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正说开朝十四帝-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时,干戈不停,使老百姓无法生活,终于激起反抗,以至身戮国亡。而这一切都是唐太宗的亲身经历,因此他引以为戒,成为影响他制定统治政策的重要因素。面对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和贞观初年百废待兴、百乱待治的局面,唐太宗经过深深思考,决定以大治天下作为自己的施政方针。    
    治国方针确定以后,唐太宗首先抓了国家的政治建设,把任贤和纳谏作为保证政治的两条主要措施。    
    唐朝初年,承袭魏晋以来崇武轻儒的风气,官吏大都由武将充任。这些人是有功之臣,但却缺乏处理政务的能力。要实现天下大治,就必须选拔大批真正懂治政方法的人才,充实各级政权机构。因此,他把举贤荐能,广罗人才视为刻不容缓的事情,对那些推荐人才不积极的大臣,唐太宗则加以严厉批评。他自己也处处留心和访求有才之士,一旦发现即破格重用提拔。    
    唐太宗虽然求贤若渴,但并不是滥选滥用,也有着严格的原则,即惟才是举,任人唯贤。凡是有才之士,不计较资历地位和亲疏恩怨都能够兼收并用,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玄武门政变后,东宫集团想谋害唐太宗的有数百人,但唐太宗不计较恩怨,把这些人引为自己的左右,量才加以重用。东宫集团的重要谋臣魏征、王珪、韦挺等人,都是被唐太宗大胆重用而成为贞观名臣的。对于自己的旧属和亲信,唐太宗也不滥加任用,而是量才授予官职。唐太宗有一句话,叫做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可以说是对他用人方针的生动概括。    
    唐太宗用人既注重才能,也十分重视德行。特别是地方官的选拔,唐太宗尤其重视德才兼备,认为这些人是亲民之官,掌握着百姓的安乐。唐太宗下诏规定,县令由五品以上的京官推荐,刺史则由自己亲自选任。为做好选任刺史的工作,唐太宗把全国各州刺史的姓名写在卧室内的屏风上,随时记下他们的善恶事迹,以备升迁和赏罚。同时还规定,地方官每年年终要进京汇报一次工作,由吏部负责考评,依据政绩来认定品级决定升降。    
    为了扩大选拔人才的渠道,唐太宗还沿用并且发展了隋朝的科举制度,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科举分为常举和制举两种。一般知识分子和官吏都可以参加考试,考中以后,原来是官吏的可以升迁,不是官吏的由吏部给予官职。    
    正是由于唐太宗采取了求贤纳才、知人善任的用人政策,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因此在贞观时期,罗致了大量的优秀人才。纵览贞观一代,可谓人才辈出,群贤荟萃。贞观十七年(643)二月,唐太宗命图画家画于凌烟阁的24位功臣,就是最佼佼者。他们是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尉迟敬德、李孝、高士濂、李靖、萧珞、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瑾、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秦叔宝等。此外还有著名的文学之士姚思廉、陆得明、孔颖达、颜师古等;卓越的书法家和画家欧阳询、褚遂良、阎立德、阎立本等;杰出的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吐乐、执失思力等。这些谋臣猛将、文人学士都在贞观之治中贡献了自己的才干和智勇,成为唐太宗广开才路得以收效的生动体现。    
    唐太宗还特别注意虚怀纳谏。魏征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告诫成为唐太宗虚怀纳谏的重要指导思想。为了达到兼听博采的目的,充分发挥各级官员的作用,唐太宗还从制度上做了许多改革。他诏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在中书省值班,以便自己随时召见。军国大事和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免,都要先由宰相讲座议决,然后由皇帝批准颁行。在一般政事的处理上,要求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官员要充分发挥互相检查的作用。凡军国大事,负责起草文告的中书舍人要各抒己见,诏旨写成后,要经中书侍郎、中书令审查,再送交门下省审定,有不适合的地方都要据理力争,不要苟且雷同,马虎从事。这些措施避免了权臣专权和君主独裁现象的发生,保证了各项政策法令制定的正确和恰当,为开创贞观时期君主虚心纳谏和臣下鲠议直言的一代新风创造了条件。    
    为了达到求谏的目的,唐太宗还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诏令宰相入阁商议军国大事。必须让谏官和史官列席;二是重赏敢于进谏的官吏。同时唐太宗还要求大臣从各个方面直言进谏,不要放过小事。由于唐太宗虚心纳谏的开明作风,使朝廷中出现了一大批敢于直谏的大臣,贞观前期著名的有魏征、王珪、杜如晦、房玄龄等,后期著名的有马周、刘泊、褚遂良等。这些人对当时的政治形势起了良好的作用和影响,其中最杰出的当数魏征。    
    魏征原来是太子建成的重要谋士,玄武门之变后得到唐太宗的重用,先后被任命为谏议大夫、给事中、尚书右丞、秘书监等职,位列宰相。他前后共向唐太宗进谏了200多件事,大多数都被唐太宗采纳,对贞观前期的政治起了重要的影响。魏征为人正直,敢于直言,凡是正确的意见,不但要说,而且要坚持到底,即使唐太宗大发雷霆,魏征也神色不移,毫不退缩。因此,唐太宗既喜欢他又害怕他。    
    唐太宗把魏征看作最好的谏臣,魏征也确实起了重要的监督作用。魏征死后,太宗十分痛心,无限感慨地说:“用铜作镜子,可以正衣冠;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衰的道理;用人做镜子,可以看到自己的过错。现在魏征逝世,使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第一部分 秦始皇嬴政第16节 “律、令、格、式”

    “律、令、格、式”,    
    完备实用的法规体系    
    为了创造一个良好安定的社会环境,为实现大治天下的治国方针提供法律上的保障,唐太宗又进行了法制的改革和建设,采取慎刑宽法和严格加强法制的措施。    
    为了明确赏罚的标准,唐太宗任命房玄龄、长孙无忌修改《武德律》,制定《贞观律》。《贞观律》的刑罚,比《隋律》减轻了一些,后来长孙无忌组织19名法学家,专门为《唐律》作注,到永徽年间才完成,即《唐律疏议》。这是封建社会最完备的法典。五代以后各朝法律大都以此为本酌加增改。    
    此外,《贞观律》又定令1546条。所谓令就是国家的制度和政令。同时还修改了武德九年的制敕,把3000条精简为700条,称为格。格就是文武百官的职责范围,作为考核官员的依据。最后又定出尚书各部和诸书各部和诸师、监、十六卫的工作章程,称为式。律、令、格、式的内容包罗万象,从国家制度到社会经济生活,以及民间的婚丧嫁娶等方面,都有详细规定。凡是违犯律、令、格、式的,一律按法律处理。    
    为了保证律、令、格、式的贯彻执行,唐太宗亲自选拔了一批正直无私、断狱公平的人担任法官,并亲自检查法官对案件的处理情况。他一再告诫大臣们说:“死者不可复生,用法务在宽简。”并将死刑的终审权收归中央,以免出现冤案。同时,唐太宗还规定对死刑要3次上报中央,被批准后方可执行。


第一部分 秦始皇嬴政第17节 贞观大治,清明廉俭的政风叹为观止

    法律贯彻的好坏,关键在于皇帝的态度。贞观时期,唐太宗不但能够以身作则,遵守法律的约束,对自己的亲属和部署要求也非常严格,如有触犯刑法者,严格依法处理,从不徇私枉法。    
    唐太宗以身作则,执法如山,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中起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使贞观初期逐渐形成了执法严肃,令行天下的好风气。社会环境安定,政府官吏都能够做到清正廉明,王公贵戚和豪族大姓都不敢违法乱纪,欺压百姓。由于法制严明,不但犯法的很少,被判死刑的也很少。    
    在进行政治和法制建设的同时,唐太宗又致力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当时,由于长期战争的破坏和自然灾害的影响,经济破败,民户凋残。面对这种困境,唐太宗一方面大力提倡戒奢崇简,节省开支;另一方面又积极地推行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农民得以逐步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唐太宗提倡戒奢崇简,并以身作则。他继位后,住的宫殿还是隋朝建造的,大部分都已破旧。一般新王朝的君主都要大兴土木,另建新的宫殿。但唐太宗为了节省开支,在贞观初年一直不允许修作。唐太宗还严厉禁止厚葬,并要求五品以上的官员和勋亲贵族都要遵照执行。对于官员们的奢侈行为,唐太宗也严格禁止。贞观初年,逐渐形成了一种崇尚节俭的风气,出现了一批以节俭闻名的大臣。如户部尚书戴胄,生前一直住在一座破旧的房子里,死后甚至连个祭祀的地方也没有。一代名臣魏征为官一世,家里却连个正堂屋都没有。这种节俭风气的盛行,对减轻国家和人民的负担,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在提倡戒奢崇简的同时,唐太宗又积极地推行他的轻徭薄赋、增强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唐太宗还大力提倡兴修水利,贞观初期,关中、河南等地原有的渠道都相继修复,并新修了大量的排水和引水工程。这些水利工程的修建,对防旱排涝,尽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起了重要作用。    
    贞观初年,全国劳动力普遍缺乏,为了增加人口,唐太宗下诏规定:民间男20岁、女15岁结婚,以繁殖人口,并把婚姻和户名的增加列为考核地方官员政绩的一个标准。到贞观二十三年(649),全国户数增加到380万户,比唐高祖时代增加了180万户。    
    由于唐太宗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的积极措施,使社会经济很快得到了恢复。从贞观三年(629)开始。全国连续大丰收,粮价由原来1匹绢换1斗粮食,下跌到1匹绢换数十斗粮食。社会秩序迅速安定,以往成群结队的流浪灾民不见了,人民开始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到贞观中期,迅速达到了昌盛阶段,出现了牛马遍野、丰衣足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的升平景象,成为被历代所称道的太平盛世。


第一部分 秦始皇嬴政第18节 可圈可点的外交战略

    贞观时期,在国内政治经济形势迅速好转,国力逐渐增强的条件下,唐太宗又开始了统一边疆地区的战争,并且妥善地处理了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为建立强盛的多民族的大唐帝国奠定了基础。    
    当时,东突厥是对唐朝威胁最大的一个东北少数民族势力。唐朝初年,东突厥就支持东北的各派割据势力,阻挠唐的统一,并经常南下骚扰,抢掠人口,破坏生产,甚至威胁唐都长安的安全。唐太宗刚即位时,东突厥首领颉利可汗认为唐太宗统治还不稳固,便亲率20万骑兵进逼长安,并派大将执失思力进入长安,对唐太宗进行威胁和讹诈。唐太宗正确地分析了突厥入侵的目的,果断下令扣押执失思力,并亲自率领高士廉等6人骑马来到渭水岸边,与颉利隔水而立,指斥他的侵略行为。随后,唐太宗命令唐军迅速布阵。颉利见唐军士气正盛,军容严整,又见唐太宗神态自若,轻骑独出,认为唐军早有准备,再加上使者被押,使颉利摸不透唐太宗的疑兵之计,不敢贸然率兵过河,只得与唐太宗在渭河桥上杀白马祭天结盟,带着唐太宗馈赠给他的金银绢帛引兵退去。这次唐太宗凭借着自己的机智和勇敢,没折一兵一卒,便退去了20万突厥大军。此后,唐太宗一方面抓紧备战,积蓄力量准备反攻;另一方面在外交上采取远交近攻的方针,挟持颉利。贞观二年(628),唐太宗派遣使者与曾经臣服于东突厥的强大势力薛延陀部落建立联盟,造成了南北夹击东突厥的有利形势。同时,唐太宗又利用东突厥贵族的内部矛盾,拉拢和颉利可汗有矛盾的突利可汗,突利的归唐,为唐太宗提供了里应外合的有利战机。    
    贞观三年(629)十一月,唐太宗任命李靖为统帅,统兵10余万人,分兵4路进攻东突厥,连续击溃东突厥骑兵。同年十二月,突利可汗率部归唐。在唐军的沉重打击下,颉利可汗伪装求和。唐太宗将计就计,李靖率精骑1万,展开突然袭击,颉利可汗战败被俘,东突厥被灭。    
    唐朝统一了北部边境,收回了阴山至大漠的广大地区,解除了长期以来东突厥对中原地区的侵扰和威胁,使西北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周围各部落、部族的首领纷纷前来降服,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北部边境统一之后,唐太宗又相继派兵收复了吐谷浑、高昌、焉耆、龟兹等地区,并在龟兹设立了安息都护府,重新恢复对西域地区的统治。唐朝的西部和北部边境重新得到了巩固和扩大,也使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重新得到了畅通,加强了中原地区与西域和中亚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第一部分 秦始皇嬴政第19节 民族宗教文化政策中的大国风范

    唐太宗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改善民族之间的关系。不管是对被征服还是主动归附的少数民族部落,唐太宗都不强行改变他们原来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并且任命他们原来的首领担任各级官员,管理本地区或本部人民,同时还送给他们农具耕牛等物品,帮助他们发展农牧生产。此外,唐太宗还通过和亲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同唐朝的联系和团结。影响最为深远的当推唐朝与吐蕃的和亲。    
    吐蕃是现在藏族人的祖先,居住在藏族高原。其首领松赞干布是和唐太宗同时代的杰出人物,同时也是吐蕃奴隶制王朝的创始者。松赞干布仰慕唐太宗的英名和大唐先进的经济文化,贞观十四年(640)遣使求婚。唐太宗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进入吐蕃后,汉族人民的农耕、纺织、建筑、造纸、制笔、酿酒、冶金以及农具制造等技术先后在吐蕃传播开来,对吐蕃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加强了吐蕃与唐朝的联系。    
    贞观时期,由于边境地区的统一和安定,大大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生产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唐朝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也越来越频繁。亚洲、非洲地区许多国家的使者、商贾、学者、艺术家、僧侣等,不断来唐朝访问。京都长安不仅是国内各民族的大都会,也成了世界性的大都会。唐太宗对中外交往采取了积极友好的态度,专门设立鸿胪寺接待各国使者,建立商馆以招待外商。那时和唐朝交往的国家达到70多个。大批外商人从陆路或海路来到长安、洛阳、扬州、广州等大城市,唐政府允许他们长期居住,还可以和中国人通婚。通过广泛的交流,许多植物品种如胡椒、菠菜、郁金香、天竺干姜等相继从波斯(今伊朗)和印度传入中国。此外,佛教经典也大量传到中国,并被译成汉文。景教、回教、摩尼教也在贞观时期传入中国。由于唐太宗对外来文化采取了兼收的方针,这些宗教得以在中国传播。    
    贞观时期,高度先进的封建文化,也对亚洲各国乃至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纸张等商品大量销往波斯等亚洲国家,又通过他们销往西方。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就是在贞观时期传到阿拉伯和印度,又通过阿拉伯传到欧洲和非洲,对西方文化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汉文化对朝鲜、日本的影响更大。贞观五年(631),日本派遣了第一批遣唐使,到中国来学习。以后各种遣唐使和留学僧人不断到来,人数也越来越多。贞观十九年(645),日本开始了废除氏族制度的“大化改革”。在这场变革中,他们吸收了唐代的均田制、租庸调制、官制、府兵制以及刑律等等,建立起了完备的国家机构和制度,大大促进了日本的封建化进程。贞观时期,强盛的唐王朝在当时的国际上获得了很高的声望。中国使者、僧侣和商人的足迹,遍布亚洲各国。“唐家子”就是外国人对中国人的统称。直至今天,西方国家的语言中,还留有以“唐人”称呼中国人的习惯。    
    唐太宗共在位23年,他奉行大治天下的治国方针,励精图治,锐意进取,使唐王朝迅速地达到了天下大治的局面。社会安定,生产恢复,人民安居乐业,国力日益强盛。并且造成了皇帝兼听纳谏,广任贤良;大臣敢于发表和坚持自己的意见,上下一致,力求致治这样一种封建社会少有的政治风气,开创了被誉为贞观之治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最突出的太平盛世。唐太宗也因此为中国封建帝王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


第一部分 秦始皇嬴政第20节 两个女人的历史功绩

    作为皇帝,唐太宗宫闱生活和历代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