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外科精义-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名:外科精义
作者:齐德之  
朝代:元  
年份:公元1271~1368年  

卷上
论疮肿诊候入式法
属性:夫医者,人之司命也;脉者,医之大业也。盖医家苟不明脉,则如冥行索途,动致颠复 
夫大方脉、妇人、小儿、风科,必先诊脉,后对症处药。独疮科之流,多有不诊其脉候,专 
攻治外;或有证候疑难,别召方脉诊察,于疮科之辈,甘当浅陋之名。噫!其小哉如是。原 
夫疮肿之生,皆由阴阳不和,气血凝滞。若不诊候,何以知阴阳勇怯,气血聚散也。由是观 
之,则须信疗疮肿于诊候之道,不可阙也。历观古今,治疗疮肿方书甚多,其间诊候之法, 
略而未详,比夫诸科,甚有灭裂。愚虽不才,辄取《黄帝素问》、《难经》、《灵枢》、《甲乙》及 
叔和、仲景、扁鹊、华佗、《千金》、《外台》、《圣惠》、《总录》,古今名医诸家方论之中,诊 
候疮肿之说,简编类次,贯成篇帙。首载诊候入式之法,次论血气色脉参应之源,后明脉之 
名状、所主证候及疮肿逆从之方,庶使为疮肿科者,览此则判然可晓,了 
朝临疾,诊候至此,则察逆从,决成败,若黑白之易分耳! 

卷上
论荣卫色脉参应之法
属性:夫天地之道,曰阴与阳;阴阳在人,曰血与气。盖血者荣也,气者卫也;荣者荣于中, 
卫于外。所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脉者,血气之先也。血非脉则焉能荣于中?气非脉则焉 
能卫于外?二者相资而行,内则通于五脏六腑、十二经络;外则濡于九窍四肢、百节万毛。 
昼夜循行,如环无端,以成其度。会于寸口,变见于脉。故曰气血者,人之神也;脉者,气 
血之神也。所以治病之始,五决为纪。盖五决者,五脏 
色之与脉,当相参应。故曰能合色脉,可以万全也。凡 
此不精,虽聪惠辩博,亦不足委也。 

卷上
论持手诀消息法
属性:夫诊候之脉法,常以平旦为纪,阴气未散,阳气未动,饮食未进,血气未乱,经脉未 
络脉调匀,故乃可诊有疾之脉。若遇仓卒病患,不拘此论。《内经》所谓持脉有道,以虚静 
为保。但可澄神静虑,调息凝心,视精明,察五色,听声音,问所苦,方始按寸尺,别浮沉 
,以此参照决死生之分矣。复观患人身形长短肥瘦,老少男女,性情缓急,例各不同,故曰 
形气相得者生,三五不调者病。谓如室女尼冠脉当濡而弱;婴儿孺子之脉细而疾;三四岁者 
,呼吸之间,脉当七、八至为平。比夫常人,特不同耳!大抵男子先诊左手,女子先诊右手 
;男子左脉大者顺,女子右脉大者顺。大凡诊脉先以中指揣按掌后高骨,骨下为关;得其关 
位,然后齐下两左右二指。若臂长人,疏排其指;若臂短人,密排其指。三指停稳,先诊上 
指曰寸口,浮按消息之,中按消息之,重按消息之,上境消息之,下境消息之,推而外之消 
息之,推而内之消息之;然后先关、后尺消息之,一类此。若诊得三部之中,浮沉、滑涩、 
迟疾不调,何病所主,外观形色,内察脉候,参详处治以忠告之。不可轻言谈笑,乱说是非 
,左右瞻望,举止忽略,此庸医也。 

卷上
论三部所主脏腑病证
属性:夫诊候之道,医者之难精也。若非灯下苦辛,勤于记诵,参师访友,昼夜不遑,造次颠 
寤寐俯仰,存心于此,安能知神圣之妙哉?古人曰∶按其脉,知其疾,命曰神,以悟其探赜 
索隐之妙也。又曰∶切其脉,治其病,谓之巧,以明其指别之功也。盖三指相去毫厘之近, 
主病若千里之远。观夫指别之功,世人固以为难,命曰神,岂容易可至哉?常考于经,脉有 
三部,寸、关、尺也。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曰寸,从寸上一分曰鱼际,从寸至尺曰尺泽 
,寸后尺前为关。关前为阳,即寸口也;关后为阴,即尺脉也。阳出阴入,以关为界。寸主 
上焦、头、手、皮毛;关主中焦、腹及腰;尺主下焦、小腹及足。此三部所主大略也。又有 
左右两手三部,为之六脉也;又有人迎、气口、神门,所主又各不同。盖左手关前曰人迎, 
右手关前曰气口,两关之后一分即曰神门。故脉法赞曰∶肝、心出左,肺、脾出右;肾为命 
俱出尺部;魂魄谷神,皆见寸口。所谓左手关前,心之部也,其经手少阴与手太阳为表里,小 
肠合为府;左手关上,肝之部也,其经足厥阴与足少阳为表里,胆合为府;左手关后,肾之部 
也,其经足少阴与足太阳为表里,膀胱合为府;右手关前,肺之部也,其经手太阴与手阳明为 
表里,大肠合为府;右手关上,脾之部也,其经足太阴与足阳明为表里,胃合为府;右手关后 
,命门之部也,其经手厥阴与手少阳为表里,三焦合为府。此谓六部所主脏腑十二经之义也。 
又“脉要精微论”曰∶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 
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 
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小腹腰股膝胫中事也。粗大 
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来疾去疾,上实下虚为厥颠疾;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 
也。故中风者,阳气受也。有脉俱沉细数者,少阴厥也;沉细数散者,寒热也;浮而散者,为 
恂仆。诸浮而数者,皆在阳,为热,其有躁者在手;诸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痛,其有静者 
在足。数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也。泄及便脓血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也,滑者阴气有 
余也。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身寒。推而外之,内而不 
外者,有心腹积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者,身有热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者,腰足清也; 
推而下之,下而不上者,头项痛也。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以上诸疾,若非 
指明心了,乌可得而妙也!又“平人气象论”曰∶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 
行五动,为 
者,不病 
也 
时曰平信。信夫四时之脉,皆以胃气为本,谓春弦、夏洪、秋毛、冬石。春之胃脉,微弦曰 
平。余皆仿此。逆四时则病矣。若诊妇人之脉,妊身则慎勿乱投汤散。其妇人之脉,诊得少 
阴脉动甚则有子也;又曰∶阴搏阳则有子也;又曰∶身汗而无脉者,即有妊也。盖重身者, 
问其月事,观其体貌,然后主治,不可忽也。又经曰∶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盖阴阳者,天 
地之道也。是以治病者,必求其本,本于阴阳寒暑四时,五脏之根也。以脉言之,则浮沉也 
;以部位言之,则尺寸也。故经云∶脉者,阴阳之法,以应五脏,是谓呼出心与肺,吸入肾 
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其脉在中也。以浮沉论之,则曰浮者阳也,沉者阴也,应在 
腑,则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所以心肺俱浮也,牢而长者肝也,按之而大,举 
指来实者肾也,所以肝肾俱沉也,迟缓而长者脾也,脾为中州,所以脉在中也。仲景曰∶大 
、浮、数、动、滑,皆阳也;沉、涩、弱、弦、微,皆阴也。阳者热也,阴者寒也。所以寒 
则脉来沉而迟,热则脉来浮而数。故曰∶诸数为热,诸迟为寒,无如此验也。《脉经》曰∶ 
诸浮为风,诸紧为痛,诸伏为聚,诸弦为饮,芤者失血,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涩则烦心, 
大则病进,浮为在表,沉为在里,迟为在脏,数为在腑。又形壮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 
形瘦脉大,胸中气多者毙。形气相得者生,三五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此先圣诊 
脉之大法也。故曰∶凡治病则察其形气色泽,治之无候其时也。所以形气相得者生,色泽以 
浮者病易己,脉从四时者可治,脉弱似滑者是有胃气,此皆易治也。若形气相失,或色夭不 
泽及脉逆四时,或脉实益坚,皆不可治。经所谓必察四难而明告之。又若病热脉静,泄而脉 
大,脱血脉实,汗后脉躁,此皆难治也。若疮疽之人,脓血大泄,脉滑数者,难治也;凡 
脓多,或如清泔,脉滑大散,寒热发渴者,治之无功也。若患肺疮者,咳嗽脓血,脉见洪滑 
,治之难痊矣。大凡诊脉见浮数,应当发热而反恶寒,虽头项拘急,四肢烦痛,或复战栗渴 
甚者,但有痛处,欲发疮肿也。 

卷上
论脉证名状二十六种所主病证
属性:夫脉之大体二十六种,此诊脉之纪纲也。细而论之,毫厘少差,举治必远。总而言之, 
虚实,阴阳而已,两者议之,以要其中。谨于诸家脉法中,撮其机要,剪去繁芜,载其精义 
浮脉之诊,浮于指下,按之不足,举之有余。再再寻之,状如太过。瞥瞥然见于皮毛间 
为表证,或为风,或为虚。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浮而数者热也。浮数之脉应 
发热,其不发热而反恶寒者,疮疽之谓也。 
洪脉之诊,似浮而大,按举之则泛泛然满三部,其状如水之洪流,波之涌起。其主血实 
。疮肿论曰∶脉洪大者,疮疽之病进也。如疮疽结脓未成者宜下之,脓溃之后,脉见洪大则 
难治,若自利者不可救治也。 
滑脉之诊,实大相兼,往来流利如珠,按之则累累然滑也。其主或为热,或为虚,此阳 
脉也。疮疽之病,脓未溃者,宜内消也;脓溃之后,宜托里也。所谓始为热而终为虚也。 
数脉之诊,按之则呼吸之间,动及六至,其状似滑而数也。若浮而数则表热也,沉而数 
热也。又曰∶诸数为热。仲景曰∶脉数不时见则生恶疮也。又曰∶肺脉洪数则生疮也。诊诸 
疮洪数者,里欲有脓结也。 
散脉之诊,似浮而散,按之则散而欲去,举之则大而无力。其主气实而血虚,有表无里 
肿脓溃之后,而烦痛尚未痊退者,诊其脉,洪滑粗散难治也,以其正气虚而邪气实也。又曰 
∶肢体沉重,肺脉大则毙,谓浮散者也。 
芤脉之诊,似浮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其主血虚,或为失血疮肿之病。诊得芤脉 
,脓溃后易治,以其脉病相应也。 
长脉之诊,按之则洪大而长,出于本位。其主阳气有余也。伤寒得之,欲汗出自解也; 
长而缓者,胃脉也,百病皆愈,谓之长则气治也。 
牢脉之诊,按之则实大而弦,且沉且浮,而有牢坚之意,若瘰瘰结肿。诊得牢脉者,不 
可内消也。 
实脉之诊,按举有力而类结曰实。经曰邪气胜则实,久病则虚,人得此最忌。疮疽之人 
得此,宜急下之,以其邪气与脏腑俱实故也。 
弦脉之诊,按之则紧而弦,其似紧者为弦,如按弦而不移,紧如内绳而转动,以此为异 
脉浮弦而平,不时见则为饮为痛,主寒主虚。疮疽论曰∶弦洪相搏,外紧内热,欲发疮疽也 
紧脉之诊,似弦而紧,按之如切绳而转动。其主切痛积癖也;疮肿得之,气血沉涩也, 
亦主痛也。 
涩脉之诊,按之则散而复来,举之则细而不足,脉涩则气涩也,亦主血虚,疮肿溃后得 
之,无妨也。 
短脉之诊,按举则不及本位。《内经》曰∶短则气病,以其无胃气也。诸病脉短,皆难 
治也;疮肿脉短,真气短也。 
细脉之诊,按之则萦萦如蜘蛛之丝而欲绝,举之如无而似有。细而微,其主元阳衰也; 
疮肿之病,脉来细而沉,时直者,里虚而欲变证也。 
微脉之诊,按之则软小而极微。其主虚也。真气复者生,邪气胜者危;疮肿之病,溃后 
脉微而匀举自瘥也。 
迟脉之诊,按举来迟,呼吸定息,方得三至,其状似缓而稍迟。痼疾得之则善,新疾得 
之则正气虚惫;疮肿得之,溃后自瘥。 
缓脉之诊,按举似迟,而稍驶于迟。仲景曰∶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涩,阴阳同等 
缓。脉见长缓,百疾自瘳;凡诸疮肿溃后,其脉涩迟缓者皆易愈,以其脉候相应,是有胃气 
沉脉之诊,举之不足,按之方见如烂绵,其主邪气在脏也。水气得之则逆,此阴脉也; 
疮肿得之,邪气深也。 
伏脉之诊,比沉而伏,举之则无,按之至骨,方得与沉相类,而邪气益深矣。 
虚脉之诊,按之不足,迟大而软,轻举指下,豁然而空。经曰∶脉虚则血虚。血虚生寒 
,阳气不足也;疮肿脉虚,宜托里和气养血也。 
软脉之诊,按之则如帛在水中,极软而沉细,亦谓之濡。其主胃气弱;疮肿得之,补虚 
排脓托里。 
弱脉之诊,似软而极微,来迟而似有。仲景曰∶微弱之脉,绵绵如泻漆之绝。其主血气 
俱虚,形精不足;大抵疮象沉迟濡弱,皆宜托里。 
促脉之诊,按之则来去数,时一止而复来。仲景曰∶阳盛则促,主热蓄于里也,下之则 
和;疮肿脉促,亦急下之。 
结脉之诊,按之则往来迟缓,时一止而复来。仲景曰∶阴盛则结。经曰∶促结则生,代 
代脉之诊,按之则往来,动则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曰代脉也。代者气散也,诸 
病见之不祥;大凡疮肿之病,脉促结者难治,而况见代脉乎! 
动脉之诊,见于关上,无头尾,如豆大,厥厥然而动摇者是也。《脉经》曰∶阴阳相搏 
谓之动。动于阳则阳气虚而发厥,动于阴则阴气虚而发热。是阳生于尺而动于寸,阴生于寸 
而动于尺,不可不辨也。 

卷上
论三部脉所主证候
属性:夫寸关尺者,脉之位也;浮沉滑涩者,脉之体也。奠位分体、指文语证者,诊脉之要道 
《脉经》曰∶大凡诊候,两手三部脉滑而迟,不浮不沉,不长不短,去来齐等者,无病也。 
寸口脉浮者,伤风也;紧者,伤寒也;弦者,伤食也。浮而缓者,中风也;浮而数者, 
也;浮而紧者,膈上寒,胁下冷冻饮料也。沉而紧者,心下寒而积痛;沉而弱者,虚损也。缓而 
迟者,虚寒也。微弱者,血气俱虚也。弦者头痛,心下有水也;双弦者,两胁下痛也。偏绝 
者,不遂也;俱绝者,不治也。 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连连如蜘蛛丝者,阳气衰也。 
关主中焦,胸腹中事。去来徐而缓者,无病也。浮者,腹满而不欲食,胃虚胀也;滑者 
在胃也;数者热结中焦也;沉伏者中焦水气,或呕逆而吞酸也;弱者胃气虚也,虽有虚热, 
不可大攻,须防热去则生寒也,牢而实者,腹满响响,噎塞而不通,或复大痛;涩者气逆也 
,芤则泻血,涩坚大实,按之不减而有力者,中焦实有结伏在胃也;微浮者,积热不消, 
蛔动心悸也。 
尺主下焦,腰肾膝胫足中事也。尺脉浮者,风热小便难也;沉者,腰背痛而肾气不足; 
,脐下热痛,小便赤色而恶寒也;迟者,下焦寒而阴虚也;紧者,脐下小腹急痛也;缓者, 
脚弱下肿而痿痹也;弱者,下冷而肾气衰也;软者,脚不收而风痹,小便难也;伏者,小腹 
痛而疝瘕,谷不化也;细者,溏泄而下冷也;芤者,小便涩血而下虚也;牢而小者,足膝寒 
痹,脚下隐隐疼痛也;细而急者,筋挛不能行也;来而断绝者,男子小腹有滞气也,妇人月 
水不利也。 

卷上
论三部脉所主杂病法诀
属性:夫三部之中,俱见一脉,所主杂病,略而言之。《脉经》曰∶阳邪来见浮洪,阴邪来见 
,水谷之邪来见实坚,寒癖之邪来见弦小。又曰∶浮而滑者宿食也;短而滑者酒病也;迟而 
滑者胀满也;洪而大者伤寒也;浮而数者伤风也;浮而急者,饮食不消,脾不磨也;沉而弦 
者,寒气结而阴痛也;浮而缓者,皮肤不仁也;滑而散者,瘫痪也;迟而缓者,寒症也;浮 
而涩者,霍乱也;弱而涩者,反胃也;紧而滑者,吐逆也;短而数者,心痛也;弦而数者, 
为疟也;紧而急者,尸遁也;实小而坚者,病在内而冷也;浮滑而紧者,病在外而热也;短 
而急者,病在上也;长而缓者,病在下也;长而弦者,病在肝也;滑而洪者,病在心也;微 
而软者,病在脾也;浮而涩者,病在肺也;沉而紧者,病在肾也。又诀曰∶诸浮为风,或为 
虚也;诸紧为痛,或为积也;诸涩为痹,诸弦为饮,诸数为热,诸迟为寒;芤则为失血,软 
则为虚。若脉沉沉泽泽,四肢不仁者,亡果也;或大而 者,社祟也;若脉来乍大乍小, 
乍短乍长者,鬼祟也。 

卷上
论诊候肺疽肺痿法
属性:夫肺者,五脏之华盖也,处于胸中,主于气,候于皮毛。劳伤血气,腠理虚而风邪乘之 
感于肺也,则汗出、恶风、咳嗽、短气、鼻塞、项强、胸肋胀满,久久不瘥,已成肺痿也; 
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至于荣则吸而不出,所以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热相搏,气血稽 
留,蕴结于肺,变成疮疽。诊其脉候,寸口脉数而虚者,肺痿也;数而实者,肺疽也。肺痿 
之候,久嗽不已,汗出过度,重亡津液,便如烂瓜,下如豕脂,小便数而不渴,渴者自愈, 
欲饮者欲瘥,此由肺多唾涎沫而无脓者,肺痿也。其肺疮之候,口干喘满,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