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威廉[1].恩道尔-粮食危机-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咄咄逼人的竞争力,将全球其他地区的农业逼进了一条死胡同。美国式的大农场成为全球现代农业的样板,被其他国家不断地模仿和复制。世界各国的农业生产模式和粮食体系,也从此走上了不可持续发展的不归之路。

  美国的粮食补贴政策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美国的产业化农民,其收入中大约有三分之一来自政府补贴,这样在农产品价格上,其他国家的农民根本无法与之竞争。况且,美国工业化农场的规模远远大于发展中国家的小型农户。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农民种什么,什么不赚钱;养什么,什么也不赚钱,不仅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如此,美国的家庭农场也面临同样的困境。这是世界贸易组织主张的农产品自由贸易在发展中国家扩张的一个必然结果。

  由于大量针对商品化农产品的补贴直接压低了这些农产品的价格,于是,针对这些农产品的大量的食品行业新投资,在美国造就了一个强大的食品帝国。这个食品帝国主要由一些食品工业联合体组成,他们通过政治献金、向政府中安插自己的代言人、经济控制和大规模的广告宣传,已经将政府、市场和消费者牢牢握在自己的掌心。这些粮食寡头拥有无可匹敌的竞争力,他们以市场扩张、粮食援助和政治游说为基本手段,不断将全球农业生产和粮食经销体系纳入其版图,从而使得各国的农业生产和粮食经销体系都被其控制。这一强大的资本体系,不仅扭曲了粮食收益的分配结构,而且扭曲了粮食的加工结构和贸易体系。

  他们要求农民只种植少数几种富含糖分或油脂的谷物,基本是转基因作物。而健康的农产品,如水果、蔬菜等,得不到一分钱的政府补贴,其生产规模相对于需求在逐渐萎缩,消费人群越来越集中于中高收入阶层,价格也在不断上涨。在过去的20年,美国的新鲜水果和蔬菜价格,已经上涨了40%,而软饮料、糖类、油脂类以及饲料等的价格,都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以软饮料为例,其价格下降了20%。

  粮食寡头在不断扩大收入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扩大其政治影响力。他们的介入使得像美国农业部这样本应代表农民利益的机构,居然会参与开发种子绝育技术,而这种生物工艺,只能让农民们更加依赖这些粮食寡头。被资本绑架的政府也在国家利益和民主包装的掩护下,力图推动粮食的政治化,从而使得粮食的本来面貌,变得更加的模糊不清。最终,粮食作为一项关乎国计民生的生活必需品,其影响力已经不是一般人所熟知的征粮派款、租税分成那么简单,而是成为国际政治硬实力的一项标志。以粮食的人道主义援助为例,它已经成为打击、改变、控制受援国的农业生产体系,进而让这些国家形成对美国等援助国的经济依赖与政治依赖的绝佳武器。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一份报告说,第三世界国家缺粮“使美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一种力量……华盛顿对广大的缺粮者实际上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利”。这就是非洲和拉丁美洲许多国家沦为美国附庸的原因。可悲的是,多数被控制的国家既没有驱逐那些手持粮食武器的侵略者,也没有找到自己的应对办法,反而在刻意模仿富裕国家的粮食生产与供销体系。原本自给自足的粮食体系变成了昂贵的、由美国操控的产业化粮食体系。这是2007年以来三四十个发展中国家爆发粮食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5节:序二(2)

  资本化的粮食寡头,当然不满足于只欺压本国和受援助国家的农民,它还要进一步扩张其疆界,将他们的触角伸向世界各国的政府,具体的途径则是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农业谈判。美国以及一些主要农产品大国为什么要鼓吹农业的全球自由贸易?因为站在这些国家政府背后的粮食寡头需要更大的市场,以便倾销其得到高额政府补贴的农产品。

  粮食商品化和粮食政治化这两股力量相互作用,使得美国利用高额补贴低价倾销粮食成为一个长期现象。美国出售到世界市场上的农产品价格,均低于其生产成本价,而且在1996年新一轮粮食补贴政策后,形势更加严峻。倾销比例最低的大豆,达到了12%,而最高的棉花,则高达48%。世界其他国家不约而同地面对着这样一个两难处境:要么比拼财力,通过政府补贴生产粮食参与竞争;要么把农产品市场拱手相让,交给那些粮食寡头来操纵,由此形成对粮食出口大国的全面依赖。2006年底以来的全球粮食价格上涨,已经清楚表明了这种依赖性。

  当前,中国面临的农业形势极其严峻。1998年之后,伴随种粮成本的提升和粮食价格的低迷,粮食价格已经多年低于生产成本,如果将农民投入的劳动力计入成本,农民的粮食生产大多是入不敷出。但即使如此,中国在1998~2006年间主要的粮食价格,还是要高于由美国所决定的国际价格。只是在2007年国际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而中国粮价一直受到政府调控的情况下,中国的主要粮食价格才低于国际价格。

  面对粮食寡头的步步紧逼,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如何才能做到不让别人攥着我们的饭碗?

  诚请各位读者思考。

  周立

  2008年9月

  第6节:译者序

  译者序

  纵观历史,粮食是封建帝王维护江山社稷的头等大事。2000多年前,我国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写道:“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前一时期,热播电视剧《天下粮仓》,向我们展示了乾隆时期,清政府把粮食生产和国粮储备当作“第一要紧大事”,围绕国粮储备而治漕弊、修运河、惩贪吏、破邪教、推新政的故事。可以看出,建立国家粮食储备,以丰补歉,维持粮食供求总体平衡,是巩固政权的基础,长治久安的根本。

  放眼世界,粮食更是利益集团纵横捭阖的重要武器。粮食短缺,往往意味着大规模的饥荒,随之而来的便是饥民遍野、流寇四起,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一个国家,无论其粮食是长期不能自给,还是偶尔的供不应求,其必然结果是向国际市场购买或是向国际社会寻求援助。这是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市场,也是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体的国际社会。每当发生粮食危机,我们都会看到,出于对人权的尊重,作为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国际社会往往慷慨解囊,进行援助,帮助陷入困境的国家或地区解决困难。这是一幅多么温馨的场景,在国际社会的大家庭里,充满了人文主义的关怀。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在读到本书之前,我们也如善良的你一样,相信媒体上所宣传的一切。读完本书,我们深感震惊。原来在我们熟知的媒体世界的背后,还存在着我们完全不了解的真实世界。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粮食成为某些利益集团手中的武器。他们乘人之危,操纵粮食,攫取财富,用心险恶,令人发指。

  本书是旅德美籍学者威廉?恩道尔继《石油战争:石油政治决定世界新秩序》之后的又一部力作。他以地缘政治的独特视角、无与伦比的超强思辨、无可置疑的翔实史料,条分缕析,层层剖析,为我们揭示了围绕粮食正在进行的一场不为多数人所察觉的阴谋。这是一个由少数人策划的阴谋,他们正在图谋控制全世界的粮食供给,控制世界大多数人生存的物质基础,从而控制世界大多数人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让全世界的人们成为他们猎食的对象,成为他们永远的奴隶。这是一个设计巧妙而又隐蔽的阴谋,由三个步骤构成。首先,他们以科学的名义,开展转基因工程研究,获得大批专利,并控制某些重点粮食品种,如大豆、水稻等大规模农作物和鸡、奶牛等重要畜禽产品。其次,他们寻找各种机会,如大面积的农业灾害(减产或疫情)、战争(如在伊拉克)、债务危机(如在阿根廷),借助某些国际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的庇护,以援助为名,强迫别国的农民采用由他们控制知识产权的农作物种子。最后,他们利用人类用于鼓励创造发明的专利制度,以保护知识产权为借口,强迫征收种子的专利使用费。为达到目的,他们不惜采取恶劣的手段。这些手段包括:开动宣传机器,把人类流行了几千年的耕作习惯和耕作方式,诬蔑为落后的生产方式;隐瞒转基因种子严重的不良后果,大规模推广未经严格检验的转基因作物;发明不育种子,让农民播种的农作物“断子绝孙”,从而不得不年复一年地向他们“买种”耕作。这是何等的阴险。

  本书分五个部分共十三章。第一个部分包括两章,主要介绍了为推广转基因作物,利益集团游说美英政府,一方面采取不管制政策,另一方面压制独立的科学研究,为转基因作物的大面积推广大开方便之门。第二部分包括三章,主要介绍了美国调整粮食贸易政策的动因,美国政府控制第三世界人口生产和粮食生产的真正目的,以及为控制别国的粮食生产,美国利益集团在南美多个国家所作的一系列尝试。第三部分包括两章,主要介绍了利益集团为摧毁别国的粮食生产体系所采取的种种手段,以及为控制水稻种子所作的努力。第四部分包括三章,分别介绍了美国在阿根廷和伊拉克推广转基因作物,控制上述两个国家粮食生产的做法,以及美国如何利用世界贸易组织形成有利于转基因作物推广的国际贸易环境。第五部分包括三章,主要介绍了在美国政府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庇护下,利益集团为彻底控制粮食种子和推广转基因技术所做的种种动作。

  作者通过犀利的语言直截了当地向我们发出警示,粮食生产不可忽视,粮食安全必须警钟长鸣。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致力于粮食的自给自足。我们长期坚持“中国必须依靠自己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的方针,始终把农业当作国民经济的基础,把粮食问题看成关系国内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乎对外关系和国际战略地位的重大问题。

  改革开放之前,西方国家对我们实施全面封锁,我国的粮食问题只能依靠自己解决。改革开放之后,我们与国际市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于是,有人提出,按照比较成本优势理论,我们应当减少粮食生产,不足部分可以从国际市场上采购。善良的人们,请你们好好读读本书第三章“粮食浩劫”一节,看看美国政府与权势集团如何利用世界粮食短缺而控制全球粮食供给。更何况,近年来,国际资本一直在寻找机会,觊觎我国的粮食定价权。据报道见“国际热钱欲夺中国粮食定价权,60%大豆炼油厂被外资控制”,中国经济网,2008年8月1日。,国际资本已经把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农耕地、粮库纳入他们的视野。由于我国土地所有制与政策的原因,国际资本很难进入粮食生产领域,国家对粮食流通又有严格的控制,因此,国际资本很难在我国的粮食生产与流通领域施展手脚。于是,他们转而进入我国的粮食加工领域。目前我国最大的93家大豆压榨炼油厂中,60%都已经被外资控制。2007年以来,国内食品价格的大幅上涨,而其中上涨幅度最大的就是食品油。相反在小麦和大米等主要粮食品种上,由于我们制定了系列政策和措施,维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确保了粮食生产的稳定和流通的顺畅。在国际粮价高企,特别是今年世界市场粮食价格暴涨,很多国家和地区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受到影响的情况下,我国主要粮食品种的价格基本稳定,人民群众生活基本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长期来看,我国的粮食供求矛盾还会逐步加大,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大国,粮食问题上一定要未雨绸缪,早作安排。一定要坚守18亿亩耕地这条红线,一定要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一定要加强国家粮食储备系统建设,完善粮食流通制度,增加国家对粮食生产和流通的调控能力,构筑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防线,不给敌对势力任何可乘之机。

  为此,我们决定把本书翻译出版,告诫善良的中国读者,在我们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工业化进程中,一定要始终关注粮食安全,坚持基本立足国内实现粮食供给的方针不动摇。切忌头脑发热,判断失误,把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成果拱手他人。我们希望,本书的翻译出版能为读者分析国际粮食市场的波动原因、认识我国的粮食政策走向提供帮助。

  参加本书翻译的有赵刚、胡钰、旷野、刘淳等,刘忠先生及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欧阳武先生对全书进行了校译。此外,《财富》杂志社的梁光严先生对本书的翻译提出了修改意见,知识产权出版社五编室编辑王俊先生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因水平所限,如有译错或理解不准确的地方,敬请批评指正。

  译者

  2008年8月18日

  第7节:导言(1)

  导言

  “我们拥有世界50%的财富,但人口只占世界的6。3%。亚洲各国与我们之间的差距尤其显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成为忌妒和仇恨的目标。下一时期我们的真正任务是设计一种在不危及我们国家安全的情况下允许我们保持这种差距的关系模式。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不得不摆脱所有的多愁善感和白日做梦,把注意力集中在我们国家最直接的每一个目标上面。我们不能自欺欺人,在世界各地干那些毫不利己、乐善好施的事情,这对我们来说太奢侈了。”

  乔治·肯南

  美国国务院高级计划官员,于1948年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在二战后由少数社会政治精英发起并实施的计划,其发生的地点不是在伦敦,而是在华盛顿。这是一个关于这些身居高位的精英们如何启动该计划来“保持这种差距”(用肯南的话来说)的鲜为人知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二战后极少数人如何主宰大量资源并玩弄权术的故事。

  首先这是一段有关权利在极少数人的控制下不断演进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成为这一小部分人的奴仆。正如肯南在1948年的内部备忘录中提出的建议一样,他们肆无忌惮地推行他们的政策,完全不干“毫不利己、乐善好施的事情”,因为这对他们来说“太奢侈了”。

  然而,与英帝国领导层中的那些前辈们不同的是,新兴的这些美国精英们在骄傲地向世界宣布二战后“美国世纪”来临的同时,也很善于利用利他主义和乐善好施等华丽的辞藻来装点他们的行为,以此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所标榜的“美国世纪”是一个温柔和、“更仁慈、更高雅”的帝国。然而,他们往往打着殖民地解放、自由、民主和经济发展的旗号来建立自己的权力网络。自从公元前三世纪亚历山大大帝建立了全球性帝国以来,世界第一次被置于唯一的超级大国的军事力量的控制之下,只要它一时心血来潮,就可以决定世界各国的命运。

  本书是《石油战争:石油政治决定世界新秩序》的续篇。本书追溯的是第二条权力的主线,这条主线贯穿了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粮食——的控制。在20世纪70年代为战后美国精英的利益服务的典型代表是国务卿亨利?基辛格,他代表了“现实政治”的雏形。基辛格一生践行“均势”地缘政治,参与了数不胜数的阴谋策划。据说,他在70年代中期宣布了其称霸世界的蓝图:“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所有国家。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所有的人。”

  控制全球粮食安全的战略目标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即20世纪30年代末二战即将爆发的时候。这个战略目标的制定是由少数精心挑选的私人基金会资助的,这些基金会都以维护美国大家族的财富和权力为宗旨,这一点往往鲜为人知。

  这几个家族最初在纽约和美国东海岸建立自己的财富和权力中心,他们的势力范围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和华盛顿特区。因此,美国大众媒体有时略带嘲笑;但往往更多的是带着赞美的口吻把他们称为东海岸权势集团。

  美国权力的重心在二战后的几十年里发生了变化。东海岸权势集团由新的权力中心所取代,这些权力中心包括西雅图至太平洋沿岸的南加州地区,以及休斯敦、拉斯维加斯、亚特兰大和迈阿密等地,这些地区正是美国将权利伸向亚洲和拉丁美洲的触角。

  二战前后的几十年中,有一个家族逐步成为傲慢自大的新兴“美国世纪”的典型代表。然而,这个家族所拥有的巨大财富是建立在诸多战争带来的流血牺牲之上的,是建立在对“黑金”——石油——的控制之上的。

  这个家族的不同寻常之处就在于在其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