耻为法国人,他们还会当众烧毁他们的法国身份证和法国护照,然后移民别国居住。看了那样情景我没法不感动:这难道不就是一种“自由、平等、博爱”的体现吗?!
自从我到了法国,总是有很多国人问我:在法国生活的如何。我总不知道如何用三言两语回答这样的问题。我说好,人们就认为我生活在天堂里。我说不好,人们又认为我生活地狱里。而我想说,我没有生活在天堂里,也没有生活在地狱里。我生活在人间——一个有喜、有怒、有哀、有乐,有好也有不好的人间。不同的是,这个国度的人反映喜怒哀乐的方式有些差异罢了。这就是我这本书所要讲述的,这就是我的文字想要表现的。
作者简介:
姓名:冯彬霞 女 28岁 笔名:ice618 必优冰冰
一个灵魂穿梭在中法两种文化间的海南土著。迷恋文学、爱情和网络。1989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曾多次在《海南大旅游导报》、《海南日报》、《海南侨报》、《好日子》、《文友》、《恋爱 婚姻 家庭》、《爱人》、《欧洲时报》(巴黎)等报刊上发表文章。作品曾多次被国内的《青年文摘》等报刊转载。2002年至今为《凤凰周刊》(香港)海外观栏目特约撰稿人。曾在海南试验外国语学院任教。现居于法国。
老外看法国阿尔萨斯散记
我曾在婆婆家里,看到过一件非常有趣的收藏品。那是一个双面像框——像框的一面放着德国国王的画像,另一面,放着法国总统的画像。公公就那个收藏品向我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自古以来,德国和法国在领土扩张问题上经历过无数次战争,阿尔萨斯一直被法国和德国争来夺去。当阿尔萨斯归属法国时,当地居民就被要求挂上法国总统的画像,而当阿尔萨斯被德国占领了,居民们就被要求挂上德国国王的画像。无休止的战争使得阿尔萨斯人感到非常厌烦,有人就干脆做了这样一个双面的像框,一面放上法国的总统画像,另一面则放上德国国王的画像。这样,今天,这个地区归属法国了,人们就亮出法国总统的画像;明天,阿尔萨斯归属德国了,人们只要把像框翻转过去就变成德国国王的画像了。
最后,在1918年,阿尔萨斯最终归属了法国。尽管如此,阿尔萨斯依然保留了自己特殊的宗教和社会文化传统,并且拥有自己的语言——阿勒曼方言。直到今天,阿尔萨斯地区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不会说法语。阿勒曼方言与德语非常相近,所以,阿尔萨斯人平时用阿勒曼语生活,读书看报和收看电视则都是使用德语。我丈夫的外公外婆就不会说法语,我和他们交流,要么凭仗丈夫翻译,要么就只好使用身体语言来“指手画脚”了。在法语学校里,我也常常能碰上一些当地人来和我们这些外国人一起学习法语。很多当地人的法语说的竟然还比不上我们这些老外说的好。这让我想起了都德的《最后一课》,那篇感人的文章就是以阿尔萨斯为背景写的。不过,就今天这种情况来看,我个人有一个猜想,都德的《最后一课》是为政治而书写的,为的是渲染一种爱国的氛围。当年德国人根本就没有必要限制阿尔萨斯人说法语——他们根本就不说法语。想想看,阿尔萨斯已经归还法国快百年了,活在今天的阿尔萨斯老人都不说法语,他们的父辈就那么热衷于说法语?出生在法国南方的都德也许根本就不了解阿尔萨斯人。所以,我想,都德写那样一篇文章,如果不是他在借题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就是为了满足当时法国的政治需要。
上了年纪的阿尔萨斯人一直认为自己不是法国人。他们认为自己是“阿尔萨斯人”。我特意查了阿尔萨斯的史记。原来,起初,阿尔萨斯被并入阿勒曼王国,到了1648年才成为法国的一部分。1871年,法国战败后,阿尔萨斯被划分成为德国的领土。由于这些特殊的历史原因,这个地区既有法国的风格又有德国的灵魂,同时,又还保存了自己某些两国所没有的独特风情。几种因素交加在一起组合成了这个魅力十足的、独一无二的阿尔萨斯。
不过,今天阿尔萨斯的年轻人,已经认为自己“当然”是法国人了。毕竟,阿尔萨斯已经回归快百年了。法国的语言文化已经渗透到了年轻人的血液中去了。而藐视历史和传统,使得很多阿尔萨斯的年轻人已经说不顺阿勒曼方言了。我的丈夫拥有一半的阿尔萨斯血统(婆婆是阿尔萨斯当地人,公公是法国其他省份的人)但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他,阿勒曼语说的并不是很好,和外公外婆勉强能交流。与他同龄的阿尔萨斯本地人大抵都如此,阿尔萨斯语说的总是远不如法语好。而比他们更年轻一代的阿尔萨斯人就更令老一代的人伤心了——他们干脆就不会说当地的方言了。在一次家庭聚会上,我听到丈夫的舅爷抱怨说,他现在根本没法和他的孙子们交流——他不会说法语,而他的孙子们都不会说阿尔萨斯的方言了,双方交流就只能靠孩子的父母亲翻译。他因此感到失落无比,没有做祖父的乐趣和自豪。作为回应,丈夫的外婆则向舅爷(她的哥哥)抱怨说,她的外孙(我丈夫)“居然跑到法国去上班”——丈夫每天都开50公里的车跨省上班。但是,外婆的抱怨并不是因为地域的偏见,而是从福利上为丈夫觉得“不值 ”。因为,阿尔萨斯的福利比法国其他地区的都要好些。阿尔萨斯的首府斯特拉斯堡,不但保留了独立征收税赋的权利,而且在福利上了也保留了许多德国的法律法规。值得一提的是医疗保险,同样的纳税率,在法国其它的省份,医疗保险的返还率大约是百分之七十五。而在阿尔萨斯,人们可以得到的高于百分之九十的医疗报销。而且,阿尔萨斯地区每年的公共假日也比其他省份多出几天来,一些家庭补助也远远优于法国其他地区。因此,外婆一直很不乐意丈夫到“法国”去上班。
法国其他省份的人到了阿尔萨斯,总有种到了外国的感觉。有一次,我听到一个法国外地人大发牢骚:他与一个阿尔萨斯当地人结婚。可是却融不入这里的生活和风俗习惯,抱怨总是被当作“老外”遭到排挤。有趣的是,这样的问题,我还听到丈夫的姨夫抱怨过,他是阿尔萨斯当地人,在离阿尔萨斯大约50公里左右的瑞士上班,那个叫做Basel的城镇处于瑞士的德语区,因此,说阿勒曼语的阿尔萨斯人在那个地区也能够进行交流。尽管如此,姨夫还是感觉到了异地谋生的不易,抱怨在瑞士上班总是被“骄傲”的瑞士人排斥。同样的问题,我在法国也碰到过,也曾经感到失落过。看到这样的情景我不禁想,排斥异族原来是全人类的共性。不过,我在丈夫的整个家族里却感觉不到这种排斥。也许,长期以来,这个家族已经习惯并接受了异族通婚吧?!于语言不通,外公外婆一直不能和公公交流(因为婆婆是阿尔萨斯人,而公公是“法国人”)他们间的交流要么靠婆婆翻译,要么依仗身体语言。所以,我这个来自另一个国家的异族人并没有让这个家族感到太惊讶,他们很从容地接纳了我。在这世界上,人类被划分成为很多个种类和种族,人类有着太多种不同的语言,所幸的是,还有一种语言是不分种族和种类的,那就是爱。
阿尔萨斯位于法国的东北部。有趣的是,这个地区的一些饮食习惯和中国东北颇为相似。这个地方的人们也喜欢吃炖菜。在寒冷的冬天里,人们也喜欢喝“乱炖”汤。在阿尔萨斯有名的特产,是一种叫做“Choucroute”(酸菜炖香肠)的东西。就是酸包菜配上五花猪肉,猪腿,香肠和土豆一起炖出来的菜。阿尔萨斯人爱极了这道菜,到阿尔萨斯人家里做客,主人用于招待客人的也常常是这道菜。我却不是很喜欢这道菜,觉得太粗糙了,没什么口感。吃那种五花肉和猪腿,远比不上吃红烧肉或东坡肘子来得痛快和解馋。其实,阿尔萨斯好吃的菜不少,想不通怎么偏偏就这道菜成了这个地区的特产了。可见,特产也常常是徒有虚名的——在中国如此,在法国也一样。等到有一天,我从法国的收音机里得知,这道菜的原产地是中国的东北地区。由马可。波罗带到了欧洲,而后传入了阿尔萨斯成为其招牌菜。去年回国,特意吃了一下东北的酸菜家常火锅,发现东北的酸菜和这道菜里的酸菜,果然是从外表到口味都毫无异样。于是更加相信这道阿尔萨斯的特产是源于中国了。从那以后,我就再也不抱怨这道菜不好吃了。还逢人就传播这个消息。每次看到这道菜心中就难免沾沾自喜的:这道招牌菜出自咱们中国呢!
阿尔萨斯的夏天有着明信片般的美景。丈夫和我总是喜欢在夏日的周末里,开车到各个酒村,去看那我总也看不厌的阿尔萨斯田园风光。累了就找一家农家酒吧坐下来,品尝一下酒吧主人刚刚酿造出来的白葡萄酒。阿尔萨斯也可以说是干白葡萄酒的同义词。这个地区种植的葡萄与对岸的德国相同(阿尔萨斯与德国仅隔着一条莱茵河)颈部细长的酒瓶也与德国的非常近似,但口味却不大相同,有人说阿尔萨斯葡萄酒是用德国葡萄法国方法酿造的葡萄酒。在众多酒村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科尔马了。科尔马是阿尔萨斯区的葡萄酒中心,主要的酒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