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人不能太严
人常说,清水里没有大鱼,上头太苛刻,底下的人就会心生怨恨。要抓大事,鸡毛蒜皮的小事不要多管,对别人的小过错,不妨宽容点。
交朋友的学问
假如碰上一个过于深沉的人,切不要把内心的秘密向他倾谈。假如碰上那种对人忿恨不已而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就更应该注意紧闭自己的嘴巴。
你的朋友,不一定是我的朋友;我的朋友,也不一定是你的朋友;但不能因为你的朋友不是我的朋友,我的朋友不是你的朋友,我们之间就不能交朋友。
人心不要轻易失去
世上最难得、最宝贵的就是人心。人心靠上级封不来,靠权力压不来,靠自己吹不来,靠小聪明骗不来,靠金钱买不来,唯有严己宽人,以心换心,才能赢得人心。
人心难得,好不容易得到了,不要随便失去。原谅人的小过错,他的心就会跟随你。
人更相信背后的称赞声
当面赞扬不如背后赞扬使人信服,离任后的称赞比在任时的称赞更真实。听到别人背后赞扬自己,或者离任以后听到别人称赞自己,内心的感受会更深。
“吹牛鬼”都是骗子
有的人喜欢吹牛,这是人性弱点。一般情况下,牛吹得越大,成事的概率越小。判断是不是吹牛,要注意对方话中的破绽,善于发现疑点,才能不被那些所谓的好事所骗。
吃亏是在沾便宜
“三八二十三,人人说我憨,我的卖完了,你的往回担”。说的是一个精明的小商贩在街上卖韭菜,一斤八分,二斤一毛六,三斤两毛三,就这一分让利,他每天的生意很好。我们为人做事应从中得到启示。
烦恼是想出来的
健康是走出来的;疾病是吃出来的;烦恼是想出来的;事端是说出来的。
从前有个庙,庙里有个和尚,他养的一条狗叫“放下”。有人问他为何叫这样一个怪名?和尚说,人世间的事很麻烦,我每逢吃饭、睡觉时喊一声“放下”,实际上是提醒自己把烦恼事放下。
世上许多烦事,多是因为想不开。生活往往是无数烦恼串起来的,懂得这点才能找到快乐。快乐往往是一种“角度”,善于换角度去看才会找到;幸福往往是一种感觉,善于从知足中去想才会感到。
拿得起容易,放得下难
一个领导应做到两条,一是拿得起,二是放得下。拿得起,往往容易做到,但做到放得下较难。放得下,就是放得下名利,放得下架子,放得下脸面,放得下恩怨,放得下烦恼。
人品比水平重要
人品好的人,朋友多、敌人少。朋友多的人,肚量大、计较少。
有水平的人不一定有人品,有人品的人也不一定有水平,但人品比水平重要。
做官关键是人品好。让品德写出自己的尊严,让才能写出自己的威严。
当领导脾气不好不要紧,关键是心眼要好。训人不整人,是领导的人品。
官位不是自己的,再大的官总有一天要离位;人品却永远属于自己,并伴随自己一生。高尚的人品是损失自身利益换来的。
人不求人一般高。别人对你的尊敬,主要是尊重你的人品和能力,并不完全是尊重你的权位。
人生“四季”论(1)
大自然有春、夏、秋、冬四季。把人生粗略地按每20年划分为一个阶段,每个阶段比作一个季节,于是有了人生四季。农民种地讲究不误农时,人生成长发展也不可错过季节。只有抓住人生之春和人生之夏这两个黄金季节,才能为日后发展奠定基础。没有春种夏锄,哪有秋收冬藏?种地是这样,人生也是这样。
○人生之春
○人生之夏
○人生之秋
○人生之冬
人生之春
20岁以前,青少年时期,人生的春天。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草青了,树绿了,花开了,农民朋友忙碌起来了。谷雨前后,种瓜点豆,把种子撒在地里,把希望播在田间。
人生之春,是身体渐长、知识日增的阶段。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只有在春天耕好地、施好肥、播好种、浇好水,日后庄稼才会茁壮,果实才会丰硕。人生也是一样,只有扎好根基,学有所成,奋斗才有结果,梦想才能成真。所以青少年从懂事起,就必须积极向上,经受锻炼,认真学习,充实自己。在这个时期,如果体质和文化基础都差,且胸无大志、找不到人生坐标,那就犹如禾苗发育不良,势必影响日后的健康成长。
人生之春,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起步期。一代伟人毛泽东,从小就懂得“国乱民不安生”的道理,他在17岁时就出外求学,立志为民。临行前,他改写了一首古诗留给父母:“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诗中表达了他的远大抱负和志向。青年毛泽东从县城到长沙,从家庭到社会,求知求学,寻觅真理,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进步书籍,他提出的“体魄自强,道德自律”的思想在当时很有影响。特别是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他就树立了“改造中国和世界”的宏愿,开始走上了漫长的革命之路。毛泽东在青少年时期就较早地脱离了家庭的束缚,胸怀壮志,孜孜以求,长期奋斗,才使他成为一代伟人。
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们常说的花季少年、豆蔻年华,就是说青少年如同春天的花蕾,含苞待放,生机无限。青少年时期思想活跃,记忆力好,接受新鲜事物快。所以,一定要珍惜光阴,勤奋用功,锻造优秀品德。无数事实证明,抓住了春天,就抓住了希望,抓住了未来。一般来讲,青少年时期只要打下良好基础,将来的路子会越走越宽,取得的成果也会越来越多。想要成就事业,不虚度你的一生,那就请你紧紧抓住人生之春吧!
人生之夏
20岁到40岁,青壮年时期,人生的夏天。
夏天,是成长的季节。花草树木,郁郁葱葱。农民在田间头顶烈日,挥汗如雨,锄草施肥,辛勤劳作。庄稼在这个季节沐浴阳光,吸收养料,迅速成长,逐渐成熟。
人生之夏,是完成学业、成家立业、大干事业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人对生活充满信心,且精力充沛,敢想敢干,上进心、事业心最强,如果在这一时期,目标明确,积极进取,勤于工作,正是出成果的最佳时期。但这个时期,生存竞争最为激烈,像炎热的夏天,叫人喘不过气来。人生之夏是人生奋斗的最艰辛阶段,要做出成绩,有所成就,就要像农民田间管理一样,必须付出辛勤劳动。克服困难,辛勤耕耘,是这一人生阶段的特点。这一阶段,如果舍得出力流汗,到了人生之夏的后期,也就是四十岁左右,你一定会崭露头角、有所作为,事业的轮廓会清晰分明。这一时期取得的成果,虽然还没有完全成熟,但未成熟的果实已挂满了枝头,人们能看得见、摸得着,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丰收在望的喜悦。
作为一名领导者,人生之夏是成就事业的最佳时期。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非凡的胆略,就是20多岁至40多岁这一时期锻炼和培养起来的。他在青年时期,抱着满腔热忱,在法国和前苏联留学生活6年。返回祖国之后,从23岁担任中央秘书长开始到40岁之前,先后发动了百色起义、龙江起义,经历了红军长征、遵义会议、改编八路军、中共七大等重大事件,领导才能和水平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表现出胸怀远大、意志坚定、反应敏锐、行动果断的领导特色,为他日后成为中国的一代伟人奠定了重要基础。
人生之夏,火红的岁月,火热的干劲,是人们干事业、悟道理、攒经验的阶段。这一阶段,需要逐步树立个人形象,并争取得到社会的承认。这一阶段,要经历人生中的许多大事,从完成基础教育、接受高等教育,到走出学校、步入社会、择业立足、择偶成家,而且还要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考验。人们在考验中磨练意志,在磨练中增长才干。“人生的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只有几步,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人生之夏,正处于这一关键时期。
人生之秋
40岁至60岁,中年时期,人生的秋天。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黄灿灿的金秋,五谷丰登,到处果实累累。虽有黄叶飘落,但红果成熟,瓜熟蒂落,给人一种丰盈充实、收获成功的感觉。
人生之秋,是成熟和收获的季节。成熟的庄稼经受过了夏季和秋季的风风雨雨,有的甚至还不同程度地经受过了旱灾、涝灾、风灾等自然灾害的考验。只有这样,庄稼才会成熟,果实才能收获。庄稼是这样,人生也是这样。人生之秋,凡有作为者,大都品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在坎坷的路途上历经曲折沧桑。只有这样,人的经验才会日渐丰富,一生收获才能实实在在。有一句歌词唱得好: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孔夫子说,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人们从不惑、知天命再到耳顺,思想上完全成熟,从年轻时快而不稳的行走到脚步变得踏实有力。人到中年,是人生的负重期,在家庭是顶梁柱,在单位是骨干,在社会是中流砥柱。
人生“四季”论(2)
人生之秋,是不断出成果、不断收获的季节。如果是一个领导者,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职位会不断升迁,作用也会不断发挥,并在事业上达到巅峰。我国卓越领导人周恩来在40岁左右时,作为中共全权代表参加西安事变和平谈判,迫使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又挑起全面内战,48岁的周恩来作为中央五大书记之一,协助毛泽东指挥了波澜壮阔的人民解放战争。建国之初,周恩来51岁,之后一直担任政府总理,为新中国的崛起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年富力强”一词,是说中年人的。这一时期是人生的最宝贵阶段。由于思想成熟,经验丰富,办事沉稳,可以担当重任。一般来讲,这一年龄段是人生自我实现的最佳时期,应当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造福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人生之冬
60岁之后,老年时期,人生的冬天。
冬天,是收藏的季节。将秋天收获的果实储藏起来,慢慢享用。寒冷的冬季,冰天雪地,银装素裹,树木藏精。室外寒风呼啸,室内围炉取暖,其乐融融。
人生之冬,是颐养天年、安度晚年的阶段。老之将至,退休回家,如果是当领导的会感到门庭冷落,尤其忙惯了工作,退下来也会觉得生活冷冷清清。在这一阶段,特别要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适应环境,顺应自然,随和乐观。辛勤忙碌了一辈子的老年人,要放松自己,保健身心,动静有度,学会调理,怡情养性。正如一首歌唱的:“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用。
离开工作岗位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应体味到晚年的乐趣。列夫·托尔斯泰80岁仍伏案写他的巨著,巴甫洛夫80岁提出了大脑皮质条件反射学说,陆游85岁写的《示儿》流传千古。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虽然离开了伦敦唐宁街十号的首相官邸,但她并未放弃那传奇式的工作节奏。她像是一架上满弦的钟,卸任后仍不停地运转:旅行、演讲、推销自传,从不停歇。她已经70岁了,但仍感觉自己很年轻。叶剑英元帅有诗句曰:“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
从养生的角度来说,冬季应当内敛神气,养精蓄锐。人到老年,要淡泊名利,不要逞强好胜。当然,如果身体条件好,还是要为社会贡献余热。比如写写回忆录,撰写一些经验性的文章,既充实了自己,又可给后人以启迪。“秋天后面不是冬”就是一句鼓励老年人的诗句,虽然按年龄说已是人生之冬了,但思想尽可以年轻,精神也可以饱满。正如电视广告词中所说:六十岁的年龄,三十岁的心脏。冬季过后又是春,自己虽然年老体弱,但年轻一代成长起来,也是自己生命与事业的延续。正确对待人生,才能做一个真真切切的乐观主义者。
人的生活道路各不相同,但人生四季大体相似。如果在人生的春天里,没有学到知识,没有练就本领,基础不牢固,步入人生之夏,就会感到自己已经落下行程。如果依然不吃苦、不奋发,便荒废了人生之春和人生之夏这两个黄金季节,这就意味着一生不会有所作为。到了人生的秋季,也就不会有什么收获。在人生之冬,只能长声喟叹,悔恨不已。人常说节令不饶人,机不再来,时不我待。正如古诗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请记住吧,苍天不负苦心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春种夏锄是付出期,秋收冬藏是回报期。没有春种夏锄,哪有秋收冬藏?种庄稼是这样,人生也是这样。
成长“三靠”论(1)
人们都知道,庄稼要丰收,一靠天,风调雨顺;二靠地,土壤肥沃;三靠种,品质优良。这三靠,缺哪一条都不成。
一个青年干部的成长也离不开“三靠”。这就是:“靠天、靠地、靠自己”。“靠天”,就是靠党组织的培养和教育;“靠地”,就是靠群众的拥护和支持;“靠自己”,就是靠个人的努力和奋斗。
○靠天
○靠地
○靠自己
靠 天
靠天,就是靠组织培养。“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党组织就是天上的太阳,我们就是地上的禾苗和小树,只有受到阳光的沐浴才能茁壮成长。
人在一生中有三个重要培养期:一是成长培育期,离不开家庭和父母;二是成熟培养期,离不开学校和老师;三是成功培植期,离不开党组织和领导。一个人即使天资聪颖,具备许多优秀的潜质,但离开这三个重要的培养期,也不可能有所建树。内因尽管重要,但外因绝不能缺少。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条件不具备,内因就不可能发挥作用。
党组织是一个单位、一个地方的领导核心,是由若干人组成的领导集体。这个集体有着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有着群体的智慧。党组织的原则、目标、方略以及由此形成的影响力,能为一个青年干部的成长提供非常重要的外部环境。一个刚步入社会的青年,由于见识少,阅历浅,在复杂的实践中显得很不适应。要肩挑重担就离不开组织的长期培养。但由于种种原因,不可能每个人都进入领导的视野,都得到组织的重点培养。能得到组织重点培养的人总是少数,他们不仅年轻,而且有较高的文化程度。他们有理想、有能力,积极要求进步。他们德才兼备,事业心很强,工作很勤奋,私心杂念很少。这些人在人海中脱颖而出,被领导发现是棵好苗子,就会给予浇水、施肥、整枝,培育其尽快成才。无数事实证明:只有组织给你提供用武之地,给你提供政治舞台,给你提供锻炼机会,你才能有所作为,有所建树;否则,尽管你有十八般武艺,也无处施展。
党组织培养青年干部的途径很多,比如,送“上”去培养,送“下”去培养,送“出”去培养。
送“上”去培养,就是把青年干部送到上一级党校或大专院校进修,让他们在那里啃书本、学理论。时间长可一两年,短则三五个月。这对那些在基层和地方工作多年、理论水平尚需提高的青年干部来说,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在党校、高等院校读书,掌握新知识,增长新本领,力求明理达智,适应多变形势。青年干部把学到的理论与本职工作、本地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学以致用,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作用。
送“下”去培养,就是把青年干部选派到条件比较差、工作难度比较大的基层任职锻炼。尤其是对那些长时间在机关工作、缺少基层工作经验的干部,让他们到环境艰苦的地方进行锻炼,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和驾驭全局的能力,为以后能够肩负重要、复杂的工作打下基础。
送“出”去培养,就是把青年干部送到经济发展较快、各项工作出色的地方挂职锻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跟着这些地方的领导干部实地学习,可以解放思想,开拓思路,扩大视野。把人家的真经学到手,回来之后,可以谋求新的发展,使工作更上一层楼。
当然,培养青年干部的途径不止这三条。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处处都可以使他们得到培养、提高;老干部把新干部扶上马,送一程,带着青年干部上路,都体现了对青年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