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_范跑跑_词族的语言特征及其新闻传播-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010年6月
阅江学刊
YuejiangAcademic Journal
No。 3
Jun。 2010
·新闻与出版·
“范跑跑”词族的语言特征及其新闻传播效应
贾学鸿
(扬州大学;江苏扬州225002)
摘要:“中国主流报纸十大流行语”中;“范跑跑”、“躲猫猫”诞生于网络;热传于各种网络
媒体和传统媒体;并派生出一系列具有相似结构的新词形成了词族。它们的流行;有其语言的
内在因素;也有外在的传播机理。独特的词语构形形态和叠字修辞模式;构成了这一词族的语
言魅力;传播者心理的接近性和接受的定势效应;强化了该词族的舆论力量。在由网络舆论向
主流舆论的溢散过程中;“范跑跑”词族以其广泛的社会影响;证明了当下媒体舆论的价值。
关键词:“范跑跑”;语言特征;叠字辞格;传播效应
中图分类号:H15;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分类号:1674…7089(2010)03…0048…06
收稿日期:2010…02…10
基金项目:扬州大学教学改革项目“新闻采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作者简介:贾学鸿;女;河北涿州人;博士;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文
化传播研究。
  在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平面媒体
分中心、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
会、中国中文信息学会联合发布的年度“中国主流
报纸十大流行语”中;“范跑跑”、“躲猫猫”等词语
榜上有名。新闻流行语是指在主流媒体上迅速传
播、盛行一时的语词。它以丰富的信息量、广泛的
传播范围、深刻的社会内涵和强烈的时代特征;形
象有力地诠释了社会的热点和百姓的聚焦点;简
洁深入地勾勒出社会的发展轨迹和大众心理的微
妙变迁;成为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缩影。由于这
些流行语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性;有的媒体把它
们与美国作家宁波罗斯·比尔斯的《魔鬼辞典》联
系起来。“范跑跑”、“躲猫猫”等词语能迅速跻入
新闻流行语的行列;并派生出一系列与之特征相
似的新词形成词族;有词语本身的内在因素;也有
外在的传播机制。从汉语修辞和新闻传播两方面
对其流行性进行剖析;可以视为语言学与传播学
融合的一个切入口。
  一、“范跑跑”一词的由来及其语言特征
“范跑跑”一词的产生;与其说是范美忠本人
的实践创造;不如说是网络时代的产物。汶川地
震后;范美忠写了一篇博文《那一刻地动山摇———
“5·12”汶川地震亲历记》;文中说:“我是一个追
求自由与公正的人;却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
我的人!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
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
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5月22
日;此番洋洋洒洒的“坦白”出现在天涯论坛的网
页上。于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篇帖子迅速在
48贾学鸿:“范跑跑”词族的语言特征及其新闻传播效应
网上乃至传统媒体蔓延开来;并于当年6月4日
通过英国《卫报》的报道走向了世界。口诛笔伐
的网友们便赋予范美忠这个独特的绰号———“范
跑跑”。
“范跑跑”这个看似简单的词语;却在社会上
引起了较大思想震荡;从而使人们看到这一词语
旺盛的生命力与创造性。为探求其广泛流行的内
在机制;有必要分析一下它的语言结构特点。
首先;从词义看;“范跑跑”体现了词语语义
的高度概括性。“范”是姓氏;指代当事人范美
忠;“跑”突出了事件当事人的典型特征;强调他
“不顾学生安危而只管自己逃命”的具体行为;也
是他遭网友谴责的根本原因所在。“那一刻地动
山摇”的话语背景即使隐去;谁做了什么;授受者
也一目了然;词义简洁、准确、凝练、生动;同时反
映出汉语语言侧重形象思维的传统。其次;从词
语形式看;结构的独特性是其语义鲜明生动的深
层原因。“范跑跑”;由姓氏加动作组合而成;主
谓结构。而该词语最出彩的一点;是其中“跑跑”
二字的重叠运用。这一用法既属于汉语修辞中的
叠字辞格;也是汉语语法中词语的构形形态。
关于叠字;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其归
为“复叠”中的一类;即“把同一的字接二连三地
用在一起”;“紧相连接而意义也相等的;名叫叠
字”①。谭永祥又从美学角度对叠字下了定义:
“将形、音、义完全相同的两个字紧密相连地用在
一起;造成形式上的整齐、语感上的和谐或加强形
象的摹拟;这种修辞手法叫‘叠字’。”②跑;语法意
义为动词;词汇意义表示迅速前进的动作。“跑
跑”连用;符合修辞中的叠字用法;语音重复;节奏
鲜明;和谐悦耳;动作相连;把紧急状态下连续不
断跑动的状态摹写出来;范美忠当时慌忙逃命的
形貌被刻画得惟妙惟肖。同时;“跑跑”连用;又
是汉语语法中词语形态的一种;即构词形态。这
种构词形态;常常发生在动词、形容词的使用中;
是通过词语形式的重叠;使词义在程度上发生加
强或减弱的变化;而词语的根本词义和语法意义
不变。③对此;吴礼权认为修辞中的叠字辞格与汉
语语法中的重叠形式不是一回事。④其实;在“范
跑跑”一词中;这两种特性兼而有之;很难完全分
开。“跑”与“跑跑”都指快速前进的动作;都是动
词;区别是叠用后的“跑跑”;增加了口语语体色
彩;动作的庄重性减少;随意性增加;于是悠闲洒
脱的神态活灵活现。这种连续不断、神情却悠闲
洒脱的跑步姿态;与万分危急、世人皆悲的汶川特
大地震背景联系起来;显得多么滑稽、可恨。从
而;批判、嘲讽、无奈、搞笑、宣泄等复杂情感都频
频闪现;“范跑跑”词语本身的魅力也如花绽放。
  二、“范跑跑”在新闻报道中的衍生现象
“范跑跑”一词诞生后;便如雨后春笋;频繁
现于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报道中。据粗略统
计;截至2009年7月;《扬子晚报》关于“范跑跑”
的报道就有11次之多。伴随“范跑跑”一词的
“走红”;它的派生词也随即问世。于是;“范跑
跑”的一群亲缘词语相继登场:
郭跳跳:原名郭松民;在凤凰卫视《一虎一席
谈》节目中与范美忠辩论;恶语出口;激动异常;愤
怒离场。
赵光光:原名赵坤明;因拒绝受聘学校组织的
为汶川灾区捐款而得名。
朱抢抢:原名朱光兵;因抢注“5·12”域名被批
“发国难财”。
姚抄抄:指陷入“抄袭门”的高二学生姚牧云。
贾跑跑:原河南建业足球队主教练贾秀全因
执教上海申花队;并率申花队战胜建业队;被指
“不忠”。
洪溜溜:温州鹿城原区委书记杨湘洪国庆滞
留法国不归;被网友改编成官场小说《区委书
记》;改编网友自称:“我不是洪溜溜”。
山丹丹:崔永元在扬州大谈“口述历史”时;
将赵本山与宋丹丹合称“山丹丹”。
躲猫猫:云南省晋宁县看守所打死在押人员
郑荞明;却称在玩儿童游戏“躲猫猫”。
楼脆脆:上海闵行区莲花河畔景苑整楼倒塌。
楼晃晃:常州市一小区10幢楼患上“摇晃
49阅江学刊: 2010年第3期
症”。
楼薄薄:无锡一名星楼盘楼板比国家标准薄
一半。
楼多多:镇江檀香园小区开发商擅自更改图
纸; 16层楼多出28户。
以上16个词语;结构形式都与“范跑跑”相
似;可以说是“范跑跑”的派生词;姑且称之为“范
跑跑”词族。但是;“范跑跑”与这16个新词;并
非完全是“一个模子刻出”。从词汇学角度对这
一词族的结构和言语环境进行辨析;就会发现它
们显而易见的变化。
  (一)“范跑跑”词族结构的稳定与变异
《大众文艺》上一位署名东方的研究者认为;
“范跑跑”词族的构词方式与李宇明先生在《语法
研究录》中提出的“词语模”概念相符;即大多数
新词语产生都有一个现成的框架背景;这一框架
就像是造词模子;能批量产生新词语;并使其所产
生的词语形成词语簇。“词语模”包括模槽和模
标两部分;模槽指词语中的空位;模标指词语模中
不变的词。“范跑跑”一词中;模标是一个变化的
姓氏;模槽是一个重叠的动词;形成“姓+VV”的
造词模。⑤根据词语的语法属性总结出的“词语
模”概念;对阐述部分词语的产生机理是有帮助
的。上述16个词语中;约60%的符合这一说法;
如郭跳跳、姚抄抄等。但是也有近一半的词语不
完全符合“造词模”的说法。如洪溜溜;“洪”只是
名字中的一个字;不是姓氏;山丹丹;是赵本山与
宋丹丹名字的拼组;也无关姓氏;躲猫猫;是动词
加名词构成的儿童游戏名称;至于楼脆脆、楼晃
晃、楼薄薄、楼多多;其中的“楼”;是指居民小区
住宅;而后面的叠字词语;已经由动词转变成形容
词。不过;这些词语后面的叠字辞格却一致;说明
这一词族的形象色彩和丰富蕴涵才是人们偏爱的
重点。所以;单纯以语法框架来分析“范跑跑”词
族的产生;是不适合丰富多彩的语言现象的。它
的衍生;有对原词结构的模仿;也有对原词结构的
突破;体现出词语产生过程中的类推规律与变异
规律;是仿拟与创新的统一。
  (二)“范跑跑”语义的具体与抽象
抛开语法结构这一内在因素;结合具体的言
语环境来分析;就会发现“范跑跑”一词的语义也
不完全一致。比如《扬子晚报》上的八则报道:
《震时先逃;“范跑跑”饱受网友讥讽》(2008/
5/30);《砸“范跑跑”饭碗;涉嫌权力的滥用》
(2008/6/19);《抗震英模老师委婉批评“范跑
跑”》(2008/6/26);《指责“范跑跑”但别浪费范
美忠》(2008/12/24);《“问题官员”能复出;“范跑
跑”就不能吗》(2008/12/24);《北京学校无限期
推迟“范跑跑”上岗时间》(2008/12/29;转载《京
华时报》);《“范跑跑”复出将表演行为艺术拒绝
透露现任学校》(2009/7/11;转载《北京晨报》);
《“范跑跑”重返原学校教书》(2009/7/11;转成都
电台新闻广播)。
由这八则报道的题目看;用的都是“范跑跑”
的本义。“范跑跑”都是指范美忠本人;话语背景
都是他在汶川地震那一刻;置学生安危于不顾独
自逃到操场的事实;这是“范跑跑”一词的原始意
义。因为它概括事件简洁凝练、生动形象;受到媒
体编辑的青睐。读者一看到它注意力便被吸引;
马上由词到事展开联想。不过;随着“范跑跑”在
媒体上的流行;它的语义发生了变异;如2008年
12月30日《扬子晚报·扬子时评》栏目《开华学
校更该叫“跑跑”》一文;指责开华学校迫于社会
压力无限期推迟聘用范美忠;是借“范跑跑”炒
作;此处的“跑跑”截取该词的一部分;用的是逃
跑之义。2008年6月19日《扬子晚报》上《范巴
斯滕不当“范跑跑”》一文;讲的是欧洲杯中荷兰
队主帅不负众望战胜意大利队出线的事;与范美
忠毫无瓜葛;只是编辑借“范跑跑”这一热点吸引
受众而已;取的也是失败而逃的意思。随后;它的
语义由具体所指被抽象化。《扬子晚报》2008年6
月28日刊发了《师德规范修订引热议教育部称
与个别人无关》的短新闻;指出舆论将此举视为
“范跑跑”事件的连锁反映。这里;“范跑跑”就不
再是一个人;而是指代一个事件。而当“范跑跑”
成为学术界的研究对象时;它便被符号化;成了
50贾学鸿:“范跑跑”词族的语言特征及其新闻传播效应
“临阵脱逃”的标志;成为道德遭受谴责的象征。
如《“范跑跑”事件的媒介话语解析》(罗响。《成都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公共道德危机
的法律干预? ?从“范跑跑”事例说起》(冉思东。
《暨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6)、《从“范跑
跑事件”看法律与道德冲突》(王英烁。《法制与社
会》2009。 10)等等;短短一年半时间数十篇论文见
诸期刊;“范跑跑”被视为社会道德缺失现象;纷
纷从传播学、哲学、法学等多种角度进行批判与思
考;还由此展开了对社会体制的反思。
由此可见;“范跑跑”一词诞生时;由于特定
语境的限定;其语义是具体的;经过媒体的热传;
它的语义或向动词“跑”回归;或被抽象提升为象
征符号;或成为提高传播效应的工具;从而与本义
发生疏离。
  (三)“范跑跑”词族语境的拓展
在与“范跑跑”相关联的报道中;围绕汶川地
震以及范美忠个人行为进行评述的文章;多出现
在汶川地震发生不久。接下来随着“范跑跑”影
响力度的加大;它出现的领域便广泛起来;如《砸
“范跑跑”饭碗;涉嫌权力的滥用》一文;涉及法律
的公正性;《指责“范跑跑”但别浪费范美忠》;关
涉到道德审判与人权、人才问题;《“问题官员”能
复出;“范跑跑”就不能吗》直指政治体制和官场;
还有体育界、教育界等等。
“范跑跑”词族中的其余成员;除郭跳跳、赵
光光、朱抢抢与范美忠及汶川地震关系比较直接
外;其他词语则都来自不同语境。如周逃逃是对
娱乐圈名星醉酒驾车撞人后逃跑的调侃;姚抄抄
和魏替替;一个抄袭一个替考;反映出教育界的潜
在危机;山丹丹来自著名主持人的讲座;洪溜溜和
躲猫猫则暴露了官场和司法机关的腐败;楼脆脆、
楼晃晃、楼薄薄;构成房产建设市场的症候群。
通过以上归纳发现;“范跑跑”词族的应用领
域十分广泛;实际对象呈现多元化;但它们所指代
的事件却具有相似性;除山丹丹之外;大多是丑闻
或社会负面信息;这些名称是网民对社会事件所
做的高度概括;讽喻、贬斥、非理性的意味可见一
斑。透过语言现象;从这些小小词语的突然诞生、
迅速流行、悄悄转变甚至瞬间蒸发;可窥见现代社
会变化的迅速和网络对人类思想的影响。
  三、“范跑跑”词族的传播效应
所谓效应;泛指某个人物的言行或某种事物
的发生、发展在社会上所引起的反响和效果。“范
跑跑”词族的产生与流行;要归功于网络;而其独
特的构词模式和丰富的社会内涵;又推波助澜;使
自身的传播效果得以强化。
  (一)娱乐与批判融合的戏谑性
日本学者水越伸在其著作《数字媒介社会》
中谈到;媒介诞生过程中必然掺杂进游戏要素。
这里的“游戏”概念打破了媒介与人类的旧有关
系;是异化了的、经过重新编组后的行为事物。在
当今媒介中;网络曾被称为是继报刊、广播、电视
之后的“第四媒体”;它的创建与游戏的纠葛;应
另当别论;但它的诞生确实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
娱乐化倾向。2005年后;在网民数量中;为消遣
娱乐而上网者所占比例已经上升为第一位。网络
媒体娱乐化的主要原因在于网民结构的大众化;
网络初创时期少数技术精英的“游戏专利”已转
化为大众的消遣。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大众
与精英相比;更偏爱娱乐信息。⑦
“范跑跑”的叠字辞格是其娱乐特征的主要
表现。“跑跑”、“跳跳”、“抄抄”、“抢抢”等词语;
如单独使用;常出现在大人与孩童嬉戏交谈的言
语环境中;并且具有口语色彩;其消闲娱乐的属性
显而易见。然而;加上词首的姓氏或名词限定;其
言语背景就有了明确所指;“跳跳”形容的是电视
屏幕上面对大众情绪失控的嘉宾;“抄抄”说的是
文坛剽窃;“猫猫”、“溜溜”针对官场;“脆脆”、“薄
薄”等四个词语是指当下人们最关注的“问题住
房”。这些沉重严肃的言语背景;与闲散娱乐的词
语连在一起;不仅令人忍俊不禁;网民的复杂心态
也了然可见;有出自道德良心的讥讽与批判;有无
可奈何的玩世不恭与谐谑;有对传统媒体权力的
突破与挑战;也有网络舆论的浮夸与浅俗。凡此
51阅江学刊: 2010年第3期
种种;丰富的社会情态;都凝化在“N+VV”的词
语形式中;精确简洁;令人叹服!
  (二)心理效应的融合性
社会传播与社会心理关系密切;从心理学视
阈审视社会流行语;有益于挖掘其广泛流行背后
的深层心理机制。热生于网络的“范跑跑”词族;
凸显的是传播主体的接近性特征;也透视出传播
过程中的定势效应;是多重心理效应的融合。
1。接近效应(proximity effect)
心理学认为;当人们在某些方面特征相似时
就容易产生认知共识和情感共鸣。“范跑跑”词
族的产生;与中国网民主体结构有关。中国互联
网络信息中心(CNNIC)历次网络发展研究报告显
示;十几年来;中国网民群体迅速壮大;但35岁以
下青年人是绝对主力。他们生命活跃;感知敏锐;
想象丰富;创造力强;加上强烈的表现欲和叛逆性
格;是网络流行语最重要的缔造者和使用者。作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