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74-普济方-第26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属性: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邪传厥阴。则热已深也。邪自太阳传至太阴。则腹满而嗌干。未成渴也。邪至少阴者。 
口 
之 
时 
吐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经曰。阴病见阳脉而生。浮者。阳也。厥阴中风。脉微浮。为邪气还表。向汗之时。 
故云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厥阴。木也。旺于卯丑寅。向旺。故为解时。)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邪至厥阴为传经尽。欲汗之时。渴欲得水者。少少与之。胃气得润。则愈。)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四逆者。四肢不温也。厥者。手足冷也。皆阳气少而阴气多。故不可下。虚家亦然。 
下之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阴气胜则厥逆而利。阳气复则发热。利必自止。见厥。则阴气还胜而复利也。)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 
以索 
之旦 
厥相 
(始发热。邪在表也。至六日邪传厥阴。阴气胜者。作厥而利。厥反九日。阴寒气多。 
当不 
饮食 
胃气 
不能 
若 
疮。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 
冷。 
(伤寒脉迟。六七日为寒气已深。反与黄芩汤寒药。两寒相搏。腹中当冷。冷不消谷。 
则不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 
止。 
(伤寒先厥而利。阴寒气胜也。寒极变热。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 
其喉 
气下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 
热亦 
(前厥后发热者。寒极生热也。前热后厥者。阳气内陷也。厥深热深。厥微热微。随阳 
气陷 
内发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 
故 
(阴胜则厥。阳胜则热。先厥五日。为阴胜。至六日。阳复胜。热亦五日。后复厥者。 
阴复 
其病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手之三阴三阳。相接于手十指。足之三阴三阳。相接于足十指。阳气内陷。阳不与阴 
相顺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为蛔厥也。蛔厥者。 
其 
烦 
(脏厥者。死。阳气绝也。蛔厥。虽厥而烦。吐蛔已则静。不若脏厥而躁无暂安时也。 
病 
x乌梅丸方x 
乌梅(三百个味酸温) 细辛(六两辛热) 干姜(十两辛热) 黄连(一斤苦寒) 当 
归(四 
两辛 
甘温) 
黄柏( 
(肺主气。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乌梅之酸。以收阳气。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人 
参之 
寒淫 
以安 
捣成 
服。 
伤寒热少厥微。指头寒。默默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 
其病 
(指头寒者。是厥微热少也。默默不欲食。烦躁者。邪热初传里也。数日之后。小便色 
白。 
胁烦 
必致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手足厥。不结胸者。无热也。小腹满。按之痛。下焦冷结也。)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 
其后 
(先热后厥者。阳气邪传里也。发热为邪气在表。至四日后厥者。传之阴也。后三日。 
复传 
除者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伤寒阴胜者先厥。至四日邪传里。重阴必阳却热三日。七日传经尽。当愈。若不愈。 
而复 
也。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伤寒六七日。则正气当复。邪气当罢。脉浮身热为欲解。若反脉微而厥。则阴胜阳也。 
烦 
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伤寒发热。邪在表也。下利厥逆。阳气虚也。躁不得卧者。病胜藏也。故死。) 
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金匮要略曰。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五脏气绝于内者。利下不禁。伤寒发热。为 
邪气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伤寒至七日。为邪正争之时。正胜则生。邪胜则死。始不下利。而暴忽发热下利。汗 
出不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为亡血。下之死。 
(伤寒五六日。邪气当作。里热之时。若不结胸。而腹濡者。里无热也。脉虚者。亡血 
也。 
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发热而厥。邪传里也。至七日传经尽。则正气胜邪。当汗出而解。反下利。则邪气胜。 
里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 
(脉促。则为阳虚不相续。厥逆。则为阳虚不相接。灸之以助阳气。)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滑为阳厥。气内陷。是里热也。与白虎汤。以散里热也。)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手足厥寒者。阳气外虚。不温四末。脉细欲绝者。阴血内弱。脉行不利。与当归四逆 
汤。 
x当归四逆汤方x 
当归(三两辛温) 桂枝(三两辛热) 芍药(三两酸寒) 细辛(三两辛热) 大枣 
(二十五 
个甘 
(内经曰。脉者。血之府也。诸血者。皆属心。通脉者。必先补心益血。苦先入于心。 
当归 
七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茱萸辛温。以散久寒。生姜辛温。以行阳气。)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大汗出。则热当去。热反不去者。亡阳也。内拘急下利者。寒甚于里。四肢疼。厥逆 
而恶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大汗。若大下利。内外虽殊。其亡津液。损阳气。则一也。阳虚阴胜。故生厥逆。与 
四逆 
病患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中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 
之。 
(手足厥冷者。邪气内陷也。脉紧牢者。为实。邪气入腑。则脉沉。今脉乍紧。知邪结 
在胸 
以吐 
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 
也。 
(金匮要略曰。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厥虽寒胜。然以心下悸。为水饮内甚。先与茯苓 
甘草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 
不止 
(伤寒六七日。邪传厥阴之时。大下之后。下焦气虚。阳气内陷。寸脉迟。而手足厥逆。 
下 
咽喉不利 
之。若泄 
x麻黄升麻汤方x 
麻黄(二两半去节甘温) 升麻(一两一分甘平) 当归(一两一分辛温) 知母(苦 
寒) 黄 
芩( 
药(酸 
平) 
(玉函曰。大热之气。寒以取之。甚热之气。以汗发之。麻黄、升麻之甘。以发浮热。 
正气 
心去 
芍 
先 
汗出愈。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伤寒四五日。邪气传里之时。腹中痛。转气下趋少腹者。里虚遇寒。寒气下行。欲作 
自利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 
(伤寒邪自传表。为本自寒下。医反吐下。损伤正气。寒气内为格拒。经曰。格则吐逆。 
食 
通 
x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方x 
干姜(辛热) 黄连(苦寒) 黄芩(苦寒) 人参(甘温各三两) 
(辛以散之。甘以缓之。干姜、人参之甘辛。以补正气。苦以泄之。黄连、黄芩之苦。 
以通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下利。阴寒之疾。反大热者。逆。有微热而渴。里气方温也。经曰。诸弱发热。脉弱 
者。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复紧。为未解。 
(下利。阴病也。脉数。阳脉也。阴病见阳脉者生。微热汗出。阳气得通也。利必自愈。 
诸 
下利手足厥逆。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 
(下利手足厥逆。无脉者。阴气独胜。阳气大虚也。灸之阳气复。手足温而脉还。为欲 
愈。 
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少阴肾水。趺阳脾土。下利为肾邪干脾。水不胜土。则为微邪。故为顺也。)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 
(下利者。脉当沉而迟。反浮数者。里有热也。涩为无血。尺中自涩者。肠胃血散也。 
随利 
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下利者。脾胃虚也。胃为津液之主。发汗亡津液。则胃气愈虚。必胀满。)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沉为在里。弦为拘急。里气不足。是主下重。大则病进。此利未止。脉微弱数者。邪 
气微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患必微厥。 
所 
(下利清谷。脉沉而迟。里有寒也。面少赤。身有微热。表未解也。病患微厥。针经曰。 
下 
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瘥。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经曰。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便脓血也。)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 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者。无阳也。 时。周时也。周时厥愈。脉出为阳气复。则 
得生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 
(下利者。里虚也。脉当微弱。反实者。病胜脏也。故死。难经曰。脉不应病。病不应 
脉。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下利清谷。为里寒。身热不解。为外热汗出阳气通行于外。则未当厥。其汗出而厥者。 
属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利则津液少。热则伤气。气虚下利。致后重也。与白头翁汤。散热浓肠。) 
x白头翁汤方x 
白头翁(二两苦寒) 黄连(苦寒) 黄柏(苦寒) 秦皮(苦寒各三两) 
(内经曰。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利则下焦虚。是以纯苦之剂坚之。) 上四味。以 
水七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四逆汤。攻表桂枝汤。 
(下利腹满者。里有虚寒。先与四逆汤温里。身疼痛。为表未解。利止里和。与桂枝汤 
攻表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自利不渴。为脏寒。与四逆汤以温脏。下利饮水。为有热。与白头翁汤以凉中。)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经曰。实则谵语。有燥屎。为胃实。下利为肠虚。与小承气汤。以下燥屎。)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下利后不烦为欲解。若更烦而心下坚者。恐为谷烦。此烦而心下濡者。是邪热乘虚。 
客于 
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胃脘有痈。则呕而吐脓。不可治呕。得脓尽。呕亦自愈。)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呕而脉弱。为邪气传里。呕则气上逆。而小盒饭不利。小便复利者。里虚也。身有微 
热。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干呕吐涎沫者。里寒也。头痛者。寒气上攻也。与吴茱萸汤。温里散寒。)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经曰。呕而发热者。柴胡证具。) 
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出者。以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 
所 
(大吐大下。胃气极虚。复极发汗。又亡阳气。外邪怫郁于表。则身热。医与之水。以 
发其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哕而腹满。气上而不下也。视其前后部有不利者。即利之。以降其气。前部。小便也。 
后 

卷一百二十九伤寒门
辨伤寒热病两感证候
属性: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 
也。 
虽甚 
口 
俱 
腑。 
是 

卷一百二十九伤寒门
辩伤寒热病不可治形候
属性:伤寒三部脉。阴阳脉俱盛。大汗出。不解者。不可治。 
伤寒阴阳俱热。虚不止者。不可治。 
伤寒脉至。乍数乍疏者。不可治。 
伤寒谵言妄语妄诞身热。脉浮大。手足温者。生。脉沉细。手足遂冷者。不可治。 
伤寒咳而上气。其脉散者。不可治。 
伤寒热盛。脉浮大者。生。沉小者。不可治。 
伤寒已得汗。脉沉小者。生。浮大者。不可治。 
伤寒谵语。直视而喘者。不可治。 
伤寒下利厥逆。躁不能卧者。不可治。 
伤寒发热下利。至厥不反者。不可治。 
伤寒病。恶寒。蜷而利。手足逆者。不可治。 
伤寒五六日。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时自吐利。复烦躁。 
不得卧寐者。不可治。 
伤寒六七日。喘息高者。不可治。 
伤寒发汗不出。若大灌发者。不可治。 
伤寒泄而腹满甚者。不可治。 
伤寒目不明。热不已者。不可治。 
伤寒老人婴儿。热而腹满者。不可治。 
伤寒汗不出。呕血者。不可治。 
伤寒舌本烂。热不已者。不可治。 
伤寒咳血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不可治。 
伤寒髓热者。不可治。 
伤寒热而痉者。不可治。 
伤寒热病。腰折螈 。齿噤者。不可治。 
伤寒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脉不还。不可治。 
伤寒四逆。恶寒。脉不至。其人不热而躁者。不可治。 
热病脉代者。一日死。 
热病二三日。身体热。腹痛。头痛。食饮如故。脉直而疾者。至八日。不可治。 
热病三四日。腰以下不得汗。脉大疾者。生。脉细小难得者。不可治。 
热病四五日。头不热。腹不痛而吐。脉来微细。至十二日。不可治。 
热病七八日。其脉微。小便如墨。口干。脉代。舌焦干黑者。不可治。 
热病七八日。脉微小。病患便血。口中干。一日半而死。 
热病七八日。脉不躁不数。后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者。死。 
热病八九日。头不疼。身不痛。目不赤。色不变而反利。脉来累累。按不弹手。时大。 
心下 
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 
热病脉常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脉盛躁。得汗者。生也。 
热病已得汗。体热不去者。不可治。 
热病。其人滚滚大热。脉细小者。不可治。 
热病下利不止。腹中痛甚者。不可治。 

卷一百二十九伤寒门
辨可灸形证
属性:夫少阴病。其人虽里和。其病恶寒者。宜灸之。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而发热。脉不足者。灸其少阴。 
夫吐下。手足厥。无脉者。当其厥阴灸之。不温。反微喘者。死。 
伤寒六七日。脉数。手足厥。躁烦不已。灸厥阴。不顺者。死。 

卷一百二十九伤寒门
辨不可灸形证
属性:凡微数之脉。不可灸。因热为邪。必致烦逆。内有损骨伤筋。血枯之患。 
脉当以汗解。反以灸之。邪无所去。因火而盛。病当必重。此为逆之治。欲解者。当发 
其汗 

卷一百二十九伤寒门
辨可火形证
属性:夫凡下利后。下部中痛。当温之。宜炒枳实。若熬盐等熨之。 

卷一百二十九伤寒门
辨病不可火形证
属性:夫伤寒。寸口脉浮而弱。即血气虚。胃气微。其脉浮。则汗出如流珠。卫气微。营气虚。 
故 
阳盛即衄。阴虚即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枯燥。但头汗出。至颈而还。腹满。微喘。口 
干咽烂。或不大便。其甚者哕。手足躁扰。循衣摸床。若心下满。小便利者。其人可治。小 
便不利者。不可治。 
夫伤寒脉浮。而以火逼劫汗。即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 
太阳病。以火蒸之。不得汗者。其人必燥结。若不结。必下清血。其脉躁者。必发黄也。 
夫太阳病。而熨其背。大汗必出。火气入胃。胃中干竭。必发荒语。 

卷一百二十九伤寒门
辨可水形证
属性:夫太阳病。瘥后。胃中干燥。不得眠睡。渴欲饮水。当稍稍饮之。即愈。 
若呕吐。热在膈上。思水者。与五苓散。即可饮水也。 
夫伤寒七八日。大渴欲饮水。然当与之。常令不足。勿极意也。 
夫凡伤寒病。能饮水者。为欲愈也。若不渴而强与之。因此成祸者。其数多矣。 
夫可水。除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