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习焓麓Α! �
1926年11月30日,阎锡山致电张作霖,推戴他为安国军总司令。 阎锡山派赵戴文去广州,1927年1月底,蒋介石提请广东政府任命阎锡山为国民革命军北路总司令。6月,阎锡山改换青天白日旗,晋军改为国民革命军北方军。 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远东局举行联席会议,对国共合作的形势及政策、策略作了研究,认为要发展农民运动,就不能再维持广东中派政权。不维持中派政权有3条路可走:一是迎汪倒蒋;二是汪蒋合作;三是使蒋成为一个左派,执行左派政策。会议经过讨论之后,感到第一个办法太危险,现时正在北伐,一旦去蒋,影响不好,而且继蒋而起的唐生智等,亦不可靠。他们现在虽然反蒋,恐去蒋后,行动比现在之蒋还右。第三个办法进行亦多困难。比较最好的是取第二办法,即迎接欧洲的汪精卫回国复职,汪蒋合作。陈独秀和共产国际代表的眼睛紧紧地盯住蒋介石、汪精卫、唐生智等,完全忽视共产党自身的力量,及国民党左派和工农武装力量。 迎汪复职的主张提出后,蒋介石即派胡公冕到上海见陈独秀,请C.P勿赞成汪回,汪回国后将为小军阀所利用和蒋捣乱,陈独秀回答说: “是在下列3个条件之下赞成汪精卫回来的:一是汪蒋合作,不是迎汪倒蒋;二是仍维持蒋之军事首领地位,愈加充实,扩大蒋之实力作更远大之发展,决不主张别的军人拥汪以倒蒋;三是不主张推翻党务整理案。 陈独秀主张军权归蒋,党政大权归汪,而共产党呢?陈独秀说: “我们的人力务全用在民众方面,万勿参加政府工作,共产党必须立脚于在野党地位。” 党权、政权、军权都一概不要,这个政策在共产党里得到贯彻。中共中央要求江西一些担任地方行政职务的共产党员,必须辞职,或者退党。 迎汪复职的目的是削弱蒋介石的专权,不仅国民党左派拥护,那些出于个人权力欲的右派分子也乐于接受。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和各省代表联席会议,通过了迎汪复职案。 陈独秀的迎汪复职,纯属为他人作嫁的政策。因为共产党没有军权、政权和党权,共产党夹在汪精卫和蒋介石之间,当均势一旦破裂,为他人作嫁者往往会成为两方的牺牲品。 1926年11月8日,广州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作出迁国民政府及中央党部于武汉,并派出外交部长陈友仁、财政部长宋子文、交通部长孙科、司法部长徐谦、苏联顾问鲍罗廷,以及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宋庆龄、吴玉章、王法勤等60余人,先到武汉筹备。 12月2日,宋庆龄、鲍罗廷等一行60多人乘船途经南昌,蒋介石身着戎装,满面笑容地前来迎接,他显得非常谦恭、热情,和大家一一握手,表示欢迎。但实际上,蒋介石反对迁都武汉,竭力主张迁都南昌,他提出的理由是:政治应与军事配合,党政中央应与总司令部在一起。蒋介石的真正用意是企图把党政军控制在自己手里。他对每一个到南昌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都积极做工作,并试探他们的态度,希望他们能同意自己的意见。 其时南昌的局势并不稳定,商店因拒收蒋介石滥发的“军用钞票”而关门,并宣布罢市,组织抗议游行,原来准备在南昌召开的中央军政会议不得不转移到庐山举行。 12月7日在庐山开会,鲍罗廷、宋庆龄、邓演达等坚持加强团结,巩固后方,开展工农运动,进行社会改革和从政治上改组军队等革命主张。蒋介石和一些右派对此根本不感兴趣,蒋感兴趣的是增加军费,加强对军队的控制等。会上通过了尽快召回寄居海外的汪精卫回国复职的决定。尽管蒋对迎汪复职不满,但他见众人意决,便不露锋芒,顺从大家的意见。 先遣人员到达武汉后,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在国民政府未迁到武汉之前,由宋庆龄、陈友仁、吴玉章、徐谦、蒋作宾、鲍罗廷、孙科、宋子文等组成“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及国民政府委员临时联席会议”,作为迁都前的临时党政最高权力机关。 1927年元旦,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定在武汉设立政治会议武汉分会,徐谦、宋庆龄、宋子文、孙科、陈友仁、蒋作宾、陈铭枢、唐生智、邓演达、王法勤、李宗仁、刘骥、董必武等13人为委员。国民政府正式宣布迁都武汉。 而蒋介石却在1926年12月31日,利用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代理主席张静江及国民政府代理主席谭延辏揪喜乒竦持醒氲巢考肮裾亚ㄖ聊喜⒔亓艟喜墓竦持醒胫次凸裾保米哉倏竦场爸醒胝位嵋榱偈被嵋椤保龆ㄖ醒氲巢考肮裾菀颇喜笸夹熳恿钪詈睿构裾晌哪抑兄铩! �1927年1月3日,武汉政府举行国民政府北迁和北伐胜利的庆祝大会,蒋介石则致电武汉称,根据南昌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定,以及北伐军发展情况,主张国民政府暂设南昌。武汉复电不表赞成。宋庆龄、陈友仁、蒋作宾、唐生智等联名致电蒋介石说: 初列鄂都,时局颇困难,但因人民政府之信用,得将时局改造日趋稳定,外交地位顺利,军事消息日升,财政大有起色,最近占领英租界之举,内顺民心,外崇威信,务希坚持到底,不独战争必须身先士卒,政治亦然。 中央领袖必须亲临政治冲激之地,始能战胜敌人。 蒋在宋庆龄等人的敦促下,同时也为了来武汉窥探虚实,伺机达到其迁都南昌的目的,于1月12日来到武汉。 鲍罗廷对蒋说道:“蒋介石同志,我们3年以来,共事在患难之中,所做的事情,你应该晓得,如果有压迫农工、反对C.P的这种事情,我们无论如何要想法子来打倒他的。” 蒋介石见迁都武汉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他只得表示拥护。蒋介石不能如愿,稍留即去。 蒋介石回到南昌,先后两次在欢送中央党部国民党政府迁鄂大会上讲话,说:“武汉是全国的中心,也是政治变迁的策源地。我们党部和政府到了武汉,一定比在南昌发展得更快。我们今天可以代表在南昌的同志,明白的告诉谭主席和各位委员:我们的政府虽然迁到武汉去了,我们在南昌的同志对于拥护政府,拥护党的热忱,比现在还要增加几倍。” 迁都武汉,出乎蒋介石的无奈,他深知起主导作用的是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1927年1月,蒋介石指使张静江、陈果夫、段锡朋等占据国民党江西省党部及许多县党部,把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排斥出去,又用国民党省、县党部的名义,派出大批流氓充当所谓“农民运动特训员”,到处勾结土豪劣绅、贪官污吏,组织假农会,摧残和镇压农民运动。还收买流氓、地主及一切反对派,组织AB团(反共团体),作为反革命活动的骨干。 蒋介石背叛革命的趋向日益明显,他一面通过宋子文、王正廷、吴稚晖、李石曾等勾结西方帝国主义,一面派黄郛、戴季陶、张群等进行勾结日本的活动。2月11日,戴季陶由汉口秘密到了上海,15日化装为日本人,用日本人的假姓名,鬼鬼祟祟地溜到日本。 各帝国主义却也看中了蒋介石是可以利用的新工具,便派大买办虞洽卿秘密到南昌,准备用借款6000万元收买蒋介石充当反共、反人民的大刽子手。戴季陶向日本当局要求援助,其交换条件是答应镇压上海工人罢工。 蒋介石秘密命令北伐军把“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改为“和平奋斗救中国”,作出同帝国主义和好的姿态。 2月20日,蒋介石成立了以西山会议派李烈钧为主席的江西省政府。3月6日,蒋介石密令枪杀赣州总工会委员长、共产党员陈赞贤。17日,在九江收买手执刀械的流氓数百人,捣毁执行三大政策的国民党九江市党部、总工会、第六军政治部,杀害市党部干部3人、总工会干部1人,重伤第六军政治部干部9人。工人纠察队捕获行凶流氓数十人,复被蒋介石的卫兵全部劫去。 在蒋介石的指使下,AB团纠集流氓打手组织了暗杀机关,西山会议派、反革命分子和土豪劣绅横行一时。 蒋介石借总理纪念周之机,多次在南昌总部会议上发表反共演说,道:“现在共产党员,事实上有许多对国民党党员加一种压迫,表示一种强横的态度,并且有排挤国民党员的趋向,使得国民党党员难堪。这样,我便不能照从前一样的对待共产党员了。如果共产党员有跋扈强横的事实发生,那我一定要纠正他,并且一定要制裁他们。” 武汉国民党左派领袖举行高级干部会议,决定实行民主,反对独裁,提高党权,扶助工农运动,并准备召开国民党第二届三中全会对这些问题作彻底的解决,并决定由徐谦、邓演达、吴玉章、孙科、顾孟余等5人组成行动委员会。 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本订于3月7日召开,蒋介石托由南昌来武汉的谭延辏А⒊鹿┐纯谛牛蟀鸦崞诟牡�12日,他才能到会。但大家认为法定人数已足,不能大家等一人,为了给蒋介石一个机会,把7日的会改为预备会,正式会议改为10日召开。蒋介石见形势对己不利,始终没有到会。 出席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的代表33人,有中央执行委员宋庆龄、何香凝、谭延辏А⑿烨⑽庥裾隆⒘植€⒋ⅰ⒂谑鞯碌�18人,候补执行委员毛泽东、董必武、邓演达等11人,候补监察委员李宗仁等4人,会议选出谭延辏А⑺吻炝洹⑿烨⑺锟啤⒐嗣嫌嗟�5人为主席团。会议通过《统一革命势力决议案》、《统一党的领导机关决议案》、《军事委员会组织大纲》、《对全体党员的训令》、《对全国民众宣言》等,重申了孙中山的三大革命政策和坚持国共合作的革命原则。 全会斥责了蒋介石搞个人军事独裁的错误,批评了蒋介石以军治党、以军治政的倾向。决定将一切军事、政治、外交、财政等大权,均集中于党,确立中央常务委员会、政治委员会和军事委员会的集体领导制度,取消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决定的设常务委员会主席的制度,将权力集中于常务委员会领导。并规定总司令为军事委员会委员之一,裁撤中央军人部。这次全会选出了以汪精卫为首的9人常委会,汪还兼任组织部部长,汪未到任前,由吴玉章代理。 这次全会实际上撤销了蒋介石国民党中央执委常委主席、军事委员会主席和中央组织部长、军人部部长职务。同时任命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苏兆征为劳工部部长,谭平山为农政部部长,宋庆龄为卫生部部长,孔祥熙为实业部部长,顾孟余为教育部总长。 4月6日,武汉国民政府分别任命蒋介石、冯玉祥为国民革命军第一、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在第一集团军下设立4个方面军,以何应钦、程潜、李宗仁、唐生智分任总指挥,以限制蒋介石滥用总司令职权。 在汉、浔对立中,蒋介石变本加厉,磨刀霍霍,加快了公开叛变革命的步伐。但其时蒋介石的实力毕竟有限,尤其是军事方面,能由他支配的仅第一军和一些杂乱的反正部队,而汉方却拥有除蒋介石以外的几乎全部国民革命军的主力。 李济深的第四军是一支在训练、装备、军纪各方面都堪与黄埔军媲美的粤系部队,其将官又多为军校毕业生,李济深因与胡汉民有师生之谊,被认为是胡的人,李对蒋介石以“党军”自居、地位权力上升过快而不满,便在国民革命军中以陆大、保定、陆中、陆小4校同学的名义,互相联络,壮大声势,以期在军界结成一个可与蒋的黄埔军相匹的势力。广西的李宗仁、黄绍竑与李济深私交甚厚,所部又多为4校生,与四军的将官有着同窗、学友、师生之谊,也有意依靠4校同学发展自己的势力,故一拍即合。广东军界便产生了一个以粤、桂两系军人为主,称作“四校同学会”的组织,因该会多保定生,也称为“保定帮”。该组织在军界影响迅速扩大,及至唐生智投归广东,使保定帮的实力更为加强了。 蒋介石为了拉拢李、黄、白广西军人,下了一番功夫。他对李宗仁恭维备至,礼遇甚重,不但在军火和军费上给李宗仁大力援助,并逾格擢任白崇禧为北伐军前线代总参谋长,更施出与李宗仁“互换兰谱,结为异姓兄弟”的手段。蒋给李的帖子上写着四句誓词:“谊属同志,情比同胞,同心一德,生死系之。”李宗仁也逢场作戏,依样画葫芦,照样手书一帖奉还。 武汉克复后,李济深部开始分化,以第四军第十师为基础,新编了第十一军,原师长陈铭枢为军长。前方第4军军长陈可钰去日治病,由张发奎继任军长,由于陈铭枢与蒋接近,又被武汉国民政府去职,第11军军长由张发奎兼任。张发奎视汪精卫为精神领袖,所部被视为“左”派依靠的基本军事力量,已明显有脱离李济深部的倾向。 唐生智最初投归广东时,因得四、七两军之助,唐部势力借重北伐在两湖得到迅猛扩大,唐部第八军不到半年,便扩至第八、十二、十七、三十五、三十六计5个军。这使唐生智感到无须再与四、七两军拍挡也可独立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在两湖独占鳌头,实现他做“两湖王”的美梦,故对同为保定帮的四、七两军势力都有意加以排除。 在蒋介石发起迁都之争时,唐生智、张发奎其时均戴上“左派军人领袖”桂冠,其他军人领袖,如程潜、朱培德等,由于对蒋介石权诈专横、私心自用不满,其时也都站在汉方一边,声讨蒋以军驭党,以军控政的独裁行径。在宋庆龄领衔,发出致蒋电反对迁都南昌主张时,国民革命军的几位军长都列名其中,李宗仁态度虽然不十分明朗,但也挂名其后,同时又私下给南昌的蒋介石拍去一电,劝蒋在迁都问题上让步,暗示蒋:“党务问题上,一埃军事告一段落,再行严密整理。”李与蒋通契,表示在反共问题上与蒋一致。
第四十五章 上海恐怖
1927年3月,国民革命军开始兵分4路大举东下,进略长江下游。蒋介石为掌握江、浙两省军事,并表示对白崇禧的信任,将嫡系部队由何应钦交白崇禧指挥,何、白公任东路军总指挥和东路军前敌总指挥,统率6个纵队,由闽、由赣分途入浙,直捣杭、沪。蒋介石则任中路军总指挥,下辖左、右两路军:李宗仁为江左军总指挥,率七军全部和黔军王天培部,沿长江左岸东下,夺取合肥、蚌埠,截敌归路;程潜任江右军总指挥,率六军并独立师贺耀祖等部,沿江右而东,进取金陵。唐生智任西路军总指挥,统率4个纵队,以一部巩固武汉,主力进入豫南,策应江左军之作战,并与陕之冯玉祥部连接,相机进取豫中。
此番东征,敌军慑于北伐军声威,纷纷倒戈归顺。江左军由鄂东进击皖西后,盘踞安庆附近之敌陈调元、王普等输诚,安徽传檄而定;江右军于3月6日即进克芜湖,续克当涂,攻克南京;东路军击破龙游附近之敌,进占金华、兰溪,尔后连续驱逐桐庐、富阳之敌,乘胜攻占杭州,又分两路续向淞、沪、宁路进击;左翼经由太湖以西苏、皖边境击破蜀山、张堵、戴埠一带之敌,进占常州、丹阳,沪宁路敌之交通线被北伐军完全切断;右翼连克松江、苏州、上海。
北伐军迅速消灭了孙传芳的部队。直鲁系军阀张宗昌和奉系军阀张作霖的部队,都退到徐州一线防守。至此,北伐战争北捣黄河,立马长江,西克开封,东卷沪宁,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北伐军的胜利同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武装力量的配合作战是分不开的。但是,蒋介石在江西开始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之后,又制造了安庆惨案,他从江西杀起,走一路杀一路,一直杀到上海,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北伐战争的胜利开展,诱发了上海资产阶级的头面人物和上海国民党负责人推翻孙传芳的统治、获取政权的欲望,虞治卿由于孙传芳取消了他的上海商埠帮办,推倒了他的上海总商会会长的地位,又解散了他所依恃的南、北保卫团可知,我们既不能说出真理,也不能说出错误,甚至不能说,虞便极力联络共产党,希望帮助他取得上海政权。国民党上海军事特派员钮永建也要工人帮助他,听他的号令起来动作,答应在暴动成功后,保护工人。
中共上海区委书记罗亦农和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主张建立从资产阶级到工人的联合战线,发动民众暴动,但他们又看不起自己所领导的无产阶级,说:“无产阶级避免领袖地位。”如果无产阶级急来领导,必然引起帝国主义害怕,“而大进攻,而大屠杀”,“资产阶级必害怕不来合作”。即使起义成功,工人可不参加政权,“我们只求得民众自由,不要奢望。”共产党的领袖们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于1926年10月发动了第一次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结果失败了。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