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儿科要略-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十)人参败毒散 治时疫,伤风,风湿,寒热,头眩,项强,目疼,肢疼,咳嗽,鼻塞声重,疮 
疡邪气在表应发者,以及小儿感冒,发热恶风,痰阻胸膈,头目不清,风热瘙痒。疗脱疽,顽核,毒疮。 
人参 羌活 独活 柴胡 前胡 川芎 枳壳 桔梗 赤苓(各一钱) 甘草(五分) 
一方加人中黄。 
(四十一)七物升麻汤 治四肢大热,大便闭塞。 
升麻 犀角 黄芩 朴硝 栀子仁 大黄 淡豆豉 
(四十二)黄 建中汤 治虚劳里急诸不足。 
桂枝 芍药 甘草 生姜 大枣 胶饴 黄 
(四十三)紫草饮 治痘疹气虚血热。 
紫草茸 人参 白芍 蝉衣 甘草 穿山甲 
(四十四)牛黄汤 治痘疮疹毒入胃,便血腹痛啼哭。 
牛黄(一分) 郁金(一两) 
研为细末,每服五分。 
(四十五)木通汤 治心经伏热,小便不通,小腹痛。 
木通 滑石 牵牛子 灯芯 葱白 
(四十六)豆蔻丸 治痘疹气虚,吐利不止。 
肉豆蔻 木香 砂仁 白龙骨 诃子肉 赤石脂 枯白矾 
(四十七)白术散 治吐泻已久,虚热而渴。 
人参 白术 茯苓 藿香 木香 甘草 干葛 
又一方为∶人参 白术 草果仁 浓朴 肉豆蔻 陈皮 木香 麦 甘草 
(四十八)加味四苓散 治痘症热泄。 
猪苓 木通 泽泻 赤苓 川连 黄芩 牛蒡子 车前子 
灯芯 
(四十九)牛黄丹 治小儿生疮,大便不通,脓水不干。 
牛黄 生大黄 珍珠末 粉霜 
(五十)消毒散 凉膈去痰。治急惊风毒,赤紫丹瘤,壮热狂躁,睡卧不安,痘疹咽痛而起发迟, 
及一切疮,遍身疥疮。 
防风 甘草 荆芥穗 鼠粘子 
(五十一)蝉花散 治犬咬虫啮诸伤,或诸疮溃烂,夏日生蛆,臭恶不可近,及小儿痘烂生蛆者。 
蝉壳 青黛 蛇蜕皮(各一两。 存性) 细辛(二钱半) 
(五十二)四顺清凉饮 治小儿血脉壅实,脏腑蓄热,颊赤作渴,五心烦热,卧睡不安,四肢惊掣, 
及肠胃不调,大小便涩,欲发惊痫,或风热结核,头面生疮,目赤咽痛,疮疹余毒,泄泻不止。 
赤芍 当归 甘草 大黄 加薄荷。 
(五十三)十全大补汤 升阳滋阴。治诸虚百损,五劳七伤,及溃疡寒热作痛,脓清而少。 
人参 熟地 白术 茯苓 甘草 白芍 当归 川芎 黄 肉桂 
(五十四)移痘丹 治痘出目中,初见点时,用此移之。 
守宫十枚(去头足配辰砂一钱阴干),珍珠、茯神、远志肉各一钱,琥珀五分,研为末,紫草膏和丸, 
如梧子大,每服一钱二分。欲移在手足,官桂、威灵仙煎汤下;欲专移在足,牛膝、木瓜煎汤下;微汗为 
度,再用川芎、 本、荆芥、防风、白芷各五分,蝉壳三分,生姜一片,葱白一茎,清水煎,温服;血热者 
加紫草、连翘。 
(五十五)决明散 治小儿痘疹入眼。 
决明子 栝蒌仁 赤芍 甘草 
加麝香少许,研为细末。 
(五十六)拨云散 治眼发湿热不退,翳膜遮睛,昏暗羞明,隐涩难开。 
川芎 草龙胆 楮实 薄荷 羌活 荆芥穗 石决明 草决明 苍术 大黄 甘草 木贼 密蒙花 连 
翘川椒 甘菊 桔梗 石膏 地骨皮 白芷 白蒺藜 槟榔(各一两) 石燕(一对) 
为细末,每服三钱。 
又方 桑螵蛸一两炙焦,研细末,入麝香少许,治痘疮入目及生翳膜。每服二钱。 
(五十七)清毒拨翳汤 治痧痘翳膜。 
生地黄 当归 柴胡 牛蒡子 白蒺藜 天花粉 白葛粉 薄荷 防风 川芎 密蒙花 谷精草 草 
决明 甘菊花 栀子 羌活 木贼草 川连 
忌寒凉及眼科点药。 
(五十八)夺命五毒丹 治痘黑陷倒 ,干枯不起。 
蟾酥少许,牛黄、冰片各二分,朱砂一钱,雄黄三分,研为细末, 猪尾血和丸如麻子大, 
每服一丸,薄荷汤送下,移时活动。 
(五十九)一字金丹 治痘毒,及痘疮黑陷倒 ,干枯不起。 
紫花地丁 金线重楼 山慈姑 
研细末。 
按∶此方治危急痘证,有起死回生之功。 
(六十)甘露饮 治胃热未宣,龈肿出脓,目赤肿痛,饥烦不食,口疮咽痛,疮疹已发未发, 
及脾胃受湿,瘀热在里,湿热成疸,肢肿胸满,气短身热,二便秘涩。 
鲜枇杷叶(刷去毛) 干熟地黄(去土) 天冬(去心焙) 麦冬(去心焙) 枳 
壳(去瓤,麸炒) 山茵陈(去梗) 生干地黄 石斛(去芦) 甘草(炙) 黄芩(各等分) 
(六十一)治痘疮黑陷,发痘至猛之单方。 
鸡冠血,治毒壅心肺;桑虫浆,治毒壅于脾;紫草茸,治毒 
壅于肝;人牙散,治毒壅于肾;穿山甲,治毒壅经络。 
一说毒壅于肺,则用桑虫;毒壅于肝,则用鸡冠血;毒壅脾 
胃,则用地龙;毒壅心肾,无药可治,惟寒闭毒邪于肾,则用人牙。 



第四章·痧痘论治

第五节·痘证分类

属性:痘证之种类,据方书所载,都凡百余种,各有专名,然繁杂无富,反是以淆学人之志,惑病家之心, 
兹择要述之,庶免此弊∶曰痘疔,此由感时行疫毒,发生于诸痘中,其形独大,或黑或白,或先紫后黑, 
如疔疮状,色黄者亦号痘母,其在痘初来者,多见于头面,中间来者,多生于腹背, 后来者,多生于足 
股。一经现出,则诸毒不能宣发,痘疮不能成浆,故为恶候。治法宜于初见紫黑独大之点时,即以银针刺 
破,吸尽黑血,然后以拔疔散敷之,次日复视,若再硬胀,仍然刺破,以前药敷之,必转红活方已。若 
针挑不动,手捻有核,则为已成,须用针从四边刳开,以小钳钳出,其形如疔,有半寸长,拔去后,仍 
以前药敷满疮口。 曰臭痘,痘疮之有臭气者,由火迫所致。然阳明之毒,因此而泄,故臭而红活,脓 
血流溢者,臭而不燥不痒者,臭而皮肉不黑烂者,臭而口无恶气者,皆非死证,宜用芫荽、艾叶烧烟,辟其 
秽气,并用升麻汤加紫苏揩挹其臭处,内服定金汤,自获安全。 曰干皮痘,痘之形微红而干枯带黑者, 
此由气少血枯所致,急宜调补气血。 曰白浆痘,痘之初起发时,其顶即有 
白浆者,以挟疫疠之气所致。初起宜刺出其浆,若遍身如此者难 
治。 曰水晶痘,痘之色似芦花者,此由气血两虚之故,急宜大补。曰空仓痘,痘之外似肥满而中实干枯, 
无脓血者,由于气盛而血亏,或以前又失于解毒,致毒火内炽。宜用川芎、黄 、白芷、牛蒡、肉桂各 
八分,归身、鹿茸各二钱,大生地三钱,白术一钱,穿山甲四分,连进二服,俟有浆脚,乃去牛蒡,而 
以补血为君,补气为臣,其浆自足。曰四围痘,痘起发之际,四畔有小痘攒簇,或形如粟米者,此痘 
不待灌浆,即加瘙痒而死。曰咽关痘,此痘与锁项痘无异,锁项痘病在环绕,而咽关痘病在 
攒簇。曰锁项痘,痘之连串环绕于项者,治法与咽关痘同。宜于见点之初,即用清金攻毒饮,并以 
胭脂膏贴之。此由肺热所致,若咽哑呛水,于法为不救。曰血痘,痘之初出红紫如朱笔点于周身者,此内根 
已腐,外苗必萎。曰两头痘,痘之见标于胸以上脐以下,中间则一粒俱无者,此由寒毒壅盛,气血相离, 
不能交会,故阳参于上则头面多,阴滞于下则腿足密,宜于见点时急用生黄 、当归、赤芍、桔梗、防 
风、荆芥、续断、白芷、山楂、木通,黄豆三十粒并煎服,至中间痘出,方可无虞。曰 
瘟痘,瘟痘起发时不语昏睡,不知饮食,手足牵掣,早出晚没,宜急按证治疗,而以解疫毒为主。曰 
逆痘,痘之上身少而下体多者。曰样痘,痘之由他人传染者。此外又有“水痘”一种,由 
风热郁于肌表而发,初时发热,由红点而变水泡,顶色白亮,脚根散大,有红盘,浆色浅白,顶无痘眼, 
皮薄色娇,不似正痘之根窠圆净紧束,且自见点至起胀灌浆结痂,止于五六日之间。此由邪气轻浅之故。 
惟热甚不解,二便秘涩,烦闷不宁者,宜用大连翘汤。近时种牛痘后而再出痘者,多为此种。有“痘夹丹” 
者,由血热所致。色红紫者为极热,色白者为痰湿,色青黑者不治。治法如丹先发而痘后见者,宜紫草、 
升麻、牛蒡、蝉衣、川芎、荆芥、防风、桔梗、干葛之属,升提发散之;痘出三四日而 
后见丹者,宜生地、牛蒡、木通、荆芥、犀角、紫草之属,以凉 
血解毒;挟痰湿者,酌用前胡、紫苏、半夏、陈皮之属。有“痘 
夹疹”者,其先见疹而中夹粒似水痘者,此为正痘。因疹出时耗 
去荣血,故白似水痘,但宜发散疹子,则疹散而痘自齐。痘初起 
时即见疹者,法宜透托,既可表痘,又兼发疹,疹出即解,自可 
两安。痘疹并见,又兼发斑者,总宜散其火邪,而兼活血解毒。 
按之痘中夹疹,昔称二虎蹲栏。盖痘多宜补而不宜泻,疹多宜泻 
而不宜补,故同时并见,最宜审慎将事者也。 
x附方x 
(一)拔疔散外用。治牙疔,痘疔,疔毒。 
砂 白矾 朱砂 食盐 
如法制,研细末。 
(二)定金汤 治臭痘。 
黄 人参 白术 当归 白芍 生地 茯苓 甘草 白芷 防风 荆芥 升麻 
加芫荽一握,白银一块,灯芯二十根。 
(三)清金消毒饮 治疫喉腐烂,锁项咽关诸痘。 
生地 茵陈 黄芩 鲜石斛 犀角 石膏 枳壳 紫草 人中黄 麦冬 马勃 
加蜜炙枇杷叶。 



第四章·痧痘论治

第六节·痘后证治

属性:痘证证前施治合法,痘后余恙,可以尽无,所患者不过虚。 
则调补之中,略寓清化可也。至痘前失治,则痘后余恙滋多。兹 
择要述之如下。 
一痘后不喜食者,向不能食,痘后愈甚者,此脾胃气虚,宜 
七珍散补之。又痘前能进食,痘后又骤加,以致恶食不食者,此 
脾虚伤食也,宜木香大安丸调之。 
一痘后唇不遮齿者,此由气血两虚,急宜大补,否则必成慢惊之证。 
一痘后自汗盗汗者,此由卫气弱荣血热所致,宜保元汤、当归六黄汤间服,兼服败蒲散。 
一痘后咳嗽者,此肺中余邪未尽,宜甘桔汤合泻白散,加马兜铃等清之。有鼻渊者,宜用丝瓜藤烧灰 
吹之,内服丝瓜、黄芩、栀子、牛蒡、甘草之属。 
一痘后呕吐者,此证多由余热在胃所致。凡乳入口即吐,面色青白,手足冷,二便自利者,此冷吐也, 
宜益黄散。凡心烦作渴,食乳甚急,聚满胸中,然后吐出如射,面色带赤,手足心 
热,居处喜凉者,此热吐也,宜橘皮、生姜、竹茹之属。至伤食而呕,闻食嗅即欲吐者,宜木香大安丸。 
一痘后腹痛者,由大便未通,燥屎作痛,宜下之。由食少便润,忽尔作痛,喜用手按摩,此为虚 
宜培补。至于伤食作痛者,宜木香大安丸。 
一痘后泄泻者,能食、口渴、脉盛为热入大肠,宜黄芩汤加川连。食少不渴,脉微小者,此里气虚不 
能禁固水谷也,宜四君子汤加诃子、肉豆蔻之属。 
一痘后吐蛔者,由热毒聚于肠胃而蛔不安也,宜黄芩汤加半夏、乌梅、川椒之属。 
一痘后手足拘挛,屈伸不便者(与外感暴作之抽掣不同),此气血不能荣养筋骨所致,宜十全大补 
汤去地黄、茯苓,加川断或川乌之属。 
一痘后出血者,此因余毒邪热,迫血妄行所致,宜清血解毒。 
此外有后痘发热、乳肿、发痈三症,虽似轻恙,最为难治,忽视之,每成危证。发热由于余热留流。 
凡病后余热最不易退,痧痘之后为尤甚,治宜分别虚实。凡大便难,小便赤,能食而烦 
渴者,此实热也,宜先用四顺散之属,以解里热,后用升麻葛根汤加地骨皮以解表热;凡大便不闭,小 
便不赤,坐立振摇,饮食不进者,此虚热也,宜保元汤加知母、麦冬,甚则可加干姜附 
子。浮肿多由虚而脾气不行,其皮如鼓,按之难下,当理气为主,宜人参五皮散。其有感湿而肿者,多 
足下先肿,其形光亮,按之有窝起,好饮而小便赤涩,当健脾利水为主,宜用苍术、木 
通、浓朴、车前、滑石、瞿麦、泽泻、猪苓、茯苓皮、大腹皮之属,俟小便自利,其肿自消;因感冒而 
肿者,多头面先肿而身热口渴,宜用升麻、柴胡、茯苓、木通、车前、防风、大腹皮、甘 
草、姜、葱汁水煎服,使微汗而肿自退;因血不行而肿者,其皮;肤之内,隐隐皆有血路,当活血为主, 
用四物汤加人参、陈皮、香附、木通、茯苓。总之,浮肿一证,初起能表则表,继则以五皮汤为主方,而至 
浮胀如鼓,按之微急者,皆脾虚,宜培土健运为主。发痈由于痘疮余毒,留藏经络,失于解利,外不得泄于皮 
肤,内不得入于脏腑,致东流西注,一有着处即成痈毒,多生于肌肉空虚处,或肢节动摇处。毒浅者, 
只生结核疮疖,毒重者,头项、胸胁、手足、肢节一齐 肿作痛,流注起伏,根深蔓引,轻则溃筋脱骨, 
为残废之疾,重则竟致死亡。治宜人参败毒散、五福化毒丹。大都肿而不溃者,气血两虚宜托,已成 
脓者宜清解,溃后宜清补兼施,而溃后不愈,则培土健运扶气以使其收敛。至 
于详悉治法,则宜参考外科医籍也。 
x附方x 
(一)七珍散 开胃养气,温脾进食。 
人参 白术 黄 (蜜炙) 山药 茯苓 粟米 甘草(各等分) 
研为细末,加姜、枣,清水煎服。 
(二)木香大安丸 治脾虚食积,呕吐泄泻。 
木香(二钱) 黄连 陈皮 白术(各三钱) 枳实 山楂肉 连翘 
神曲 麦芽(炒) 砂仁 莱菔子(各一钱五分) 
(三)当归六黄汤 治血虚盗汗,内热晡热。 
当归 生地 熟地 黄柏 黄芩 黄连(各一钱) 黄 (炒,二钱) 
(四)败蒲散 治睡中多汗。 
故蒲扇(烧存性) 
研细末,乌梅汤下。 
(五)益黄散 治小儿脾胃虚寒,乳食不化,腹痛泄利。 
陈皮 青皮 诃子 甘草 丁香 
(六)十全大补汤 治气血两虚。方见本章第四节。 
(七)人参五皮散 治痘后浮肿,由于脾气不行者。 
人参 大腹皮 陈皮 桑皮 姜皮 白术 茯苓皮 官桂 麦冬 木香 泽泻 车前子 木通 



第五章·诸惊论治

第一节·惊风概说

属性:惊风之名,不见于古,迨至近世,其说始盛,后之附会者,益广增名目,巧立治法,于是今日之儿科, 
惊风一证,遂占重要之位置矣。尝考惊风之立名,其初不过就其病状,信手拈取,既未探其病源,亦未明定 
范围,故于惊啼作哭,名之曰惊,手足抽掣,亦名之曰惊,谵语闷乱,名之曰惊,角弓反张,亦名之曰 
惊,痰涌喘急,名之曰惊,目痉斜视,亦名之曰惊,其证既非尽因惊得,亦非悉由风来,以其形之似惊 
而状之如动风者,则概加以惊风二字,于是世俗之医,遂妄立七十二种之名,以炫世而欺 
人,狂药乱治,误人不浅。其实即以所谓手足抽掣,角弓反张之惊风而论,亦只有虚实二种,实证即急惊风, 
虚证即慢惊风是也。其他如惊之状,则凡小儿发热之甚者,或发热过久者,不论何证,皆每每见之,若果 
悉以为惊风,则百病皆为惊风矣,此惊风二字之所以不可不辨也。本章所述,既以世人对于惊风之证, 
确认已久,则为便利起见,姑仍沿其名,别为急惊风、慢惊风两证,分论其治法,其后则增入 
类惊一证,以资与急慢惊风相比量而参看,若繁杂不当之名,概无取焉。 



第五章·诸惊论治

第二节·急惊概要

属性:x一、急惊起源x 
小儿脏腑薄弱,气血未充,内因饮食之所伤,外受时邪之所侵,正气偶衰,邪从虚袭,初由口鼻 
以潜入,继由经络以传布,病势鸱张,热自内生,热甚侵肝,肝升风动,于是发为惊状,此 
为惊风之起因。惊风之作,既由肝升风动,故其势剽疾,筋受熏灼,则骤见四肢螈 ,抽搐无定;风循脊背, 
则骤见角弓反张,脊硬项强;风升巅顶,则骤见头痛如劈,目痉神昏;痰随风升,则骤见喘息不匀,喉中 
鸣响。病势既疾,病状至急,此急惊风之所由名也。顾何以别于慢惊风乎?曰∶急惊风之证状,全由邪实 
所致,邪势益实,正气益亟,不治其邪,病必不愈;慢惊则得之也渐,元气早亏,动见虚象。无实可攻, 
无热可清,自与急惊风有天渊地隔之别矣。至近今有所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者,虽成人亦有感染,而患者 
究以小儿为多,病之急者,不过一二日而亡,此盖急惊风之尤重者,岁时不正,时邪必盛,一经感染,不易施 
治。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证之所以多死亡累累也。虽然,惊风之起源既明,则触类旁通,活法在人,因势 
利导,病非必不可痊者,是在司命者之审慎从事耳! 
x二、急惊病理x 
小儿为纯阳之体,诸邪感受,化热至速。小儿又多血气未充,肝虚易为邪乘。准是二因,故急惊之病理, 
率为肝升太过,肺失清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