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行走江湖-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来仍然有着精品痕迹,人物刻画鲜明,气势恢弘。八年之后二○○二年,我们完成的《射雕英雄传》同样是四十集的戏统共用了一年半时间,其中还穿插完成了二十二集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射雕英雄传》、《激情燃烧的岁月》并没有在艺术的追求和制作质量上相比以前有所逊色,这样的结果让我们相信:外部环境的变幻对于自身的需要不一定都是阻挠,调整自己的状态积极迎合,会为自身创造更有利于发展的现状,精益求精不代表时间上的宽余,更多的应该是内在品质的追求。    
    我们现在在片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今天拍了多少?晚上开会的时候问现场制片:这集拍了几天了?然后,看样片的时候问导演:这场戏还需要多少天?这就是在计划下一个拍摄点的最经济准备时间了。    
    一部好戏除了以往要求的一个整体的艺术表现力以外,当今的现实还需要有一个经济、合理的生产计划实施过程。一个好的制片人不一定是一个好的商人,但是一定是一个好的当家人,懂创作的要求,也懂得生产的要求。这是十几年前就有的我对于自己的规则。


第二部分“人是铁,饭是钢”

    这话放在我面前的状况里面来造句,就是“戏是铁,剧本是钢”。    
    我们拍摄的武侠片越来越注重电脑特技的应用属于“时事造英雄”,有些类似电影声音的出现必将替代电影无声的时代。但是就目前来说,好的设想、新的创作元素在一部戏中是锦上添花,根本的事情还是剧本。    
    每次拍戏前大为头疼的就是剧本。很少有剧本会像一件充满想像力的、做好了的服装,完整地放在我的面前。剧本几乎是从前期筹备,一直贯穿到拍摄结束的大工程。美国电影刚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听说好莱坞一个好的电影会有二十几道编写、修改剧本的经过,感觉夸张,现在我自觉我们很夸张,因为即便是这样,也未必会形成好的剧本,如果抛弃原作,抛弃好的演员,抛弃好的制作。    
    我们有聊斋志异,我们有鬼怪故事,我们有西游记,我们还有从小听惯了的各种奇异传说,从传统、从经历来说我们都不缺乏想像力,但是我们中间真正的,编写故事的好手呢?    
    偶尔会有出现。但是,眼见着写得不错了,看看他下一部……他却不成了。创作的耐心和动机都发生了位移。并不是快速姜郎才尽,而是快速希望致富的迫切所致。我的认为就是这样的:写了一个好的剧本就想以这个剧本为标杆,涨价,却又不涨质量。当这样的剧作家曾经是一个文人的时候,暴发户的形象在他们的文字或者剧本里面一旦出现,决不会是一个值得追随的正面形象,但是当他们自己落实为生活中的角色,“逐利”为成为他们眼前非常巨大的目标,也会是非常巨大的障碍。    
    我非常赞赏陈枰,不仅仅是她的才华,更是她每次都是“第一次”的创作心态。今年上半年我们要合作一部城市民工题材的电视剧,陈枰的剧本依然像她的第一个本子《激情燃烧的岁月》一样充满激情,人情,她交付给我们手上的剧本就有我期待中一件“设计奇特、精工巧做、处处合体”的衣衫效果,那是关键的时候就可以穿上出门,既不需要修改,也不必随身带着个针线包担心随时有可能“蹦线裂口子”。好的剧本就是一件实在又华美的衣衫,那是众目睽睽中体面的东西。    
    这样的编剧多一些,电视剧频道的精彩就有可能超越新闻的频道。


第二部分影像与现实的颠倒

    西班牙距离中国很远。马德里的街道和城市建筑只有在西班牙的电影画面上见过一二。互联网将地球缩小了,缩小到一个电脑屏幕的十二寸面积:西班牙首都马德里火车站的爆炸画面出现在我的眼前。    
    人人都会有的一瞬间巨大的震惊:二百个生命瞬间化为一堆堆失去了灵魂的血肉,这样的预谋屠杀,怎么让活着的人相信:人类的进步和文明的确是一个事实?    
    而看到的是依然残忍与血腥的事实。相关资料报道了,这一天——二○○四年三月十一日距离美国的“9•;11”整整九百十一天。还会有人说“这是对强权美国正义的回答”吗?人们——哪怕是极少数的人们——可以以“更大的平等与人权的自由”为理由漠视美国“9•;11”事件中被残忍消灭的几千人平白无故的生命,但是,依然可以以此为理由、同样漠视二○○三年三月十一日早晨马德里火车站的爆炸?漠视——冷漠对视——二百个无辜的男女青年老幼生命的瞬间消失?这里面同样也是有家庭,有爱情,有事业,有人生的奋斗,同样有为了自己和家庭的生存赶班车上班——这是最平民的、最你我他的一群人!    
    这应该被解释为怎样的人类行为与进步了?    
    会有人回答“这代表不了人类的行为与进步”,但是当这样的事件成倍数从中东蔓延到世界的随便一个可以被指责为“这是你们同罪犯美国总统布什及其盟友合作的回应”,并宣称“你们热爱生命,我们热爱死亡,流血还将继续……”的地方,而无力遏止这种恐怖又让人愤慨的行为,这不正在代表人类现行的“进步”和未来的行为吗?    
    我愤慨如此轻视生命的行径!我是一个中国人,我在和平而安详的北京,我距离这些非常的远——但是,我就在我的办公桌上清晰地看到了爆炸现场的照片,那些失去了生命的血肉照片,仅仅在这些生命被分裂之后几小时——而原本他们应该和我们一样坐到自己上班的地方,为自己的家庭,为自己的民族,也为人类在做一些什么的。生命本应该是劳动与创作的换取,而不应该是提供给他人粉碎爆炸的恐怖。与此同时,我看见马德里上百万城市居民在雨中上街游行抗议恐怖行为的照片,我的悲哀里面有了一些被激动的安慰:因为更多人只能以这样步行走动的行为方式捍卫人生命的尊严,呼唤生存的平安。为此我又多看到了一些马德里街景的照片。    
    我是拍电视剧的。我拍摄的影片里面有武打,有杀戮,故事的最终都是善意的人性以种种不同方式战胜了邪恶,邪恶自得不堪的下场。我多么愿意我们的故事可以与现实兑换,那么,马德里的爆炸,“9•;11”的“双子”倒塌,都只是为了观看的电视画面,而那些早已经被粉碎、被埋葬的生命,依然还是和他们的家庭在一起喝咖啡,共进晚餐,依然在“人类和平与进步”的旗帜之下看太阳升起降落……    
    这是多么悲凉的一个梦想啊!


第二部分有多少命运把握在我们自己手上

    对于任何一部戏来讲,选定了外景,磨合好了剧本,就像一个建筑有了图纸和建筑方案,打好了地基,即将浮出“地面”,让人们看,让人们议的部分开始了:谁来扮演剧中的某某某……    
    媒体多少年来都是“草木皆兵”,擦亮了眼睛守候在一旁。我反复接到娱记们诚恳的电话,他们一致认为,仿佛决定某某角色由谁扮演是我一句话的事情,这句话的依据也是唯一的:谁最“像”,最适合,最让大家喜欢。    
    如果事情就是这样发展的依仗和逻辑,我的白发就不会这么多,这么的“帅”了!    
    从事情的外部来讲,往往投资方期望能在他投资的戏中出场的“明星”,与我们想合作的“明星”不是一类人。投资方核心要点是:谁最红用谁,而不管他(她)的戏路,性格,甚至外貌特征与剧中角色有多大的差异;我呢,我希望演员与角色之间的“形似”、“神似”能够是决定扮演者的主导,名气反而不是重要的,因为一部起码二十集、更多四十集的电视连续剧,合理的扮演者最终会让观众喜爱,会成为一颗新的“星”。    
    但是用新人确实是一个冒险的行为。因此投资方绝不会同意。而大多数的观众,人们在习惯上都喜欢熟面孔。于是,在第一道夹缝中再寻找合理的机遇。    
    第二道夹缝,演员的档期。与投资人翻来覆去,“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终于彼此协议好了,觉得某某某可以,某某某问清了种种具体事宜之后没有“档期”了。这个“档期”有两层含义,一是真的没有时间,已经有其他的工作合约安排;二是一个推却。如果这个角色是我们《神雕侠侣》中的小龙女,杨过,我想他们都会有档期。所以在与诸多演员、明星的交道中,我还是欣赏李亚鹏为人的磊落,坦率,他从来没有莫名其妙的理由,他都是直叙他的担忧和存在着的麻烦,我们一起解决,然后合作。像“太好了!但是没有档期啊”,“这个问题我不便多说”类似与的狗屁话,从来没有。    
    第三道夹缝,很多演员自己也没有决定角色的权利,一切都由经纪公司代办了。这道夹缝,在我看来,很少还是一个艺术创作的探讨,它已经“直率”为商业的谈判:有多大可能创造出来的商业价值——一个演员在最短时间内可以为公司、也为自己挣得的钱!    
    金钱真是一个魔鬼,它使很多事情改变了“出发”的初衷,变得看似合情合理,实则莫名其妙,让人恼火。    
    比方说经营“明星”的演艺经纪公司,它的最初出现完全是为了帮衬演员自己无法料理的诸多事情,比如会比较难堪的稿酬谈判,当事者迷旁观者清的剧本选择,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安排演员自己难以调理的种种活动事宜,等等。渐渐,演艺经纪公司不再是帮衬,而是一行生意经了,它开始“出售明星”——因为它与签约演员之间收入分成的关系。我认为好的经纪公司应该是和一个剧组一样,仔细地挑选剧本,寻找与之相合适的演员。利益是眼光和努力工作的证明。而不少的经纪公司直接从未来有可能产生的利益状况选择剧本和剧组,筛选掉那些需要演员长时间投入角色、先行体验生活、再一心一意拍戏的剧组,因为它(经纪公司)拿产品的被生产、上市、产生利益的周期时间,来验证一个演员,明星从“生产”到“上市”的直接利益产生时间。于是出现这样的局面:明星忙得像夜总会的歌星,四处“赶场”。这不是事业繁荣的迹象,是在忙着生产利益。毕竟,生产与“艺术创作”是有着根本性的区别的,再好的演员,再大的天才,如果没有时间酝酿角色,琢磨剧本,都无法体现出他们(她们)艺术创作的才华,白天赶这个剧组扮演这个角色,晚上到那个剧组有再演那个人物,即使是主角,我认为那也是在跑龙套,所有不经酝酿的事情都是龙套事情——这是艺术与无长久价值的经营产业之间的根本差别。所有的艺术与创作都必须是经过酝酿再产生的,连高明的商计都具有艺术性,那也是酝酿的需要和证明。    
    至于当事者呢,可能开始“迷”,还以为事业很火红,很快也能感觉到“生产”的疲惫,但是,有多少人能够摆脱开金钱的桎梏,回归创作的本质?    
    联系前面谈到的“三条裂缝”,这些就是为什么大家(观众们)都认为合适的扮演者——有的我也认为很合适——而最终没有在我们的戏里面实现角色的原因。没有多少“命运”把握在我们的手上,我们的“主动”,是有条件有局限的,是在“被动”为大前提下进行的主动。    
    我只是在谈影视界、谈我在进行、所了解的工作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在我的剧组,我很少用两边串戏的演员,我也不允许在我们剧组拍戏的演员再去串其他的戏。为了我们在进行的创作,也是为了别人的利益。


第二部分成为明星之前之后

    一天前,我看见文隽在他的专栏里面谈到明星对影片宣传的不支持、不重视,有他毫不隐藏的评析与批评。我觉得文隽说的非常对,而且他的坦率和磊落也非常了不起。    
    很多明星没有“为影片做宣传是一个演员对一部戏的责任和必须”的意识;即使是有的,到了投资方需要他们为影片出面宣传的时候,大多也会将新在拍戏的剧组作为借口,“走不开”,“不放人”,而自行免去了他(她)应该承担的另一部分责任。    
    我没有说演员,而是“明星”,因为大多数的演员只有在成为了明星之后,才会熟于、惯于、敢于来这一套。当他(她)们仅仅还是一个演员,他们会为剧组对于他们的邀请兴高采烈,如果没有这样的邀请,他们会表示:即便是自己出费用,也愿意去为影片(自己)宣传。    
    我要说是“忘恩负义”,可能这样的词用得太重。但是说“过河拆桥”,一点也不过分。几乎每一个想演好角色、进好剧组的演员,在事情的开端都会对该剧组的负责人花言巧语,几乎海誓山盟。而一旦愿望成为现实,也从演员成为一颗管它是亮还是根本不亮的“星”了,他(她)们的脑筋很快就拧转过去,忘了这一切,既忘了他(她)们最初为“理想”的誓言和决心,也忘了如果没有投资方为影片大量资金的投入,他(她)们就没有可能自我感觉很“发亮”;更忘了剧组那么多为了戏而忙碌的、一直在默默无闻工作的化妆,服装,置景,编剧,道具……等等一切的工作人员,大家都是要依靠一部一部片子做出来,有影响力,从而有未来的。投资方也一样,上千万元的投资,在影片需要宣传,需要他们一手制造出来的明星们出点力,为大家做点什么的时候,明星们换了一张脸,再也不是那么结结巴巴,诚诚恳恳,而是像一个天生的外交官,在问清楚了的确没有做宣传的收入、去的地方也不新鲜的时候,很会辞令地说,“……是吗!哦!太好了!但是……”    
    在这些明星的辞藻里面,的确能够让人感到人生如戏。十年前我曾经与阿里巴巴网站的马云聊起过,我说看书很有意思,马云说“看人更有意思”,现在看来,人好像的确是比书有意思。    
    我的一个朋友提醒我,“你这样不怕得罪那些明星吗?”现世的炎凉是这样的:只要我手里还有好剧本好戏,每次拍戏前我都不由自主做一次爷爷;如果我再不拍戏了,我就是四处大喊这些人的好,十字路口擦肩而过,他们大多也就无非点个头妩媚地笑一笑,什么得罪不得罪啊?人生如戏嘛!    
    在我每一次耳闻、亲历这样的事情,我都不由自主想到李亚鹏。所以甭管有多少人不喜欢他,骂他,只要有好的、适合他的角色,他依然是我这里当之无愧的第一男主角。


第二部分在澳大利亚电影节

    二○○四年的四月,北京依次迎来了空蒙的春雨,六个让人心神不宁的“非典”案例,和充满欢娱的澳大利亚电影节。生活在“喜忧参半”的惯例中循序渐进。    
    我沐浴春雨,看相关“非典”的报道,参加澳大利亚电影节的开幕式。新老朋友举杯相逢,谈论起电影、电视。我说电视好比是一日三餐,到点了你总得要去吃,挑挑拣拣,“这样那样”(这个频道那个频道),所以“电视人”就好比那个忧心忡忡的厨子,总在为没完没了的“吃什么呢”操心,一旦弄得不好,“一日三餐”让人胃口不开,甚至反胃、呕吐,那就闯了祸了!电影不一样,电影不是一日三餐,电影在目前看来还是属于“逛公园”一般的、日常生活之外的奢侈品,得有时间,有那个兴头,还要“消费得起”才行。它们在支撑一切的、“金钱的使用上”是完全的不一样,电视只要买个电视机——就像一次性购买锅碗瓢盆;然后交一点电费——也像是做饭的煤气费,以及每日有限的菜金——就行了;电影呢,日前已经发展到八十元一张票,一百元一张票的架势。几天前我自己看了一场电影,内心对于票价的感慨一直笼罩了整场电影一个半小时。每一个人八十元、一百元,这是什么概念?是二十年前的一个普通职业一个月的工资收入,是三十年前一个重要工作的一个月收入。这是往回看。往后看,就好像有一天我们要用两千元钱,或者三千元钱看一场电影,我这样比喻,是不是与我有同感的人会多一些?    
    我对此(电影的票房价钱气势)完全没有意见,只是新奇罢了。因为平时忙着做电视了,很少看电影,与电影的票价猛一撞面,难免震惊!——就像我已经有很多年没有进过北京的公园了。市场的规律就是在“事物”寻找最适合生存的状态下,自行经历优胜劣汰;保持下来的,并且继续有发展状态的,总归是有它还在生存的原因的。我的疑问是:如此支撑了这般“奢侈品”的电影制作业,在中国它为什么总是以“亏本”的姿态现世?频频入耳的都是电影投资者的失败、投资的有去无回?“为电影投资就意味着往大海中倾水——再也找不着你的水”已经成为了基本的规律?    
    万事总有些根源,总会顺藤摸瓜到哪怕一丁点的原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