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09-伤寒论纲目-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必不足以挽回。察其喉舌。则些微辛热。又不可以近口。有如是者。则但将甘温大补之剂。或 
用独参汤水浸极冷冻饮料之。此以假冷之味。解上焦之假热。而真温之性。复下焦之真阳。是非用水 
而实亦用水之意。余用此活人多矣。妙甚。惟是假热之症。症虽热而脉则微。口虽渴而便不闭者。 
此而欲水。必不可与。若误犯之。其败泄元阳。为害不小。 
喻昌曰。口中干燥与渴异。漱水不欲咽。知不渴也。阳明气血俱多。以漱水不欲咽。知邪入血分。 
阳明之脉起于鼻。故知血得热而妄行。必由鼻而出也。 
魏荔彤曰。如阳明病。表热汗自出。则胃燥。而开窍之口亦必燥。然但欲漱而不欲咽。此则胃 
中之血。随热上行。所以言必衄也。此虽为阳明热盛之变。然血既溢而衄。则非亡津液。而胃阴绝 
可知。即衄后未可定其必解。而热势已泄。胃实自未必成矣。 
【纲】仲景曰。无表症。不寒热。胸腹满。唇燥。口干。漱水不咽。小便多。此为瘀血。必发 
狂。轻者桃仁承气汤。重者抵当丸。 
【目】杨士瀛曰。唇燥口干。血症类有之。必欲取水不灌漱也。然漱水而不咽何哉。盖渴者。 
易为饮。阳热入里。胃中液干。患不与水耳。惟夫上焦瘀血。下焦蓄血。乘肺若燥。渴症独无。是 
以漱而不欲咽也。漱水条例。惟血症有焉。 

卷九
鼻燥口舌燥咽燥
属性:【纲】仲景曰。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阳明病。但头 
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 
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目】朱肱曰。脾脏有热。则津液枯少。故令口燥而舌干。 
李杲曰。若饮食劳役所伤。其外症必显在口。必口失谷味。必腹中不和。必不欲言。纵勉强对 
答。声必怯弱。口沃沫。多吐。鼻中清涕。或有或无。即阴症也。外伤风寒。则其外症必显在鼻。 
气不利。声重浊不清。其言壅塞。盛而有力。口中必和。伤寒则面赤。鼻壅塞而干。伤风则鼻流清 
涕而已。伤食则恶食。 
庞安常曰。鼻头色青者。腹中痛。苦冷者死。微黑者水气。黄色者小便难。白色者气虚。 
赤色者肺热。鲜明者有留饮也。鼻孔干燥。燥者。阳明热。必将衄血也。鼻孔干燥。黑如烟煤。 
阳毒热深也。鼻孔冷滑而黑。阴毒冷极也。鼻息鼾睡者。风湿也。鼻塞浊涕者。风热也。鼻孔 张 
为肺风。肺绝而不可以治也。(此庞氏察鼻法) 
【纲】仲景曰。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 
难也。 
【目】鳌按。此为阳明初病。属在里之表也。口为胃窍。咽为胃门。故不兼少阳。而有口苦咽 
干之症。 
【纲】仲景曰。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目】鳌按。此不言躁。但口渴心烦。阳邪将入里也。此虽有表里症。其实表轻里甚。故用白 
虎汤也。 
【纲】仲景曰。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 
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阳明病。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 
主之。 
【目】成无己曰。此条是热耗津液。而滑者已干也。若热聚于胃。则舌为之黄。是热已深也。 
金匮曰。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若舌上色黄者。又为热之极也。黄帝针经曰。热病口干。舌黑 
者死。以心为君主。黑为肾水克心火。邪热已极。故知必死也。 
张介宾曰。舌上黑苔生芒刺者。热极深也。宜凉膈散、承气汤、大柴胡之属。酌宜下之。若苔 
色虽黑。滑而不涩者。便非实邪。亦非火症。非惟不可下。且不可清也。 
柯琴曰。烦躁舌干大渴。为阳明热结不散也。故当救里以滋津液。二条白虎所治。皆阳明燥症。 
揭为阳明主方。信为有见。此为阳明自浅入深之症。前此口苦咽燥恶热。热虽在里。尚未犯心。 
至愦愦怵惕懊 。虽入心。尚未及胃。今燥渴引饮。则邪已入胃。然尚未燥硬。用本汤泻胃火而扶 
元气。全不涉吐汗下三法矣。 
【纲】仲景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不大便。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目】柯琴曰。热淫于内。胃火上炎。故口燥咽干也。急下之。火归于坎。津液自升也。 
【纲】仲景曰。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 
栀子豉汤主之。 
【目】陶华曰。邪热聚于胃腑。消耗津液。故口干燥热而渴也。盖阳明气血俱多。经中热甚。 
有迫血妄行而作鼻衄。漱水不欲咽者。犀角地黄汤。无衄血表症。加之胸腹满而如狂。则为蓄血在 
内。桃仁承气汤。少阳口燥咽干。小柴胡汤调之。 
【纲】仲景曰。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舌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目】柯琴曰。自利清水。疑其为寒矣。而利清水时。必心下痛。必口燥舌干。是土燥火炎。 
脾气不濡。胃气反浓。水去而谷不去。故纯青也。 

卷九
舌苔
属性:【纲】仲景曰。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 
液得下。胃气因和。身 然而汗出。解也。 
【目】成无己曰。此条舌苔。是邪气在半表半里者也。 
舌者心之苗。本红而泽。伤寒三四日。舌上有膜。白滑如苔。甚者或燥或涩。或黄或黑。是数 
者热气浅深之谓也。邪气在表者。舌上即无苔。邪传里。津液抟结。则舌上生苔也。 
张云岐曰。舌上白苔。邪未入肝。属半表半里。以小柴胡和解之。若舌生黄。热已入胃。调胃 
承气汤。舌上黑苔。或生芒刺。是肾水克心火。急以大承气下之。此热已极也。 
【纲】仲景曰。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也。 
【目】成无己曰。此条是邪气初传入里者也。 
王履曰。胸中有寒者。谓寒气初传入里也。舌乃心苗。应南方。色本红。邪在表。舌无苔。邪 
在里。津液抟结。舌生苔而滑。 
热渐深。舌苔燥而涩。热聚胃。舌苔黄。承气汤下之。热极深。病极笃。舌苔黑。经曰。热病口干。 
舌黑者死。水刑火也。 
张介宾曰。邪在表。则无苔。及传里。则津液干燥而舌苔生。若邪犹未深。在半表里间。或邪 
客胸中者。其苔不黑不涩。止宜小柴胡和之。若阳邪传里。胃中有热。则舌苔涩。宜栀子豉汤清之。 
若烦躁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大都舌上黄苔而焦色者。胃腑有邪热也。或清之。或微下 
之。然必大便燥实。脉沉有力。而大渴者。方可下。若微渴而脉不实。便不坚。苔不干燥芒刺者。 
不可下也。 
【纲】仲景曰。阳明病。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 。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 
之。 
【目】成无己曰。此条是邪气客于胸中者也。 
魏荔彤曰。此症既汗之不可。烧针之不可。若以为里症而当下。然热未积深。胃未成实。若下 
之。胃中正气空虚于中脘。客邪动冲于上焦。心中懊 。阳为阴寒所陷。舌上生苔。热为阴寒所迫。 
此误治阳明之变。又其一也。盖本条汗针下三者皆误。惟其不明涌越之一法也。今其人虽表邪尚 
在。而咽燥口苦腹满而喘。纯是表邪变热。壅逆上焦之象。邪在上。自应从上达之。以栀子豉汤主 
之。仍是太阳香豉治表。栀子泄热之法。而阳明一治于五苓。再治于栀子豉。可见非拘拘专治阳明 
者。可愈阳明病也。 
【纲】仲景曰。脏结。无阳症。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目】成无己曰。此条是邪未全成热。犹带表寒者也。及其邪传为热。则舌上之苔。不滑而涩 
也。 
鳌按。脏结者。渐积凝结而为阴。五脏之阳尽已竭绝也。然舌苔虽滑。犹不至黄黑芒刺。故尚 
未可攻。 

卷九舌苔
附录相舌秘法
属性:陈士铎曰。伤寒病。凡见舌系白苔者。邪火未甚也。小柴胡解之。黄色者。心热也。用黄连、 
山栀。黄而带灰色者。胃热也。石膏、知母。黄而带红者。小肠膀胱热也。用山栀。若红而白者。 
肺热也。黄芩、苏叶。黑而带红者。肾虚挟邪也。生地、元参。又入柴胡。红而有黑星者。胃热极 
也。元参、葛根。红而有白点者。心中有邪也。柴胡、黄连。心肝同治也。红而有大红点者。胃热带 
湿也。茵陈五苓散。盖水湿必归膀胱以散邪。非肉桂不能引入膀胱。但只可一二分。不可多入。白 
而带黑点。亦胃热也。宜石膏。黄而有黑者。肝经实热也。山栀、柴胡。白而黄者。邪将入里也。 
山栀、柴胡解之。不使入里。柴胡乃半表半里。不可不用之药也。舌中白而外黄者。邪入大肠也。 
五苓散以分水。水分则泄止矣。舌中黄而外白者。邪在内而非外。在上而非下。只可加柴胡、枳壳。 
不可轻用大黄。舌根黄而光白。亦胃热带湿也。石膏为君。少加猪苓、泽泻。舌黄而隔一瓣一瓣 
者。邪热深入大肠。急用大黄、茵陈。不可用抵当十枣。若下已迟。则不得不用之。然亦须辨水与 
血。下水十枣。下血抵当也。舌有红中如虫蚀者。水未升而火来乘也。黄连、柴胡和解。红而裂如 
人字者。邪初入心也。石膏、黄连。舌根黑而尖带红者。肾中有邪未散也。柴胡、山栀。舌根黑而 
尖白者。胃火乘肾也。石膏、元参、知母。不必问其渴与不渴及下利也。舌根黑而尖黄者。邪将入 
肾也。其腹痛拒按。急用大黄。否亦只用山栀、柴胡。舌纯红独尖黑者。肾虚邪火来乘也。元参或 
一二两。多有生者。忌石膏。中心红晕。四围边旁纯黑者。君相二火炎腾也。急用大黄。加生地两 
许。十可救五六。中央灰色。四边微红者。邪结大肠也。下之则愈。不应则死。以肾水枯槁。不可 
竟用熟地补肾。盖邪未散。补则愈加胀急。必邪下而后以生地滋之。然亦不可多用也。纯灰色中间 
独两晕黑者。亦邪将入肾也。急用元参两许。少加柴胡。外红而内黑者。火极似水也。急用柴胡、 
山栀、大黄、枳实。若更见刺。则火亢之极矣。尤须多用 
前药。总之。内黑而外白。内黑而外黄。皆前症也。与上同治。十中亦可生四五。惟舌中淡黑。而 
外或淡红。外或淡白。内或淡黄。较前少轻。俱可以前法治之。十可生七八。舌纯红而露黑纹数条 
者。此水来乘火。乃阴症也。其舌苔必滑。必恶寒恶水。水下喉必吐。倘见纯黑之舌。乃必死也。 
不必治。水极似火。火极似水。一带纯黑。俱不可治。伤寒知验舌之法。便有把握。庶不致临症差 
误耳。 
李中梓曰。舌纯黑有二种。皆死症也。有火极似水者。为热极。大承气汤。有水来克火者。为 
寒极。脉症必寒。附子理中汤。舌上白苔。小柴胡汤。舌上滑苔。小柴胡去半夏加人参栝蒌汤。 

卷九
心下逆满硬痛
属性:(附心痛) 
【纲】仲景曰。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症。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 
和之。伤寒吐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 
桂枝白术甘草汤。 
【目】吴绶曰。凡心下满者。正在心之下。胃之上也。此自满而非下之所致。若因下早而心下 
满者。此为痞气。另有条也。凡心下满者。以手按之揉之。则散而软者。此虚气也。不发热者。木 
香和中汤。发热者。小柴胡汤去黄芩。减人参一半。加姜炒黄连、枳实各一钱。若按之汨汨有声者。 
此有停水也。若按之硬痛者。有宿食也。若不按而痛。其人喜忘者。蓄血也。各有本条。宜详审 
而治之。凡少阳脉弦口苦。发热。心下满者。小柴胡加枳实、黄连各一钱。 
王肯堂曰。有不因汗下而心下满者。经曰。邪气在胸。心满而烦。饥不欲食。当吐之。又曰。 
脉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脏者。攻之。此言属脏者。宿屎在脏也。不令发汗。二者一用吐。一 
用下。因其邪之高下也。又有不可下者。即首条是也。 
是邪在表里之间。留于心下。未全入腑。故戒不可下也。有因汗下后。心下满而微痛者。又有下后。 
心下硬满。成结胸与痞者。皆宜详考之。 
【纲】仲景曰。阳明中风。脉弦浮大。短气。腹满。胁下及心痛。鼻干。无汗。嗜卧。身黄。 
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者。小柴胡汤。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 
汤主之。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目】成无己曰。伤寒五六日。邪气在里之时。若大下后。身热去。心胸空者。为欲解。若大 
下后。身热去而心结痛者。结胸也。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虚烦也。结胸者。热结胸中也。为实。 
是热气已收敛于内。则外身热去。虚烦者。热客胸中也。未结而实。散漫为烦。是以身热不去。 
六七日为欲解之时。以热为虚烦。故云未欲解也。以栀豉汤吐除之。 
王肯堂曰。身热不去四字要玩。结胸而身不热。知热在表。故可用大小陷胸汤丸以逐下之。今 
热仍在表。故宜越之也。成注未透。 

卷九

属性:【纲】仲景曰。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 
若发汗。则躁。心愦愦而谵语。若加烧针。心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 
心中懊 。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目】成无己曰。懊者懊恼。 者郁闷。郁郁然不舒畅。愦愦然无可奈。比之烦闷而甚者也。 
由下后。表中阳邪乘虚内陷。郁而不发。结伏于心胸之间。故如是也。本条之胃中空虚。客气动膈。 
心中懊 。及下之益烦。心中懊 如饥。即是阳气内陷。为诸懊 也。其治法或吐之。或下之。 
【纲】仲景曰。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栀子豉汤主之。 
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目】成无己曰。此条是邪热郁于胸中。当须吐之。以涌其结热者也。 
柯琴曰。虚烦。阳明之坏病也。便从栀豉汤随症治之。犹太阳坏病。多用桂枝汤加减也。首句 
虽兼汗吐下。而大意单指下后言。以阳明病多误在早下也。反复二句。切肖不得眠之状。为虚烦二 
字传神。此火性摇动。心无依着故也。心居胃上。即阳明之表。凡心病皆阳明表邪。故制栀豉汤以 
越之。 
鳌按。因虚烦故不得眠。因不得眠。故反复颠倒。因反复颠倒故心中益觉懊 。数语形容尽致。 
当作一气读。总由阳明火热之邪上炎。摇动心君也。 
【纲】仲景曰。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 。饥不能食。但头汗出 
者。栀子豉汤主之。 
【目】魏荔彤曰。胃之实不实。仍以热之在里在外为验也。如阳明表邪所变之热。已全入里。 
而潮热。 然汗出。此宜作胃实而言下。如所变热。未全入里。乃以为胃实而遽下。则其外仍热。 
究不能随下药而荡涤。于是虽热而不潮。手足虽温而无汗。即不致如太阳误下成结胸。而懊 不 
食。但头汗出。其郁热之气。为阴寒之药所格。俱凝塞于胸膈之上。病症昭然矣。但病仍带表。既 
不可再下。且已入里。又不可复发汗。故用栀豉表里兼治也。 
鳌按。此与上条。皆下后变症。上焦之热未除。故心中懊 也。 
【纲】仲景曰。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 者。必发黄。阳明病。下之。心中懊 而 
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之。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目】许叔微曰。此二条。是邪热结于胃中。当须攻之以涤其内热者也。 
魏荔彤曰。前既以小承气试之。又懊 而烦。胃中有燥屎明矣。可用大承气攻之。勿疑懊 而烦。 
为胃虚而不敢用。以坐误也。 

卷九
烦躁
属性:(附怫郁) 
【纲】仲景曰。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 
若发汗。则躁。心愦愦而谵语。若加烧针。心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 
心中懊 。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目】成无己曰。内热曰烦。谓心中郁烦也。外热曰躁。谓气外热躁也。内热谓有根之火。故 
但烦不躁。及先烦后躁者。皆可治。外热为无根之火。故但躁不烦。及先躁后烦者。皆不可治也。所 
谓烦躁者。谓先烦渐至躁也。所谓躁烦者。谓先发躁。迤逦复烦也。从烦至躁为热。未有不渐烦 
而躁者也。先躁后烦谓怫郁。怫然更作烦闷。此为阴盛格阳。大躁若欲于泥水中卧。水不得入口是 
也。此气欲绝而争。如灯将灭而暴明。 
黄仲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