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略决定成败(第二版)-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企业家大量地被淘汰出局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规律的力量是无穷的    
    规律的力量是无穷的,与经济规律相对抗,结局是很悲惨的。即使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也不乏这样血痛的教训。    
    董建华的名字如雷贯耳是在他当了“特首”之后,在此之前,孤陋寡闻的年轻人不会知道董建华是何许人,而董建华的父亲董浩云则更是鲜为人知了。提起船王,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包玉刚,绝不会与董浩云或董建华联系在一起。但是,我们怎能想到,董浩云曾经是比包玉刚出道更早、名气更大的世界级华人船王。对一条经济规律的不同判断和应对策略,使两人的船王地位发生了戏剧性的大变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世界航运业盛极而衰,世界级船王董浩云没有看清这一形势,他被繁荣的假象所迷惑,逆流而上,增加投资,大肆扩张船队,正是在这时,他还向日本订造了世界上第一大的超级油轮,一心要巩固他的世界船王地位。而包玉刚则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便决定激流勇退,上岸分散经营了,终于于一九八О年和一九八五年两次由女婿吴光正成功收购老牌英资“九龙仓”和英资“四大行”之一的“会德丰”,以创造世界经济史上商战经典的方式,完成了战略性转移。    
    结果果然好景不长,八十年代开始,全球航运业出现了全行业的不景气,董氏家族陷入了几乎是全军覆没的困境,当此之时,董建华临危赴任,他卧薪尝胆,历经长达八年的大手笔债务重组,得到汇丰银行38亿港元贷款和霍英东11亿港币的援助,才使董氏集团起死回生,董建华也因此在香港商界名声大振。但是,经此挫折,董氏家族已元气大伤,董浩云与包玉刚的船王地位出现了极大的变化:包玉刚连年位居香港十大富豪之列,按其家族的市值计算,一九九四年名列香港十大富豪第六名,总值为154亿港币,一九九五年名列第七位,总值132亿港币。其旗下的香港上市公司“会德丰”、“九龙仓”等,总市值近千亿港币,若再加上其他方面的财富,家产更是惊人。而董建华的身家“东方海外”的总市值约24亿港元,只有包玉刚的一个零头了。    
    战略性错误铸定之后,想用细节来改变命运,挽回败局是很难的。如三株、五0五、太阳神、飞龙等等企业迄今还回天无力。    
    


第三部分:错误的战略导致一代中国企业全军覆没正确的战略使企业长盛不衰

    正确的战略使企业长盛不衰    
    联想、海尔等一批企业的成功也是源于其正确的战略——稳健型的战略在高潮期虽然失去了扩张的机会,但是在低潮期却避免了失败。    
    在经济高潮盛极之时不能继续采取扩张型发展战略,是因为经济高潮很快就将盛极而衰;那么相反,当经济低潮持续已久之后显露转盛迹象之时也不应该继续采取经济低潮期的收缩战略,此时采取适当扩张的发展战略乃明智之举。到二十世纪末,中国经济显然已经处在了后一时期,这时若继续采取收缩战略将会犯下另一个战略性错误,丧失发展的良机,从这个意义上讲,哈医药广告所显露出来的扩张型发展战略适逢其时,就方向而言是完全正确的高明之举。但是,哈医药“关起门来闹革命”,说明它自己并没有这样清晰的发展战略意识,它是“摸”对了,就像我们第一代民营企业也曾经“摸”对过一样,不排除今后犯错失败的可能性,但是,今后的犯错失败会有其它原因导致,不能反过来追究说是今天这种战略的错。哈医药现在是走对了,但要想在今后也保持正确,不犯战略性错误,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成为关键,而哈医药自己对此并无清醒的认识,恐难担此重任。为哈医药计,请明白人为其指点迷津,聘请发展战略顾问,实为上策。    
    无论成败,都不是广告对错那么简单,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如此,哈医药也是这样。    
    哈医药本无所谓“现象”,哈医药之所以成为一种“现象”,完全是基于这样一种社会背景和认识论误区: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中的“佼佼者”南德、巨人、三株、505、太阳神、沈阳飞龙、爱多以及秦池、厦新等广告“标王”纷纷衰落,已成昔日黄花,而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广告大户、宣传造势大户,有的还是“标王”;于是人们自然而然地认为,它们之所以不约而同地败落,都是广告惹的祸,“标王”惹的祸,这几乎成了全社会的一种共识——从学术界到企业界到广告界到新闻媒介到政府部门到一般社会公众普遍地都持这种观点,作为这种社会共识的表现,那就是一个时期以来,企业不敢再大声张扬,不敢大做广告,新闻媒介宣扬低调,中央电视台取消了“标王”,国家工商部门对企业广告作出了限制性的规定,社会公众对炒作新闻、制造轰动效应嗤之以鼻,连整天靠广告吃饭的广告界也对广告“标王” 口诛笔伐,冷嘲热讽……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哈医药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逆飚飞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实在令人摸不着头脑:要知道哈医药干部职工以万计,不至于个个都是“傻瓜”,聪明人偏要去做明摆着的“傻事”,而且一意孤行,任凭笑骂,百劝不回,这种“现象”真让人“看不懂”——“哈医药是一个谜”、“一个待解的谜”。而哈医药自己也并没有一条清晰的思路和一个明确的说法,它只是从广告获得利润增长的实惠中认定了这样做是对的,便不管外界怎样指责,关起门来闹革命——哈医药对新闻记者们紧闭了它的大门,以沉默的方式回答部分媒体的“哈药秦池论”。沉默,使这个谜显得更加扑朔迷离。好事者幸灾乐祸,等着看哈医药步南德、巨人、三株、505、太阳神、沈阳飞龙、爱多、秦池、厦新的后尘绝尘而去的好戏,好心者则耽心哈医药重蹈它们的覆辙:“哈医药,仿佛标王又来了”,“哈医药将成为秦池第二、厦新第三、重蹈沈阳飞龙的覆辙”。既然哈医药的所谓“现象”是基于对中国民营企业衰落原因的上述认识而引发出来的自然推断,那么,这里问题的关键不是“哈医药现象”怎么看,问题的关键仍然是中国民营企业为什么衰落,弄清了中国民营企业为什么衰落的问题,“哈医药现象”也就不言而喻、“哈医药之谜”也就真相大白了。    
    “沉舟侧畔千帆过”,在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折戟沉沙、纷纷衰落的废墟上,第二代民营企业正在悄然崛起。虽然第二代民营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和企业家的整体素质与第一代已不可同日而语,但第二代民营企业能否长盛不衰,关键也在于战略问题。“吸取”第一代民营企业整体衰落的“教训”,第二代民营企业家们普遍地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谨慎”和“理性”,但是这种“谨慎”和“理性”并不是基于清醒的战略,这从他们对“哈医药”、“脑白金”等现象的议论纷纷和“看不懂”中可见一斑。他们从第一代民营企业的衰落中并没有吸取到真正的战略性失误的教训,只是注意到了一些表象。仅有这样的意识,第二代民营企业也难保长久地立于不败。这不,网络公司的风起云涌和潮起潮落已经对此作了一个很好的诠释。    
    任何产业都有它的产业周期,一个国家和整个世界经济也有它们的经济周期,历史性机会必然会有成为历史的时候,这些都是基本的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不能违背的,违背了经济规律就会犯战略性错误,一个战略性的错误就会导致全军覆没。董浩云当年所犯的正是这样的错误,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所犯的也是这样的错误,错误的根源则在于他们缺乏把握和驾驭经济规律的哲学素养和能力。做小生意凭经验,中等生意用各种部门科学,做大生意就要靠哲学了,否则,只要你还没有离开生意场,无论有多少钱都不是你的,怎么上去还会怎么下来。早期在中国股市里出现的富豪们几乎都已被消灭了,如果史玉柱、牟其中他们去炒股,必定也会在牛市里大发横财,又在熊市里赔得血本无归,赚到的可能只是潇洒走一回。    
    不怕赚钱少,就怕赔钱多,要想赚钱,先得学会怎样规避风险。愿意东山再起、不想重蹈覆辙的第一代民营企业家们和想立于不败之地的第二代民营企业家们,请你们在上路之前心中先装一条经济走势的曲线,然后克服非理性的贪欲,再记住:什么时候都不要“满仓”,手中要始终握有资金,而且手里的资金要随经济形势的增长而增加,经济形势的下降而减少,因为高潮太高了,往往是个巨大的陷阱、致命的诱惑,最好清仓离场,把钱紧紧地抓在手里;低潮太低之时,常常潜伏着巨大商机,正是趁低吸纳,大举进攻的投资好时机。你们可千万不要做反了,那些衰落中的民营企业正是做反了,到二十世纪末恰是投资的良机,但他们手里已经没钱了。    
    真传一句话,假传一本书,一部经济哲学,说白了就是上面这几句话。话已经说得不能再白了,如果你还不得要领,说句打趣的话,把我的文章放在案头,时时提醒自己,或者请我当你的战略顾问,不失为是一个好的笨办法,笨的好办法。    
    对大变革时代的历史性没有清醒的认识,把历史性机遇永恒化,由此导致的发展战略的失误,这才是中国民营企业纷纷衰落的根本原因。    
    ——何学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