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金领之路 编著:元素-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到乔治帮助后,小燕申请哈佛商学院的事才算真正有板有眼地步入了正轨。
恰巧那时佩莉的丈夫来了,小燕便从佩莉那儿搬到了乔治家,全身心投入到了申请
的具体事务中。小燕真算是蛮幸运的,GMAT、TOFEL和GAP,俗称申请MBA的“硬三件”,
历来都是缺一不可的敲门砖,惟独1989年小燕申请的哈佛当时不要求GMAT分数,这
对于英语薄弱的小燕来讲真是个极好的机会。
    在推荐信、本科成绩这些资料都从中国寄来了之后,小燕开始进入了最关键的
一步,那就是写Essay。所有替小燕出谋划策的朋友都告诉过她,Essay绝对是申请
的重中之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因为在学校对你一无所知的情况下, Essay等于
是给学校的第一印象,而巨像哈佛它一定会问一些和你个人息息相关的问题,以此
来了解你的世界观、逻辑思维、综和分析,以及是否具备成为一名管理人员的潜质。
所以小燕不光花了大量时间在写 Essay上,而且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对每个题目的
深刻理解上。最终能够获得哈佛的青睐,小燕的 Essay可以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
作用,当小燕谈到进哈佛以后的事时说道:“我擅长写 Essay的名声算是在哈佛传
出去了,以后好几届的师弟师妹一写 Essay就会想到来找我,甚至在我毕业几年后
还有人找上门了来。”通过和小燕的几次交谈,我完全能够理解为什么当时她的
EssaY会博得录取委员会的欢心。
    她是个非常善于表达自我的人,听她说自己的经历一点也不会令人感到枯燥乏
味,她擅长用一些细节生动地建构精彩故事,当年 Essay时她也是凭这一手打动了
哈佛。在看多了豪言壮语或泛泛而谈之后,突然看到一个个小故事搭起来的人生历
程,怎能不让人眼前一亮呢?比如说在回答“你认为一生中最成功的事是什么”时,
小燕就叙述了自己如何在北京得到前往美国的机票这一件琐碎的小事,来阐述当时
中国的外汇市场和国民收入状况,以小见大、翊栩如生,绝对比那些描绘自己如何
在商场拼杀的文章要吸引人多了。善于表达自我的人,一定善于与人沟通,而善于
与人沟通的人,一定善于管理企业——哈佛对小燕的最初好感大概就是缘于此吧!
    不过小燕的英语还是不过关,TOFEL这次又只考了580分,想进哈佛600分历来都
是底限。所以一拿到成绩,小燕就慌了神,但她立刻想到的是要通过什么办法来补
救。她马上给哈佛写了封言辞恳切的信,这个大胆的女孩在信里说自己的实际成绩
肯定比TOFEL成绩要好,希望校方能给她机会证明这一切。我想这封信对于小燕的意
义并不在于哈佛相不相信她的陈述,而是让哈佛看到了她面对失败所做的积极反应,
这一点也许比TOFEL600分还要重要。接下来的面试风波再次验证了这一点。

                                哈佛面试

    有天早上,小燕还在睡梦中时;突然听到乔治在楼上大喊:“小燕,快起床,
哈佛给你来电话了!”小燕一开始还以为自己在做梦,等她意识到是真事时,赶紧
从床L一跃而起,高度近视的她匆忙得连隐形眼镜都没戴,就跌跌撞撞地跑上了楼去。
她拿起听筒时,心还在一个劲地乱跳。那个哈佛的老师先是赞扬了小燕一番,声称
她的 Essay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随后便开始问小燕问题。还没睡醒的小燕又是
头晕又是紧张,这下她的broken English就更bro-ken了,她结结巴巴好不容易把
那些问题勉强回答完了,对方客气地问她:“你的英文水平好象还有待提高,请问
你现在准备如何加强?”小燕立刻回答自己一方面在上语言学校,另一方面也在不
断地看报看电视。对方加问了一句:“那你平时都看哪些电视节目呢?能举个例子
吗?”偏偏那会儿小燕一个栏目名字都想不起来了,她急得要命,于是便脱口而出
“ SESAME STREET(芝麻街——儿童节目)”。电话那头愣了几秒钟后传来了一个
诧异的声音“SESAME STREET?ARE YOU SURE?” 这时小燕已经彻底头昏脑涨了,
她只得回答YES。
    电话一挂,小燕感觉简直糟透了,连SESAME STREET都说出来了,那还有什么戏
唱。她的心清一下子跌入了绝望的谷底,几年来的企盼和努力难道就因为一个电话
而转眼成空了吗?这时乔治来到了她身边,他关切地询问她怎么样,小燕当时的脑
中一片空白。这是她人生中第一次无法乐观面对自己的失败,面对乔治她神情木然
说:“我什么都想不起来,反正是全完了。”乔治问:“你怎么会发挥得这么糟呢?”
小燕委屈地说:“我特紧张啊,而且他这么早打电话过来,我还没清醒过来呢,连
眼镜都没戴,头晕乎乎的。”乔治说:“那你跟他解释啊,他不是给你留了电话吗,
马上打过去告诉他你的情况。”小燕惊讶地看着认真的乔治。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在这种情形下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和祈祷,而不可能再去
找对方解释,不然就会显得很没面子。面子观很多时候确实束缚了东方人的手脚,
原本可以主动出击的时机往往在被动等待中消耗殆尽。而美国精神中很重要的一条
就是他们相信什么事都要去尝试,没有尝试就放弃,等于自己放弃了成功的机会。
乔治的话就像是给小燕打开了一扇天窗。想通了这一层,小燕马上就给那个老师打
电话,跟他解释因为时差的原因(哈佛在美国东部的波士顿,伯克利则在美国西部
的加州,要早三个小时),她还没有睡醒。再加上在电话里她又听不太清,所以特
别紧张,发挥失常了。希望能给她一个 FACE  TO  FACE的INTERVIEW(面试)机会。
对方沉吟了一会便回答,考虑到她的 ESSAY确实写得出色,他们会协商一下再给她
答复的。一周后哈佛的答复来了,他们同意在旧金山给她安排一次面试。
    这次,乔治也认真起来了;虽然在小燕的整个申请过程中他一直都在帮她,但
以前他就像在看一个小孩子固执地追求一件他永远得不到的东西一样,只是觉得好
玩罢了。到面试通知到来的那一刻,他才惊觉这个倔强好强的中国姑娘竟然走出了
这么远!在准备的那一周里,他几乎比小燕本人还要紧张,他一方面向从未面试过
的小燕灌输面试的基本常识,另一方面还叫来女同事陪小燕逛街挑得体正式的衣服,
教她化妆……
    几年的梦想,多日的努力全要在这短短的二十分钟之内决定了,小燕步人面试
人的办公室时紧张得将手上端的咖啡洒了一身。面试人是个看上去颇为严肃的女士;
一开始就跟小燕说从未看过任何关于小燕的资料,所以对她一无所知,希望通过今
天的谈话来了解她是否具备上哈佛的条件和能否毕业的潜力。这位女士平静的说:
“如果你毕不了业,就是对另一个可以毕业但没被录取的人才损失,因为你占用了
这个机会。”这下,小燕更紧张,她觉得自己像初到美国那会儿一样开不了日了。
    这位女士看到她这么紧张,为了调节气氛,就对小燕说:“你是中国人吧?我
祖父母在很久前曾经是驻华领事,在中国呆了很久,可惜我从没去过中国,在他们
的描述中那可是个历史很复杂,很独特的国度啊!”从中国历史和现在的改革谈起,
无论从话题上,还是从语言上,都是她最拿手的,小燕开始逐渐进人放松状态。就
这样,在一问一答中,从中国到美国;从小燕面临的挑战到小燕准备如何克服,什
么都谈。她们谈的津津有味,按约定20分钟结束的面试,结果小燕和该女士一聊就
聊了两个小时!
    面试结束后,小燕就强迫自己把它抛在脑后,每天仍旧正常地去学校上课。有
一天傍晚,她还在教室上课,乔治突然打了个电话到学校找她,说是约了几个朋友
吃饭,请她也一起去。小燕问:“吃中国饭吧?”乔治的回答令她很是有些意外:
“不,是我们第一次见面的那家法国餐馆。”不过小燕还是准时赶到了那里。一进
门,她就听到了一阵掌声,她和乔治的好友全在那儿呢,然后侍者又打开了一瓶香
摈并微笑着祝贺她。小燕惊疑不定,不知他们在搞什么鬼,这时候,她忽然看到了
餐桌正中央放着一个一角写着“HARVARDBUSINESS SCH00L”的大信封,她渐渐有些
明白了,但还是不敢相信。这是乔治走上前来,微笑着告诉她:“如果哈佛拒绝了
你,你收到的肯定不是大信封。如果他们录取了你;就会是个大信封。恭喜你了。
这么多日子以来,你所做的一切只能用一个字形容,那就是‘miracle’(奇迹)!”
    这个不寻常的中国女孩终于凭她顽强的毅力进了HBS,同时也征服了所有曾对她
抱有怀疑的人。

                              哈佛商学院的“落后生”

    哈佛要求部分语言底子薄的海外学生在正式开学前要进SUMMERSCH00L(暑假学
校)“热身”一下,乔治便陪小燕来到了波士顿。为了让小燕在那边有个照应,有
一天他特地约了几个事业有成的名人朋友聚会,把小燕也带去了。听说小燕要去HB
S,大家在聊天时有人便说起了这么个笑话:一个人死了,在他的葬礼上,他的三位
好友,一个哈佛医学院的,一个是法学院的,一个是商学院的,决定募捐,以示悼
念。第一个哈佛医学院的学生先在募捐箱里放了一百美元,第二个哈佛法学院的学
生也放了一百美元,轮到最后一个哈佛商学院的学生,他掏出一张支票,刷刷刷写
上三百元放进了募捐箱。然后他又从募捐箱里找回两张一百美元的现金塞进了自己
兜里。乔治的好友中,一个恰好是医学院毕业的,一个是法学院毕业的。当时大家
听完这个笑话都哈哈大笑,惟有小燕傻愣愣的站着面无表情,一来她的听力不行,
听带口音的美国话还有困难;二来虽然到美国半年多了,但从没有想到现金,银行
利息,支票,取消支票有何关联,三来为何以此来取笑商学院。所以她根本不理解
这笑话的含义。
    大家看到小燕这副表情,不禁都有些错愕,等小燕上洗手间时就纷纷议论开来。
小燕回来时听到人家正在谈论她,便站在门口不敢进去,她听到一个人说:“乔治
老兄,你是不是钱太多了,给这样的傻女孩做经济担保人,完全是在浪费钱2”另一
个附和道:“是啊!她连英语都讲不好,怎么可能在哈佛读得下去呢?我敢保证第
一年她就会被淘汰的。”乔治听了非常生气,他大声说:“你们根本就不了解她是
个多么勇敢顽强的姑娘。说实话,在她填申请要我签字做经济担保人时,我确实没
想到她会成功。但现在,她凭自己的执着努力,真的把这件impossible的事完成了,
我非常感动。我觉得为她承担学费是件很有价值的事,像她这么好的女孩,即便以
后真的失败了,也应该给她机会去尝试,更何况我坚信她是决不会失败的。”听着
乔治的一番话,小燕感到一股暖流从心头淌过,不禁热泪盈眶,她暗自下定决心,
一定要在哈佛拼搏努力,只有这样才对得起如此信任她的朋友。
    可是等到真的进了哈佛,小燕才发觉一切并不像她想象的那么简单。当时在她
那一届只有她这么一个中国学生,作为一个从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大的中国人,
她感觉自己先天基础就和别人差了一大截。这时候已不仅仅是语言问题了,更重要
的是她缺乏基本的商业常识。同学们整天把预算、资本的成本、折旧、利润、策略、
财务报表,价值链,竞争优势……这些词挂在嘴边,而对小燕来说这一切都是她闻
所未闻的新概念。所以在哈佛最初的日子,也是她常常闹笑话的日子。
    有一节课上老师提到了CEO,小燕便问同桌CEO是什么东西?那个男生睁大眼睛
看着她,就像看着个怪物似的,吃惊地问:“你不知道CEO?就是Chief Executlve
 officer呀!”小燕还是不太明白“那是什么意思呢?”男孩子翘起大拇指对她说:
“就是一个公司的这个。”这下小燕恍然大悟了;“原来就是中国的党委书记啊!”
这次轮到那个男孩子茫然了,“党委书记是什么?”可见中西文化和社会差异的裂
缝,是小燕学习的最大障碍。
    几乎每天小燕都会遇到一些常识性的名词是她无法理解的,比如说对于只知道
分配住房的她来讲怎么可能理解买房贷款呢?还有好多作业必须用计算机,就连机
算器也是商业专用的。在学习上,同学们都早已经步人了成年,惟有她仍逗留在婴
幼儿水平。但哈佛商学院不是幼儿园,这里不是一个供你学习基本词汇的地方。小
燕只有通过每天晚上给乔治打长途电话,问很多在乔治看来“乱七八糟”的问题,
来增加自己的基本常识。在哈佛的第一年是小燕一生中学得最艰苦的一年,这种学
和在国内读书时是不一样的,不是为了考试开几个夜车就能解决问题的情况,而是
你怎么努力、怎么追赶都发觉自己和别人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当别人每天都在高
谈阔论财经动向时,她却还在为几个基本概念纠缠不清。这段日子,小燕的压力太
大了。以至于整整三个月的课堂讨论,她都没有发过一

次言。哈佛商学院规定,每门课必须有10%人不及格。不及格课目积累到一定程度,
就该走啦。对于课堂发言占考试成绩很大比重的HBS来说,小燕知道这绝对不是什么
好兆头。如果这样下去,再过三个月,她必被淘汰。这时候,连小燕自己都开始怀
疑了,她想莫非乔治朋友说的是对的,我真的不适合读MBA,我真的会读不下去?
    但是在重重压力下,她个性中坚韧乐观的一面又起到了关键作用。她没有因为
落后而自暴自弃,也没有因为着急而心慌意乱。她只是一心想着要尽快扭转局面,
找到一条途径提高自己,改变现状。这时发生的一件事提醒了她。

                                喝酒交朋友  

    有一次她在校报上看到一则名为recruiting的消息,小燕心想recruit不是招兵
的意思吗?难道要打仗了不成,她很紧张,马上给同班的一个叫David的加拿大同学
打电话;问她是不是要打仗了。那个女孩觉得很奇怪,问为什么?小燕回答说:“
我在校报上看到的呀,如果不是要打仗,他们怎么会到哈佛来recruit呢?”David
一听哈哈大笑,她说:“你这个小共产党,这是在为暑假工作招人呢!你怎么连
recruit有招人的意思都不知道呢?”虽然这次小燕又闹了个笑话,但就是通过这次
交往,DIVld理解到了这个小共产党的处境。她没到哈佛之前,在著名投资银行MORG…
AN STANLEY作财务分析员。她利用一个周末,教小燕如何用计算机建立财务模型及
分析。
    小燕这时候想到,每一同学都有他的特点和优势,她就应该这样通过多交朋友、
多问问题来增加自己对这个社会的了解,迅速补足自己常识的匮乏。同时;也让同
学知道自己的无知,这是事实。用与人沟通的办法来增加对社会的认识,可能是最
直接最便捷的方式了。她本来就和同一个学习小组的人关系都很好,现在她更是经
常一有疑问、哪怕是再无知的问题都毫不掩饰地去问小组里的同学;虽然她得到了
很多热心的帮助,但因为哈佛的课程很重,大家各自的压力也很大,每天都是晚上
2点睡觉,早上6点起床;很难抽出太多时问来专门帮她。
    小燕的班里每星期三晚上11点在哈佛广场的一家酒吧有非正式的固定聚会。班
里有95人,一般能去的人都是班里学习相对轻松的人,因为起码能在11点前完成当
天作业。与其拼命做作业而没有名堂,不如冒着作业完不成的风险,先提高沟通能
力。她第一次去就交到了一大群朋友,特别是男生,这倒并不是因为他们都被她的
美貌吸引住了,而是他们都被她的海量给吸引住了。她像男孩子一样豪爽,谁要和
她干杯她来者不拒,一杯接一杯,还扬言要把他们喝得钻桌子,那些男生都给震了。
我和小燕一起吃饭时,看到她不吃菜光喝酒,慕尼黑啤酒一大杯一大杯地喝下去,
面不改色心不跳时,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真有些巾帼英雄的味道。没想到哈佛不
但能锻炼人的管理能力,还能锻炼人的酒量。
    以后每逢星期三晚上她都会在酒吧呆上几个小时,利用这段时间像海绵般吸取
知识经验。而且通过这种主动沟通,结交到了越来越多的朋友。他们对小燕越深入
了解就都越喜爱她,因为她是这样乐观坦率,真诚以待,而且极其幽默风趣。而且
她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