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灵素微蕴-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骨渐瘦,常下紫血。夏月心痛恒作,腹中三块如石,一在左胁,一在右胁,一在心下。
痛时三块上冲,痞满嗳浊,心烦口渴,旋饮旋吐。手足厥冷如冰,交秋则愈。经来腹痛,
遍身皮肉筋骨皆痛,上热燔蒸。初病因丧爱子痛哭,泪尽血流。后遭父姑之丧,凡哭皆
血。鱼肉瓜果,概不敢食,恃粥而已。粥下至胸即上,时而吐蛔。少腹结塞,喘息不通,
小便红浊淋涩,粪若羊矢。半月以后,嗽喘惊悸不寐,合眼欲睡,身跳尺余,醒梦汗流,
往来寒热。凡心绪不快,及目眶青黑,则病发必剧。病九年矣。滴水弗存,粒米不纳,
服药汤丸俱吐。

此缘脾陷胃逆,出纳皆阻。胃主降浊,脾主升清,脾升则清气上达,粪溺无阻,胃
降则浊气下传,饮食不呕。脾陷而清气填塞,是以涩闭,胃逆而浊气冲逆,是以涌吐。
而出纳废弃,上下关格,总由中脘阳虚,脾胃湿寒,不能消水而化谷。盖水谷消化,糟
粕下传,胃无陈宿,故不呕也,即呕亦无物。脾胃湿寒,水谷不消,陈宿停留,壅碍阳
明虚受之常,则中脘郁胀,升降倒行,胃气上逆,故呕吐不存也。胃以下行为顺,上行
为反,上行之久,习为自然,食停即吐,永不顺降,故曰胃反。饮食不存,无复渣滓入
于二便,而肝脾郁结,肠窍塞闭,是以便溺不利。胃气上逆,肺胆莫降,相火刑金,故
上热郁蒸,嗽喘燥渴。辛金不收,则气滞而痰凝。甲木失藏,则胆虚而惊作。相火升炎,
泄而不秘,皮毛开滑,斯常汗流。神气浮动,自少梦寐。六月湿旺,胃气更逆,愈阻胆
经降路,甲木郁迫,贼伤胃气,则胃口疼痛。少阳经脉,自胃口而下两胁,经腑俱逆,
不得舒布,两气抟塞,因成三块。甲木升击,则三块齐冲。土木纠缠,故痞塞嗳气。交
秋燥动湿收,是以病愈也。

血藏于肝而敛于肺,阴分之血,肝气升之,故不下脱,阳分之血,肺气敛之,故不
上溢。血以阴体而含阳气,温则升,清则降,热则上流,寒则下泄。下温而上清,则条
达而红鲜,上热而下寒,则瘀凝而紫黑。凝瘀之久,蓄积莫容,乃病外亡。相火升泄,
上热下寒,阳分之血,已从上溢,阴分之血,必从下脱。经脉败漏,紫黑不鲜,一月数
来,或半月方止者,血海寒陷而不升也。经血寒瘀,月期满盈,阻碍风木发舒之气,郁
勃冲突,是以腹痛。既不上达,则必下泄。而木气遏陷,疏泄不畅,是以血下而梗涩也。
刘朱论血,以紫黑为热,谬矣!肝藏血而窍于目,肾主五液,入肝为泪,肝气上通于心。

· 
51 ·



素灵微蕴卷四 


《灵枢·口问》: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脉之所聚,上液之道也。悲哀忧愁
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摇则宗脉感而液道开,故泣出焉。悲哀动中,肝液上涌,
营血感应,宗脉开张,木火升泄,而金水不能敛藏,是以血泪俱下也。肝脾郁陷,下焦
堵塞,故少腹结硬,喘息不通。肝属木,其色青,其志怒,其窍为目。《灵枢·五阅五
使》:肝病者,眦青。肝病则郁怒而克脾土,故青色见于目眦。目眶青则病重者,木贼
而土败也。木郁则生虫,肝郁则生蛔,故《伤寒·厥阴》有吐蛔之条,亦由土湿而木遏
也。脾主肌肉,四肢之本,湿旺脾郁,肌肉壅滞而四肢失秉,故生肿胀。经后血脱,温
气亡泄,脾阳愈败,故肿胀愈加也。土亏阳败,病重邪深,幸以下窍结涩,阳根未断,
是以久病长危而不死也。

林氏久病,几于绝粒。用燥土暖水、温胃降逆、疏木行郁之法,川椒、附子、干姜、
茯苓、甘草、桂枝、白芍、丹皮、半夏、苁蓉,半月愈。

中风解

马孝和,素以生计忧劳,因怒中风,左手足卷屈,寒冷如冰,遍身骨痛,惟左半无
觉。夜烦谵语不寐,能食不能饮,饮则气逆欲吐,胸闷痰多,大便燥结,小便痛涩,肌
色皯黣①,精神惶惑,遇亲故慰间,泣下沾衣。

此缘水寒土湿,木郁风生。肝位于左,其志为怒,其气为风。《子华子》:西方阴,
止以收,而生燥,东方阳,动以散,而生风。观之于天,大块②之噫气,必自春发,推
之于人,人生之息吹,必自肝生。厥阴风木之气,天人所同也,而土燥水暖,则风生不
烈。以木生于水而长于土,水暖则生发滋荣,土燥则长育条畅,和风舒布,必无飘忽激
扬之灾。水寒土湿,生长不遂,木郁风发,极力疏泄,乃有播土扬沙,摧枯拉朽诸变。
木性疏泄,水性蛰藏,使阳根未断,脏气稍存,虽风木飘扬,不至尽泄。《子华子》:水
阳也,而其伏为阴,风阴也,而其发为阳。阳根不至升泄于风木者,全赖肾阴之能伏耳。
今土湿水寒,阳根欲绝,风木郁飘,肾精不藏。值怒动肝气,飘风勃发,益以感冒虚邪,
束其皮毛,里气郁遏,愈增激烈。风力簸扇,津液消亡,则筋脉挛缩,而病偏枯。此病
生于内,而非中八风之虚邪,不能伤也。 


①皯黣枯焦晦黑。 
②大块大自然。
· 
52 ·


素灵微蕴卷四 


肾藏精而主骨,肝藏血而主筋,风燥亡阴,精血枯槁,筋骨失养,故卷屈疼痛。左
手足者,风木之位,是以偏伤。肝血既耗,则阳明与冲脉之血,必不充足。阳明多气多
血之经,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冲脉者,经脉之海,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
于宗筋。肘膝者,溪谷之会,机关之室。阳明冲脉经血枯燥,溪谷焦涸,故机关不利。
肝心子母之脏,肝气传心,母病累子,心液亡而神明乱,故烦躁谵语。风木疏泄,阳气
不敛,君相升浮,故不能寐。夜半阴隆,阳泄而不藏,故中夜病剧也。大小便者,膀胱
大肠之腑,开窍于肾,而输泄之权,则在于肝,风动血亏,输泄不畅,故便干而溺涩也。
腿膝厥冷之证,属在厥阴。阴性寒而阳性热,平人阴阳交济,则上不热而下不寒。厥阴
阴极阳生,水为母而火为子,受母气于北地,所以下寒,胎子气于南天,所以上热。阳
上阴下,不相交接,故厥阴经病,独有厥证。上下者,阴阳之定位也,左右者,阴阳之
道路也。风木未极疏泄,则火炎于子宫,水冱于母位,上下之寒热,不至易地。风木大
发,扫地无余,阳根尽亡,温气全泄,乙木之温夺于癸水之寒,变东方阳和之地为北边
冰雪之场,是以左半手足寒凉而无觉也。肺属金,其气燥,其志悲,其声哭,风伤津液,
燥动悲生,触绪哀感,其性如此也。总以寒水泛滥,入土生湿,木郁风作,筋脉失荣。

脾者,孤脏以灌四旁,湿旺津瘀,不能四灌,故内愈湿而外益燥。一旦因情志之内
伤,虚邪外袭,风燥血烁,筋挛体枯。以风木而刑湿土,湿气堙郁,化生败浊,孔窍填
塞,肺腑郁闷,胃逆则神迷,脾陷则言拙,是皆中气之败也。汤入则吐者,滋其土湿,
胃气愈逆也。

法当暖水燥土,而润风木。水暖土燥,乙木荣达,风静体伸,复其骨健筋柔之素矣。

中风证,时医知有外邪,不知有内伤,全用辛温发散,误矣,又或用硝黄下药,是
速其死。病理微妙,非近代粗工所知,如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辈,曷能解此!张景
岳愚而妄作,又创为非风之论,是敢与岐黄仲景为敌也,又与气脱之证相提并论,尤属
愚昧。气脱者。昏迷颠仆,朝病夕死,中风偏枯痿废,犹延数年之命,久病方死,安可
混言!风者,百病之长,外感悉同,而病象悬殊,以人之本气不一也。中风水寒土湿,
木郁风摇,外袭风淫,表里皆病,初①无西北东南真假之殊。前人之论,一字不通,无
足多辨者。

孝和病用暖水燥土、滋木清风之法,十余剂拥杖而起,放杖而笑,不知病之去也。 


①初本。
· 
53 ·



素灵微蕴卷四 


《吕氏春秋》:鲁人有公孙悼者,谓人曰:吾能起死人,吾故能治偏枯,今吾倍所
以治偏枯之药,则能起死人矣。公孙悼虽不能起死人,然未会不善治偏枯。后之医者,
倍死人之药,以起偏枯,良可叹息也。

带下解

李氏,夏病赤带,内杂白沙如豆,并下紫血。食不甘味,入口作苦,咽干胸燥思饮,
而内实不渴,大便泄利,小便淋浊,溺前作痛,溺后作痒。

此缘脾土湿陷,风木疏泄。精藏于肾,其性封蛰,而肾水蛰封,由于肺金之收敛。
收则生燥,手阳明以燥金主令,足阳明从燥金化气,戊土燥降,收敛得政,阳蛰九地之
下,则癸水温暖而不泄。阳明之燥夺于太阴之湿,则戊土不降,肺金失收效之令,相火
升泄,于是癸水莫藏。肾主蛰藏,肝主疏泄,己土湿陷,抑遏乙木生发之气,郁怒生风,
竭力疏泄。木能疏泄而水不蛰藏,其在男子,则病遗精,其在女子,则病带下。《灵枢·五
癃津液》:阴阳不和即水火不交。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
腰背痛而胫酸,即遗精带下之证也。女子带下,精液流溢,五色不同。上古天真论:肾
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水失藏,五脏陷流,一脏偏伤,则一色偏下。肝青、
心赤、脾黄、肺白、肾黑,各有本色,是以不一也。

风木郁泄,相火不秘,甲木之火逆,则胸膈烦热,三焦之火陷,则膀胱热涩。风力
郁冲,而木气遏陷,不能畅泄,故溲溺淋漓,梗阻难下。木以疏泄为性,水道不开,势
必后冲谷道,以泄怫郁,水谷齐下,则成泄利。水曰润下,润下作咸,水之润下,莫过
于海,故海水独咸,一经火煎日晒,则结咸块,白沙成粒者,相火陷于膀胱,煎熬溲溺
而结,与煮海成盐之义正相同。膀胱热癃,精溺蹇塞,木气郁碍,是以作痛。精溺既下,
而木郁未达,是以发痒。风木陷泄,肝血失藏,离经瘀郁,久而腐败,故紫黑时下。其
病于夏暑者,湿旺木郁,非关热盛。秋凉则愈者,燥动而湿收也。然木郁热作,是病之
标,而火泄水寒,是病之本。推其源流,则由奇经之任带二脉。骨空论:任脉为病,男
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任为诸阴之长,水寒血冷,任脉凝冱,阴气抟结则为疝瘕,
阴精流注则为带下,无二理也。带脉起于季胁,回身一周,居中焦之位,处上下之间,
横束诸脉,环腰如带,所以使阳不上溢,阴不下泄。土败湿滋,带脉不束,督升任降,
阳飞阴走,故精液淫溢而不收也。

· 
54 ·


素灵微蕴卷四 


《金匮》:妇人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手掌烦热,唇口干燥,
此病属带下。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以瘀血凝结,阻水火升降之路,则火逆而生
热烦,水陷而为带下,此带证发作之因也。

此当温燥脾肾,疏木达郁,以荣风木。后之庸医,或用清利,或事固涩,阳败郁增,
则风木愈泄,是决江河之流而障之以手也,不竭不止矣。

男子淋浊遗精,女子崩漏带下,病悉同源。而庸工不解,其所制各方,无可用者。
李氏用燥土温中、疏肝清下,蛰火敛精之法,数日而瘳。

耳聋解

张氏,少因半产,下血虚损。中年腹中郁满,头目昏晕,咽喉有物如草。后因媳女
卒病,惊悸火发,自肩上项,升腾耳后,右耳遂聋,数日左耳亦病滞塞,怒则更甚。头
面麻痒,如蜂蚁纷挠,心烦生躁,则头上汗流,膈右烦热,胶痰瘀塞,食下胸闷吐酸,
项脊筋疼,饥则心空气馁,酸水浸淫,心神慌乱不寐,寐必手足麻软,醒后不能转移,
腿胫骨髓空虚,筋脉酸楚,膝踝浮肿,小便赤涩。病半年矣。

此缘土湿火升,清陷浊逆。阴阳应象论:北方生寒,在脏为肾,在窍为耳。耳为肾
官,亦为心官,金匮真言论: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肾藏精,心藏神,神为
阳,精为阴。阳清而阴浊,清气上升,则孔窍空虚,浊气上逆,则孔窍闭塞,空虚则善
听,闭塞则莫闻。而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生则浊,阳生则清,清则必升,浊则必降。
盖水为纯阴而内含阳气,此气左升,则化木火,是清阳出于浊阴之中也,火为纯阳而中
抱阴精,此精右降,则化金水,是浊阴生于清阳之内也。肾水之内,一阳常升,心火之
中,一阴常降,七窍空虚,但有清阳布获,而无一线浊阴,稍生闭塞,是以声入耳通,
钜细必闻。非水火相济,精神互交,不能如是,故耳以一窍而并官心肾。

心为君火,相火者,君火之佐也。胆以甲木而化相火,随君火而交癸水,君相下根,
则精温而清升,神肃而浊降。神胎于魂,魂藏于血,血统于肝,肝胆之气,表里相合。
血脱则温气亡泄,魂虚木陷,不能生火化神,则心君浮动,常有升摇之意,而温泄胆寒,
甲木失其培养,君相感应,亦将飞腾。其头目昏晕,咽喉梗碍者,皆甲木飘扬,根本不
秘之象也,但未全逆耳。偶因惊悸卒发,君相同奔,浊气上逆,孔窍冲塞,是以重听不
闻。少阳之脉,循耳后而下肩项,甲木逆冲,由经倒上,故相火升炎,自肩项而绕耳后

· 
55 ·


素灵微蕴卷四 


也。君相下行,肺金敛之也。肺自右降,相火上逆,肺金被克,收令不行,故先聋右耳。
胆自左升,续则渐及本位,故后聋左耳。怒则胆气更逆,是以病加。甲木郁升,浊气纷
乱,故头面麻痒,如蚁动蜂飞。火能上泄,金不下敛,故头上汗流。肺被火刑,故膈右
烦热。君相虚浮,故心慌胆怯,不能寐也。

究其根原,总由阳衰而湿旺。太阴以湿土主令,而清气左升,则化阳魂,阳明从燥
金化气,而浊气右降,则生阴魄。盖肺金藏气而含魄,胃为化气之原,气清则魄凝,肝
木藏血而含魂,脾为生血之本,血温则魂见。气之清者,生水之基,故精孕于魄,血之
温者,化火之根,故神胎于魂。火旺则土燥,水盛则土湿,燥济其湿,则胃降而脾升,
湿夺其燥,则脾陷而胃逆。血脱温亡,泻其化火之根,火衰水盛,精脏生寒,寒水上泛,
脾土滋湿,湿夺阳明之燥,脾陷胃逆,故君相拔根而肺失收藏之政也。

胃土不降,浊气右填,肺津郁遏,凝为痰涎,蒸以君相之火,则胶塞不流。脾湿不
化水谷,食下而中焦郁胀,肺胃更逆,故胸膈壅闷。肺气不得前下,逆而上冲,后侵太
阳之部,故项脊筋疼。肾主髓,《灵枢·决气》: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补益脑髓,是
肾为髓之下源而肺为髓之上源也。肺郁化痰,无缘下生肾水,故骨髓空虚。脾陷木遏,
筋脉不舒,故觉酸楚。脾主五味,入肝为酸,土燥则乙木直升,土湿则乙木曲陷,吞吐
酸水者,湿土而遭曲木,温气抑郁之所化也。谷消气馁,胃虚心空之时,乙木郁冲,故
酸水泛滥。阳气不得下达,阴凝气滞,故膝踝浮肿。寐而中气愈郁,不能四布,故手足
麻软。水源上竭,膀胱空涸,而乙木遏陷,疏泄不行,是以水道淋涩也。

《灵枢·决气》:液脱者,脑髓消而胫酸,精脱者,耳聋。今骨髓空虚,膝胫酸楚,
孔窍闭塞,音响不闻,浮①据经语,参以当年失血,甚似精血脱亡,阴虚阳盛。不知亡
血失精,泻其阳根,水寒土湿,胃逆火升,故令病此。《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十二经
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孔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而胆脉下行,正
由耳旁,《灵枢·卫气》:足少阳之标,在窗笼之前。窗笼者,耳也,胃降则胆木下达而
耳听,胃逆则胆木上盘而耳聋。以耳者宗脉之所聚,胃者十二经脉之海,宗脉浊降而清
升,机在阳明。通评虚实论: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手阳明之燥衰,足
阳明之湿旺,胃不化气于燥金,而化气于湿土,此头痛耳鸣,九窍不利之原也。

张氏病,为制燥土降逆、清金敛火、暖水升陷、疏木达郁之方,晨起净鼻,右耳响 


①浮轻。
· 
56 ·


素灵微蕴卷四 


声如雷,豁然而通。鸟语蝇声,聒耳喧心,盘水洗面,波涛漰沛。此以久塞之窍,忽得
清空,虚灵乍复,无足为怪。《晋书》:殷仲堪父,名师。尝病耳聪,闻床下蚁动,声若牛
斗,亦由宿障新开,是以如此。午后气平,声闻如常。接服十余剂,加椒、附温下而康。

目病解

玉楸子中外条固,夙无苛殃。甲寅八月,时年三十,左目红涩。三日后白睛如血,
周外肿起,渐裹黑珠,口干不饮,并无上热烦渴之证。延一医诊之,高冠严色,口沫泉
涌,以为大肠之火,用大黄黄连下之,不泄。又以重剂下之,微泄,不愈。乃意外有风
寒,用滚茶一盆,覆衣熏蒸,汗流至踵,不愈。有老妪善针,轻刺白珠,出浊血数十滴
如胶,红肿消退,颇觉清朗,前医犹谓风火不尽,饮以风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