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393-打赢信息化战争-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伊拉克战争使人们大饱眼福,全球电视首次直播真实的战场和战争,美军长驱直入,势不可挡,伊军节节败退,溃不成军,25天激战之后,共和国卫队神秘消失,美军兵不血刃占了巴格达。“看不懂的战争给人们留下了一个个难解的谜团。针对萨达姆的战争结束了,但伊拉克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游击战和巷战却刚刚开始”。    
    当时我面对摄像机的这番感言因为美军的长驱直入而受到不少网友和观众的炮轰,许多专家也认为我的观念过于陈旧。战后一年的伊拉克,我们看到了什么?刚刚推翻了独裁者却又迎来了占领军的伊拉克战乱不止,战后重建没有进展,美国西方式的民主自由不但没有实现,侵犯人权的虐俘事件却屡屡发生。一场遍及伊拉克全境的反抗侵略、反抗占领、争取民族自决、自立和自治的斗争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以美军强大的军事实力,推翻萨达姆政权,占领伊拉克领土,还是很容易做到的,这是一    
    场没有悬念的战争。但是要想征服民心士气,长期统治和控制伊拉克却是不可能的。”    
    一年前的这些分析和预测如今已经全部被事实所证明。我们究竟该如何评价这场战争?伊拉克战争是第三场信息化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信息化武    
    器装备成为打赢战争的关键性要素,拥有信息化武器装备的一方能够轻易地控制战场,在很大程度上还能够决定战争的胜负。信息化战争形态虽然与以往的传统战争形态有很大的不同,但战争的本质和规律没有变。信息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武器装备的作战运用促使编制体制和作战样式产生变化,最终推动军事理论和战争形态的创新和发展。这些发展和变化其实并不是信息化时代所特有的东西,任何战争形态都会发生这样的规律性军事变革,所不同的是信息时代变革的节奏更快、效能更高罢了。    
    不论是冷兵器战争、热兵器战争,还是机械化战争和信息化战争,战争的三个基本规律不变:一是弱肉强食。落后就意味着挨打,弱者总是被强者欺负,软弱者经常沦为强胜者的盘中餐;二是强者为王。拥有强大军事实力和先进武器装备的一方,总能把握先机,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胜利,并攫取更多的利益,从而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三是反败为胜。弱小国家和民族,虽然武器装备落后,但依托本土作战,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以星星之火积聚成燎原之势,积小胜为大胜,最终获得反侵略战争的全面胜利。在信息化战争的进程中,人民战争理论渐行渐远。“不怕中国军队现代化,就怕中国军队毛泽东化”,说到底,侵略者最怕的不是几件先进武器装备,而是人民战争的思想武器;不是从美英和苏俄那里克隆的舶来品,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军事变革和军队信息化建设。打赢战争是军队的神圣职责,没有哪支军队是为打败仗而存在的。什么都可以重复,什么都可以尝试,惟独战争是个例外。小国失败不起,大国更经不起失败,因为一场战争的失败将意味着一个政权的倒台和一个国家的沦亡。胜利属于上一场战争,如何打赢下一场战争,还要从头做起。中国已经几十年没有打仗,传统战争离我们远去,要想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我们不仅缺实践、少武器,更重要的是缺思想、少观念。近十年来,作者已出版了一千多万字的十多部著作向读者连续讲述了新军事变革、信息化军队和信息化战争的理论知识。    
    《打赢信息化战争》这本书从战争形态的历史变革切入,揭示了历代战争的特点和规律,最终以信息化战争为聚焦点,为读者描绘出信息化战争的全景图像,揭示出信息化战争的基本规律和特征。要想掌握未来,就必须了解未来;要想赢得未来,就必须把握来。如果说过去的战争是体能和机械能的对抗,那么未来的战争则是信息和网络的较量,智能和知识在未来交战中将发    
    挥关键性作用。《打赢信息化战争》一书为你提供了有关信息化战争的足够的信息、知识和智慧,在这个学习型社会中,我想它会成为你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一块敲门砖。位卑未敢忘忧国。    
    战场是 “生死之地”, 战争是 “存亡道”, 故而国人皆应察之、 忧之、 关心之!作者愿与读者一道, 共同研究和实践信息化军队建设和信息化战争准备的    
    伟大使命, 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新军事变革, 为建设一支现代化的、 强大的文明之师、 正义之师而奋斗。作  者    
    


第一篇 信息化时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

    按照托夫勒的观点,第三次浪潮是信息革命,大约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其代表性象征为“计算机”,主要以信息技术为主体,重点是创造和开发知识。随着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的衰落,人类社会正在向信息时代过渡,跨进第三次浪潮文明,其社会形态是由工业社会发展到信息社会。第三次浪潮的信息社会与前两次浪潮的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最大的区别,就是不再以体能和机械能为主,而是以智能为主。由大机器、大工业和大量人员所从事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方式不再是主流,而第三产业即服务性产业将明显增加,信息类无形产业将成为关键资源,有力气但未受过教育或受教育较少的人将面临失业。拥有信息和知识的国家将是富有的国家,这样的富国将与信息贫穷落后的国家分道扬镳。国旗、军队和货币是第二次浪潮国家的象征和主权的标志,第三次浪潮的全球化趋势将打破这类国家主权模式和封闭状态,信息一体化将使国家之间传统的国界概念逐步淡漠。托夫勒认为,目前还没有一个国家进入真正的信息社会,世界正处于新旧时代的交替之中,信息时代已经出现,但工业社会的规模经济还存在,没落的体力劳动和先进的脑力劳动共存。    
    信息时代军事装备的发展历程,在时段划分上,可从20世纪中叶开始,主要标志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群,以及以计算机、网络、航天和电子装备为代表的信息化装备。军事装备在动力形式、作战平台和主战武器等方面基本上沿袭着工业时代军事装备的主流特征,最大的不同点有两个:一是通过新研和改装,使军事装备具备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和信息化能力;二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中心,通过军事装备之间的无缝连接,构建起庞大的信息化网络,最终形成一个C4ISR的信息化体系,使军事装备从工业时代的平台为中心转向信息时代的网络为中心。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    
    100多年前,当帝国主义者在五大洲游荡的时候,他们贪婪地为争夺劳力、资源、土地、城池而展开了血腥的搏斗,战火烧遍全球,数亿人惨死于战乱之中。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人们在津津有味地研究杀人和怎样制造更多、更快灭绝人寰的武器,机枪、坦克、潜艇、飞机、航母、原子弹、氢弹、导弹等一个比一个更为先进的武器被发明创造出来,大工业流水生产线又为更大规模的战争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战争由此不断花样翻新,从世界大战、核大战、全面常规战争发展到局部战争、低强度冲突和非军事行动,人类似乎变得更有理智,战争这匹野马好像被带上了嚼子,更加驯服和听话……    
    战争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怪胎,它在破坏资源、毁灭人类的同时,却又推动着历史的进程。5000多年来,人类经历了数万次战争,几乎没有哪个时代、哪个地域没有遭受过战争的蹂躏;几乎没有哪一代人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洗礼。战争的硝烟此起彼伏,漫延的战火烧遍了整个世界。历史在战火中前进,人类在战火中残存。人们希望和平,因为和平有利于整个人类。    
    战争就是这样的残酷无情。战后40多年来,核战争的阴云一直笼罩着世界,人们提心吊胆,总认为有这么一天,整个地球要被全部毁灭,人类因此而不复存在。然而,核大战出人意料地得到了抑制,局部常规战争却此起彼伏,连年不断。20世纪50年代以后, 爆发了为期3年的朝鲜战争和长达14年之久的越南战争;70年代以后,又因苏联入侵阿富汗爆发了长达8年的战争;80年代,两伊激战8年之久;90年代初又爆发了规模较大的海湾战争……20世纪的战火,从欧洲战场烧到了中东、东南亚、中美洲和非洲全境,侵略者雄心勃勃,但最终不仅一无所获,反而人财两空,危机重重。“战则两伤,和则两利”,争为下、和为上的公理已逐渐为世人所共认。    
    20世纪80年代,是人类从战争走向和平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个千年之交、百年相汇的重要时刻,人们正在精心构造一个光辉灿烂、和平安宁的21世纪。裁军、撤军和军控取得重大进展,熊熊燃烧的战火逐步熄灭,世界热点普遍降温,战争和武力已不再是解决国际争端和相互矛盾的惟一途径和重要手段,敌对双方开始从战场走向会场,习惯于枪炮交锋的军人们开始举杯同叙友谊之情。人们不再沉醉于一次大战时期迫使敌人接受城下之盟、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瓜分和侵吞他国领土式的“伟大胜利”;对二次大战中彻底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迫使其无条件投降,接受军事占领和战败国战犯出庭受审式的结局也没有更多的兴趣。大家都清楚: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毁灭别人就等于给自己掘墓。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出现了一个令人鼓舞的好势头,多层次、全方位、不同级别和类型的接触和对话频繁展开,双边和多边关系有了较大的改善,各方之间的矛盾和积怨正得到最大程度的缓解,国际间多领域合作及和平共处已成为国际战略形势的主流。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推动下,加强对话、控制对抗、推进谈判、削减军备、减少冲突和加强稳定已是时代大潮。    
    就在20世纪即将过去,世界人民正在满怀信心地迎接新世纪曙光的时候,爆发了美、英空袭伊拉克的“沙漠之狐”行动和北约空袭南联盟的科索沃战争。当21世纪的钟声刚刚响过,随着美国双子座大楼的轰然倒塌,从阿富汗传来了更加猛烈的枪声、炮声和炸弹的爆炸声。阿富汗战场上的硝烟尚未散去,伊拉克境内却又有出现了美军飞机和坦克的轰鸣,导弹呼啸着冲进总统府,海军陆战队和第三机步师则兵分两路占领了巴格达,美、英联军以占领者的姿态面对着愤怒的伊拉克人民,在他们背后的牢笼中关押着包括萨达姆在内的总统、副总统等政府高官。萨达姆之后的世界将是怎样?美国下一个目标是谁?当一个国家强大到失去国际法规的监督和制约的时候,国际和平还会有希望、有保证吗?战争这个恶魔并没有离我们远去,战争其实离我们很近。尽管和平与发展是21世纪的主流,但战争的阴霾仍然笼罩这个动荡不定的世界。    
    


第一篇 信息化时代局部战争及冲突此起彼伏

    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国家。1944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比1939年增长了132%。这一时期美国工业生产能力提高了40%,整个工业生产提高了118%。1948年,美国工业生产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中占539%,超过其他国家的总和,确立了美国世界霸权的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新成立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按照苏联的模式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因与本国实际结合不够,也产生了一些问题。苏南冲突后,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也开始进行改革。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苏东剧变,统一的苏联解体。东欧的九个社会主义国家除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外,其他八国分裂为27个国家。这一巨变宣告雅尔塔体系终结,世界历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德国统一改变了西欧的均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欧洲的联盟与合作,又使欧洲一体化进程更为复杂和曲折。亚洲各国逐渐摆脱了西方的殖民统治,在各自轨道上发展起来。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稳步前进。自1978年以后的25年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在东南亚地区,各国都赢得了独立,并且在经济上迅速崛起,成为世界上一支重要力量。在南亚地区,印度和巴基斯坦独立之后一直纷争不断,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它们的发展。西亚地区则由于殖民主义的影响,在独立之后仍然战乱不止,至今巴以仍处于敌对状态。    
    二战结束之后,战争中的盟友突然变为敌人,二战中的敌人则成为盟友。在亚洲,美国于1952年9月在旧金山召开了有52个国家参加的对日媾和会议,中国、朝鲜、越南被排斥在外,印度和缅甸拒绝参加会议,苏联、捷克、波兰三国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会议签订的《旧金山对日和约》和《日美安保条约》,规定美军有权在日本领土及其周围驻留,驻日美军可以用来“维持”远东的“和平与安全”,日本应无限制地向美军提供军事基地,驻日美军及家属在基地外享有治外法权。    
    在欧洲,到1955年底欧洲格局才大致稳定下来。根据1954年10月签订的巴黎协定,联邦德国被允许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从此,包括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在内的西欧国家依靠美国建立其针对苏联的集体防务体系,美国把北约组织作为加强自身实力地位,控制西欧和与苏联争霸世界的一个政治和军事工具。1955年5月,苏联率领七个东欧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主要目的是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进行军事对抗和全球争霸。    
    在两个超级大国和两大军事集团的争夺之下,世界长期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中,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此起彼伏,亚洲是最主要的战场。1950年至1953年爆发了朝鲜战争。朝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发生的规模最大的世界性局部战争之一,世界上19个国家卷入了这场战争,交战双方投入的兵力最多时达到320万人。这场战争对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格局,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越南战争是一场以越南人民为首的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人民捍卫民族独立、实现祖国统一和解放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从1961年5月开始,到1975年4月为止,历时14年之久。1973年1月27日,美越在巴黎签订《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美国承认越南的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从南越撤出全部美国军队。1975年4月30日,西贡获得解放,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中东地区是亚非欧三洲交界的一个地区,区域内包括17个国家,总面积749万平方公里,人口17亿。由于中东地区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而且拥有十分丰富的石油资源,所以二战结束之后,那里一直是一个火药桶,战争和武装冲突连绵不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美苏插手在中东地区各国之间进行的战争,总共爆发过五次中东战争;二是伊拉克与伊朗之间发生的战争;三是美、英联军及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发动的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也称为巴勒斯坦战争,是1948年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为争夺巴勒斯坦而爆发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战争历时15个月,最终以色列占了上风,占领了巴勒斯坦总面积的80%土地,巴勒斯坦只剩下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的一些弹丸之地。从此,约96万阿拉伯人成为流离失所的难民,巴以冲突因此而种下祸根,至今连绵不断。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英、法、以侵略埃及的战争,或者是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年10月,以色列借口埃及宣布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而向埃及发动进攻,侵入西奈半岛。随后英法联军出兵干涉,实施空降和登陆。最终英法侵略军被迫撤出埃及领土,以色列撤出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带,美国趁机取代英法在中东获取了霸主地位。第三次中东战争又称六五战争,以色列在美国支持下于1967年6月5日向阿拉伯国家发起突袭,偷袭开罗、苏伊士运河区和西奈半岛的埃及十几个机场、导弹基地和雷达站,埃及300多架飞机在机场被炸毁。以色列在战争中大获全胜,占领的领土从1949年的207万平方公里扩展到1024万平方公里。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十月战争,是埃及和叙利亚为收复被占领土而进行的战争,战争主要是在苏伊士运河地带和戈兰高地进行,这场战争中双方进行了激烈的机械化作战,交战双方出动坦克5800多辆、飞机1400多架、舰艇180多艘,投入兵力60多万人。1982年爆发的第五次中东战争是以色列为了围剿黎巴嫩境内巴勒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