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01-医学心悟-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者,不论有参无参,皆其不服参果者也。世人请自思维,定知此中消息。惟愿患者各怀其宝 
必然服药有功,住世永年,无负我祖师垂救之至意,是恳是祷。 
以上数篇,发明医中之误,细详调摄之方,盖弭患于未萌,治未病之意也。后此皆言治 

卷一
医有彻始彻终之理
属性:或问曰∶医道至繁,何以得其要领,而执简以驭繁也?余曰∶病不在人身之外,而在人 
身之中。子试静坐内观,从头面推想,自胸至足,从足跟推想,自背至头;从皮肉推想,内 
至筋骨脏腑,则全书之目录,在其中矣。凡病之来,不过内伤、外感,与不内外伤,三者而 
己。内伤者,气病、血病、伤食,以及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也。外感者,风、寒 
、暑、湿、燥、火是也。不内外伤者,跌打损伤、五绝之类是也。病有三因,不外此矣。至 
于变症百端,不过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尽之,则变而不变矣。论治法,不 
过七方与十剂。七方者,大、小、缓、急、奇、偶、复,十剂者,宣、通、补、泻、轻、重 
、滑、涩、燥、湿也。精乎此,则投治得宜矣。又外感之邪,自外而入,宜泻不宜补。内伤 
之邪,自内而出,宜补不宜泻。然而泻之中有补,补之中有泻,此皆治法之权衡也。又有 
似症,如火似水,水似火,金似木,木似金,虚似实,实似虚,不可以不辨。明乎此,则病 
无遁情矣。学人读书之余,闭目凝神,时刻将此数语,细加领会,自应一旦豁然,融会贯通 
彻始彻终,了无疑义,以之司命奚愧焉。 

卷一
内伤外感致病十九字
属性:人身之病,不离乎内伤、外感,而内伤、外感中,只一十九字尽之矣。如风、寒、暑、 
湿、燥、火,外感也。喜、怒、忧、思、悲、恐、惊,与夫阳虚、阴虚、伤食,内伤也。总 
计之,共一十九字,而千变万化之病,于以出焉。然病即变化,而总不离乎一十九字,一十 
九字总之,一内伤、外感而已。所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此道中必 
须提纲挈领,然后拯救有方也。 

卷一
火字解
属性:从来火字,《内经》有壮火、少火之名,后人则曰∶天火、人火、君火、相火、龙火、 
雷火,种种不一,而朱丹溪复以虚实二字括之,可谓善言火矣。乃人人宗其说,而于治火, 
卒无定见,何也?是殆辨之犹未确欤!予因易数字以解之,夫实火者,六淫之邪,饮食之伤, 
自外而入,势犹贼也。虚火者,七情色欲,劳役耗神,自内而发,势犹子也。贼至则驱之, 
如消散、清凉、攻伐等药,皆可按法取用,盖刀枪剑戟,原为驱贼设也。子逆则安之,如补 
气、滋水、理脾等药,皆可按法施治,盖饮食、器用,原为养子设也。夫子者,奉身之本也 
若以驱贼者驱其子,则无以为养身生命之本矣。人固不可认贼作子,更不可认子作贼。病 
机一十九条,言火者十之八,言寒者十之二。若不明辨精切,恐后学卒至模糊,余故反复详 
外火∶风、寒、暑、湿、燥、火,及伤热饮食,贼火也。贼可驱而不可留。 
内火∶七情色欲,劳役耗神,子火也。子可养而不可害。 
驱贼火有四法∶ 
一曰发∶风寒拥闭,火邪内郁,宜升发之,如升阳散火汤之类是也; 
二曰清∶内热极盛,宜用寒凉,如黄连解毒汤之类是也; 
三曰攻∶火气郁结,大便不通,法当攻下,此釜底抽薪之法,如承气汤之类是也; 
四曰制∶热气拂郁,清之不去,攻之不可,此本来真水有亏,不能制火,所谓寒之不寒 
是无水也,当滋其肾,如地黄汤之类可用也。 
养子火有四法∶ 
一曰达∶肝经气结,五郁相因,当顺其性而升之。所谓木郁则达之,如逍遥散之类是也 
此以一方治木郁而诸郁皆解也; 
二曰滋∶虚火上炎,必滋其水。所谓壮水之主,以镇阳光,如六味汤之类是也; 
三曰温∶劳役神疲,元气受伤,阴火乘其土位。经曰∶劳者温之。又曰∶甘温能除大热 
如补中益气之类是也; 
四曰引∶肾气虚寒,逼其无根失守之火,浮游于上,当以辛热杂于壮水药中,导之下行 
所谓导龙入海,引火归元。如八味汤之类是也。 
以上治火法中,贼则宜攻,子则宜养,固已。然邪盛正虚之时,而用攻补兼行之法, 
或滋水制火之法,往往取效。是知养子之法,可借为驱贼之方,断无以驱贼之法,而为养 
子之理。盖养正则邪自除,理之所有,伐正而能保身,理之所无也。世人妄用温补以养贼者 
固多,而恣行攻伐以驱子者,更复不少。此皆不得火字真诠,而贻祸斯民也。可不慎欤! 

卷一
脉法金针
属性:脉有要诀,胃、神、根三字而已。人与天地相参,脉必应乎四时。而四时之中,均以胃 
气为本。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而其中必兼有和缓悠扬之意,乃为胃气,谓之平人。 
若弦多胃少,曰肝病;洪多胃少,曰心病;毛多胃少,曰肺病;石多胃少,曰肾病。如但见 
弦、洪、毛、石,而胃气全无者,则危矣。夫天有四时,而弦、洪、毛、石四脉应之,四时 
之中,土旺各十八日,而缓脉应之。共成五脉,五脏分主之。如肝应春,其脉弦;心应夏, 
其脉洪;肺应秋,其脉毛;冬应肾,其脉石;脾土应长夏,其脉缓也。然而心、肝、脾、肺 
、肾虽各主一脉,而和缓之象必寓乎其中乃为平脉,否则即为病脉。若但见弦、洪、毛、石 
而胃气全无者,即为真象脉见矣。凡诊脉之要,有胃气曰生,胃气少曰病,胃气尽曰不治 
乃一定之诊法,自古良工,莫能易也。 
夫胃气全亏,则大可危。胃气稍乖,犹为可治,即当于中候求其神气。中候者,浮、中、沉 
之中也。如六数、七极,热也,中候有力,则有神矣。三迟、二败,寒也,中候有力,则有 
神矣。脉中有神则清之而热即退,温之而寒即除。若寒热偏胜,中候不复有神,清温之剂将 
虽然,神气不足,犹当察其根气。根气者,沉候应指是也。三部九候,以沉分为根,而 
两尺又为根中之根也。《脉诀》云∶寸关虽无,尺犹未绝,如此之流,何忧殒灭。历试之, 
洵非虚语。夫人之有脉,如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根蒂未坏,则生意不息。是以诊脉之法, 
必求其根以为断,而总其要领,实不出胃、神、根,三者而已。 
如或胃、神、根三者,稍有差忒,则病脉斯见。其偏于阳,则浮、芤、滑、实、洪、数 
、长、大、紧、革、牢、动、疾、促以应之;其偏于阴,则沉、迟、虚、细、微、涩、短、 
小、弦、濡、伏、弱、结、代、散以应之。惟有缓脉,一息四至,号曰平和,不得断为病脉 
耳。其他二十九字,皆为病脉。必细察其形象,而知其所主病。其曰浮,不沉也,主病在表 
沉,不浮也,主病在里。迟,一息三至也,为寒。数,一息五至也,为热。滑,往来流利 
也,为痰、为饮。涩,往来滞涩也,为血少气凝。虚,不实也,为劳倦。实,不虚也,为邪 
实。洪,大而有力也,为积热。大,虚而无力也,为体弱。微,细而隐也,小,细而显也, 
为气少。弦,端直之象也,为水饮。长,过乎本位也,为气旺。短,不及本位也,为气少。 
紧,如引绳转索也,为寒、为痛。弱,微细之甚也,为气血两亏。濡,沉而细也,为真火不 
足。动,如豆粒动摇之象也,为气血不续。伏,脉不出也,为寒气凝结,又或因痛极而致。 
促,数时一止也,为热盛。结,缓时一止也,为寒盛。芤,边有中无也,为失血。代,动而 
中止,有至数也,亦为气血不续,又为跌打闷乱,以及有娠数月之兆。革,浮而坚急也,为 
精血少。牢,沉而坚硬也,为胃气不足。疾,数之甚也,为极热。散,涣而不聚也,为卫气 
散漫。惟有缓者,和之至也,为无病。其所主病,大略如此。如或数脉相参而互见,则合而断之,以知其病。 
至于脉有真假,有隐伏,有反关,有怪脉,均宜一一推求,不可混淆。何谓真假?如热 
证脉涩细,寒证反鼓指之类。何谓隐伏?如中寒腹痛,脉不出。又外感风寒,将有正汗,亦 
脉不出。书云∶一手无脉,曰单伏;两手无脉,曰双伏。何谓反关?正取无脉,反在关骨之 
上,或见于左,或见于右,诊法不可造次。何谓怪脉?两手之脉,如出两人,或乍大乍小, 
迟数不等,此为祟症。 
又有老少之脉不同,地土方宜不同,人之长短肥瘦不同,诊法随时而斟酌。然而脉证相 
应者,常也。脉证不相应者,变也。知其常而通其变,诊家之要,庶不相远矣。然总其要领 
总不出胃、神、根三字。三字无亏,则为平人。若一字乖违,则病见矣。若一字全失,则 
危殆矣。必须胃、神、根三者俱得,乃为指下祯祥之兆。此乃诊家之大 
法,偶为笔之于书,以备参考。 

卷一
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辨
属性:病有总要,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而已。病情既不外此,则辨证之法 
亦不出此。一病之寒热,全在口渴与不渴,渴而消水与不消水,饮食喜热与喜冷,烦躁与 
厥逆,溺之长短、赤白,便之溏结,脉之迟数以分之。假如口渴而能消水,喜冷冻饮料食,烦躁 
溺短赤,便结,脉数,此热也。假如口不渴,或假渴而不能消水,喜饮热汤,手足厥冷, 
溺清长,便溏,脉迟,此寒也。 
一病之虚实,全在有汗与无汗,胸腹胀痛与否,胀之减与不减,痛之拒按与喜按,病之 
新久,禀之浓薄,脉之虚实以分之。假如病中无汗,腹胀不减,痛而拒按,病新得,人禀浓 
脉实有力,此实也。假如病中多汗,腹胀时减,复如故,痛而喜按,按之则痛止,病久, 
禀弱,脉虚无力,此虚也。 
一病之表里,全在发热与潮热,恶寒与恶热,头痛与腹痛,鼻塞与口燥,舌苔之有无, 
脉之浮沉以分之。假如发热恶寒,头痛鼻塞,舌上无胎,脉息浮,此表也。假如潮热恶热, 
腹痛口燥,舌苔黄黑,脉息沉,此里也。 
至于病之阴阳,统上六字而言,所包者广。热者为阳,实者为阳,在表者为阳;寒者为 
阴,虚者为阴,在里者为阴。寒邪客表,阳中之阴;热邪入里,阴中之阳。寒邪入里,阴中 
之阴;热邪达表,阳中之阳。而真阴、真阳之别,则又不同。假如脉数无力,虚火时炎,口 
燥唇焦,内热便结,气逆上冲,此真阴不足也;假如脉大无力,四肢倦怠,唇淡口和,肌冷 
便溏,饮食不化,此真阳不足也。 
寒、热、虚、实、表、里、阴、阳之别,总不外此。然病中有热证而喜热饮者,同气相 
求也。有寒证而喜冷冻饮料,却不能饮者,假渴之象也。有热证而大便溏泻者,挟热下利也。有 
寒证而大便反硬者,名曰阴结也。有热证而手足厥冷者,所谓热深厥亦深、热微厥亦微是也 
有寒证而反烦躁,欲坐卧泥水之中者,名曰阴躁也。有有汗而为实证者,热邪传里也。有 
无汗而为虚证者,津液不足也。有恶寒而为里证者,直中于寒也。有恶热、口渴而为表证者 
温热之病自里达表也。此乃阴阳变化之理,为治病之权衡,尤辨之不可不早也。 

卷一
医门八法
属性:论病之原,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 
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盖一 
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病变虽多,而法归于一。此予数十年来,心领神 
会,历试而不谬者,尽见于八篇中矣。学人诚熟读而精思之,于以救济苍生,亦未必无小补 

卷一医门八法
论汗法
属性:汗者,散也。经云∶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是也。又云∶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是也。 
然有当汗不汗误人者,有不当汗而汗误人者。有当汗不可汗,而妄汗之误人者。有当汗不可 
汗,而又不可以不汗,汗之不得其道以误人者。有当汗而汗之不中其经,不辨其药,知发而 
不知敛以误人者。是不可以不审也。 
何则?风寒初客于人也,头痛发热而恶寒,鼻塞声重而体痛,此皮毛受病,法当汗之, 
若失时不汗,或汗不如法,以致腠理闭塞,荣卫不通,病邪深入,流传经络者有之,此当汗 
亦有头痛发热与伤寒同,而其人倦怠无力,鼻不塞,声不重,脉来虚弱,此内伤元气不 
足之证;又有劳心好色,真阴亏损,内热、晡热,脉细数而无力者;又有伤食病,胸膈满闷 
吞酸嗳腐,日晡潮热,气口脉紧者;又有寒痰厥逆,湿淫香港脚,内痈、外痈,瘀血凝积, 
以及风温、湿温,中暑自汗诸症,皆有寒热,与外感风寒似同而实异,若误汗之,变症百出 
矣。所谓不当汗而汗者此也。 
若夫症在外感应汗之例,而其人脐之左右上下,或有动气,则不可以汗。经云∶动气在 
右,不可发汗,汗则衄而渴、心烦、饮水即吐。动气在左,不可发汗,汗则头眩、汗不止、 
筋惕肉 。动气在上,不可发汗,汗则气上冲,正在心中。动气在下,不可发汗,汗则 
无汗,心大烦、骨节疼、目运、食入则吐、舌不得前。又脉沉咽燥,病已入里,汗之则津液 
越出,大便难而谵语。又少阴证,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则动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耳目 
或从口鼻出者,此为下厥上竭,为难治。又少阴中寒,不可发汗,汗则厥逆蜷卧,不 
能自温也。又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也。又诸亡 
血家不可汗,汗则直视、额上陷。淋家不可汗,汗则便血。疮家不可汗,汗则痉。又伤寒病 
在少阳,不可汗,汗则谵妄。又坏病、虚人,及女人经水适来者,皆不可汗,若妄汗之,变 
症百出矣。所谓当汗不可汗,而妄汗误人者此也。 
夫病不可汗,而又不可以不汗,则将听之乎?是有道焉,伤寒赋云∶动气理中去白术, 
是即于理中汤去术而加汗药,保元气而除病气也。又热邪入里而表未解者,仲景有麻黄石膏 
之例,有葛根黄连黄芩之例,是清凉解表法也。又太阳证、脉沉细,少阴证、反发热者,有 
麻黄附子细辛之例,是温中解表法也。又少阳中风,用柴胡汤加桂枝,是和解中兼表法也。 
又阳虚者,东垣用补中汤加表药。阴虚者,丹溪用芎归汤加表药,其法精且密矣。总而言之 
凡一切阳虚者,皆宜补中发汗。一切阴虚者,皆宜养阴发汗。挟热者,皆宜清凉发汗。挟 
寒者,皆宜温经发汗。伤食者,则宜消导发汗。感重而体实者,汗之宜重,麻黄汤。感轻而 
体虚者,汗之宜轻,香苏散。又东南之地,不比西北,隆冬开花,少霜雪,人禀常弱,腠理 
空疏,凡用汗药,只须对症,不必过重。予尝治伤寒初起,专用香苏散加荆、防、川芎、秦 
艽、蔓荆等药,一剂愈,甚则两服,无有不安。而麻黄峻剂,数十年来,不上两余。可见地 
土不同,用药迥别。其有阴虚、阳虚、挟寒、挟热、兼食而为病者,即按前法治之,但师古 
人用药之意,而未尝尽泥其方,随时随证酌量处治,往往有验。此皆已试之成法,而与斯世 
共白之。所以拯灾救患者,莫切乎此。此汗之之道也。 
且三阳之病,浅深不同,治有次第。假如症在太阳,而发散阳明,已隔一层。病在太阳 
阳明,而和解少阳,则引贼入门矣。假如病在二经,而专治一经,已遗一经。病在三经,而 
偏治一经,即遗二经矣。假如病在一经,而兼治二经,或兼治三经,则邪过经矣。况太阳无 
汗,麻黄为最。太阳有汗,桂枝可先。葛根专主阳明,柴胡专主少阳。皆的当不易之药。 
至于九味羌活,乃两感热证三阳三阴并治之法,初非为太阳一经设也。又柴葛解肌汤,乃治 
春温夏热之证,自里达表,其症不恶寒而口渴。若新感风寒,恶寒而口不渴者,非所宜也。又 
伤风自汗,用桂枝汤,伤暑自汗,则不可用,若误用之,热邪愈盛而病必增剧。若于暑症而 
妄行发散,复伤津液,名曰重 ,多致不救。古人设为白术、防风例以治风,设益元散 
、香薷饮以治暑,俾不犯三阳禁忌者,良有以也。 
又人知发汗退热之法,而不知敛汗退热之法。汗不出则散之,汗出多则敛之。敛也者 
非五味、酸枣之谓,其谓致病有因,出汗有由,治得其宜,汗自敛耳。譬如风伤卫汗自出 
者,以桂枝汤和荣卫,祛风邪而汗自止。若热邪传里,令人汗出者,乃热气熏蒸,如釜中吹 
煮,水气旁流,非虚也,急用白虎汤清之。若邪已结聚,不大便者,则用承气汤下之,热气 
退而汗自收矣。此与伤暑自汗略同。但暑伤气,为虚邪,只有清补并行之一法。寒伤形,为 
实邪,则清热之外,更有攻下止汗之法也。复有发散太过,遂至汗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