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09-伤寒论纲目-第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见少阳细脉。因从少阳为治者。如此则头痛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四项。乃是太阳表症。心下满口 
不欲食心下硬三项。乃是阳阴里症。所以谓之有表复有里也。前四项既属太阳。太阳主头痛。其见 
头痛之症无疑。不得曰头汗出也。 
【纲】仲景曰。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头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目】喻昌曰。身热恶风。太阳症也。头项强。太阳兼阳明病也。胁下满。少阳症也。本当从 
三阳合并病之列。而用表法。但手足温而加渴。外邪辐凑于少阳。而向里之机已着。倘更用辛甘发 
散。是重增其热。而大耗其津也。故从小柴胡和法。则阳邪自罢。而阴津以生。一举而两得矣。此 
用小柴胡汤。当从加减法。不呕而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为是。 
魏荔彤曰。三阳俱见病。仍寻少阳。作驱邪之出路。太阳在表之邪。可附少阳之清气。上升而 
透于表。阳明在里之邪。 
可附少阳之浊气。下降而泄于下。主以小柴胡。策励半表之清气。逐太阳之表邪。役使半里之浊气。 
驱阳明之里邪。是藉少阳半表半里之正气。而治表里之邪。犹之用兵。各因其势而致之。易为力 
也。 
【纲】仲景曰。太阳与少阳并病。脉弦。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 
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目】柯琴曰。是经脉之为眚汗吐下之法。非少阳所宜。若不明刺法。不足以奏功。 

卷十一·少阳经症
耳聋目眩口苦咽干
属性:【纲】仲景曰。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目】成无己曰。咽干口燥舌涩。俱为热症。但有微甚耳。惟太阳中寒桂枝附子汤症。由误汗 
咽干。作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者。随其逆治坏病者也。非治其本寒也。然咽干之由。由汗下后而 
得者。有不由汗下而得者。其间治法。或和解。或微汗。或急下。或微下。当察兼有之症。而施轻 
重之治。然其为热。则一也。盖经谓咽喉干燥。亦不可汗。以其多有里症故也。实无寒病。善治者。 
尤宜互参渴门。乃获全功焉。 
王肯堂曰。凡伤寒头眩者。莫不因汗吐下。虚其上焦元气之所致。眩者。目无常主。头眩者。 
俗谓头旋眼花是也。眩冒者。昏冒是也。少阳口苦咽干目眩者。少阳居表里之间。以表邪渐入于里。 
表中阳虚。故目眩也。太阳少阳并病或眩者。责其虚也。伤寒有起则头眩与眩冒者。皆汗吐下后 
所致。是知其阳虚也。故针经曰。上虚则眩。下虚则厥。眩虽为虚。又阳明中风。但头眩不恶寒者。 
此又风主眩也。凡此皆水逆候。及其诸逆发汗。剧者言乱目眩。则死矣。 
治少阳目眩。小柴胡汤加天麻、川芎。 

卷十一·少阳经症耳聋目眩口苦咽干
附录察口唇法
属性:张兼善曰。凡口唇焦干为脾热。焦而红者吉。焦而黑者凶。唇口俱赤肿者。热甚也。唇口俱青 
黑者。冷极也。口中苦者。胆热也。口中甜者。脾热也。口燥咽干者。肾热也。舌干口燥而欲饮水 
者。阳明热也。口噤难言者。痉风也。凡上唇有疮为狐。虫蚀其脏。下唇有疮为惑。虫蚀其肛。若 
唇青舌卷。唇吻反青。环口黧黑。口张气直。口如鱼口。及口唇颤摇不止。气出不返。皆不治也。 
柯琴曰。此为少阳病之提纲也。口咽目三者。不可谓表。不可谓里。是表之入里。里之出表处。 
所谓半表里也。 
三症为少阳经病机。兼风寒杂病而言。但见一症即是。不必悉具。 
【纲】仲景曰。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目】魏荔彤曰。凡伤寒。原兼伤风而言。风寒之邪。从类而投太阳营卫。在肌肤之表而已。 
感之者浅。故曰伤。所以日久不治。渐入渐深。有经尽而解者。有过经而传者。皆有一定之道路。 
此伤寒所以有传经。无传经则非伤寒病矣。若夫中风中寒。则直突而来。并无次第。然风必中于三 
阳之少阳。寒必中于三阴之少阴。仍是各从其类。又寓从少不从老之理。其邪较太阳营卫之伤甚深 
且速。故曰中。所以卒遇即病。有立尽者。此与伤寒传经之病大不同也。 

卷十一·少阳经症耳聋目眩口苦咽干
附录察耳察目法
属性:张兼善曰。凡耳叶红润者生。或黄或白或黑或青而枯燥者死。薄而白。薄而黑。皆为肾败。凡 
耳聋耳中疼。皆属少阳之热而为可治。若耳聋舌卷唇青。此属厥阴。为难治也。凡目睛明。能识见 
者可治。睛昏不识人。或反目上视。或瞪 
目直视。或目睛正圆。或戴眼反折。或眼胞陷下。皆不治也。凡开目而欲见人者。阳症也。凡闭目 
而不欲见人者。阴症也。凡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热甚于内也。凡目疼痛者。属阳明之热。目赤者。 
亦热甚也。目瞑者。必将衄血。白睛黄者。将发身黄也。凡病欲愈。目 黄。鼻准明。山根亮也。 

卷十一·少阳经症
结胸
属性:【纲】仲景曰。太阳与少阳并病。脉弦。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 
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或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目】朱肱曰。夫结胸与痞。盖以病发于阳。下之早。即为结胸。病发于阴。下之早。即为痞。 
然结胸与痞相似。但以痛不痛为异耳。心下满而硬痛者。为结胸。但按之满。不痛者。为痞。医 
家不审。一有差误。立致危殆。结胸属陷胸症。痞属泻心症。其详各于逐门备论之。 
心下紧满。按之石硬而痛。此名结胸也。伤寒本无结胸。应身热。下之早。热气乘虚而入。痞 
结不散。便成结胸。 
若已误转了。初未成结胸者。急与理中汤服。自然解了。更不作结胸。盖理中治中焦故也。此 
古人亦说不到。后人因消息之。若大段转损有厥症者。兼与四逆汤。便安。胃中虽和。伤寒未退者 
即候日数足。可沉紧。名曰结胸也。治结胸大率当下。然脉浮与大。皆不可下。下之则死。尚宜发 
汗也。仲景云。结胸脉浮者。不可下。只可用小陷胸汤。大抵脉浮是尚有表症。兼以小柴胡等先发 
表。表症罢。方用下结胸药。便安。 
西晋催行功云。伤寒结胸欲绝。心膈高起。手不得近。用大陷胸汤不瘥者。此是下后虚逆。气 
已不理。而毒复上攻。气毒相薄。结于胸中。当用枳实理中丸与之服之。先理其气。次疗诸疾。古 
今用之如神。应手而愈。 
【纲】仲景曰。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目】朱肱曰。结胸有三种。有大结胸。不按而痛。胸连脐腹坚硬。大陷胸丸主之。有小结胸。 
按之心下痛。小陷胸主之。有水结胸。在胸胁间。头微汗出。但结胸无大热。小半夏加茯苓汤、 
小柴胡去枣加牡蛎主之也。又有寒热二症。有实热结胸。胸中烦躁。心内懊 。舌上燥渴。脉沉滑 
者。皆热症也。大陷胸汤主之。有寒实结胸。其无热症者是也。三物白散、枳实理中丸主之。近世 
治结胸。多行金针丸。用硫黄阳起石者。若寒实结胸行之。或有瘥者。或热实结胸行之。必死也。脏 
结无阳症。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病患胸下旧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 
腹。入阴筋者。亦名脏结。死不治。 
魏荔彤曰。此条之上条曰。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 
下之。因病并于太阳。治亦应并于太阳。当仍用剌法以泄太阳之邪。切戒以慎勿可下也。医者若用 
刺而不用下。则得矣。倘反下之。前之风因。时如结胸者。必真成结胸。前之寒因。心下痞硬者。 
必更坚且硬。前之风寒两因。而时如结胸。心下痞硬兼有者。必如结胸者成结胸。心下痞硬者愈坚 
硬。皆不明并治于太阳经表而用刺法。反误下之为害也。下之而下利旋止。禀气素盛。犹可为也。 
倘素禀虚亏。下利不止。上则结胸中心痞。下则利不止。或专见。或兼见。皆水浆必不能下之道也。 
阳陷于阴分而不能升。阴陷于阳分而不能降。上下隔绝。津液不通。中焦枯竭。心烦则必作躁。 
其去结胸症下利躁死者不远矣。 
【纲】仲景曰。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症具。而以他药下之。若心下满而硬痛者。 
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目】张介宾曰。凡心腹胀满硬痛而手不可近者。方是结胸。若但满而不痛。此为痞满。凡痞 
满症。乃表邪传至胸中。 
未入于腑。此其将入未入。犹兼乎表。是即半表半里之症。只宜以小柴胡之属加枳壳之类治之。 
或以本方对小陷胸汤亦妙。至结胸。仲景皆以大陷胸主之。然以余之见。惟伤寒本病。不因误下而 
实邪传里。心下硬满。痛连小腹不可近。或燥渴谵妄。大便硬。脉沉实有力者。此皆大陷胸所宜。其 
太阳少阳表邪未解。因下早而致结胸者。此其表邪犹在。若再用大陷胸。是既误下而复下之。此则 
余所未敢。不若于痞满门诸法。酌其轻重。而从乎双解以缓治之。或外用罨法。以解散胸中实邪。 
此余之屡用奏效。而最稳最捷者也。 

卷十二
痞满
属性:【纲】仲景曰。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目】朱肱曰。大抵结胸与痞。皆宜下。然表未解者。不可攻也。仲景云。当先解表。表解乃 
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汗出表解。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 
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此 
以医下之也。若复下之。其痞益甚。甘草泻心汤。盖此非结热。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 
下利而心下痞。服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利不止者。当治其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盖前二泻 
心。皆治中焦。此利在下焦。只治中焦。则利益甚耳。服石脂汤仍不止。当利其小便。五苓散。若 
太阳症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如十枣汤、 
大柴胡汤。皆治心下痞。此方尤难用。须是表症罢。不恶寒。身凉。其人 汗出。发作有时。 
头疼。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疼。干呕短气者。乃可行十枣。表未解者。慎不可用也。大柴胡治伤寒 
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非大柴胡不可也。若发汗吐下后。心下痞硬。噫气不 
除者。旋覆代赭汤。此是主解后心下痞硬症。 
【纲】仲景曰。伤寒五六日。呕而不发热者。柴胡汤症具。而以他药下之。若心下满而硬痛者。 
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目】柯琴曰。此为柴胡坏症。故用泻心而不与柴胡。 
【纲】仲景曰。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目】柯琴曰。胸中为里之表。满者。虚风所为也。 
【纲】仲景曰。太阳与少阳并病。脉弦。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 
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目】朱肱曰。心下满而不痛。此名痞也。伤寒本无痞。应身冷。医反下之。遂成痞。枳实理 
中丸最良。仲景治痞气诸汤中。有生姜半夏二泻心汤。俱平和。宜用之。半夏泻心。治满而不痛之痞。 
此汤盖本理中人参黄芩汤方也。 
审知是痞。先用桔梗枳壳汤尤妙。缘桔枳行气下膈。先用之。无不验也。结胸与痞。关脉须皆 
沉。若关脉浮者。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以关浮则结热。三黄能泻肝也。若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 
心汤。病患心下痞。与泻心汤不解。发渴口燥。小便不利者。五苓散。 
【纲】仲景曰。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目】陶华曰。痞者因太阳症。当服麻黄汤。而误用承气下之。而成痞满。此因虚邪留滞。若 
欲下之。必待表症罢而后可宜。小柴胡加枳桔汤。 
【纲】仲景曰。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 
龙骨牡蛎汤主之。 
【目】鳌按。此妄下。热邪内攻。以致亡阴之变也。 
【纲】仲景曰。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症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目】楼英曰。此屡妄下。两候之久。柴胡症仍在。因其人不虚。故枢机有主。而不致成坏病。与小柴胡汤和之。 
表症虽或已罢。而内尚不解。以前此妄下之药。但去肠胃有形之物。而不能泄胸中气分之结热也。急者。满也。但满而 
不痛。即是痞也。 

卷十二
胁满腹痛
属性:【纲】仲景曰。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 
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 
汤主之。 
【目】王肯堂曰。邪气传里。必先自胸而胁。以次经心腹而入胃也。是以胸满多带表症。胁满 
多带半表里症。如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又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 
麻黄汤。二者属表。须汗之。盖胸中至表尤近也。及胁则更不言发汗。但和解而已。经曰。设胸满 
胁痛者。及胸胁满不去者。与夫本太阳病不解。传入少阳。胁下硬满。干呕。往来寒热。脉沉紧者。 
俱宜小柴胡和解之。大抵邪初入里。尚未停留为实。但郁积生满者。和解斯可矣。若留于胸中。 
聚而为实者。又非吐下之不可已。如发汗。若下之。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若胸中痞硬。气 
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胸中有寒。瓜蒂散。二者均是吐剂。又当知栀豉吐虚烦客热。瓜蒂吐痰实宿 
食也。 
鳌按。此言伤寒五六日中风者。乃本伤寒病。至五六日更中风也。 
【纲】仲景曰。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目】陶华曰。胸满者。胸膈间气塞满闷也。非心下满。胁满者。胁肋下气填胀满也。非腹中 
满。盖凡邪自表传里。必先胸至胁以至心腹入胃也。 
柯琴曰。身热恶风。颈项强。桂枝症未罢。胁下满。已见柴胡一症。盒饭用小柴胡去参、夏。 
加桂枝、栝蒌以两解之。不任 
桂枝而主柴胡者。从枢故也。 
【纲】仲景曰。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者。小柴胡汤主之。 
【目】张云岐曰。此是邪从少阳而入阳明者。何以见之。潮热者。阳明症也。然阳明犹未实也。 
又何以见之。曰。大便溏。小便自可。岂有胃已实而二便如此者乎。胸胁苦满。而用小柴胡和之。 
使热邪仍自少阳而解。可不复入阳明也。 
鳌按。前条四五日。身热恶风项强。与胁满齐见。是太阳少阳并病也。此条潮热便溏。小便自 
可。与胁满齐见。是阳明少阳合病也。若云传入。则必先有太阳阳明之症。然后渐见少阳症矣。此 
不可不察。 
【纲】仲景曰。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 
液得下。胃气因和。身 然而汗出解也。 
【目】王履曰。不大便。属阳明。然胁下硬满而呕也。不犹在少阳部分乎。至舌上起有白苔。 
则全由痰饮溢于上焦也。 
【纲】仲景曰。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用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 
【目】成无己曰。胸胁满。以邪气初入里。未停留。为湿气痰积而不行。致生满也。和解可矣。 
若腹中急痛。邪渐入里矣。急痛者。即满痛也。 
鳌按。此条已偏于半里矣。 
【纲】仲景曰。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 
脉弦细者。与小柴胡汤。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症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 
治之。 
【目】鳌按。此条坏病。尚由太阳病不解而来。已有坏之之机。故一入少阳。即患胁满干呕寒 
热不食也。更兼吐下汗针。更不知变生何病矣。故必审之。知犯何逆。然后可随所犯而以法治。非 
既入少阳。再加吐下汗针之后。而成坏病 
也。 
【纲】仲景曰。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 
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而饮水呕。食谷哕者。柴胡不中与 
也。 
【目】鳌按。此太阳中风误下之坏病。非柴胡症也。故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