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在商言商-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汪洋:这家企业在管理领域不断进取、不断创新,它的一系列管理创新全国有名。我告诉你,它的企业氛围和员工口碑确实非常好。它可不象一些赫赫有名的企业,比如那个“毛泽东色彩”非常浓厚的高科技企业那样“驴粪蛋子表面光”。这家公司的员工工资相当高,福利相当全面,人员也相当稳定,几乎从来不炒人。更难得的是,企业内部风气非常好,是一种团结和谐、积极向上、平静安宁、正气洋溢的环境。
     老总:这确实非常难得。
     汪洋:所以我非常看好这家企业,它以后还会有令人吃惊的发展。
     老总:我知道您说的是哪家企业了,我也听说它很不错,那么您认为它的成功秘诀何在呢?
     汪洋:关键是人的素质。这家公司的高层是一群高素质、高学历的职业经理人。他们真诚地探索和推行科学的、现代的管理,我看这是唯一的秘诀。
     老总:那么他们具体是怎样做的呢?
     汪洋:对于它的成功经验,我曾经概括成以下几条:
    一、 以员工持股为特色的多元化产权机制;
    二、 以周密的计划体系为核心的发展战略管理;
    三、 以考绩考评体系为特色的科学的、人性化的管理制度;
    四、 以锻造高素质的团队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五、 以塑造品牌为特色的市场化经营。
    
    下面我们一条一条来说说它们。
     老总:好的。
     汪洋:第一条:“以员工持股为特色的多元化产权机制”,要注意这么几点:
    1、 员工持股解决了员工与企业的“利益一致性”问题,而这家公司的员工持股是实行最认真、效果最好的;
    2、 员工持股向管理、技术、精英精英倾斜,更重点解决了经理人与企业的“利益一致性”问题;
    3、 员工持股和向管理、技术、精英精英倾斜的政策使员工参政、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有了产权机制上的基础,而这家公司在这方面也非常认真;
    4、 “多元化产权机制”:它把原先的区属国有变成了股份制,除了员工参股,还有外资参股,有利于解决国有企业的产权不明、政企不分问题,在产权机制上结合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各自的优点。
    
     老总:对呀!这样一来,前面讲过的很多问题都有办法解决了。
     汪洋:这第一条是最根本、最重要的。第二条:“以周密的计划体系为核心的发展战略管理”,也有这样几点:
    
    1、 这里讲的是一个完整的、周密的计划体系,是“人人有计划、处处有计划、时时有计划、事事有计划”,而且各种计划互相衔接;
    2、 良好的计划是工作成功的一半;
    3、 周密的计划体系本身是管理的科学性和民主性的结果,又是考绩考评体系的前提和基础。
     老总:最后一句是什么意思?
     汪洋:这就是第三条:“以考绩考评体系为特色的科学的、人性化的管理制度”,要点是:
    1、 区分人员的“业绩考核”和“素质考评”,以考绩为主,考评为辅;重在业绩,兼顾素质;既突出了人的实际工作成就,又兼顾了人的全面发展;
    2、 业绩考核以计划体系为基础和前提,也就是以个人和部门完成计划任务的情况来考绩,保证了考绩的客观公正性,减少了人员评价上的主观随意性;
    3、 考绩考评的结果作为奖金分配和职务调整的依据,减少了利益分配和人员任用上的主观随意性。
    
     老总:对了,这样一来,老板、经理就不能随意说了算了。
     汪洋:这样一来,也能促使企业风气的好转和决策的民主科学。
     老总:您谈到了“企业风气”,这是不是属于“企业文化”范畴?
     汪洋:是的。有些人理解企业文化,就是办几场晚会、办一份报纸或刊物什么的。其实企业文化是一种精神氛围,一种精神面貌,其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的价值标准,它无形中支配着人们的行为。
    比如说,投机取巧、溜须拍马盛行;干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骂的;无利之事无人干,有利之事抢着干;正派之人吃不开,奸佞之徒大行其道;互相之间勾心斗角、吵闹不休……这是一种企业文化;
    人人热爱学习,个个争相奉献;干工作争先恐后,人与人互相帮助;企业形成一种良性激励气氛,投机取巧、溜须拍马的行为无所施为;团结合作,内耗很小;正气上升,邪气遁形……这也是一种企业文化。
    这两种企业文化对企业的不同作用,是不言而喻。能说企业文化不重要吗?
     老总:企业文化非常重要。
     汪洋:这就是第四条:“以锻造高素质的团队为核心的企业文化”。这里的要点是:
    1、 在考绩考评体系的设计中,个人的考核成绩就不仅仅取决于个人的实绩,还取决于所在团队,这就迫使每个人都要注重团结和协作;
    2、 在干部任用制度中也明确规定,哪个部门的经理不能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就不得提拔升迁;
    3、 良好的企业文化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以员工持股、计划管理、考核体系为基础塑造出来的实实在在的东西,是非常有用的东西。
    
     老总:没错。企业文化是无形的,它的力量却是无穷的。
     汪洋:您说得太好了!第五条:“以塑造品牌为特色的市场化经营”说起来比较简单,关键是两点:
    
    1、 市场化经营:面向市场、面向顾客;
    2、 每推出一个楼盘,就要创造一个品牌,决不卖大路货。
     
     老总:您说的这几条,其他的我都能比较清楚地理解,只是您讲的“考绩考评体系”我还不太明白,其中有许多新概念、新提法……
     汪洋:要讲清楚这个问题,需要专门找个时间才行,三言两语是说不清楚的,我们搞讲座时至少要用一天时间。这个问题我们下次再谈吧?
     老总:也好。
        六、管理学问大,切莫等闲视
    
     汪洋:我们今天谈得太久了,您怎么样?
     老总:哦,没关系,我听得很过瘾。看来管理真是一门大学问,今天这么一谈,许多问题可以看得更清楚了。
     汪洋:可是许多老总总以为经营、技术才是硬指标,管理、文化只是软指标,其实他们缺一不可;从某种意义说,管理更加重要,因为经营、技术也要管理去推动和协调。我把管理的作用概括为“管理出效率,管理出效益,管理出人才,管理出品牌”。
     老总:概括得好,我看过您这篇文章。其实关键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能量。
     汪洋:所以我说“管理不是要把人管死,而是要把人管活”。象贵公司这样以精神劳动为主的高科技企业,就更是这样。
     老总:其实传统企业又何尝不是?同样需要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汪洋:是的,但是还有一些老总,总觉得经营、技术他是不懂的,他有求于人,所以对这两类人才很重视;而对于管理人才就不那么客气了,因为他觉得这个他懂,不假外求。
     老总:是的,管理这个东西好象“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效果也不那么直接,所以……
     汪洋:根据我多年观察,发现中国老板普遍患有一些症状,我称之为“中国老板综合症”,主要表现为:
    
    1、 好大喜功,盲目扩张;爱慕虚名,不求实际;
    2、 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爱走捷径,不守规矩;
    3、 重经营、重技术;轻管理、轻文化;
    4、 重经营、技术人才,轻管理、文化人才;
    5、 喜谄媚不喜忠言,喜阴柔不喜阳刚;女人、小人容易得势,公司经常被他们搅得一塌糊涂。
    
    概括起来,就是“虚火症”。
    
     老总:有意思。我发现这几条其实是互相联系的。总之是中国人穷的太久了,急着要在一个早上打“翻身仗”,而且名利双收,财色兼得。哈哈!
     汪洋:哈哈,是的,您一语道破。而且中国市场的不成熟,也使有些人凭借偶然获得了成功,这就更使人们觉得这一套是走得通的。
     老总:其实已经很难走通了,即使那些似乎走通了的,后来却又受到了惩罚。刚才我们不是已经看到了很多例子?
     汪洋:说实在的,我对中国企业的现状简直有些悲观。我经常有一种奇怪的感觉,似乎我们这些“打工的”一心想帮老板把企业搞好,而老板却似乎铆足了劲要把自己的企业搞垮, “皇帝不急太监急”,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我亲眼看着一个个企业由于老板或一意孤行、或偏听偏信、或胡作非为,或胡吃海造、或不自量力、或头脑发热、或……,终于把自己辛辛苦苦折腾起来的企业又折腾完蛋,或是风光不再,令人痛心、无奈。这些老板有时表面上也讲尊重人才、尊重知识,也讲科学管理,骨子里却还是那套我行我素,跟干部员工玩障眼法,还自以为得计。其实他是在欺骗自己,折腾自己,最后害了自己。他们就象“狼来了”故事里的那个爱骗人的男孩般可笑。
     老总:说到底,老板什么素质,企业就是什么素质;老板有多大能耐,企业就能折腾到什么模样。在企业的内在本质和根本命运上,别人是帮不了大忙的,也没有必要一相情愿。“天作孽,尚可活;自作孽,不可活”,“天助自助者”嘛。
     汪洋: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单靠老板创业时的小聪明、小运气、小手段、小门路,是无济于事的,必须要讲究管理科学,否则就再也做不大,或者干脆倒闭。我已经亲眼看到一些企业由于不讲究科学管理,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停滞不前,低水平徘徊不已;不要说扩张到外地,就连在关外设个分公司都管不好,老板甚至连自己眼皮底下那一点点地盘也看不住。
     老总:可是要真正实行科学管理,老板自己的素质不来个根本性的提高,是办不到的。真正有前途的老板和企业,终究还是那些文化、素质高的老板和企业。
     汪洋:中国的企业,国有企业由于产权不明,没有搞好企业管理的内在冲动;民营企业由于老板素质普遍不高,或者是由于封建意识太深而喜欢“人治”,因而也不重视科学管理;中国的企业要真正重视起管理来,恐怕要到企业产权明晰、企业家素质普遍提高、市场真正规范起来才行:那时侯光靠走门子拉关系不行了,光靠偷鸡摸狗投机取巧不行了,光靠个人魅力随心所欲不行了,只有苦下功夫去抓管理。
     老总:我们不想等到那个时候。到那时侯再抓,恐怕已经病入膏肓,来不及了。所以我要从现在就打好地基,打下一个良好的、结实的地基,可以管它十几年,几十年的,以后我的公司不管发展到多大,也还是这个基础。怎么样?加盟我们公司如何?
     汪洋:老总,很高兴您邀我加盟,但我现在不想进来,还是按原先所说的当顾问比较好,这样我可以超脱一些,不介入具体的事务和利益,说话比较客观公正,对企业的帮助会大些。再说,多年来我一直在做具体的管理工作,陷于事务,很烦;现在也想超脱一些,想点问题,写点东西。
     老总:我很羡慕你。你可以干一段,静下来想一想,总结一下,以利再战。我就不行,没时间静下来看看书、好好想一想。当了老板,好象被判了无期徒刑。
     汪洋:老板和打工的各有好处。老板是穷得只剩下钱了,我们是自由得一无所有,不能让您都占全了呀,哈哈!
     老总:哈哈,那倒也是。……那好吧!我尊重您的选择,就聘请您为我们的高级管理顾问,待遇好说,您什么时候开始工作?
     汪洋:我先抽空来公司观察,找人谈话,看材料,熟悉公司的作业流程,至少两周时间。下一步做什么,调查以后再说。
     老总:那好,由您自己安排,一言为定。
     汪洋:好的,那我就告辞了,谢谢您听我说了这么多!
     老总:哪里?谢谢您,我受益非浅。那就再见!
     汪洋:再见!
    
      
      
      对话说明:前年8月,万德管理顾问公司汪洋先生与一位企业老总做了一次长时间的交谈。这是一家新兴的电脑技术公司,老总很年轻,雄心勃勃,又沉稳睿智。汪洋先生的这次长谈,饱含了其多年来在企业管理中的切身体验和深思熟虑,发人深省,值得一读。在这里向大家推荐推荐,并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
      
      老总:您好,汪洋先生,很高兴认识您!
        汪洋:我也很高兴认识您,而且很羡慕您。您这么年轻,就有了这么一家生机勃勃的公司。
        老总:看起来生机勃勃,其实问题很多,头痛得很!
        汪洋:哪里有那么严重?!搞企业嘛,总是要动脑子的。
        老总:是啊,所以今天专门请您来谈谈。我是听一位也是搞企业的朋友介绍到您的,您给他做过管理顾问?
        汪洋:谈不上什么顾问,帮忙而已。那时我很忙,只能在周末或晚上帮他做点事,主要是做发展规划,设计一些制度,特别是考核、薪酬制度。
        老总:我也是想,象我们这样一个迅速发展的企业,必须从一开始就做好发展规划,设计好一些根本性的制度。就象万丈高楼平地起,必须先打好地基;否则,企业发展到一定时候,就会出大问题,大楼一下子就倒了。
        汪洋:您确实很有远见。许多曾经风光一时的企业和企业家,现在都纷纷落马了。不要说全国,就在深圳、在我们身边,我们都亲眼目睹了不少“企业家”的倒台。其中原因很多,而且各不相同,但“先天不足、后天不补”确实是重要原因。
        老总:哦?
        汪洋:中国的很多企业就象我们这些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出生的人,从小身体底子就没打好,后来又经历“文化大革命”和“经济转型”,生理上、心理上、观念上、能力上都有很多方面不健全;如果不加强后天改造,不但平时小毛病不断,而且总有一天会出大毛病,甚至导致全面崩溃。
        老总:请具体说明。
        汪洋:这个问题说起来很大,三言两语说不清楚。您如果有时间,我们不妨“条分缕析,慢慢道来”。
        老总:不着急,今晚我们不干别的,专门谈这个。
        汪洋:据我观察,这些企业或企业家纷纷垮台的原因,归结起来,就是他(它)们在一个市场经济不发达、不规范的社会环境中起家,凭着某些机缘和一些非市场经济手段,迅速膨胀起来;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和市场规则的日益规范,他(它)们或者由于主观上的原因,或者由于客观上的原因,或者两方面的原因都有,未能及时实现转向,终于被市场淘汰,落下马来。 
      一:“逆取”纵可谅,“顺守”方能长
        老总:还是太抽象了,请再具体一点。
        汪洋:我们这就转向具体,用一个个案例说明问题。先从我自己的个人经历开始吧。
      '案例一:自己的公司'
        我是在北京开始“下海”的。当时我一介贫弱书生,一下子跳到“海”里,着实被吓了一跳:原来“海”里不但风大浪急,而且深邃黑暗,一不小心,不是被市场淘汰,就是被对手吃掉,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我个人最有体会的是市场的黑暗、深不可测。每天你都面临来历不明的对手,打着各种招牌,用着各样的借口,使着五花八门的手段,来跟你“做生意”。其实哪有那么多的“生意”?很多是一场骗局。那时我对“做生意”的体会就是“骗”。我一开始“下海”就是被人骗下海的;下海之后,不是你骗别人,就是别人骗你;你每天都要和形形色色的“骗子”打交道。这些人平时也许都是不错的人,甚至是有地位、有身份的人,有些就是局长、局党委书记、大型国企的老总、部队大校、军企老总、海外归侨、台商、名牌大学学生、博士、记者、警察、老乡等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