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386-千万别教坏孩子-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贺是个初二男生,有一次,他看到几个税务人员戴着墨镜,对在集市上卖东西的农民又打又骂地要钱,十分生气,就写在了作文中。结果作文被老师批得一无是处,老师说:“那么多好事,你为什么不写?要是毕业考试时这样写,你就完了!”原来,不让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的主要原因,在于说真话将影响考试成绩。看来,老师这样做是为学生好。    
    那么,又为什么学生在作文中说了真话,就会影响其考试成绩呢?我想,很可能是阅卷老师不喜欢、不接受由真话暴露出来的某些社会阴暗面,或部分学生“不健康”的思想感情,认为它们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然而,新的矛盾又来了:强迫孩子说假话,分裂自己的人格,就有利于其健康成长吗?“不健康”的思想感情通过教育可以扭转,但分裂了的人格,是很难再矫正的。    
    那么,就这样把板子全打在阅卷老师身上吗?显然也不行。因为他们头上也戴着“金箍咒”,这“金箍咒”就是评分标准,而这个标准,却是由更高一级组织制定的。这样说来,老师和学生其实都是受害者。既然如此,谁又是剥夺了孩子说真话权利的“真凶”呢?我认为,这个“真凶”应是某种不良社会风气,正是它们把说真话、办真事、做真人,当成了“洪水猛兽”,从而竭力压制,老师只不过是被其操纵的工具而已。    
    孩子迟早要成为社会的主人,其思想感情是否真正健康,人格是否不被外界压力强行分裂,不但对他们本人,而且对整个民族的素质而言,都极其重要。一个不会说、不愿说、不敢说真话的孩子,很难想像他会做出多少真善美的事情。    
    我们再不能用假大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培养或者影响孩子成为任人“奴役”的“隶民”了。把说真话的权利还给孩子,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使命。虽然为此要走的道路还有很远,要做的工作也还有很多,但所有关心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的人们,还是应该奋发努力。    
    教育指南    
    在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中,有一个十分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既不愿意让孩子对自己全部说谎话,又不愿意让孩子对别人全部说真话。    
    绝大多数家长会这样想:如果孩子对自己全部说谎话,那么,他就一定会变成坏孩子:满嘴“跑火车”的孩子,能做出什么好事来?如果孩子对别人全部说真话,那么,他就一定会受到伤害: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你把真话全告诉了别人,万一哪天别人想伤害你,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吗?    
    所以,家长们会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逢人要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也就是说,要防着别人一手。也许,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尤其是不能和陌生人说真话吧!    
    可是,如此一来,孩子们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尤其是在当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说真话更是存在着很大的困难,短时期内也的确可能会使孩子受到伤害。但是,从长远来看,让孩子养成说真话、至少不说假话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这会使他们成长为真正值得信任,也能够创造出一份人生业绩的人。而家长们需要做的,老师们需要做的,就是绝对不要在孩子说真话时,批评他们、打击他们,更不能讽刺、挖苦他们,而必须在教会他们明辨是非的前提下,鼓励他们说真话、做真事、当真人。


第三辑 提升品质高度反思流氓现象

    谁是流氓我爱谁。现在看来,年轻人的这种观念也许暂时只停留在“流氓”玩具上,但是,谁敢说它不会在某个时候、某个地点集体爆发,向其他领域大举进攻?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历史教训并不少,也并不远。    
    最近一段时期,以网络明星“流氓兔”玩具为首,市场上开始刮起一股“流氓”风。据媒体报道,在四川成都染房街的玩具礼品市场上,记者发现了大批身着“三点式”泳装的“流氓猪”玩具,它们的造型动作无不与“性”密切相关。比如其中一个的造型是,神情陶醉的猪小弟骑在猪小妹身上,猪小妹双目微闭,表情暧昧。同时,在广州市荔湾广场、一德路国际玩具城、状元坊等玩具批发零售市场上,记者发现的“流氓”玩具系列更加匪夷所思,它们干脆就是用男女生殖器和女性乳房翻版的钥匙扣。据说,这些玩具的流行买主是年轻人,其中又以学生居多。    
    “流氓兔”学名Mashimaro,源自英语marshmallow(棉花糖),中国人之所以叫它“流氓兔”,是因它一肚子“坏水”,不声不响地做了许多“流氓”事。不过,它被冠以“流氓兔”的名头,是源于一个熊口夺食的“壮举”:当时,为了从熊妈妈那里夺取食物,它操起酒瓶就往自己头上砸。这种敢拿自己开刀的典型“流氓”行为,果然吓住了熊妈妈,最终夺食成功。这个情节从此被视为动漫版的“我是流氓我怕谁”,而“棉花糖”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流氓兔”。至于“流氓猪”,则完全是“色情猪”的克隆。而把玩于学生手中的“流氓钥匙扣”,更是不言自明。    
    在分析这种“流氓”时尚时,有关人士认为,“流氓兔”大行其道,并非坏事,反而是人们追求个性解放、摆脱传统束缚的象征,等同于为了成功不择手段的我行我素;而“流氓猪”和“流氓钥匙扣”在年轻人中的流行,更是对他们进行寓教于玩的早期性教育的绝好手段,它们的出现应是现代文明的表现,表示人可以正视“性交”这种美好的事物,以及自己和他人身体的任一部分。    
    在此,我并不否认“流氓”时尚对年轻人起的这部分积极作用,但同时我还要指出,它带来的消极影响更大。    
    拿“流氓兔”来说,它在年轻人中迅速走红,与其凡事都爱用流氓手段解决的处世态度密切相关,而有些流氓手段甚至已经越过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如它在屁股上画狗脸诱骗猪警察,然后将猪警察推下悬崖。    
    这样,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就出来了: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对这种处世态度如此热情?他们这样做是否仅仅只是为了追求个性解放、摆脱传统束缚?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先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干柴不遇烈火不燃,烈火不遇干柴不烧”。在这里,不管我把“流氓”玩具比作“干柴”,把年轻人比作“烈火”,还是相反,都将揭示出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答案:年轻人羡慕或渴望“流氓”式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至于他们又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恐怕就是一言难尽了。    
    谁是流氓我爱谁。现在看来,年轻人的这种观念,也许暂时只停留在“流氓”玩具上,但是,谁敢说它不会在某个时候、某个地点集体爆发,向其他领域大举进攻?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历史教训并不少,也并不远。所以,反思并批判“流氓”风的流行,应成为目下我们在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上的重要任务。    
    “流氓”风不止,思想的“沙尘暴”不停,愿我们慎思之。    
    教育指南    
    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但是,进行性教育的手段,完全可以是科学的、认真的、严肃的;这种通过“流氓玩具”的形式,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性启蒙,却是很不足取,而且是有害的。因为,这种所谓的性启蒙,完全是建立在色情的、直接的“性交”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对性的全面科学认知上。这种基于“性交”的性启蒙,只会使孩子在性问题上迷失。更重要的是,“流氓风”的盛行,会从思想品质、道德观念、文明素质上,对孩子造成全方位的伤害。这一点,是最为可怕的。对此,家长、老师以及整个社会,都必须高度警惕。因为一旦“流氓”作风在孩子身上埋下了种子,那就很可能会毁灭掉孩子一生的美好前程。    
    这样一来,作为家长,你就应该时时处处留意孩子的言行举止、兴趣爱好。一旦发现孩子有这方面的动向,就要及时纠正,并且引导他向好的方向发展。比如,在看动画片或者动画图书时,如果孩子流露出对“流氓”作风的欣赏态度,你就应该及时与孩子交流,明确告诉他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只可以作为艺术夸张付之一笑的。    
    不过,在与孩子交流的时候,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你的思想观念,不能太过陈旧。比如,在性的问题上,你就不能武断地把性认为是坏东西,否则,就可能会使孩子对性有一个错误的认识。这同样会害了孩子。在这个时候,你就要告诉孩子,性虽然并不是坏东西,但是,它对未成年人来说,却是不适宜接触的。不但如此,你还要教育孩子,在性这个方面,要学会保护好自己。    
    作为老师,你一样需要像家长这样,注意学生这方面的动向,在适当的时候,也可以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看待类似“流氓兔”这样的行为。比如,开展辩论会,让学生在辩论中,逐渐理解为什么流氓行为是不可取的,但是,它又为什么会受到一些青少年的喜爱。事实上,辩论这种形式,是最好的教育手段之一,因为它既可以让学生多角度地看待一个问题,又可以通过这种生动形象的形式,更深地理解一些问题;同时,还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与辩论能力。这些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第三辑 提升品质高度不要让孩子成了透明人

    一旦成为“透明人”,个人的所有隐私都将面临被曝光的可能。在这种生活状态下,人的精神压力常常很大,哪怕是个人的鸡毛蒜皮事,都有可能会被闹得满城风雨。对此,作为家长,应该有一个最起码的警醒。    
    2003年10月份,“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使无数中国人特别自豪,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酒馆茶肆,人们谈论最多的是飞天故事。中国首位宇航员杨利伟,也随之一夜成名天下知。中国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书写了载人航天事业的辉煌,国人激动不已是难免的,杨利伟成为无数青少年心目中的偶像,也是必然的。我们巴不得杨利伟这样的人多些再多些。    
    然而,《京华时报》2003年10月16日的一篇报道,却使我对“杨利伟热”的另一种表现担了心。该报道说:“昨天,中关村一小整个校园沸腾了。对全校师生来说,‘神五’的成功发射还有着一种更为亲切的自豪感,航天员杨利伟8岁的儿子杨宁康就是该校三年级四班学生。小宁康顿时成为同学们的偶像,有学生家长给他送来祝福的玫瑰花。”在新闻导语后,杨宁康“做事很快,写作业老是第一个交,班上布置什么任务他也总是争着抢着干”等“事迹”被详尽报道。    
    在中央电视台报道“神五”时,曾提到杨利伟在太空中对妻子和儿子说的话,话虽简短,却很感人。杨利伟对妻子说,在太空感觉很好,太空的景色非常美;对儿子说,好儿子,我看到我们美丽的家了!我把我看到的都记录下来了。    
    那一刻,我曾想:生为中国首位宇航员的妻儿,真是幸福。可当杨宁康的“事迹”大篇幅出现在媒体上后,我却觉得,此举可能不但不会给杨利伟的家庭带来幸福,反而会使它因高度透明化而陷入“玻璃罩困境”。这对杨宁康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    
    众所周知,在当今热点新闻人物中,绝大多数人不愿让自己的“灿烂星光”普照家人,特别是未成年的孩子。为此,他们常常会给新闻媒体划定报道界限,敢于越界者,惟法律是问。其理由很简单:怕孩子也像自己一样变成“玻璃罩”下的“透明人”。要知道,一旦成为“透明人”,个人的所有隐私都将面临被曝光的可能。在这种生活状态下,人的精神压力常常很大,因为对“玻璃人”来说,哪怕是个人的鸡毛蒜皮事,都有可能会被闹得满城风雨。这种背离常态的生活,即便成年人也常会感到难以忍受,何况心理承受能力本就有限的孩子?对此,作为家长,应该有一个最起码的警醒。    
    杨宁康是位好孩子,他的一些做法也值得同龄人看齐,但对他进行表扬与鼓励的范围,却不可借杨利伟的名气任意扩大。否则,就会对这个孩子造成许多意想不到的伤害。毕竟,小小年纪的他,承受不起那份本来就与他个人的努力关系甚微的巨大荣誉。    
    我以为,如果我们真想对杨利伟表达尊敬与爱护之情,那么,最好的方式莫过于让他的工作由于我们的热情支持而更加出色,让他的家庭因为我们的审慎关注而依旧平凡,让他的孩子在我们的悉心呵护下默默成长。    
    教育指南    
    身为航天英雄,杨利伟的事迹当然属于特例,这一点应该是无人质疑的。然而,出现在他的儿子杨宁康身上的“事迹”现象,却并非特例;事实上,这种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甚至在你的孩子身上,就有类似事情发生。    
    比如,如果你在工作单位拥有一定的职位,或者,你在社会上拥有一定的地位,那么,在你的孩子身上,就会出现一些看似平常,实则十分奇怪的现象:    
    在别的孩子面前,他会因为你的成就,而有意表现得格外骄傲,有的时候甚至是“狐假虎威”,经常把一些炫耀性的话挂在嘴边,或者会做出一些炫耀性的事情,像大手大脚地花钱等;    
    还有的时候,他会借助于你的优势,而有意无意地蔑视甚至欺负一些家长地位不如他的孩子,回到家里,他还会自豪地告诉你,自己在这些孩子面前,做了多少让他感到高兴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大部分建立在别的孩子痛苦之上;    
    更有些时候,连作为家长的你自己,也会有意无意地让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家庭地位不如自己的孩子做比较,然后,对这些孩子做出一些带有歧视性甚至蔑视性的评判,你这样做的目的,也许只是为了告诉孩子,要好好上进……    
    也不排除一些时候,身为“名人”的你,会故意夸耀自己孩子身上的种种优点,并且有意隐瞒孩子的一些缺点,让孩子也沾上一些自己身为“名人”的光,你之所以这样做,也许只是为了给孩子一种幸福感、一种快乐感……    
    然而,你也许并不知道,作为孩子,他们更需要为通过自己的奋斗而取得的成功而自豪,哪怕这种成功只是微不足道的。如果他们没有这样做,而是寄所有的自豪、骄傲、快乐、幸福等,在身为家长的你的身上,那么,这种想法就是危险的,它会给孩子造成致命的伤害。    
    关于这一点,在现代文明较为发达的国家里,体现得最为明显。在这些国家里,无论家长有多么高的社会地位,他们总是告诉孩子,这些东西只是属于家长,而与孩子没有任何关系。如果孩子也想为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而骄傲,那么,惟一的途径,就是你自己去努力获得。事实上,即便家长逝去时,也往往把绝大部分遗产,捐赠给慈善和公益事业,而并不像我们这样,惟恐给孩子留下的财产少。    
    他们这样做,看似是对孩子“没有感情”,有点儿“冷血”,但实际上,这才是对孩子最大的热爱、最大的珍惜。理由很简单,他们怕孩子因为不劳而获而养成好逸恶劳的品质,从而坐吃山空,害己甚至害人。毕竟,只有孩子自己具备了创造幸福的能力,这样的幸福才是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对照他们,我们的一些家长,是不是应该好好反省一下呢?当然,需要反省的,并不只是我们的家长,我们的整个社会,也都需要认真思考一下:对待孩子,我们是不是需要“狠”一点儿心,让他们多吃些拼搏的苦?


第三辑 提升品质高度别让孩子在官声一片中醉倒

    可以想像,一旦所有的孩子都为当官而痴迷,而且这种官并非是出于为民众服务的目的,那么,我们今天的校园、我们明天的社会,又将会出现一幅怎样的景象;而我们的孩子,将来长大之后,又将会面临怎样一个庸俗不堪,甚至于危险四伏的人生前景。    
    “学而优则仕”,历来是大多数中国人不变的求学情结。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诸如“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等思想,遂成为大家心中的金玉良言和追求的人生理想。时代发展到新的世纪,这种情结非但没有随着专制制度的消亡而湮灭,反而越发生机盎然。    
    最近,因为河南先锋学校推出了给“学生官”发工资的所谓教学改革,不少媒体又掀起了新一轮的关于“学生官”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无论是赞成学生当官且有工资可挣多多益善,还是认定坏处大大,其最终的出发点及目的地都无外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