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弟兄们的心!”李逵便睁圆怪眼,大叫道:“招安,招安,招甚鸟安!”只一脚,把桌子踢起,颠做粉碎。招安的思想和兄弟的理想发生了冲突,两种思想正式地把矛盾呈现了出来。酒醒后,宋江和大家有一番说教:“ 众弟兄听说:今皇上至圣至明,只被奸臣闭塞,暂时昏昧,有日云开见日,知我等替天行道,不扰良民,赦罪招安,同心报国,青史留名,有何不美!因此只愿早早招安,别无他意。”这也是宋江第一次正式而全面的阐述他对招安的认识,告诉弟兄们,皇帝是好皇帝,只是受了蒙蔽,等到一天云开见日,就会知道我们是替天行道。招了安,我们弟兄就有机会忠君报国,青史留名了。这番话大家都没有吭声,后面的几次兄弟们也都不再吭声, 无论是循循善诱,还是靠自己的梁山泊主位置来要求,宋江最终还是将大家的思想集中了起来。
招安的思想被兄弟勉强接受,宋江便开始着手一系列的招安工作。到京城看花灯主要做了招安的前期工作:第一件事情是柴进簪花入禁院,摸了摸情况,抠了四个字“山东宋江”,了解到宋江已经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第二件事是两会李师师,乘着酒兴写乐府词一首:“天南地北,问乾坤何处可容狂客?借得山东烟水寨,来买凤城春色。翠袖围香,绛绡笼雪,一笑千金值。神仙体态,薄幸如何消得?想芦叶滩头,蓼花汀畔,皓月空凝碧,六六 行连八九,只等金鸡消息。义胆包天,忠肝盖地,四海无人识。离愁万种,醉乡一夜头白。”这首乐府词寄托了宋江的感怀,也提出了他思想的引子。
听到消息说有招安的消息,宋江就日思夜盼。等到有确实的消息传来,宋江兴奋的又是赏钱又是赏物,并且无限激动的与众人说:“我们受了招安,得为国家臣子,不枉吃了许多时磨难!今日方成正果!”无论怎么说宋江都是一个沉稳的人物,可是在这里,当招安的事情有点眉目的时候他表现得太急切,说明他招安的心情十分迫切。
第一次招安失败,高太尉三次败在宋江手里,宋江把希望寄托在高俅身上,可是高俅给他的也只能是自己的一厢情愿,最后还是靠了燕青二次到京城多方活动,才最终实现了接受招安的梦想。
招安的事情确定后,宋江有番总结性的讲话:“众弟兄在此,自从王伦开创山寨以来,次後晁天王上山建业,如此兴旺。我自江州得众兄弟相救到此,推我为尊,已经数载。今日喜得朝廷招安,重见天日之面,早晚要去朝京,与国家出力。今来汝等众人,但得府库之物,纳於库中公用,其余所得之资,并从均分。我等一百八人,上应天星,生死一处。今者天子宽恩降诏,赦罪招安,大小众人,尽皆释其所犯。我等一百八人,早晚朝京面圣,莫负天子洪恩。汝等军校,也有自来落草的,也有随众上山的,亦有军官失陷的,亦有掳掠来的。今次我等受了招安,俱赴朝廷。你等如愿去的,作数上名进发;如不愿去的,就这里报名相辞。我自打发你等下山,任从生理。”
什么重见“天日之面”?原本扬眉吐气的快活,变成了仰人鼻息的恭敬,却成了重见天日之面! 宋江通过不懈的努力,最终将梁山领到了所谓的“正途”,证明他的领导是成功的,因此他高兴是情理之中的。
在肯定宋江的领导才能的时候,不能忽视的是他在实施自己领导才能的时候所采取的一些方法,而且这些方法可能更多的让人们忽略了他的领导才能转而对他的为人和品质发生疑问。
把卢俊义折腾得家破人亡搞到山上来,口口声声说要让卢俊义作梁山泊主,实际上所作所为都是排挤着卢俊义,而一力维护着自己的利益。他在卢俊义面前做着好人,头领一职一让再让,可是却有一帮弟兄在旁边帮腔说话,最终在战斗的时候明邦暗拖,把头领的位置当仁不让的坐在自己的屁股下来。表面的谦和退让和实际的共与心计,让宋江表现出让人厌恶的虚伪来。
见到高俅之后的宋江,表现出的那种奴性十足的样子,充分暴露了他的另一面,那就是他始终把自己当成朝廷的奴才,他在朝廷的的天空下面宁愿这样卑恭屈膝的做奴才,也不想在梁山泊当八面威风的头领,而这种想法的根子全在于所谓的忠君报国。高俅曾经残害过多少忠良之士,姑且不说,即使他现在是太尉,毕竟也是靠踢球混上去的混帐人物,而且林冲、杨志尚且对高俅怒目而视,宋江却纳头便拜口称“死罪”,全然不顾自己梁山泊主的身份,全然不顾弟兄们内心的感受。就是投降受招安,这样的投降受招安也缺乏了应有的骨气。等到让各位弟兄都见过之后,宋江持盏擎杯,吴用、公孙胜执瓶捧案,卢俊义等侍立相待,这样的大礼对待的是高俅,怎么看怎么不舒服!怎么看怎么想要骂人!怎么看怎么为梁山泊那些曾经豪气干云的英雄作为扼腕叹息!
从对待卢俊义和关胜的态度中可以看出,宋江之所以如此对待这些人,除了在为自己将来的招安做各种准备工作,也显出他在骨子里不易暴露出的身份等级的观念。这种观念和他的招安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正因为这种观念的强烈,他的招安的想法就越坚定,因为通过招安最终能够使自己也跻身他们曾经的社会位置中,从而实现所谓的忠义报国、光宗耀祖。那么宋江的忠义思想中就不简单的是忠君爱国了,自然沾染上不少私人的盘算。
《水浒传》重读札记之十八:解读宋江(四)
宋江亲自带领梁山泊众好汉把梁山泊的事业发展的非常壮大,也是宋江亲自带领着众弟兄把梁山的事业终止,还是宋江带领着众弟兄为朝廷东征西战,相继征讨了辽国、田虎、王庆和方腊,立下汗马功劳。可是这汗马功劳并没有给他和他的弟兄们带来好运,悲剧的结局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
四、宋江的结局
招安后的宋江已经预感到,自己回到朝廷并不是如自己原来想象的那样简单。他的一帮弟兄已经习惯了那中独自快活的生活,而在朝廷当差却要被约束,而且要忍受种种不平的待遇。为了不生事,也为了及早的立功,向朝廷表明自己忠心。宋江主动请战,去解决令朝廷头疼的事情。相继征辽、征讨田虎、王庆和方腊,马不停蹄的为朝廷效力。前三次没有人员伤亡,可是同样也没有得到朝廷的实质性的肯定,弟兄们意见很大。到了征讨方腊结束之后,一百零八个弟兄,死的死,伤的伤,走的走,最后只剩下了二十几个人。弟兄们有意见可以理解,因为他们并没有宋江那样的忠心,他们埋怨的是朝廷,却理解宋江。然而作为领头人的宋江,难道真的以为自己受了招安,立了战功就真正的实现了保家卫国的理想了吗?
实际上,对后期的宋江来说,他并不比任何一个梁山泊的好汉好过,甚至说他比任何一个人都更加的痛苦和矛盾。
宋江刚受招安,险些被几个奸臣一起陷害了。宿元景好说歹说,给宋江等人讨了个征辽的的差事。对于这个差事,宋江等人是重视的,重视一则因为朝廷把重任交给他们,不管这重任是他们自己所无法完成的而不得已交给他们,或者是只能把这样难办的事情交给他们,而在实质上只给了宋江和卢俊义一个虚头衔,这是他们招安之后的第一个皇帝亲自安排的工作,就足以让他们感到朝廷的重视;二则人员没有被分散,也没有让他们闲着,而是让他们继续去打打杀杀,不闲下来就正投了这些人的意思。出发前发生的军校起冲突杀人的事件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宋江的处理却让人心痛,尽管他也痛哭、也流泪,但是让人感觉总是脱不了手足相残的感觉。
征辽的战斗一场接着一场,这场战斗打得并不轻松,眼看着直捣辽都指日可待,但是朝廷听了几个受贿奸人的话,纳了降,宋江听了叹道:“非是宋某怨望朝廷,功勋至此,又成虚度。”宋江也叹气,宋江的叹息是失落。
田虎、王庆、方腊造反,其性质和宋江一帮人的造反是一样的。宋江倾尽力量破了他们,不知宋江等人的心里是怎样的的感受?如果不招安,宋江和他们是一样的身分一样的处境,可是摇身一变成了朝廷的人,他们就成了宋江扼杀的对象。如果,我想如果这个时候宋江要是尽心尽力的也把他们也给招安了,那么宋江的品格将会高出很多,可惜,可叹!
打了胜仗的队伍不能够入城,宋江不高兴,弟兄们更不高兴。吴用反映到宋江那里,宋江说:“虽然朝廷出榜禁治,理合如此。汝诸将士,无故不得入城。我等山间林下,卤莽军汉极多;倘或因而惹事,必然以法治罪,却又坏了声名。如今不许我等入城去,倒是幸事。你们众人,若嫌拘束,但有异心,先当斩我首级,然后你们自去行事;不然,吾亦无颜居世,必当自刎而死,一任你们自为!”此时的宋江已经走到了不能够回头的地步,他的说辞也已经没有了说服力,他只能够利用弟兄们对他的忠心让弟兄们接受这样的现实。果然,众人听了宋江之言,俱各垂泪设誓。垂泪设誓,这就绝了梁山泊好汉重新造反的路子,尽管大家如何如何不服如何不痛快,却都为了宋江的所谓忠义而牺牲了自己的主意。
燕青的射雁却引起了宋江的不快,而且引得宋江大发感慨,在马上口占诗一首:“山岭崎岖水眇茫,横空阵两三行。忽然失却双飞伴,月冷风清也断肠。”并作词一首:“楚天空阔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欲下寒塘。正草枯沙净,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的相思一点。暮日空濠,晓烟古堑,诉不尽许多哀怨。拣尽芦花无处宿,叹何时玉关重见。嘹呖忧愁呜咽,恨江渚难留恋。请观他春昼归来,画梁双燕。”这有点反常,在此之前的杀人放火,宋江也没有表达过这样的仁慈心肠,而且诗词之中充满悲哀忧戚之思,看得出宋江的心情是郁郁不乐。这只能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宋江已经预感到了兄弟要分离的结局,为此射雁一事触动了他的心情。
最后宋江喝了搀了毒药的御酒,自己性命不保的时候,忽然想起李逵,怕自己死后李逵造反坏了自己的名节,把李逵叫来也让李逵喝了毒酒,并告诉李逵真相:“今日朝廷赐死无辜,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我死之后,恐怕你造反,坏了我梁山泊替天行道忠义之名。因此,请将你来,相见一面。昨日酒中,已与了你慢药服了,回至润州必死。”宋江为了所谓的忠义名声,不惜坏了情同手足的兄弟的性命,可是他也告诉李逵一切都是为了他所追求的忠义。到了这里,甚至已经对宋江的残害自己兄弟的做法没有了愤慨,有的只是对宋江执著于自己信念的坚韧和愚迂。
宋江的超越常人处就是他为了自己的理想所禀有的那种执著和坚韧,他的悲剧在于他坚持的理想和他对这个理想的理解并没有在现实中实现。只有到了死后,宋江托梦了,托梦给吴用和花荣,引两人来到这里自缢身亡。托梦给皇帝,最后也仅仅只赢得了一个“靖忠之庙”。
楚州南门外,有个去处,地名唤做蓼儿。其山四面都是水港,中有高山一座。其山秀丽,松柏森然,甚有风水。虽然是个小去处,其内山峰环绕,龙虎踞盘,曲折峰峦,陂阶台砌。四围港汊,前后湖荡,俨然是梁山泊水浒寨一般。蓼儿洼――这便是宋江最后的归宿。
《水浒传》重读札记之十九:赏析《水浒传》的艺术
《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以很高的文化修养,驾驭流利纯熟的白话,来刻画人物的性格,描述各种场景,使白话文体在小说创作方面的优势得到了完全的确立,这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极为深远。
在艺术上,《水浒传》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读《水浒传》领略其艺术方面的魅力,既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也是一种享受的过程。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最成功无疑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水浒传》的一大特点,就是人物众多而人物各自的身份、经历又各异,因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个性。在人物的塑造上,《水浒传》主要体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首先,突破了类似《三国演义》等小说对人物的类型化描写,突出了人物个性化,在人物的刻画上更加细腻和生活化。金圣叹说书中“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这四句话说得正是这个意思。水浒的长廊中有一串串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林冲、鲁智深、武松、李逵、燕青、宋江等等,每个人都有着极为明显的个性特点,即使是同样的粗豪之人,如鲁智深和李逵也在个性中有着不同的地方,鲁智深粗中有细,李逵粗起来不顾任何后果。除了这些英雄人物,还有一些次要人物也都写得相当精彩,个性十足。
像高俅发迹的一段,写他未得志时对权势人物十足的温顺乖巧、善于逢迎;一旦得志,公报私仇、欺凌下属,又是逞足了威风,凶蛮无比。杨志卖刀所遇到的牛二,那种泼皮味道真是浓到了家。
其次,《水浒传》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是决不孤立的就人物而写人物,而是为人物设置一系列的情节和故事,随着人物的出场与行动,常出现一组组的情节,而每一组情节又往往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这些情节又通常包含着激烈的矛盾冲突,包含偶然性的作用和惊险紧张的场面,包含着跌宕起伏的变化,富于传奇色彩,通过人物在这些情节中的表现充分的展示自己的个性。如林冲就通过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道、风雪山神庙、火并王伦等情节,如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大闹桃花村、大闹野猪林、醉闹五台山、倒拔垂杨柳等情节,武松的景阳冈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情节,这些情节充分起了展示人物性格的作用。
再次,通过细节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的形象。如受朝廷重托去请张天师祈禳瘟疫的洪太尉,才走了“三二里多路”便“脚酸腿软”,起了怨言。官尊显贵,官富显贵,官侈显贵。官何以显贵?当官的骄尊富侈霸,做民的岂能不水深火热,当牛作马?如高衙内调戏林冲妻子,林冲气愤待要打时“当时林冲扳将过来,却认得是本管高衙内,先自软了。”写出了林冲为了保全自己现有的生活的“忍”;再如林冲杀陆虞候的时候把枪换成了刀的细节,强化了林冲忍到极限时那种狠的个性;还有李忠的描写,给金老头和女儿钱的时候,李忠只掏出二两银子,在桃花山送鲁智深下山的时候,放着手边的钱财不给,说要另去劫了再送,这些不经意的细节写出了李忠的小气和计较。让人感觉李忠不是一个痛快之人。
还有就是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来塑造个性化的人物,这一点在谈到《水浒传》的语言的时候重点赏析。
《水浒传》第二个比较突出的艺术特色就是他的整体结构的完整性和变化性的结合。
《水浒传》的全部结构基本上是完整的,同时又是富有变化的。书中人物与情节的安排,主要是单线发展,每组情节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是一环紧扣一环,互相牵连。
这种安排主要通过不同英雄被逼上梁山的不同道路来展示起义斗争的广阔画面的,从开始到结尾正是农民起义一般过程的真实反映。由分而合,宛如百川汇海。这样一来,既表现了起义由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之势的特点,又使小说在具有一个大框架的同时,又保存了若干具有独立意义的单元,使结构完整而又灵活。
前面的单线结构主要是以人物的交替来发展故事,按照人物的故事安排结构,让人感觉像是一个个英雄人物的传记,随着故事的发展,不断的勾连出更多的人物和情节。到了英雄完成聚义之后,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不再是单线的发展,而是根据事件的发生,综合的安排人物,构建情节,这和水浒中的实际情况是切合的,聚义前大家的反抗都是个别的和自发的,而聚义后却完全是一个整体,从两败童贯、三败高太尉到后来的征辽国、田虎、王庆、方腊基本上都是这样的结构。到了最后又是分别讲述了几个主要人物的结局和结果,把一场反抗朝廷的运动从自发、个体的开始,到有组织、有规模的壮大,再到一个个死的死、伤的伤、走的走的结束,完完整整地表现了出来。同时,结构的富于变化,主要是通过展示情节的生动性、曲折性表现出来。写大小事件,都显得腾挪跌宕,变化多端,引人入胜。
《水浒传》的第三个比较突出的艺术特点是他的语言艺术。《水浒传》的语言带着明显的话本的特点。所谓话本,一个主要的特点就是白话,《水浒传》第一次将白话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