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位同学还真给小崔帮忙,没过多久小崔的大作就在一家颇具市场的杂志上发表了。当小崔拿到四百元汇款时,他觉得他走对了。
这几年小崔可以说什么都写过了:他写过武侠小说,写过朦胧诗,写过广告剧本,甚至还为一盘儿歌磁带写过歌词。
现在的小崔已非当日可比,家里已购置了电脑一台,专门用来写作。每每有好的素材,小崔写完后总要打印二三十份,然后将这些文章分别寄往全国各地知名或不知名的报刊。如此“广种”,必有“薄收”,就算是有四五家刊用,稿费也就不能算少了。
后来,小崔主动从所在的工厂下了岗,一心一意地在家写作。
小崔不无自豪地对别人夸口:“我那里不能叫书斋,只能叫‘文字处理加工厂’,材料进去,文章出来,完全现代化生产方式。”
编辑部的故事
虽然小崔也号称是生产文章,可是和老D比起来那可真称得上是“小巫见大巫”。
老D原来是某企业小报的编辑。也许是老D一辈文章看得太多了的缘故,此公肚子里的素材、思路源源不断,仿佛是一眼不断流的山泉。每次都是汩汩滔滔,下笔万言。
关于老D如何走上写作之路,还流传着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
正文 第48节:一定要到场为他撑台面
爬书网 更新时间:2008…7…3 2:13:42 本章字数:2294
一天老D和几个文化圈的老朋友一起在外面吃饭。可能是酒精的作用,饭桌上老D和一位业余书商争吵起来。
老D讽刺书商不劳而获,靠倒人家的心血发财。别人辛辛苦苦地爬格子,而他却只是跑跑路子就能发大财。
书商当仁不让,嘲笑老D当编辑,只能给人家作“嫁衣裳”,自已什么都写不出来。
老D当时就火了:“说我不会写,老子写给你看。”当下要求书商出个题目,一个月内拿出一部长篇。
书商也不示弱:“吹牛不怕把房吹塌了,你能写出点样,你的书我买了。”
老D一听这话,起身对席面上的各位老朋友拱了拱手:“各位朋友作个见证,下月的这个日子大伙请再来此地。我们一见高低。”说罢老D拂袖而去。
此后一个月,老D向单位请了病假,闭门大干。
等到了约定的那一天,诸位老友早早地就在那家饭馆等候。老D按时而至,人未落座一部厚厚的书稿就摔在了桌子上面。
大伙帮忙过来翻阅,此时的老D在一边悠闲在吸着烟卷。
大伙翻了几章,顿时被老D的文笔所折服,又整部书串着过了一遍,不禁又佩服老D那绝妙的构思、精巧的结构。不用细看,也知道这是一本十分精彩的惊险、悬念小说。
那位书商倒也痛快,二话不说从包里拿出五万元往老D面前一笑:“老弟彻底服了。”随即叫上一桌酒席,给老D赔罪。
打这以后老D“快笔”的美称传遍了T城的文化圈。不少书商找上门来,向老D求一两部作品。
老D再也不甘心呆在单位里了,他主动要求下了岗,一心一意地写他的长篇,出他的书,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难以脱俗的“无冕之王”
杨君原来在一家工厂做营销工作,他的朋友很多,特别是认识很多记者。后来工厂效益不行,杨君下岗了。
下岗后的杨君并不气馁,他认为他的这些记者朋友可以为他带来财运。他被记者们戏称为“广告大王”,因为此君拉广告的能力极强,每次出手总是能“擒”来不少大户,于是大名远扬。
目前,广告是每家新闻单位的重要经济来源。在整个广告市场,除了有几家报刊电台的广告供不应求外,大多数新闻单位的广告业务都处在“找米下锅”的地步。这样新闻记者们就在东奔西跑中多了个任务——拉广告。
为了调动记者们的积极性,很多单位采用了承包广告费、广告提成的办法刺激大家的积极性。广告提成低的5%,最高的达到25%,也就是说,拉到一万元的广告,业务人员自已可得500元到2500元。
杨君便是这种高额提成中成长起来的高手。杨君的主要办法是替厂家召开新闻发布会。首先这位杨君要到各个目标那里大侃,大肆吹嘘新闻发布会的好处:什么影响力加强了,覆盖率大了,不容易引起读者的逆反心理了……一谈起来,杨君便是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一直说到对方对这种新闻发布会产生迷信了,杨君才收住口,切入正题,一阵讨价还价,相互妥协,这笔生意算是定了下来。
紧跟着杨君马不停蹄,四处张罗自已的各界记者朋友,一定要到场为他撑台面。
经过一阵忙碌,新闻发布会按期在某处“够级别”的场所召开了。这种会总是老一套,一开始便根据被宣传单位提供的素材简单地开个会,不必要讲得十分详细,大概说几句完事。细枝末节,给你发上一大摞宣传资料,回去任你自由选用。
会后一顿饭是少不了的,而且档次还不能太低,只有让记者们吃得高兴了,才能有力气捧你。饭后大家分手之际,还要略微表示一点心意,或者实物,或者人民币,意思是要你为他多费心。
说了这么一大阵后,杨君就开始在报社静候佳音了。可能是被宣传单位的招待确实不错,各家新闻单位都开始报道这家单位的种种先进事迹。杨君的收网时机也到了。他收集齐这些发表的稿件到被宣传单位交差,然后领回以前订好的广告费。
如此这般,杨君每月都能替报社拉来十多万元的广告。日积月累,杨君的提成已使他告别了那辆破单车,神气地开上了自已的小汽车。
教师大“走穴”
在人们的心目中,教师这个行业总是和清贫联系在一起。但是,时代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时代需要知识,用心良苦的家长们渴望他们的孩子能受到尽可能好的待遇;已经工作了的成年人需要接受更高层次的培训;而我们的教师则要用他们的一技之长来改变自已的生活。在这种大背景下,一批教师不再把教师局限在所在学校的单一讲台上,他们也开始“走穴”。他们奔走于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出现在那些舍得花钱的学生家中,他们凭着自已丰富的教学经验,多年摸索出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为自已赚得盆满钵满。
A老师是一个出了名的英语教师,多少年来她带出的学生在各种英语竞赛中连连获奖,不少学生还考进了名牌外语学院或是外语系。许多家长已经把A老师看成是升学的“保险”,千方百计地把自已的孩子往她的班上送。
与A老师同年从外语学校毕业的同学中,有的已经在海外定居,有的当上了气派的外交官,有的则在外贸公司干得热火朝天。而A老师却一直在中学的课堂上吃粉笔面。A老师没有想过要跳槽,因为她喜欢学生,喜欢教师这光荣而神圣的职业。对于她来说莫大的幸福就是看着她那一批批学生考进各自理想的大学,听到过去的学生向她报告一个个取得好成绩的消息。
一天一位熟人给她带来了一位客人,她没好意思把客人让进她那间拥挤而纷乱的家,只是搬出了几个小凳子,在门口的院子里招待这两位不速之客。
正文 第49节:每节课五十块咋样?
爬书网 更新时间:2008…7…3 2:13:42 本章字数:2229
那位陌生的客人对A老师十分客气,还从包里拿出了一些贵重的礼物。
一看对方这架势,A老师心里明白对方定是有求于她。可是她有什么能帮上忙的,既没钱又没权,就连转个学插个班她也使不上什么大劲。A老师一时摸不清对方的来路。
经对方一解释,A老师才大概有些明白,原来来人是一家民办高考补习班的经办人,此行的目的是请A老师出山,对方给的报酬也的确不低,一节课四十元钱,A老师当时犹豫了一下,还是拒绝了。她也在带一个毕业班,备课,批作业忙得很,她不想分心出去“扒分”。
对方并不是一个好打发的主。以后几天此君是每天必到,大有“三顾茅庐”的精神。此人苦口婆心,千方百计地劝说A老师:“您也不用备课,更用不着批改什么作业,就是每星期抽那么三四个晚上去把您白天上课讲的再重复一遍就行了。”“这些学生也挺不容易的,已经考了一年了,还花了这么多钱来上学,要是没个好老师今年再考不上,那该多惨呀!”“您要是嫌钱少,我们还可以商量,每节课五十块咋样?”
这个人到底是有些嘴底子功夫,三番两次到底把A老师给说活动了。A老师觉着自己不去真有些对不起那帮发奋再读的学生了。另外,家里的生活也的确紧张,自己也没别的什么本事,能出去教教课、挣点钱,也不能说不是个办法。至于时间嘛,尽是挤吧,晚上加班辛苦点无所谓,关键是不能对不起学生。
最后A老师答应了这份业余工作,不过也没有多要那后加的十块钱。四十块钱已经够多的了,她开始不答应绝不是要和人家讲价钱,她的确有自己的难处。
上课的那一天,A老师面对一屋子坐得满满的学生眼眶有些湿润了,她又看到了一双双渴望、期待的眼睛,她又看到了一种责任,她也要对得起这些学生。
某著名大学L系的这帮教师可是靠办班讲课发起来的。
在这所著名的高等学府里,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会办班,当系头。”可见对于这些大学老师,能办个班去带几节课是多么的重要,这些以各种名义办的班,一般是对各种在职人员进行一种专门的培训。这些班的费用一般是由单位出的,所以费用比较高,办一次赚的可真不少。可是这里面有个生源问题,你办的班内容新,实用性强,来参加的人自然就会多。弄得好还可以连搞好几期,这样一来给老师提供的上课挣钱的机会就多,单位自己留的钱也多,大家伙的奖金、福利自然也会水涨船高。
正是存在着一个会不会办的问题,各系各研究所纷纷采取奖励措施,鼓励大家多出主意多想办法,多拉些学员,多办几个班,于是校园里便出现了一群靠办班发财的“百万富翁”。
张老师可称得上是一位业余兼课的老手,从他上研究生开始他就四处出去代课。据他自己说,他几乎教过了与他专业有关的所有课程,而且进过各种名目的辅导班、补习班、培训班。别的老师只是一门心思地好好上课,而他却比别人多了个心眼。他一边讲课,一边注意着办班的种种门道:办什么样的班能多招生多赚钱;如何扩大办班的宣传;如何能从各种渠道招来学生;如何能从学校里挖出实力强的教师……等到他了解得差不多了,他便不再辛辛苦苦地去吃什么粉笔面了,他自己办起了自己的班。
一开始他利用了他所在经济系在全国的巨大影响,以单位的名义,紧跟时代潮流,抓机会,上热门地上了几个“班”:什么股票知识讲习班;什么对外谈判技巧提高班了;什么推销艺术培训班了……这一个个“班”办出来都是紧俏热门,再加上众多的招生渠道,报名参加的单位、个人趋之如鹜。这样经济效益自然不会差到那去。从系里出去任课的老师都因此收获不薄。而作为发起人的张老师从这中间得的提成自然是不会太少。
这样干了一阵,张老师屋里屋外、身上身下就已经脱去了教师的寒酸,俨然一位暴发的“款爷”。他并不就此罢休,活动的范围就更大了:今天他撮几个哥们办起个托福、GRE辅导班,明天又打通上层以хх部的名义办一个什么培训、讲习班。这样一下由于少了一层直接领导,他完全是一副独立办班的架势。除了给那些挂了个名的主办单位交上少许利润,大部分的钱都装进了自己的腰包。没过多久,张老师在全校率先跨入“私车族”的行列,令那些受“雇”于他的老教授们个个自叹不如。
社会上的人需要到这里接受进一步的教育,学校里的老师需要到这里挣几个钱贴补家用。这就为像张老师这样办班的“大家”提供了生长的土壤。
经典案例详解
“午托”是怎样诞生的
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给人以力量的创业故事:主人翁下岗的不幸遭遇,让人落泪;主人翁矢志不渝的创业精神,令人赞叹;主人翁以小积多的成功之道,易于借鉴;“主人翁”广施博爱的善举,使人钦佩。
九年前,身为技术科科长的魏玲下岗了。下岗后,她贩布匹,开面的,卖服装,到小餐馆打小工……都以失败而告终。最终,很偶然的一个“金点子”救了她:在学校附近开学生“午托部”——一个让学生们放学后在此吃午饭、午休、娱乐活动的地方。
六年前,这位下岗女工借了5900元钱,将全国第一块“午托服务部”的牌子挂了起来,如今,她已在郑州市开了5年家“午托部”,总面积达2500多平方米。招聘了70名下岗女工,资产已逾百万。从1997年至今,她还在郑州帮助过34位下岗女工开办了午托服务部,在郑州掀起了“午托热”。
正文 第50节:真是不想活了!
爬书网 更新时间:2008…7…3 2:13:43 本章字数:2285
下岗,正逢春节
1993年2月的一天,郑州大街上人来人往,人们都在忙着办年货,春节快要到了。而魏玲,郑州一家羊毛衫厂技术科科长却接到了下岗的通知。她才36岁,正是干事业的时候呀!魏玲的丈夫周建平在郑州一家棉织厂修理处上班,一个月才300多元的工资;一个9岁的儿子、年迈的婆婆公爹,还有两个小叔子和一个大姑姐,都没有工作。平日家人的生活多半靠她每月632元的工资维持,如今她失去了工作,今后一大家子人该怎么活呀!
临离开厂的时候,厂里给每位下岗职工发下岗通知书的同时,还发了两包共84件羊毛衫,算是最后一次工资。
天灰蒙蒙的,阴冷的北风卷着黄河古道的沙尘,打在脸上;如锥刺般。魏玲肩扛着两包羊毛衫,双腿像灌满了铅,艰难地向家里走去。心比腿更沉,如塞满了沙尘,堵得她喘不过气来。思量到今后没有着落的生活,魏玲真想坐在大街上痛哭一场。可是.她却哭不出来。像做梦一样,她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这个技术科科长,市劳动模范,正是风风火火干事业的时候,怎么说下岗就下岗了呢?
到家的时候,魏玲把两包羊毛衫向地上一扔,整个身子就瘫坐在了地上,有气无力地对丈夫说:“这是我们厂最后一次发的工资。”然后,把下岗通知书扔给了丈夫。周建平当时就傻了,看看两包羊毛衫,再望望妻子,他竟哭了。
魏玲猛然爬起身,狠狠地拍了一下桌子,高声呵斥道:“我下岗了,你哭个啥呢?瞧你那熊样,你还像个爷儿们吗?”魏玲顿了顿,又说:“现在最关键的是把羊毛衫卖掉,再找个事干干!儿子要上学,一家人要吃饭哩。”
第二天,魏玲早早起了床,借邻居家的三轮车把羊毛衫推到街上,用绳子一串,10元一件,沿街叫卖。那天,她一件也没有卖出去,因为南方的羊毛衫早已进人郑州市场,花色多样,并且质量也好,谁还会去要这种质量不好的羊毛衫呢?
深夜回到家里,魏玲也不吃饭,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屋里,躺在床上,眼泪叭嗒叭嗒往下掉。她心里真是委屈极了。
9岁的儿子魏小童不知什么时候推开了门,跪在床上,用小手抹着魏玲脸上的泪珠说:“妈妈,不哭了。我知道你下岗了,没有工资了,我今后不吃零食了,也不再乱花钱了。”
魏玲一把揽过儿子,号啕大哭起来:“儿子呀,下岗不是妈妈的错,你莫要怪妈妈。”
哭完,魏玲掏出身上仅有的5元钱,塞在了儿子的手中:“你今天不是要钱买作业本吗?儿子,家里再穷,也能供应你上学,你要好好学习!”十几天后,魏玲托亲找友,以5元每件的低价,把80件羊毛衫分给了众亲友,得到400元钱。用这钱,魏玲一家在郁闷之中过完了无滋无味的1993年春节。
摆摊卖布挣了350元
天渐渐暖和了,看着从南方北归的燕子,魏玲感到很恐慌。她寻思,必须尽快找个活干,养活自己和家人。但外出找了几天,她也没有找到活儿。
正在魏玲急得快要发疯时,在郑州一家印染厂工作的娘家弟弟从厂里赊来了700米黑条绒布匹,每米1元,让她拿到市场上卖,卖完了再给厂里钱。看着眼前这一大堆黑条绒布,魏玲眼都黑了,但这毕竟有事儿干了,比闲在家里强多了!
魏玲兜了一小包,来到附近的十八里河集市上卖,每米要价1。5元。由于是第一次做生意,魏玲害羞,恐怕碰到熟人,整整一上午都没敢抬头。中午,丈夫周建平给魏玲送饭时,见妻子那个样子,心如针扎一样。他请了半天假,帮妻子一起卖布。总算开了张,一下午夫妻二人卖了10米布,赚到5元钱。
星期天,郑州市东郊姚桥村有会(集市),魏玲和丈夫一起骑了两个小时的自行车,带着布去卖。谁料,一整天只卖了5米布,才赚了2。5元钱。回家的路上,天色已暗,中午只啃了一个凉馍的魏玲又累又饿,越想越气。实在骑不动了,她把自行车往路边一扔,坐在地上禁不住仰天大哭起来。丈夫劝不住就问:“哭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