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医饮食营养学-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随息居饮食谱》

清代王士雄(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成书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书的前序中谓:“人以食为养,而饮食失宜或以害身命”、“颐生无玄妙,节其饮食而已。食而不知其味,已为素餐,若饱食无数,则近于禽兽。”强调了食养、调节饮食对生命的重要性。本书共载食物等340味,论述其性味、主治、烹制甚详,是食疗著作中颇有影响的一本著作。

《老老恒言》

《老老恒言》为清代曹庭栋所撰,共五卷。前四卷为老年人日常起居寝食养生方法,在参考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养生实践经验,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五卷论述粥,并系统将粥分为上中下三品。在老年养生中重视保护脾胃的功能,认为“少食以安脾”,“粥食应养脾”,“食物有三化。一火化,烂煮也;一口化,细嚼也;一腹化,入胃自化也。老人惟借火化,磨运易即输精多。”书中记载粥谱100余种,从择米、择水、火候到食候等都有论述,如莲肉粥、藕粥、胡桃粥、杏仁粥等,均可供老年人食养或食疗选用。

其他食疗著作

朱肃所撰的《救荒本草》大都为前人未经记载的可食植物,直接增广了人类利用植物的范围。鲍山曾备尝黄山的野蔬诸味,别其性味,详其调制,著《野菜博录》四卷,别具一格。对热性病的食疗亦受到了重视,如吴有性所著《温疫论》即有“论食”一节,如谓:“时疫有首尾能食者,此邪不传胃,切不可绝其饮食,但不宜过食耳。有愈后数日微热不思食者,此微邪在胃,正气衰弱,强与之,即为食复。有下后一日,便思食,食之有味,当与之,先与米饮一小杯,渐进稀粥,不可尽意,饥则再与。”孟河费伯雄撰有《费氏食养》三种,即《食鉴本草》、《本草饮食谱》及《食养疗法》。尤以“食养疗法”一词为费氏首先明确提出者。黄鹤辑的《粥谱·附广粥谱》共载药粥方二百多个,成为药粥现存的第一本专著。

 

饮食营养学的现代发展
近年来,随着祖国医学的发展,中医饮食营养学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饮食生活方面对食养食疗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饮食营养学又有了新的发展。在著作方面出现许多专业工具书,如食养食疗、保健医疗食品类书和辞书等。同时,大量科普书籍也相继问世。更引人瞩目的是,近年来中医食疗和食补开始进入医疗、护理、家政、航天乃至国防等专业方面,并取得不少科学成果。在中医教育方面,1976年国家正式批准成立中医养生康复专业,在本专业中设“中医饮食营养学”课程,从而使传统营养学术与技术得到延续与传播。现在,不少中医单位开展了食疗的临床工作,研制了药膳和疗效食品。个别中医院设立食疗科或食疗门诊,中医的传统保健食品也被广泛地推广应用。中医饮食营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参考:中华药膳漫话
一、中华药膳源远流长

中国药膳的历史,源远流长,近2000年前的典籍中记载:“母亲调药膳,思情笃密。”(《后汉书·列女传》)由此可见,汉代已经有了药膳应用的史实。经过历代研究改进,从而发展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门实用营养方面的学科,或称之为“中医营养学”。它不但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医疗奠定了“药食同源”的保健基础,而且具有人群预防和临床针对疾病的治疗意义。与此同时,它也包涵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与博大精深的国粹成分。不仅成为祖国各民族进行养生的手段,而且近代以来这项理论和技艺已传播于世界许多地方,诸如东南亚邻国人群中间,都很喜爱药膳。中华药膳,漂洋过海,先是东渡日本以及东南亚等国,而后又走向西方欧洲大陆,获得了异国他乡人民的青睐。近代国内各地区,曾2~3年召开一次食疗养生康复等不同类型的会议,1989年中日两国在京召开了第一次国际性盛会,继此1993年又在京召开了亚洲首届药膳大会,这门学科,已经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二、药膳食疗的分类

药膳食疗的分类,历史上存在着庞杂繁多现象,学者们各抒己见,有的从食疗角

度分类,有的从烹饪方法分类,有的从疾病应用方面分类,然而随着当代医学及食品工业的发展,药膳食疗的分类也在进步。更接近其功能(作用)的分类方法,笔者认为比较合理。

(一)保健类药膳食品

这类食品是针对人体的不同情况,投予不同的食品膳食,从而达到机体健康的维护和慢性疾病求得早日康复的功效。比如肥胖者可用减肥之品,消瘦者可用增肥食物,智力较差者可用增智、增力类药膳,视力欠佳者选用明目之品,耳不聪者可用耳聪药膳,要求美容乌发者,也有相应的膳食。

(二)预防类药膳

譬如春季气候易变而常罹患感冒,便可服用相应的预防类药膳加以预防;夏季易患腹泻,即可运用马齿苋粥防御;为防中暑,可用绿豆汤之类,发挥其既清热又防暑湿的功用;秋季干燥,呼吸道易感性强,便可用百合贝母杏仁类膳食防御;冬令寒冷,可用当归黄芪羊肉药膳以御寒而增强机体抵抗力。

(三)康复类药膳

人体大病之后,机体衰弱,便可用扶正固本类药膳,促使早日康复,例如参芪类配方;若患有慢性病而气血两虚者,可施以猪肚红枣羹,或玫瑰花烤羊心等以促康复;平常表现有阳虚者,可选用当归炖羊肉、良姜炖鸡肉等;如阴虚表现者可采取滋阴之品(如沙参玉竹粥之类),从而使机体由第三状态转为健康体质。

(四)治疗类药膳

此类膳食是针对某种疾病而辨证施膳,以达到病理变化的改善或康复的可能。例如临床发现有营养不良患者,则可运用茯苓鲤鱼羹治疗,以补充优质蛋白,使血浆蛋白浓度很快提高到一定水平,从而获得消肿的目的。又如肺经虚寒咳嗽,可采用川贝杏仁豆腐清痰镇咳,以收疗效。若患胃肠热证而便秘者,选以黄芩膏茶清热通便润肠,收效不错。

此外,当代也有另一种分类,“生物工程食品”,是利用生物技术开拓的新型营养健康人食用的食品,“天然保健食品”,则是以传统药膳为主,辅以现代化加工而成的滋补性食品,可促进患者或第三状态者康复其功能,“强力美容食品”,既可增强体质,又能保护皮肤健康,而且国外命名此类膳食为“健康膳食”。

三、药膳的原料选择

药食并用的食物是药膳选择原料的广泛来源,这些在实际烹饪中采用的干果类数

不胜数。据史书记载,汉代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一书中,用大枣为药物原料的处方就达58首之多。明代大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则在大枣条目下收有十九首方剂,由此可见其药食并用的重要性了。

(一)广义的药膳原料选择

凡是日常人们饮食所用的食物类,通通属于药膳的可选原料,不论是五谷杂粮,或豆类、小杂粮、水果及其干果类、各类蔬菜类,都可用作食疗和药膳的选料。此外在动物类的禽兽、家畜或水产海味皆在选料的范围。

(二)狭义的药膳原料选择

在这类原料中往往牵涉到中草药类的药食并用之品,例如山药既属日常生活用的食品,也是药用的补肾健脾的良药,贝母、苦杏仁经过炮制,便成了祛痰镇咳的有效药膳了。阿胶是驴皮加工而成,配伍乌鸡肉则具有良好的补血养血和美容的效果。综观中草药类的药食原料,不少于200余种,据研究表明常用的中草药,一般有600余种,其中1/2就是食用之品。那么配伍其它食物,加工成药膳,则其种类便相当可观和繁多了。

(三)调料和饮料类原料

人们日常生活所用的糖、酒、油、盐、酱、醋等均属药膳的配料,尤其饮料酒类,是制药膳必不可少的原料,各类香味品配伍于药膳内的调味品,而能增加药膳的美味,并且可提高药膳的成品的功能,故而尤为人们所欣赏。各类蜂蜜、蔗糖都是运用于药膳的制作工艺的佳品。此外非蔗糖类的甜味剂,如蛋白糖、甜叶菊等便是近代科学特制的新型调味品,实际采用于药膳中可以说大有为药膳增辉的效果,原因是有些人(糖尿病人等)禁忌用糖或不想吃糖者,便多了一类调味的选择。
第三章 食物的性能和饮食作用
 

食物性能的概念
食物的性能理论是前人在长期的生活与临床实践中对食物的保健和医疗作用的经验总结。连同对药物应用的认识,逐渐上升为理论。古代医家把食物的多种多样的特性和作用加以概括,建立了食物的性能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中医食疗理论。这一理论是与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中医基础理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食物的性能,古代简称为“食性”、“食气”、“食味”等,和药物性能一致,也包括气(性)味归经、升浮沉降、补泻等内容。

 

食物性能与药物性能的异同
食物的“性”

食物“气”或“性”与药性“四气”或“四性”说相一致。古人按寒、凉、(平)温、热基本上把食物分为三大类气质或性质。历代中医食疗书籍所载的食性很多,如大热、热、大温、温、微温、平、凉、微寒、大寒等,只是表明食物性能方面的差异程度,而无明显界限。以常见三百多种食物统计数字来看,平性食物居多,温热性次之,寒凉性更次之。从生活与临床应用食物经验看,寒凉性质食物多属于阴性,具有滋阴、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作用。温热性质食物属于阳性,具有温经、助阳、活血、通络、散寒等作用。

食物的“味”

食物的“味”,即是指食物的主要味道,仍概括为“五味”,即:酸(涩)、苦、甘(淡)、辛、咸。五味的作用与药物“味”的作用相一致。为酸收、苦降、甘补、辛散、咸软等。以常见三百多种食物统计数字来看,甘味(甘味食物具有补益和缓解疼痛、痉挛等作用,如蜂蜜、饴糖、桂圆肉、米面食品等。)食物最多,咸味(咸味食物具有泻下、软坚散结和补益阴血等作用,如盐、海带、紫菜、海虾、海蟹、海蜇、龟肉等。)与酸味(酸(涩)味食物具有敛汗、涩精、止泻、缩小便的作用,如乌梅、山楂、石榴、柿子等。)次之,辛味(辛味食物具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如姜、葱、蒜、辣椒、胡椒等。)更次之,苦味(苦味食物具有清热、泻火、燥湿、解毒、降气等作用,如苦瓜、苦杏仁、橘皮、百合等。)较少。

 此外,还有淡味,中医将之归于甘味范围,有渗利小便、祛除湿气等作用,如西瓜、冬瓜、茯苓、黄花菜、薏苡米等。

 五味之外尚有“芳香”概念,系指食物的特殊嗅味,芳香性食物以水果、蔬菜居多如橘、柑、佛手、芫荽、香椿、茴香等食物,芳香性食物一般具有醒脾开胃、行气化湿、化浊辟秽、爽神开窍、走窜等作用。

 不同于药物“味”的作用方面,尚有:辛味食物(如辣椒、胡椒),苦味食物(如苦瓜),尚有健脾作用;咸味食物(如鱼、虾、蟹),尚有补肾,养血分作用。各种食物所具有的味可以是一种,也可以兼有几种,这表明了食物作用的多样性。至于五味的阴阳属性,则辛甘属阳,酸苦咸属阴。


食物的归经

食物的“归经”也是食物性能的一个主要方面,归经显示某种食物对人体某些脏腑、经络、部位等的突出作用,它表明食物的重点选择性。实际上这是古人对食物作用选择性的认识,是食物作用的内在规律。中医还认为,食物的归经与“味”有一定的联系'例如'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夫五味入胃,各归其所喜……物化之常也。” 。 一般情况下:

辛味食物归肺经,用辛味发散性食物(如葱、姜、芫荽等)治疗表证、肺气不宣咳嗽症状;

甘味食物归脾经,用甘味补虚性食物(如红枣、蜂王浆、山药等)治疗贫血、体弱症状;

酸味食物归肝经,用酸味食物(如乌梅、山楂等)治疗肝胆脏腑等方面疾患;

苦味食物归心经,用苦味食物(如苦瓜、绿茶等)治疗心火上炎或移热小肠证;

咸味食物归肾经,用咸味食物(如甲鱼、昆布、海藻等)治疗肝肾不足,消耗性疾患(如甲亢、糖尿病等疾患)。

食物的升降浮沉

食物的升浮沉降性能概念与食物的气与味有密切关系。食物的气味性质与其阴阳属性决定食物作用趋向。一般来说,质地轻薄、食性温热、食味辛甘淡的食物,其属性为阳,多具有升浮的作用趋向 (如姜、蒜、花椒等),具有发散、宣通开窍等功效,如香菜、薄荷能解表而治疗感冒,菊花、绿茶能清利头目而治疗头痛;反之,质地沉实,食性寒凉,食味酸苦咸的食物,其属性为阴,多具有沉降的作用趋向(如杏仁、梅子、莲子、冬瓜等),具有清热、平喘、止咳、利尿、敛汗、止泻、补益等功效,如西瓜清热而治热病烦渴,冬瓜利尿而治小便不通,乌梅收敛而止泻痢等。根据三百多种常用食物统计数字表明,具沉降趋向的食物多于升浮趋向的食物。

食物的补泻

食物性能的“补”与“泻”概念,—般是泛指食物的补虚与泻实两方面作用,这也是食物的两大特性。补性食物一般分别具有补气、助阳、滋阴、养血、生津、填精等功效;泻性食物一般分别具有解表、散热、开窍、辟秽(防疫)、清热、泻火、燥湿、利尿、祛痰、祛风湿、泻下、解毒、行气、散风、活血化瘀、凉血等功效。根据常用的三百多种食物统计数字分析泻性食物多于补性食物,由此看来,中医营养手段不仅为补虚扶正,更大程度是为了泻实祛邪。


 

饮食的作用
概 述

饮食的作用是由它自身固有偏性(性能)如“性”、“味”、“归经”、“升降浮沉”以及“补泻”等特性决定的。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饮食的预防作用

身体早衰和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体自身;人体正气旺盛,而又能避免邪气的侵袭,就会保持健康状态,反之则发生疾病。一切有利于维护正气、抗御邪气的措施都能预防疾病;一切损害正气、助长邪气的因素都能引起疾病,从而导致早衰和死亡。预防思想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广义地说,所有关于饮食的保健措施都是以预防疾病、延年益寿为目的的。饮食对人体的滋养作用,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保健预防措施。合理安排饮食可保证机体的营养,使五脏功能旺盛、气血充实,恰如《内经》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现代研究证明,人体如缺乏某些食物成分,就会导致疾病。'例如'如缺少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就会引起肝功能障碍;缺乏某种维生素就会引起夜盲症、脚气病、口腔炎、坏血病、软骨症等;缺乏某些微量元素,如缺少钙质会引起佝偻病,缺乏磷质会引起神经衰弱,缺乏碘会引起甲状腺肿,缺乏铁质会引起贫血,缺少锌和钼则会引起身体发育不良等。而通过食物的全面配合,或有针对性的增加上述食物成分就会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中医学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就有用动物肝脏预防夜盲症,用海带预防甲状腺肿大,用谷皮、麦麸预防脚气病,用水果和蔬菜预防坏血病等记载。

除了从整体观出发的饮食全面调理和有针对性的加强某些营养食物来预防疾病外,中医学还发挥某些食物的特异性作用,直接用于某些疾病的预防。'例如'如用葱白、生姜、豆豉、芫荽等可预防感冒;用甜菜汁或樱桃汁可预防麻疹;用鲜白萝卜、鲜橄榄煎服可预防白喉;用大蒜可预防癌症;用绿豆汤预防中暑;用荔枝可预防口腔炎、胃炎引起的口臭症状;用红萝卜粥可预防头晕等。

现代研究表明,中医所述的某些食物的预防保健作用确有科学道理。除了食物对人体整体的影响外,有的食物如大蒜能杀菌和抑制病毒,故可防治呼吸道感染和肠道传染病等。生山楂、红茶、燕麦能够降低血脂,故可预防动脉硬化。近年来,人们还主张用玉米粉粥预防心血管病,用薏苡粥预防癌症等。

食物对疾病的预防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国际医学界的重视。科学家们已经发现有很多食物能够预防各种疾病。如发现苦瓜、芦笋、马齿苋等有防癌抗癌作用。另外,对于饮食习惯和饮食方法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也日益引起科学家们的关注。

饮食的滋养作用

《难经》中载:“人赖饮食以生,五谷之味,熏肤(滋养肌肤),充身,泽毛。”说明我国在两千多年以前,已十分重视饮食的营养作用。

饮食的滋养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基础。一个人一生中摄入的食物要超过自己体重的1000~1500倍,这些食物中的营养素(中医称为“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