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09-伤寒论纲目-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婢一汤。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 
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症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目】朱肱曰。此二汤。乃治发热而微恶寒者也。 
张介宾曰。邪气在表发热者。表热里不热也。温散之。邪气在里发热者。里热甚而达于外也。 
宜清之。 
柯琴曰。热多。是指发热。不是内热。无阳。是阳已虚。而阴不虚。无阳不可发汗。便是仲景 
法旨。柴胡桂枝汤。乃是仲景佳方。若不头项强痛。便不须合桂枝矣。 
微恶寒。便是寒少。烦疼只在四肢骨节间。比身疼腰痛稍轻。此外症将解而未去之时也。微呕。 
是喜呕之兆。支结。是痞满之始。是在半表半里矣。外症微。故取桂枝之半。内症微。故取柴胡 
之半。虽不及脉。而微弱可知。发热而烦。则热多可知。仲景制此轻剂以和解。便见无阳不可发汗。 
用麻黄、石膏之误矣。 
【纲】仲景曰。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 动。振振欲擗地 
者。真武汤主之。 
【目】戴原礼曰。阴经不发热。惟少阴能发热。然少阴发热有二症。初得病。即见少阴症。发 
热恶寒。头不疼。宜麻黄附子细辛汤。若下利清谷。身热躁扰。里寒外热。仲景谓之反发热。此乃 
阴盛格阳。宜四逆汤、附子理中汤。盖阳气传阴经而下利者。乃是热利。阳陷入里。外所以无热。 
阴气入阴经而下利者。乃是里寒自利。寒既在里为主。则阳气必客于外。所以反发热。要知阴症发 
热。自是不同。发于阳而发热者。头必疼。发于阴而发热者。头不疼。此为验也。又有汗下后。阴 
阳不相入。水火不相济。致余热未退。不可更用冷药。内外俱未可妄治。故宜小建中汤。若其人已 
虚。虚能生热。宜小建中汤加当归。或四君子汤加黄 。或十全大补汤。调其荣卫。虚者。真武汤。 
审是热邪未解。虽经汗下。却不畏寒。宜竹叶石膏汤。 
王肯堂曰。汗后复发热。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阴阳不交。及下利发热者。死。脉 
阴阳俱盛。热不止者。死。中风即发热者。风伤卫也。伤寒不即发热者。寒伤营也。其在少阴厥阴发热者。谓之反发热。 
惟太阴无发热之候。 
柯琴曰。此太阳症合用桂枝。却用麻黄之类发汗者。故多亡阳而仍发热。必主以真武汤也。 
鳌按。真武汤。本少阴方。阳亡则内虚寒。故必用此也。 
【纲】仲景曰。太阳病。重汗。而复大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热。从心下 
至小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目】朱肱曰。太阳有潮热乎。仲景大陷胸汤一症。结胸有潮热者为大结胸。属太阳也。 
楼全善曰。此妄汗下而将转属阳明。犹尚未离乎太阳者也。 
日晡潮热。阳明病。然心下者。太阳之位。小腹者。膀胱之室。从心下至小腹痛。是下后热入 
水结所致。非胃家实。故不得名为阳明病。 
【纲】仲景曰。脉阴阳俱虚。热不止者死。 
【目】朱肱曰。大抵伤寒八日以上。大发热者。难治。 
【纲】仲景曰。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目】方中行曰。伤寒汗不出。得汗即解者。以有风而误于偏攻。热反入里。所以变痞硬呕吐 
而下利也。故用大柴胡合表里而两解之。 
魏荔彤曰。发热汗出不解。太阳已传阳明。二者阳明症也。夫太阳所感寒邪。入心中作痞硬。 
而寒郁内生之热邪。作呕吐而下利。是病全离太阳而入阳明矣。其不成胃实者。惟心中素有痰饮。 
故邪结于彼而成痞硬。胃中自不能复结为实。故是已传阳明而未全在阳明。未可以承气下者。故制 
此方。于下之中。兼升散开破二义。阳明之邪。柴胡驱之于少阳而表解。大黄复通之于大便而里和。尚何有阳明之症足 
留乎。所谓 
两解之法也。是不必专言柴胡治少阳。而柴胡之用已神。不必专言胃实方可下。而大黄之用已得矣。 
非仲师孰能具此手眼乎。 
【纲】仲景曰。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目】喻昌曰。丸药大下。徒伤其中。而不能荡涤其邪。栀子干姜。亦温中散邪法也。 
虞抟曰。攻里不远寒。用丸药大下之。寒气留中可知。心微烦而不懊 。则非吐剂所宜也。用 
栀子解烦。倍干姜以逐内寒而散表热。寒因热用。热因寒用。二味成方。而三法备。 
【纲】仲景曰。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目】魏荔彤曰。大下后身热不去。犹带表症也。心烦变为心中结痛。是表症仍未解。而里症 
已迫也。在表原属阴邪久未除。在里则为阳邪久成郁。栀子苦寒。治心中成郁之阳邪。香豉香辛。 
治在表未散之阴邪。而此症可愈。其胸中窒者。虽未至于结痛。而窒久必痛也。亦可早为之计。而 
仍主此。一法也。 
柯琴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外热未除而心中结痛。虽轻于结胸。而甚于懊 矣。结胸是水结胸 
胁。用陷胸汤。水郁则折之也。此乃郁结心中。用栀豉汤。火郁则发之也。 
【纲】仲景曰。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 
汤主之。 
【目】魏荔彤曰。小青龙治水气者。治在里久积之阴邪。治风寒者。治胸膈暂郁之热邪。程氏 
谓下寒者类多上热。一句破的矣。学人识之。 
【纲】仲景曰。太阳病。脉浮紧。发热无汗。自衄者愈。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 
痛。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目】方中行曰。纯是寒邪伤营。故脉浮紧。发热无汗。然寒邪之着营轻微。且兼中风。阳邪 
变热上冲。故自衄愈。若脉 
浮紧。发热无汗。而身竟疼痛。则寒重风轻。当发汗矣。其剧者必衄。毕竟少带中风之阳邪也。 
【纲】仲景曰。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 
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目】喻昌曰。服桂枝治风而遗其寒。所以不解而症变。设更下之。邪乘虚入里。在表之风寒 
未除。在里之水饮上逆。故变五苓两解之法。以茯苓、白术为主。虽因已误而去桂枝。不得不用白 
芍以收阴。甘草、姜、枣以益虚和脾胃也。 
魏荔彤曰。太阳伤风。头项强痛。翕翕发热而汗出。今汗不出。则中风而兼伤寒矣。但与桂枝 
治风不效矣。复下。更误矣。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乃下药阴寒之气。挟寒邪作痞。挟风邪作痛。 
动积饮而阻闭阳气。上下不流动故耳。本方专主补土渗湿。使在里下药之阴邪先除。然后可治其 
表邪耳。以表邪虽仍在而轻微。故先以误下之阴邪入里为患是急。厥阴所云。先温其里。乃攻其表。 
亦此义也。参观之。 
【纲】仲景曰。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症者。白 
虎加人参汤主之。 
【目】张从正曰。白虎汤。但能解热。不能解表。必恶寒身疼头痛之表症皆除。但渴而求救于水 
者。方可与之。 
楼英曰。如其人渴欲饮水。与之水果能饮。是表邪已变热而入之深矣。再诊其脉。已无浮缓浮紧 
之表脉。再审其症。已无头身疼痛发热无汗之表症。即可用白虎汤。但加人参止其燥渴。仍藉辛凉为 
半表里之治耳。 
【纲】仲景曰。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 
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目】魏荔彤曰。吐下俱非。致风寒之邪久而变热。热又久而结聚在里。而在里之气血亦郁而生 
热。所谓表里俱热者也。内热盛则外阳疏。时时恶风。若似表症。而大渴云云。俱是一派实热结里 
之象。故不特阳虚之里当急救阳。即 
阴消之里亦当急救阴也。故仍用人参白虎。兼内清外散之用。 
【纲】仲景曰。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 
柏皮汤主之。 
【目】喻昌曰。伤寒之邪。得湿而不行。所以热瘀身中而发黄。故用外解之法。设泥里字。 
岂有邪在里而反治表之理哉。热已发出于外。自与内瘀不同。正当随热势清解其黄。俾不留于肌表 
间也。前条热瘀。故用麻黄。此条发热。反不用麻黄者。盖寒湿之症。难于得热。热则其热外出而 
不内入矣。所谓于寒湿中求之。不尽泥伤寒定法。此其一征也。 
方中行曰。热发于外。则里症较轻。故解之以栀子。而和之以甘草。以为退热之轻剂。 

卷二
恶热
属性:【纲】仲景曰。心下痞。按之濡。大便硬而不恶寒。反恶热。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 
汤主之。 
【目】戴原礼曰。发汗后只恶寒者为虚。虚乃表虚。发汗后只恶热者为实。实乃里实。只恶寒 
者。早发其汗。或汗出太过。谓阳微则恶寒。宜芍药甘草附子汤。只恶热。是表已解而里不消。所 
谓阴微则发热。宜大柴胡汤。或小承气汤。 
柯琴曰。濡。当作硬。夫按之濡为气痞。是无形也。则不当下。且结胸症。其脉浮大者。不可 
下。则心下痞而脉上浮者。反可下乎。小结胸按之痛者。尚不用大黄。何此比陷胸更峻。此必有当 
急下之症。比结胸更甚。故制此峻攻之剂也。 
鳌按。关上脉浮。是阳明少阳火势炽矣。不恶寒反恶热。是阳气盛而外越极矣。大便硬是阳邪 
固结而不解矣。此即柯氏所谓必有急下之处也。如此则濡字非简编之误欤。 

卷二
恶寒
属性:【纲】仲景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 
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目】朱肱曰。大抵太阳病。必发热而恶寒。恶寒家慎不可过当覆衣被。及近火气。寒热相薄。 
脉道沉伏。愈令病患寒不可当。但去衣被微火。兼与以和表之药。自然不恶寒矣。妇人恶寒。尤 
不可近火。寒气入腹。血室结聚。药不能治。 
刘完素曰。恶寒者。不待风而寒。虽身大热而不欲去衣也。是由阴气上入阳中。或阳微或风虚 
相搏之所致。恶寒。一 
切属表。虽里症悉具。而微恶寒。亦是表未解也。治法当先解外。 
王肯堂曰。恶寒者。风寒客于营卫。非寒热之寒。又非恶风也。不待见风而后怯寒也。甚则向 
火添被。亦不能遏其寒。经云。发热恶寒发于阳。可发汗。无热恶寒而蜷卧。脉沉细。发于阴。可 
温里。恶寒虽悉属表。亦有虚实之分。若汗出而恶寒。为表虚。无汗而恶寒。为表实。表虚解肌。 
表实发汗。伤寒太阳病在表。故恶寒。少阳在半表里。亦微恶寒。阳明在里。本不恶寒。而或恶者。 
与太阳合病也。 
【纲】仲景曰。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目】刘完素曰。恶寒者。必继之以发热。此发于阳也。恶寒而蜷卧。脉沉细而紧者。发于阴 
也。在阳可汗。在阴可温。其止称背恶寒者。背为阳。腹为阴。阳气不足。阴寒气盛。则背为之恶 
寒。若风寒在表而恶寒。则一身尽寒矣。 
张元素曰。恶寒有发阳发阴二症。发于阳者脉必浮数。宜解表。属桂枝汤、桂枝二越婢一汤、 
麻黄汤、青龙汤症也。 
【纲】仲景曰。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目】杨士瀛曰。汗后反恶寒。表虽不解。急当救里。若反与桂枝攻表。此误也。故去桂、姜、 
枣、加附子以温经散寒。助芍药、甘草以和中。 
脚挛急。与芍药甘草汤。本治阴虚。此治阴阳俱虚。故加附子。皆仲景治里不治表之义。 
【纲】仲景曰。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吐。更下也。 
【目】朱 曰。若其人热虽多。而脉甚微。无和缓之意。是阴弱而发。寒虽少。而恶之更甚。 
是阳虚而恶寒。阴阳俱虚。当调其阴阳。勿妄治以虚其虚也。 
【纲】仲景曰。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乃 
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目】朱肱曰。太阳阳明少阴。皆有恶寒。要之惟太阳病。不问已发热未发热。必恶寒也。 
柯琴曰。心下痞。是误下后里症。恶寒。是汗后未解症。里实表虚。内外俱病。皆因汗下倒施也。表 
里交持。仍当遵先表后里先汗后下正法。盖恶寒之表。甚于身疼。心下之痞。轻于消谷。与救急之 
法不同。 
【纲】仲景曰。心下痞。大便硬。心烦不得眠。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 
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 
【目】柯琴曰。心下痞下。当有便硬心烦不眠。故用此汤。但心下痞而恶寒。表未解也。当先 
解表。宜桂枝加附子。而反用大黄。误矣。但以医下之而心下痞。犹发热恶寒。故属太阳症。 
【纲】仲景曰。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目】朱肱曰。此阳明之表症也。同于太阳。而属之阳明者。不头项强痛耳。要知桂枝麻黄二 
汤。专为表邪而设。不为太阳而设。见麻黄症即用麻黄汤。见桂枝症即用桂枝汤。不必问其为太阳 
阳明也。若恶寒一罢。则二方必禁。 
鳌按。仲景云。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一条。乃言阳明之表脉。其症 
亦同太阳。故用麻黄汤发表。当与本条同看。 
【纲】仲景曰。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沉 
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结。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症。 
悉入在里矣。此为半在表半在里也。脉虽沉细。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 
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目】王肯堂曰。三阴惟少阴有恶寒之症。然少阴恶寒。又有二症。发于少阴者。无热而恶寒。 
宜温之。四逆汤、理中汤。少阴无热恶寒。似与太阳经未即热一条相似。所谓寒未即热者。为太 
阳症具而未热耳。少阴之无热恶寒。盖无太 
阳头痛等症。知为少阴也。若少阴恶寒而蜷卧。时时自烦。欲去衣被者。活人书用大柴胡下之。赵氏以为宜温散经邪。 
导 
引真阳。汗而解可也。若下之。非惟不能解表。反虚其里。使恶寒之邪。乘虚内陷。纵使其脉沉滑 
而实。亦未可遽用大柴胡。必须先解表。使恶寒症罢。而后可用也。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 
足逆冷者。不治。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有太阴自利不渴。厥阴下 
利厥逆。俱或恶寒。太阴。宜理中汤。厥阴。宜四逆汤。前既言二阴不恶寒。今又言或恶寒者。要 
知太阴厥阴。本不恶寒。此阳传阴者也。三阴皆能恶寒者。阴入阴者也。特在少阴为多耳。 
陶华曰。恶寒者。寒邪入营卫。则洒淅恶寒。虽一切属表。尚在腑。阴阳所分。若发热恶寒。 
兼之头疼脊强脉浮紧。寒邪在太阳表症也。宜汗之。照时令用药。若无热恶寒体蜷。脉沉迟无力者。 
寒邪入少阴里症也。宜温之。四逆汤。 
鳌按。此条但就脉言。曰沉曰细。俱是少阴。固不得与柴胡汤。惟推出头汗。则犹有少阳现症。 
而非尽在里矣。虽脉已属少阴而仍与柴胡也。且三阴脉不至头。其脉止在身。三阳脉盛于头。阳 
结则汗在头。今阳微结。虽曰少阳而微恶寒。毕竟尚有太阳表症之意。所以此条仍列入太阳恶寒门 
类。 

卷二
恶风
属性:【纲】仲景曰。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 
枝汤主之。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 
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目】刘完素曰。恶寒有属阳。有属阴。恶风则悉属阳。三阴症并无恶风者。以此也。恶风虽 
悉在表。而发散又不同。无汗恶风为伤寒。当发汗。汗出恶风为中风。当解肌。里症虽具。恶风未 
罢。当先解外。 
赵献可曰。恶风者。卫中四时之虚风。所以恶风也。其人当汗出而脉缓也。数与桂枝汤。桂枝 
加葛根汤。使遍体微润连日。当自解矣。 
王履曰。卫气者。所以温肌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故风邪中于卫也。则必恶风。 
恶寒恶风。俱为表症。但恶风比恶寒为轻耳。恶寒者。虽不当风而时自怯寒。恶风者。居密室帏 
中。则无所畏。或当风。或挥扇。则淅淅然而恶也。 
柯琴曰。风为阳邪。风中太阳。两阳相搏而阴气衰少。阳浮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