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儿科要略-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清水煎服。 
(七)白虎汤 见第五章第二节。 
(八)桂苓甘露饮 治霍乱,温热病,烦渴引饮,小便不通,大便泄泻者。 
滑石 赤苓 泽泻 石膏 寒水石 甘草(炙) 白术 猪苓 肉桂 
(九)固肠丸 治滑泄。 
龙骨 附子 诃子 枯矾 丁香 石脂 高良姜 豆蔻仁 缩砂仁 木香 
(十)万全丸 治滑泄。 
赤石脂 炮姜(各一两) 胡椒(五钱) 
共研末,醋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丸。 
(十一)连理丸 治胃虚挟食,痞满发热及暑泻。 
人参 白术 甘草 干姜 黄连 茯苓 
(十二)黄芩芍药汤 治太阳少阳合病,自利。 
黄芩 甘草(炙) 白芍 
(十三)八正散 治膀胱结热,热淋血淋,甚至大便闭塞,及大小便不利作痛者。 
瞿麦 蓄草 木通 山栀 车前子 大黄 滑石 甘草 
加灯芯,清水煎服。 
(十四)四神丸 治脾肾虚寒,五更泄泻,不思饮食,或久痢虚痛,腰酸肢冷。 
肉豆蔻(曲裹煨) 五味子(炒。各二两) 补骨脂(酒浸炒,四两) 吴茱萸(盐汤泡淡再炒,一两) 
研为末,用生姜八两,红枣百枚,清水煮烂去皮核,与药末捣和丸,如梧子大。 
(十五)浆水散 治太阴少阴中暑,泄泻身冷,多汗脉弱。 
半夏 干姜 肉桂 附子 炙甘草 高良姜 



第七章·吐泻论治

第四节·吐泻述要

属性:甲、概况 
小儿吐泻兼作,肠胃交病也。先吐而后泻者,病由胃及肠,先泻而后吐者,病由肠及胃。盖吐则中焦之 
气失和,胃中浊阴,下侵及肠,吐有可以致泻者,泻则阑门传化失职,肠中浊阴,上干及胃,泻有可以致吐 
者。然吐泻交作,其病又莫不关涉乎脾,盖脾运不健,致水湿不循正道,或横决而上,或注泻而下。向使 
脾能统率有权,则肠胃又何致交病哉!故治吐泻之病,无论其为吐宜治胃,无论其为泻宜治肠,无论其为吐泻 
交作宜胃肠并治,然皆必须顾其脾,脾运则统率有权,肠胃自调而吐泻自止矣。然此病之起,原因不一,在小 
儿患之,大都宿食滞留,挟感而发,或脾胃素弱,感受时邪,亦足致此,因身体之不同而所感之互异 
也。故吐泻一证,有夹食、夹湿、夹热、夹寒之别,凡夹食积者,泻多渣滓而吐多不化;夹湿滞者,泻多臭秽 
而吐多浊水;夹热者,自汗面垢,吐泻热利而小便少;夹寒者,四肢厥冷,吐泻清谷而小便利。此其大端也。 
此证在夏月秋令患之最多,盖以人当炎令,肠胃最弱而感受最易。其重者亦名霍乱,以其证状为挥 
霍扰乱也。然真霍乱一证,初起必腹中绞痛,继则吐泻无度,终至手足挛急,罗纹陷瘪者乃是。若仅为吐泻, 
皆似霍乱也。亦有小儿脾胃虚弱,每食辄易致吐致泻者,是为因虚弱而作,与夹积、夹感暴起之吐泻,迥不相 
同。更有吐泻频作,欲生惊风者,是为脾胃衰败之吐泻,尤非夹积夹感之吐泻可比。故吐泻一证, 
其源虽一,而证情之各别,虚实之迥殊。有如此者,欲明源流,讵又可不详为分辨乎。 
乙、治法 
吐泻交作,勃然而起,其远因为肠胃本不清肃,一旦伤食、伤暑或感冒风寒,清浊之气,交乱于中,遂为 
引动。此证腹中胃脘大都作痛,痛一阵则泻一阵,复吐一阵,由于伤食者,腹中坚硬绕痛,频泻则渐减,治宜 
行滞化积,升清降浊,用冲和汤;由于伤暑者,泻利多水,身体发热,暑必夹湿,治宜暑湿兼顾,用 
燃照汤;由于感冒风寒者,恶寒身热,治宜行滞化积之中,寓以解表,用藿香正气丸;泻多吐少,湿盛者宜 
胃苓汤;吐泻不多,热甚脘闷者,宜竹叶石膏汤或桂苓甘露饮;泻少吐多,口渴欲饮,水逆于上,饮后即呕 
者,宜五苓散加半夏。凡因泄水过多,筋不能荣,而为拘急转筋之状者,酌加木瓜、白芍以舒之。由于 
受寒者,四肢清冷,吐泻秽浊而不致洞泻如注者,治宜温中以行其寒湿,用理中汤加苏梗、吴萸;下寒上热 
者、酌加黄连。以上诸恙,虽为平时所皆有,而在暑令为独多,世俗亦称之为霍乱者也。偏于湿者,则名湿霍 
乱,偏于热者,则名热霍乱。亦有名之为暑霍乱者,其实皆有类于霍乱耳,其有暑令发生之真霍乱,为 
他时所无而为暑令之所独有者,其证状为心腹绞痛,吐利清谷,小便利,口不渴,手足拘急,甚者手足罗纹 
麻瘪,脉微欲绝,寒象毕露者,是为正候,宜急用附子理中汤或四逆汤救之,迟则每不及挽。亦有初起腹中扰 
乱,而欲吐不吐,欲泻不泻,转筋而危急欲绝者为干霍乱,宜先以盐一撮放刀上,用火炙透,温水送下, 
用鸡翎扫喉以探吐,或服明矾少许以探吐,上得吐下即可泻,或不探其吐而先用大黄泻之亦可,或以雷公救 
疫散灸之亦可,俟吐泻齐作,再以前方治之。尚有吐泻不禁而腹中不痛者,肠胃之门户洞开,收摄无权,亦为 
危候,均宜以前法为治。而当其泻下过多之时,罗纹麻瘪,耗水过甚,用盐水注射以增其水而利其肾, 
亦为急救之一助。至于吐泻之非暴起而由渐来者,非属疳积,必由脾胃虚弱所致。治宜培补脾胃,用异功散及 
六君子汤等。吐泻昏睡露睛欲生风候者,宜钱氏白术散,或参苓白术散加白附子、天麻、钩藤之属。平时宜 
以八仙糕调理之。总治吐泻交作之病,实者宜渗泄,而虚者宜温化,毋使脾家受困,统率无权,则大端为不谬矣。 
x附方x 
(一)冲和汤(自制) 治小儿饮食不化,发为吐泻,行气化积,使臻冲和,四时均宜。 
浓朴 神曲 白芍 黄芩(各钱半) 半夏 豆豉 佩兰(各二钱) 
滑石 赤苓(各三钱) 甘草(五分) 
(二)燃照汤 治暑秽挟湿霍乱,吐下脘痞,烦渴,恶寒肢冷。 
草果 豆豉 山栀 省头草 川朴 半夏 黄芩 滑石 
(三)藿香正气丸 治外感风寒,内伤饮食,憎寒,壮热,头痛,呕逆,胸闷,腹胀,痰嗽,气喘, 
伤冷,伤湿,伤暑,霍乱,吐泻,疟痢,山岚瘴疠,不服水土等证。 
藿香 大腹皮 白芷 茯苓 紫苏 陈皮 白术 浓朴 桔 
梗半复 甘草 加姜、枣。 
(四)胃苓汤 见本章节三节。 
(五)竹叶石膏汤 治伤寒胃虚而热,烦渴作呕。 
竹叶 石膏 半夏 人参 甘草(炙) 粳米 麦冬(去芯) 
(六)桂苓甘露饮 见本章第三节。 
(七)五苓散 见第三章第五节。 
(八)理中汤 见第一章第四节。 
(九)附子理中汤 见第五章第四节。 
(十)四逆汤 治少阴病,表热里寒,下利清谷,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脉微欲绝者。 
甘草 干姜 附子 
(十一)四苓散,治湿热霍乱,胸闷胀痛,溺涩烦渴。 
茯苓 猪苓 泽泻 陈皮(各等分) 
研为细末,每服二三钱。此方从五苓散中化出,去肉桂之温,以陈皮易白术,有利气之功,而无实中 
之弊,治湿热霍乱之良方也。 
(十二)雷公救疫散 外用。治霍乱脐腹绞痛,四肢挛急。 
桂心 丁香 硫黄 吴茱萸 加当门子(少许) 
共为细末纳脐中,用老姜一大片盖于脐上,再用蕲艾放在姜片上烧灸,轻者一次,重者二三次,然后除 
去姜片,粘贴暖脐膏,使药气不致外泄。 
(十三)异功散 见第三章第六节。 
(十四)六君子汤 见第五章第三节。 
(十五)钱氏白术散 治吐泻已久,虚热而渴。 
白术 人参 白茯苓 藿香 木香 甘草(炙。各五分) 干葛(一钱) 
共为细末,清水煎服。 
(十六)参苓白术散 治脾胃虚弱,饮食不进,多困少气,胸中痞满,噫呕腹逆,喘咳消渴,大便不实及 
久泻,痈疽溃后不思食者。 
人参 白茯苓 于术 山药 石莲肉(去心,炒) 白扁豆(去皮, 
姜汁浸炒) 桔梗 砂仁 薏苡仁(炒) 甘草(炙) 
(十七)八仙糕 治脾胃虚弱,食少体倦,易吐易泻。 
人参 茯苓 山药 芡实 莲子肉(各六两) 
研为细末,加糯米粉三升,粳米粉七升,和匀,以白蜜一斤,白糖二斤八两,用水熬化,拌药粉中, 
置笼上蒸熟,切成条糕,火上烘干,瓷器收贮。 
(十八)十滴水 治暑令上吐下泻,霍乱腹痛。 
大黄酒 樟脑油 薄荷油 生姜酒 
混和,每服三滴至五滴。此方为吐泻初起之配剂。 
生姜酒 辣椒酒 樟脑油 薄荷油、肉桂油 
另加大黄酒 鸦片酒少许,混和,每服三滴至五滴。此方为吐泻过多之配剂。 
(十九)揩擦法 外用。治霍乱四肢厥冷。 
生附子捣烂,揩擦四肢及手足心,或用烧酒、白兰地酒亦可。 



第八章·疟痢论治

第一节·疟痢概说

属性:寒热交作,起迄有时谓之疟。赤白利下,里急后重谓之痢。疟疾有似乎寒热,然寒热之止作无定,内伤 
外感,并皆有之,与疟疾之由寒而热,一日一作,二日一作,或三日一作者迥不相同也。痢疾有似乎泄泻,然 
泄之或多或少,或清或稀,皆有臭秽污水杂出其间,与痢疾之粘液似冻,类脓非脓,类血非血,赤白相 
间,欲下不下,里急后重者,迥不相同也。此二证者,虽四季皆有,而独盛于夏秋,则以夏秋之天时,转变 
靡常,时令之偏胜,酿 时邪亦最盛,而人当此期,正精神疲惫,肠胃薄弱之际,卫气最易失守,故时邪得 
而乘之也。二证之起因,虽皆由时邪,然因所感之不同,及受处之各异,证状遂为悬殊,疟疾所感为风气 
之邪,受处为营卫之间,故其病为阴阳交并,寒热交争;痢疾所感为湿气之邪,受处为肠腑之间,故其病为 
传化失职,郁蒸滞下。不仅此也,同一疟证,因身体不同居处不同感受之深浅不同,而疟遂有多端,病浅者发 
于三阳,病深者发于三阴,久疟则成疟母而不时发作;同一痢证,因身体不同、居处不同、感受之深 
浅不同,而痢遂有多端,病浅者赤白滞下,病深者发热不休,久痢则成休息而不时发作。凡疟、痢之经久, 
邪动则病,邪伏则已,正气不能伸张,病邪留舍不去,于是疟、痢两证,遂为四季皆有之病矣。又疟之为病, 
可藉饮食物及蚊虫为传染,痢之为病,可藉饮食物及粪便为传染,甚者则感其气息而亦病,沿门阖境,谓 
之疫疟、疫痢焉。其病成人患之,已觉亏乏,小儿感染,倍觉困顿。兹因其证虽不同,而其起伏之处,颇 
有似之者,故同类而共论之。 



第八章·疟痢论治

第二节·疟疾述要

属性:甲、概况 
疟疾一证,通常皆寒热交作,起迄有时。亦有名之为 疟者,则夜发曰 ,昼发曰疟也。其病有寒多热 
少者,有热多寒少者,有但寒而热甚微者,有但热而寒甚微者,其间虽有寒热多少之不同,隐显之各异,然 
为寒热交作而起迄有时则一也,故均属于疟。疟之一日一作者为轻,间日一作者为重,三日而作一次者 
是为最深,多由久疟失治所致。又疟疾之寒热多少不平者亦为较重,疟之热势不清者亦为较重,疟之由重而渐 
轻,大率为寒热由不平而渐平均,由期长而渐缩短,反之则为病方增也。疟疾之起源,虽由时令之偏,然感之 
而足以致病者,必其身体有预伏之因,交相为疟以成功,或预伏暑邪,成为暑疟,或预伏湿邪,成为湿疟,或 
预伏风邪,成为风疟,或预伏寒邪,成为寒疟;而积痰积食,亦多能致疟。伏邪重者疟亦重,伏邪轻者疟亦 
轻,故秋深之疟,恒较夏日为重,以伏邪重,故一发则缠绵而不易愈也。又疟疾之轻重,更须视脾胃之强弱, 
脾胃强则卫气振作而能鼓邪以外出,脾胃弱则卫气不振而使病邪得久留,故疟疾之易愈与否,又常视脾胃之 
强弱与否以为断也。此病当发作之时,为病邪乘机以外出,故治疟得当者,当使其每发一次,则病邪减退一 
次,庶几渐发渐轻而易愈,否则截疟过早,则有闭塞邪气之患,截疟过迟,则有元气衰惫之虑,是不可 
不慎之于始也。 
乙、治法 
疟疾之治法,初起常为疏导开泄,而疏导开泄之中,则宜分别其暑湿风寒之因,辨其热重寒重之状, 
对证以下药。大率因暑而发者,但热而少寒,体若燔炭,烦渴而呕,便艰或傍流,治宜 
清凉之剂。有汗者人参白虎汤加减,无汗者香薷饮加减。通治宜 
杏仁、滑石、淡竹叶、花粉、麦冬、知母、川贝、陈皮、甘草;湿重痰多,宜以二陈汤出入为法;热重烦躁, 
宜加淡豆豉、石膏之属。因湿而发者,多身体沉重,小便不利,呕逆胀满,舌腻或糙,治宜解表除湿,湿重而 
痰多热少者,用胃苓汤加羌活、柴胡、紫苏之类;湿渐化热者,用四苓散加减;湿已化热者,用桑叶、菊花、 
银花、连翘、薄荷等轻清之剂,湿重化热者则从热治。因风而发者,多烦躁头疼,恶风自汗,或先热而后寒, 
治宜解表泄风,用半夏、柴胡、羌活、紫苏、川芎、细辛、白芷、槟榔、生姜之属,若唇舌干燥口渴,不宜过 
用燥剂者,用桂枝汤加桑叶、银花之类和之;因寒而发者,但寒无热,或寒多热微,头项腰背疼痛,治宜辛温 
解散,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寒盛而痰多者加常山、草果、槟榔、浓朴之属。虚者数发后即用附子理中汤。 
至于治疟总法,有疟疾第一方、疟疾第二方、疟疾第三方,可以量证酌用。通治之方又有二陈汤与平胃散,因 
疟不离乎痰湿,故以治痰治湿为主也。又有小柴胡汤,因疟不离乎少阳,故治从少阳和之也。然平胃偏燥,热 
甚者宜加黄芩、黄连、青皮之属;小柴胡汤有补,初病者宜去人参、甘草、大枣之属。而黄芩、黄连不宜于寒 
证,附子、干姜不宜于热证,初起必宜发表,久疟宜顾脾胃,此皆不可不知者也。又凡疟之一日一作者,因其 
暑湿风寒,酌用疏导开泄之剂,数服可愈;疟之间日一作者,开泄之后,宜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之类扶其 
正气,则庶可有济;疟之三日一作者,谓之三阴疟,必须补气养血,外贴三阴疟疾膏,疟乃可止,疟愈之后, 
仍须用八珍汤或人参养荣汤出入以为培补,否则难免有复发之虑也。又疟疾经久,结为 瘕,在于胁际者谓之 
疟母,治宜疟母丸,或鳖甲煎丸以化之。脾虚不任攻伐者,宜补中益气汤加鳖甲。总之疟之热重而实至于便结谵 
语者,亦可用硝、黄攻下,疟之虚而寒热微微往来者,亦可用参、 峻 
补,固非仅疏导开泄之法,一成到底而不变者也。余如热多寒少 
之疟亦名瘅疟,热高而不觉其寒者,亦名温疟,但寒少热者,亦名牝疟,脾虚而呕吐痰水者,亦名痰疟,腹大 
而疼,饥不欲食者亦名食疟,立名虽异,而治法固不脱乎上述以为之变化也。又小儿初次患疟,谓之胎疟, 
既不可截疟过早,更不可迁延过久,必须培养尽善,庶免脾胃受伤,腹胀肌瘦,浸假入于怯损之途也。 
x附方x 
(一)人参白虎汤 治热渴。 
人参 知母 石膏 天花粉 葛根 麦冬 竹叶 粳米 
壮实之人,或邪盛之人,疟初起不宜补者去人参;略有恶寒 
而汗者加桂枝;腹胀大便不通,谵语闷乱者,酌加大黄、黄芩。 
(二)香薷饮 治夏秋脏腑冷热不调,饮食不节,暑热乘之,阳气为阴邪所遏,致头痛发热,恶寒烦躁, 
口渴引饮,腹中不和,心腹疼痛,吐泻者。 
香薷(三钱) 浓朴(一钱) 白扁豆(钱半) 甘草(炙,一钱) 
清水煎服。 
此方为暑泻要药。寒热交作,加陈皮、茯苓各二钱,青皮、 
淡芩各一钱。病发前二小时服,无汗热服,有汗冷服。 
(三)二陈汤 见第一章第四节。 
(四)胃苓汤 见第七章第三节。 
(五)四苓散 见第七章第四节。 
(六)桂枝汤 见第四章第四节。 
(七)柴胡桂枝干姜汤 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及 
伤寒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头汗出,往来寒热心下烦。 
柴胡 桂枝 黄芩 干姜 牡蛎 甘草 栝蒌根 
便溏去栝蒌根、淡芩,加白扁豆。 
(八)附子理中汤 见第五章第四节。 
(九)疟疾第一方 治疟。平胃消痰,理气除湿。 
陈皮 半夏 白茯苓 威灵仙(各一钱) 柴胡 黄芩 制苍术 
浓朴(各八分) 青皮 槟榔(各六分) 甘草(炙,三分) 
加生姜三片,井水河水各半煎服。头痛加白芷一钱,二三服后,再服第二方。 
(十)疟疾第二方 治疟。补泻互用,虚实参半。 
生首乌(三钱) 陈皮 柴胡 白茯苓 黄芩(各八分) 白术(炒) 当 
归威灵仙(各一钱) 知母 鳖甲(醋炙酥,研为粉。各二钱) 甘草(炙,三分) 
加生姜三片,井水河水各半煎服。 
(十一)疟疾第三方 治疟疾之因于虚者,使元气充实,愈后不发。 
人参 白术(炒。各一钱) 黄 (炙) 当归(各一钱二分) 陈皮 柴胡(各八分) 甘草 
(炙,三分) 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