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09-伤寒论纲目-第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者。真武汤主之。 
【目】鳌按。仍发热而心下悸。坎阳外亡。而肾水凌心也。以其为肾水凌心之故。故亦列少阴 
款中。 

卷十四·少阴经症

属性:【纲】仲景曰。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目】魏荔彤曰。此乃申解少阴传经热邪。有挟水饮为患者。不得误为寒邪也。盖少阴之热邪。 
充周于上下。流布于四肢。固已。然水饮一症。亦有入热邪而俱混者。不止他条直中之寒邪。兼水 
饮为患也。今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此纯类于少阴直中寒邪之症也。然口渴心烦不眠。则非直中之 
寒邪。而为传经之热邪矣。盖阳烦而阴躁。至不得眠。烦而不躁。则为阳邪甚的矣。知此则口渴下 
利。固热邪为之。而水饮挟阻其气化。阴阳不分。上下不通。下利口渴。所以滋甚也。本汤五物。 
无一非走阴经。以之淡渗阴经水饮。推之三阴水饮皆可用。但加减引经之味可耳。问。原文并无水 
饮症。何以知水饮兼混。曰。观其咳而不咽痛。口不燥。即知虽为传经热邪。惟有水饮相混。故热 
势不能甚烈。虽上冲为咳呕。而不致咽痛。隔阻正津为口渴。而不致干燥。兼以心烦不寐。于少阴 
但欲寐。阴症中见阳症。非传经之热。兼水饮之湿。何物乎。 
【纲】仲景曰。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 
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 
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目】魏荔彤曰。不吐心烦但寐。则阴寒凝聚于下。而孤阳浮游于上。可验。五六日久。脾阳 
亦失令而自利。胃津以利耗而作渴。且阴盛于下。阳必逼处于上。曰虚。知下虚而上实。实、邪实 
也。引水自救。以理论之。虽渴。未必能多饮水。或多饮多尿。尿色淡白。则少阴肾脏为真寒。而 
非假热。足以相惑也明矣。以此知少阴病形悉具。全在小便色白。盖赤白分寒热也。白为下焦虚寒。 
寒水不能收制。将为饮一溺二。倾泄不禁矣。法容不灸与温兼行耶。仲师为少阴肾脏里症言之如此。 
再者。少阴肾脏为病。内素虚寒者十之六七。外寒乘入者十之三四。无内寒则不能召外寒。君子 
平日。宁可不以命门之火为实。而用啬道乎。 

卷十四·少阴经症
漱水不咽
属性:【纲】仲景曰。少阴脉沉细。手足冷。或时烦躁。作渴。欲漱水不欲咽者。宜四逆汤。 
【目】吴绶曰。本条之外。又有下利。厥逆无脉。干呕烦渴。欲漱水不欲咽者。白通加猪胆汁 
人尿主之。又有厥阴蛔厥。体寒烦躁吐蛔。口燥舌干。但欲凉水浸舌及唇。时不可离者。理中汤加 
乌梅。大抵阴症发躁烦渴不能饮水。或有勉强饮下。良久复吐。或饮水而呕。或哕逆者。皆内寒也。 
盖无根失守之火。游于咽嗌之间。假作燥渴。则不能饮。或有能饮不吐。复欲饮者。热也。 

卷十四·少阴经症
咽痛咽干口燥
属性:(附不能言) 
【纲】仲景曰。病患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目】朱肱曰。脉沉迟。手足厥冷。或吐利而咽中痛。此少阴症也。病源云。此为下部脉都不 
至。阴阳隔绝。邪客于足少阴之络。毒瓦斯上冲。故咽喉不利。或痛而生疮也。伤寒脉阴阳俱紧。如本条 
云云。此候汗下熏熨俱不可。汗出者。 本粉传之。咽喉痛者。甘草汤、桔梗汤、猪肤汤、通脉四 
逆去芍加桔梗汤、麻黄升麻汤。选用。又有伏气之病。谓非时暴寒中人。伏气于少阴经。始不觉病。 
旬月乃发。脉微弱。法先咽痛似伤寒。非喉痹之病。次必利。始用半夏桂枝汤。次四逆散。此病 
只一二日便瘥。古方谓之肾伤寒也。 
戴原礼曰。亦有初得病。头痛发热。无阳毒少阴诸症。而咽自痛者。此因感冒后。顿用浓衣被 
堆壅。或用蛮法。服姜汤热酒即卧。遂成上壅。或先有壅热。欲取凉快。致为外邪所袭。既有风寒。 
又有热壅。宜参苏饮。倍桔梗。加木香五分。或消风百解散。或五积散、败毒散各半帖。名交加 
散。 
闵芝庆曰。此寒邪在少阴本脏而非经病也。当咽痛而又吐利。利为少阴本症。吐而咽痛。则孤 
阳欲飞脱于上矣。急救欲亡之阳。真武四逆附子等汤。可选用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 
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目】王肯堂曰。太阳阳明咽痛各一症。悉属热也。太阳治以半夏散。阳明治以四逆散加桔梗。 
少阴咽痛有六症。热症四。寒症二。热者治以猪肤汤、甘草汤、桔梗汤、苦酒汤、半夏散。寒者 
治以桂枝干姜汤、真武汤、四逆汤。厥阴咽痛一症。亦热也。治以桔梗汤。咽痛皆属热。何独少阴 
二症寒耶。其一以汗多亡阳。故用干姜、附子以复阳温经。其一以阴盛格阳。故用通脉四逆以散阴 
通阳。 
【纲】仲景曰。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冷。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吐脓 
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 
【目】王肯堂曰。此宜麻黄升麻汤。 
柯琴曰。此为下厥上绝。阴阳离决之候。故咽痛不利。为水谷之道绝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目】张元素曰。或云。六经皆不言咽痛。惟少阴有咽痛咽伤。何也。夫少阴咽痛。乃经络所 
系。盖少阴脉循喉咙。系舌本。故有咽伤痛之患。内经曰。少阴所生病者。咽肿上气。干嗌及痛。 
此经脉所系。邪气循行而致然也。 
方中行曰。猪肤。本草不载。但猪属亥。宜入少阴。肤乃外皮。宜能解外。其性则凉。固能退 
热。邪散而热退。烦满可除也。白蜜润燥以利咽。痛可愈也。白粉益土以胜水。利可止也。意者义 
取于此乎。 
魏荔彤曰。此申解少阴传经热耶。上下充满之症。立法以滋阴散热为义。盖少阴之邪。上冲为 
咽痛。为心烦。热之性升也。为便血。为便脓。阴之性降也。又有上下充周。热邪弥漫者。如下利。 
犹之阴之降也。咽痛胸满心烦。犹之热之升也。无非邪在少阴。既内耗其真。复交乱三焦使之然 
也。法用猪肤。猪亥水。肾蓄也。其肤主太阳。能入肾滋阴。兼透表散邪之用。佐蜜甘寒。上炎之 
焰熄。白粉淡渗。下利之路分。一剂而三善备焉。盖肾脏原无散法。散药又必用辛温。今热邪在内。 
非散不可。辛温又不可。因另出此法。以甘寒之味。佐原属肾经之物。带太阳表性者。入其中以 
导之出。肤乃肉外皮中之薄脂。浮而外发之性也。亦如石膏以辛凉为发散之义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瘥者。与桔梗汤。少阴病。咽中痛。 
半夏散及汤主之。 
【目】苏颂曰。咽痛而无下利心烦胸满等症。但甘以缓之足矣。不瘥者。配以桔梗。辛以散之 
也。其热微。故用轻剂。 
魏荔彤曰。少阴之邪。惟其缘木而升。所以于其传也。必传厥阴。亦升降之理也。太阴降而 
少阴。少阴升而厥阴。三阴中之升降也。比之三阳之表里亦然。盖气之行也。无论病气与正气。皆以往复 
屈伸为义也。 
鳌按。下条之症。比上条较重。故非甘草桔梗。甘缓辛开。轻清之物可治。必用半夏之苦。开 
而兼泄。桂枝之辛。升散其热。甘草之缓。缓其炎焰。其义如此。喻氏谓半夏涤饮。桂枝散邪。犹 
非的义。盖本方用桂枝半夏。并非发汗解肌之谓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目】吴绶曰。少阴脉疾。可下。脉沉。附子汤加知、柏、五味子、麦冬、花粉。若虚热。病 
后烦热不解者。竹叶石膏汤去半夏加花粉。凡汗吐下后。口燥咽干。此津液衰少。肾水不升。虚火 
上炎也。生津益气汤。脉沉微。足冷舌燥。难治。其少阴有急下以救肾水之例。若虚人水竭火燥不 
可下者。以补中益气汤。倍人参。加麦冬、五味、花粉、知、柏。以滋水也。 
赵嗣真曰。活人谓脾脏有热。则津液枯少。故口燥咽干。然非独脾脏有热。脾主太阴。太阴腹 
满而咽干。此可言脾热。特一症耳。余皆非也。如白虎加人参汤。口舌干燥者。表里俱热也。口苦 
咽干者。少阳经热。或阳明中风也。口燥咽干。急下之。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痛。口干燥者。 
少阴经热也。咽干烦躁吐逆者。误汗。津液少。而欲作阳明内热者也。如上数症。岂亦脾脏有热哉。 
鳌按。伤者。痛久而伤也。火灼则疮生。邪热壅于胸膈之上。故不能语言。声出于喉。咽病则 
喉亦病。肺金为邪火所制。故声不出。其症较重于咽中痛。皆治之迟误也。半夏开散。鸡子清凉润。 
故必治以本汤。甘草汤、桔梗汤、半夏散及汤、苦酒汤数方。皆为少阴热邪在经。上冲为咽痛而 
立之法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少阴病。自利清水。 
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目】成无己曰。伤寒传经五六日。邪传少阴。则口燥舌干而渴。为邪渐深也。今少阴病得之二 
三日。邪未深入之时。 
便作口燥咽干者。是邪热已甚。肾水干也。急与大承气。以全肾也。正经自病。其邪深入。宜急下 
之。若燥则死。肾水干燥之故也。 
张元素曰。承气汤。阳明当下之症宜用。少阴亦用。何也。盖胃为水谷之海。主养四旁。四旁 
有病。皆能传入胃。胃土燥则肾水干。以二三日则口燥咽干。是热之深。传之远也。故曰。急下之 
以全肾水。夫土实则水清。谓水谷不相混。故自利清水。而口干燥。此胃土实热致然也。下利色青。 
青者肝也。乃肝邪传肾。缘肾之经脉。从肺出络心。注胸中。由是而心下痛。故急下以去实热。 
逐肾邪。其六七日腹胀不大便。以入腑之邪壅甚。胃土胜。则肾涸。故急下以逐胃热。滋肾水。盖 
阳明与少阴。皆有急下之条。然而症虽不同。其入腑之理则一。是以皆用大承气也。 
王肯堂曰。按舌干轻。咽干重者。盖咽舌虽皆通于少阴之络。而舌又为心之苗也。伤寒喜阳而 
恶阴。故舌干轻。 
喻昌曰。热邪传入少阴。逼迫津水。注为自利。质清而无渣滓相杂。色青而无黄赤相间。可见 
阳邪炎威之极。反与阴邪无异。但阳邪传自上焦。其人心下必痛。口必干燥。设系阴邪。必心下满 
而不痛。口中和而不燥。必无此枯槁之象。故宜急下以救其阴也。 

卷十四·少阴经症
烦躁
属性:【纲】仲景曰。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 
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目】柯琴曰。少阳脉下胸中。故胸烦。是病在表之里也。少阴经出络心。故心烦。是病在里 
之里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少阴病。吐利烦躁。四逆者死。少阴病。脉沉微细。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 
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目】喻昌曰。自烦欲去衣被。真阳扰乱不宁。然尚未至于亡。故用温法可治也。四逆恶寒身 
蜷脉不至。阳已去矣。阳去故不烦。尚可施回阳之法。若加躁扰。则阳已离阴。阴孤求侣不得。所 
谓阴躁者也。 
上吐下利。因致烦躁。则阴阳扰乱。而竭绝可肤。更加四逆。是中州之土先败。上下交征。中 
气立断。使早用温中之法。宁至此乎。 
魏荔彤曰。脉微沉细。但欲卧。此少阴本病。然应无汗而汗出。阳将亡于外矣。虽未躁而烦。 
阳已动而欲离其舍矣。自欲吐而无可吐。寒邪上逆阳脉而冲矣。至六七日之久不为治。加以自利。 
则正阳益虚竭。阴寒愈凝固。迨至烦而且躁。则下利烦躁之死症见。但欲寐者。反不得卧寐。阴 
扰阳乱。枢纽已脱。亦必死之候也。 
【纲】仲景曰。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发汗。若下之。 
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目】鳌按。此二条。皆回阳之法。厥阴者。肝脉。灸。灸其俞。所以使阳回也。未经汗下而 
烦躁。为阳盛。汗下后而烦躁。为阳虚。用姜附以回阳。用参苓以滋阴。则烦躁止而外热除。柯氏 
所谓阴阳双补法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目】刘完素曰。少阴病下利。固宜用白通汤升阳温中之法矣。若不早治。至于既吐且利。手 
足厥冷。寒邪之侵凌。微阳之扰乱。已见端矣。甚则阳为阴侮而烦生。阴欲凌阳而躁作。内实真寒。 
外现假热。此阴躁之死症欲成矣。非急急助火之源。何以消严寒之势乎。四逆汤。苏脉之沉也。 
附子汤用芍药。引阳入阴。术苓兼治脾土。以胜肾邪。白通汤升阳止利。吴茱萸汤兼温厥阴。各 
温法之不同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 
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 
续者生。 
【目】朱肱曰。伤寒阴盛格阳者。身凉。脉沉细疾。烦躁而不饮水者是也。若欲引饮者。非也。 
不欲饮水者。宜霹雳散。须臾躁止得睡。汗出即瘥。此药通散寒气。然后热气上行。汗出乃愈。火 
焰散。丹砂丸并主之。 
柯琴曰。脉暴出者。孤阳独行也。微续者。少阳初生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目】张兼善曰。心烦不得卧。而无躁症。则与真阳发动迥别。盖真阳发动。必先阴气四布。 
为呕为利。为四逆。乃致烦而且躁。魄汗不止耳。今但心烦不卧。而无呕利四逆等症。是其烦为阳 
烦。乃真阴为热邪煎熬也。故必解热生阴以为主治。少缓则无及矣。 
朱肱曰。伤寒阴症似阳者。阴发躁。反厥。物极则反也。大率以脉为主。诸数为热。诸迟为寒。 
无如此最验也。假令身体微热。烦躁面赤。其脉沉而微者。皆阴症也。身微热者。里寒故也。烦 
躁者。阴盛故也。面戴阳者。下虚故也。若不看脉。以虚阳上格之燥。误为实热。反与凉药。则气 
消成大病矣。外台秘要云。阴躁欲坐井中。宜以热药治之。仲景少阴病面赤者。四逆加葱白主之也。 
如本条里热甚而里不和。则又以黄连阿胶汤主之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吐利止而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目】喻昌曰。下利六七日。本热去寒起之时。尚兼咳渴心烦不眠等症。则是热邪抟结水饮。 
以故羁留不去。用本汤以利水润燥。不治利而利自止也。 
柯琴曰。二三日心烦。是实热。六七日心烦。是虚烦。盖咳呕烦渴者。肾水不升。下利不眠者。 
心火不降耳。 

卷十四·少阴经症
腹痛
属性:【纲】仲景曰。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燥干。鼻中涕出。蜷卧足冷。舌上胎滑。勿妄 
治也。到六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治。 
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 
【目】柯琴曰。设使到七日来。以阴阳俱紧之脉。不发热反恶寒。是寒甚于表。上焦应之。必 
欲呕也。反腹痛。是寒甚于里。中焦受之。必欲利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 
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目】魏荔彤曰。此申解少阴病有水气为兼症。当于温里之中。寓镇奠之义。盖兼水气。则不 
特寒邪。亦湿寓焉。如二三日不已。就脏邪言也。至四五日腹痛。必隐隐常痛。乃寒湿凝滞之象。 
非时痛时止之热痛也。且寒湿痛必兼满。按之少可。而非热痛不欲近人也。且验小便不利。湿盛而 
气壅也。单为寒。色白且利。兼湿。虽白不利。此寒热之可据者也。且单寒。则身体骨节痛而不沉 
重。兼湿。则沉重多而痛少。故先言沉重。后言疼痛。就缓急言也。或自下利。亦湿邪下注。惟小 
便不利。则大便湿行。种种审谛。知其人有水气兼寒邪。得中少阴。亦如太阳有水气。更感风寒。 
以水气为兼病。而治法必当更为推求也。咳呕皆水气上逆。亦有小便自利者。则寒湿又兼虚气不能 
收摄之故。膀胱与肾表里。水气浸淫于腑。阴寒固冱于脏。法当温脏回阳。以治寒邪。燥脾暖土。 
以制水气。故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