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97-止园医话-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如黑油状物之粪便,病势大见轻减,当日服阿斯比林,(西药方)体温亦下降,因而能进稀粥一杯。

第二方午前八点服一次,午后八点服一次。

生大黄一钱枳实一钱芒硝一钱生地四钱寸冬二钱元参二钱丹皮三钱煎妥分二次早晚分服,服下后,退热最为显著,病热更减轻。

西药方此方服中药时,每日服之,约三日。

阿斯比林0。1~0。3克(一包,于发高热时服下,约在午后三点钟此药分量太轻,以病者已衰弱,恐其副作用发汗太大,致心脏有险,故用此小量。此时若用硫规,则多无效,此经验若干年始知之,谨以告知读者。(硫规虽无发汗之副作用,而不适用于此等热)服前中西药方均大效,病约五、六日,即渐向愈,此后所服药品,不过西药中之稀盐酸、橙皮酊等之清凉药,及中药内之生地露、银花露等轻清之品,而阿斯比林亦于热度微高时,给予0。1~0。2克一包服下,(约三、四日或间日服之)如此调理约二十余日;病已痊愈。

此症初起,中药有大效,西药绝无效。阿斯比林等至第二、三期,纯恃中药无特效,例如大黄、芒硝、生地、元参、丹皮等纯用西药例如甘汞、硫苦、阿比、安比、撒曹、硫规等亦无特效。余不知经过若干人之实验,而确知此症用药之时机,及适用中或西之药品,有时绝对无效,例如伤寒初得之用阿比等有时中西药相得益彰。例如二,三期,早晚服中药之泻下药,中间与以一包或二包之阿比。并能确知中西药虽系同一作用,而各有所宜,例如西药之甘汞,硫苦对于伤寒绝不如中药之大黄、芒硝。

此症中西医之治法,分之均易酿成重症。西医开首既无治法,对二、三期应用之泻下药,又缺乏滋养津液之品以佐之,故西医对于此症,亦只有听其演变。中医治此症,本有良方,惟古书立沦,似深奥而实朦胧,而又杂以不适用之各药,减其良药之效用,误人太甚,中药对二、三期之伤寒,又缺乏退热之灵验,是以不可尽信古书也。所以中医对此症,有各种不治之症矣,例如所谓坏病及种种定为不治之死证。西医对本病之预后,亦有种种不良之规定,(例如合并肠出血、脑膜炎、肺炎、肠穿孔及热度过高,脉搏反软少之类。)则中西医对于此症之治疗,均有缺点,叼想而知。余虽不敢谓中西医药,相机参用,必能使此症百治百愈。然确实知此症发生后,所以演变至于极重之时期者,强半由于中药古方巾之一部分太支离,西药中之一部分,根本对此症无大效.因而延误而成,中西医药,各有短长,则敢断言。以此症每逢冬季,最易流行,兵营中更易感染。余任第五镇军医长八年之久,成绩考试,辄冠全镇军医官长,即以此症成绩为多,曩者伴侣,仍有存者,当能证余言也。余治疗此症,何止千百,历将中西医药,反复比较试验,确知此症中医之传经说,西医之待期说,强半由于初起及经过中,治疗医药之不适合,因而酿成较重之症象,绝非本病之漫无治法,必须听其自然之谓,用特郑重记载,学者不可不注重实际,自囿于一偏之见也。佘岂敢自作聪明,反对古人,反对科学,然心所谓危,不忍不大声疾呼,以告学者。一得之愚,或有补于未来之医术,望知我者谅此苦衷也。西药巾之预防注射,最有特效,不可不知,(伤寒预防浆苗等)又甘汞——药,西医对此症甚推重之,比较有效,特并识之。

附录最近反证医验一则.张绍周前绥靖公署副官处书记官,年五十六岁。清苑县东关人,于民国二十六年七月,患温病,头痛、身热、身痛、呕逆、舌苔白、不恶寒。此不恶寒三字,系温病征象须注意。余接·诊时,先经该署西医官诊治,服药四日,未见效,热度甚高。医官认为肠热重症,窒扶斯症嘱其迷住医院,以免传染。此症并未认错,隔离更属当然,阅者不可误解。但西医谓伤寒,温病均为肠热症,不无可议,此则希望西医之有改进思想者,加之意也。嗣延余诊治,经诊断为温症,除上列症均有外,右脉洪数左脉亦大。肺胃初热,仅与以甘汞锭二片每片含量0。2克(第一日)嘱其即服。嗣即大解一次,隔八小时,再服中药,桑叶、丹皮、连翘、银花、菊花、豆豉、薄荷等药,连进二剂。第二日煎服一剂,分三次服。第三日豁然起床,病已痊愈。此症若纯以西药治之,必成肠窒扶斯重症,并无可疑,但在此季节七月病象、脉象,极易认定,即中医所称之温症。然若投以中药治伤寒之麻黄桂枝等汤,不但不能治病,且必加重。若投以西药之安基比林等则暂时解热,而呕逆更加。渐入内矣投以甘汞,以内撤其热。实可有效,但其表热不退,病变仍可演进以渐至于肠出血等等之危笃重症,此所以不得不有待期疗法之说矣。且甘汞亦不可屡服。故中医遇此症若误用一部分之伤寒药,桂枝亦在内,不可不注意必致贻误病机。此症若不在冬月,似不致误认。西医认症极确实,然其缺点,在西药之不能完全适用。设使此症用安比退热,用甘汞泻下,理想中似甚得法,然绝无大效,一试便知,勿庸辞费。中药治此症,特别有效,不必需用甘汞,余以张君呕逆太甚,用中药疏通,恐其呕吐,(汤剂缺点,故以甘汞锭以代中药。所虑者,中医谬于虚伪之古说,自作玄深沉晦之谈,以误人命耳。此症与伤寒,究其极必皆肠热,西医以其病原菌相同,故将伤寒,温病认定为一病,确实不误,不可不信,然中医对此::症之治法,绝然不同,且均特效,则西医不知也。

以上所列张君医验,以余视之,原无列入本编之价值,然借此一症,与前列薛君之伤寒病对照,则颇有趣,以绥署医官等,皆老资格之西医,其认症断无错误,治疗用药,更属精当,然对此症治疗,所得结果,何以与余不同乎?正以见彼此认症同治法同,惟药物一项,中西各异,有适有不适耳。此余详列此条之本旨,可见中西医药,实有互相救济之场合,有合并研究之必要,中西医者,如欲增长学问,切不可分道扬镳,自居于登峰造极之列也。

温病(二)温病中医论温病与伤寒,分辨最清,中药治温病,更属奇效,可称百试百验。所虑者,误将此症认为伤寒则大左矣,西医根本即将伤寒、温病,认为一病,故其治法远不逮中医也。(除预防注射法)(原因)西医谓肠窒扶斯病菌,为本症之原因,信然。但中医气候之说,风、寒、暑、湿、燥、火,亦此症诱因之最可信者。

盖此症根本致病之由,即体内及肠内先有不清洁之微生物或气体,潜伏日久,因而致全身血液,受其影响。肺之功用在呼吸空气,变更血液,是以此脏直接先见病状,参照肺循环及皮肤呼吸各条蔓延而至胃肠,发现病变。中医所谓某种热例如暑、湿等内伏,与西医病原菌之说吻合,又云温邪由口鼻而入,则是本病诱因,亦与西医空气传染之义同。兹分一般诱因与个人诱因说明之。

1。一般诱因,诱因者,人体内早有此病隐伏,因遇某种机会,致病象得以形成是也。例如肺结核患者,早有结核菌潜伏肺脏,然其人体格尚强壮,足以抵抗病菌,因而该病菌不能发展,不见症状,一旦过劳,或偶因感冒咳嗽,失治日久,渐渐酿成肺痨,因而病重,此感冒即为诱因。温病之一般诱因,不外气候之剧烈变动,例如天气忽寒忽暖,余可类推。及不洁空气之吸入,所谓秽浊之气,自口鼻而入之类,最为的确。均可使吾入感受不适。设使感受者,体内清洁,气血顺调,则一时虽觉不适,不久即复健康,或竟完全不受外界影响,毫无病状。反之,则立时可以感觉疾患,多数感染,十之八九,不能避免,病状大略相同,再多则戍瘟疫之类,此一般共同之诱因也。

2。个人诱因,此则由于一个人之环境,或不慎而诱起本症之谓。例如冬口室内温度过高,或常在不洁空气中工作,或饮食不洁,或身体过弱之类。此种诱因,只限于某种人,始有酿成温症之可能,大多数人绝不感染。中医所谓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云云,即指此类而言,并无何种奥妙之处,不可混入玄说此个人之诱因也。此症在冬季最易与伤寒误认,(非冬季,伤寒症绝少,然冬季温病亦有之,医者必注意此时是否气候有大变动,是否有温症流行。再证之病象、脉象与经验,细心体认,当能分辨。

严冬之季,最宜注意,初起倘有误认,服药必见病加,(例如温病初起,认为伤寒,与以麻黄、桂枝,表证不但不解,反而内外大热.口鼻出血之类,或伤寒初起;认为温病,与以清凉解叽之品,恶寒更甚,表证加重,脉更紧细之类)必须及早反转治法,万不可偏执己见,误人性命,初学医者。戒之戒之。

(症候)温病症候亦可分为三期说明之。注意三期字样系以病之轻重言,不以深浅言也。

第一期中医所谓上焦症头痛或晕、有微恶风寒者.亦有否者。身热、午后更甚,此与伤寒初起.最易分辨之点,纵或发热,轻重不同,但多少总有发热证象,伤寒初起则否。口渴、初起或有或无自汗、或有或无咳嗽、多有脉洪大、右手尤显明,但初起亦有脉象微大者,然绝无伤寒之紧弦等咏也。胸闷不食、呕多剧烈、此症大多数头痛极甚,而不恶寒,此与伤寒不同之点,且绝无鼻塞声重者,亦与伤寒不问,若在伤寒症,头痛极甚,则未有不恶寒者,惟呕恶症,伤寒为甚,初起之时,若以种种症象辨之,此呕症亦不致与伤寒误认也。鼻干、舌苔多薄白、或无身痛或酸,此为必有之症,既不恶寒而身痛或酸,更易知其为温症矣。此温病初起之症候也。温病恶寒头痛身痛甚者,亦必酌量于清解药中稍加解表之药,例如防风、荆芥等,但不得与伤寒症相混,而误用麻、桂、羌活、细辛等药也。

第二期约在五、六日之后,所谓中焦症也。身热更甚、因第一期即身热,神昏谵语、呕千呕哕、或厥逆舌蹇若短面赤目朦、或头面肿、舌苔厚腻而黄、或干裂、或有黑芒刺、咽痛、口渴欲冷饮、腮肿、或关节肿、各症不必皆具但有一二者多。耳聋、此症温病最多,第二期多实邪、第三期则虚邪,不可相混也。鼻衄、腹痛、腹硬满,大便闭,或下利小便短赤、或有沉锭白粉样或小便闭、咏多沉数有力、亦有沉弦而紧小者或洪大而数、身痛、有腿足肿者或咳喘、心烦、或发黄,或发斑疹、凡或字即不一定之词,不可认为各症—…并皆发也,发疹即西医所称发疹窒扶斯。甚则厥逆更甚、通体皆凉、神昏气喘、痞闷烦躁,斑疹并发症,应列于温病内,则治法自无错误。西医既合伤寒温病为一症,统名曰肠窒扶斯,故有发疹窒扶斯之名。余既认定伤寒与温病,确系两病,故将斑疹列入此类也。陷于危笃矣。此期以不大便,或大小便有异状,腹坚硬而痛为断。

第三期约在八、九日或十余日之后,所谓逆传膻中,此时脉多不实,可为明征。故只宜开宣,不宜攻下,若脉见实,则邪在肠,所谓邪入下焦实证,当泻下矣。此期之初,强半由于积热太甚,治疗失当,延误日久而成,其现象率成逆症,约分三项:1。应下不下,温病一见肠热征兆,例如腹痛、小便短赤、或白而浊如米泔水样、大便干燥、或大便少而不爽、或泻极臭之稀屎、或肠鸣、或展转矢气、俗称之屁再证以潮热、口干、或臭舌苔黄.脉实数等症。不必皆具总宜视其病情,此四字最宜细恩,此时必有其他兼症(例如头痛),医者必细察之而后加泻药,于其他药中与之,或缓下或峻下,均宜斟酌尽善,以赴病机也。

及早用泻药下之,温症最忌滥用泻药,认定宜下方用之,不可轻试。凡逆传内闭,多由于此。慎之慎之。失此不下,肠内腐败物(菌)已被吸收,全身血液受其影响。肠热愈甚,渐渐发现第三期之危症。例如下利脓血、四肢厥逆、其则全体皆凉烦躁神昏、痉厥舌短、目合、寻衣摸床状其危也或呕逆不止、滴水皆吐或脉症相反、例如症虽大热,而脉反细小,甚则脉闭。或干热不息、稽留脉现结代、心脏有停止之虞或喘促自汗、或战汗不出,参看前论战汗皆危症也。以上诸症虽危.多属有余实证,应注意。

2.误下,此时期病者体力,因不胜药力屡屡攻伐肠胃,长期消耗,精神气血均已馅于衰弱,毫无滋养及恢复健康之能力。本病毒害,此时早已转变,绝无毒热暴烈之实质的作用,所余者,不过只有残颓不振之余气,与夫稀薄低温之弱血,实邪已退,虚象完成,故此时患者之脉,多现细微或虚数,面色苍白、不腹痛、便溏或下利清谷、或稀水甚或一日数次泄泻、完谷下化小便清白、神衰此与上节不同欲眠,不思饮食、口气寒凉、四肢寒凉、此与上节厥逆不同心中怔忡、此是烦躁之反面或暮热晨凉、自汗盗汗、时时欲脱、或皮肤甲错而干热、此二字宜特别注意、此虚热也。或口燥咽干、津液短也头重头晕、皆虚象或冷汗出、眠时目不能尽合、咳嗽痰喘、有因而诱起帅结核者神气淹淹、衰弱已极。以上诸症,皆属不足,但阳虚阴虚(参看专条),须分清楚,不可慨以虚字含混治之。

3.误治,此由于病势前进中,或误信偏方,或误于医药,当解肌取微汗而不解肌,或病重药轻,或不当下而妄下,或苦降太早,或偏信某医、延误病机(参看医验,以致表里气血,均为邪扰。医者见其头痛、寒热,呕逆、谵语、狂躁、厥逆等症,纷纭杂陈,再误用发散升散之药,例如柴胡或温邪尚在气分过用苦降及消导之药,或过用泻药误下,攻伐无过致令温邪羁滞日久津液劫烁,邪热胶滞膻中,此二字应注意渐渐酿成内闭、外脱之险象。所谓内闭者,温热之邪,日久不解,弥漫胸际,无形无质,清窍蒙蔽,故脉不实,应注意神昏烦躁、痪疚不寐、甚则发狂痉厥、目吊胸挺、角弓反张、舌短脉闭,此种症象,危险已极。此症因温邪由气分入血分,胶滞绵延,不在肠胃是以发散泻下均非所宜。温病死于此阶段者极多,应格外注意也。

(治法)温病治法,与伤寒治法迥异。而在第一期之治法,更与伤寒绝对不同,理论亦异若以伤寒第一期所谓太阳表证发汗之药,例如麻黄、桂枝、羌活、细辛等类,施之于温病之表证,不但无效,必致病势加剧。盖温病第一期初得虽亦多有多有二字应注意,盖此症不必尽有此病象也。恶寒、头痛、身痛等,类似伤寒之表证,然其内热先伏,此种表证,不过外为气候诱因,气候变动异常,所谓风、寒、暑、湿、燥、火之类六气之说,只作如是解,不可太粘滞,人当过劳之时,尤易感染时邪,亦为诱因之一,此义与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之说,亦隐隐相通,医者读书,须心领意会,不可拘泥文字。以致发动内蕴之热。其表证,直可谓之副症,以温症先有内热,则宜以内热为本病。万不可视同伤寒之表证病理。寒伤于外,治不得法,体温不能放散调节,因而郁为内热。(参看伤寒条)故温病唯一治法,初得之时,人手即须注重内热二字。此第一期之内热,指肺热言,指气分言,稍久至第二期、三期,则指心包络(膻中)及血分、胃与肠言之。中医分辨颇精详,可以参考,但不可信其太玄虚者。然初得之时,若兼有表证,例如恶寒身痛只治内热绝难收效。若稍有类似之表证,不论何季总宜于清轻芳香解热药中,例如连翘,金银花,桑叶、菊花、竹叶、夏枯草、佩蓝叶、鲜茅根之类。加入清凉发散药品。例如葛根,芥穗、防风、薄荷、白芷、藿香之类。使其外来之邪,即诱闽,例如偶感风寒、秽气。先自解散,取微汗内蕴之热,此时但肺热,肠胃尚未大热,应注意,同时亦渐因清扬宣透而随之渐渐蒸发以去,此时内热,可作热气二字解,自知秽浊气感之理。自然表里双清,约二、三剂即愈绝不致演成第三期之肠热及内闭之重症。中医芳香去秽之说,最为可倍,中医谓肺之呼吸,感受秽浊及各种不正之气,因而病温。是以上焦气分先病,(参阅肺循环条)论极精当,但此秽浊二字,亦不可太拘泥。例如南中深山,桂花落后,郁霉蒸发,气味芬芳,香闻十里,闽粤山中,尤多此气,土人渭之佳花瘴。凡感受此气,立时头疼发热,其症与温病无异,所谓山岚瘴气,即指此类。故余以为此症所称秽浊之气,不可作臭气解,凡不正之气(六气)皆包括也。故芳香轻散清凉药品,均极有效。西药中之芳香调味药绝无效,不可误解芳香二字。盖此种药品,不仅利用药之芳香,且必兼有轻扬、——煮即沸清凉两功用者,方为妙用,若只知芳香二字,则误人矣。又中医书内有用桂枝汤治初起恶寒之温症者,此药决不可用,兹特表而出之,以免贻害病人也。此从历试而知,绝非臆断。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