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张大春散文集:认得几个字-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8节:恒河沙数(2)

  “万万更大。万万不好说,就说成‘亿’,从前中国老古人叫‘大万’、‘巨万’,都是这个意思,一万个一万就上亿了,亿是万的一万倍。”
  “比亿再大呢?还有吗?”
  “十亿百亿千亿万亿,到了万亿就换另一个字,叫‘兆’。”
  他一寸一寸地放宽两只手臂,瞪大的眼睛,似乎是跟自己说:“还有比兆大的吗?十兆、百兆、千兆、万兆,那万兆有没有换另一个字?”
  “‘万兆’就叫‘京’了。”我其实不知道我说得对不对,我只知道我的父亲在我小时候是这么教的,我甚至依稀记得,亿以上的数字就有“十进制”、“万进位”甚至“亿进位”等不同的说法。究竟“亿”是“十万”还是“万万”、“兆”是“万亿”还是“亿亿”,“京”是“万兆”、“亿兆”还是“兆兆”,我根本不能分辨。但是儿子似乎无暇细究,他只对更大的数字的“名称”有兴趣。
  “那再大呢?”
  我的答案也是我父亲在四十多年前给的答案:“那就是‘恒河沙数’了。”
  过了几天,我侧耳听见这一堂数学课的延伸成果,我不算满意,但是至少孩子忘记了六十九或一百这样的小数字——儿子跟他五岁的妹妹说:“有一个叫做印度的国家里面有一条很长很长的河,叫恒河。恒河里究竟有几颗沙子呢?你数也数不清,是不可能数得清的,就说是‘恒河沙数’,就是很大很大的意思,懂吗?”
  这个妹妹在几分钟以后就会应用了,在游戏之中发生争执的时候,她跟哥哥说:“我会一脚把你踢到恒河沙数去!”

  第9节:创造(1)

  2 创造
  伟大的造物主是如何开始创造这个世界的?我现在相信,最合理的解释是从扭着腰肢和屁股开始的,扭着扭着,就创造了——
  我儿子张容和我念同一所小学,由于是天主教会创办的学校,很重视“世界是如何创造出来的”这个议题。四十年来,学校对于世界创造的看法一点儿没变,我儿子把我小学上“道理课”的那一套搬回家来,为我复习了一遍。你知道的,太初有道云云,上帝工作了六天云云……
  我想转移话题,就说:“要不要认一两个字,比方说‘创’啦、‘造’啦的。”
  我是有备而来的:“创”这个字直到先秦时代,都还只有“创伤”、“伤害”之意。说到“创造”之意,都写成“刱”,或者是“剏”,像《战国策?秦策》里说起越国的大夫文种,为越王“垦草刱邑”者是。惟独在《孟子?梁惠王下》里有那么一句:“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看来与“首开”、“首作”之意略近,可是仔细查考,发觉古本的《孟子》也没有用这个“创”字,古本写的是“造业垂统”。
  至于“造”,比较早的用法也同创始的意义无关,无论在《周礼》、《孟子》或《礼记》里面,这个字都只有“到”、“去”、“达于某种境界”或者“成就”的意思,好容易可以在《书经?伊训》里找到一句“造攻自鸣条”,孔安国传解“造”为“始”(从鸣条这个地方起兵攻伐夏桀),除此之外,更无一言及于“世界的开始”。不过,我始终认为,从“创伤”或“到某处”这个意义流衍的过程应该让孩子们体会得更清楚。
  然而,张容和他还在同校念幼儿园的妹妹关心的不是字,而是“在最早最早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张容认为科学家对于宇宙起始的解释(那个著名的“大霹雳”论述)丝毫没有办法说明他所关心的“起源问题”。我顺水推舟说:“科学家大概也不能说明大霹雳之前宇宙的存在状况罢?那么我们就不讨论这个问题,来讨论讨论字怎么写好了。”

  第10节:创造(2)

  “字没有用啊,字不能解决问题啊!”他说。
  “好吧,那你说,到底是谁解决了创造世界的问题呢?是科学的解释比较合理,还是宗教的解释比较合理?”
  “如果有那样一个大爆炸的话,总该有人去点火吧?”张容说,“我认为还是上帝点的火。”
  我转向妹妹张宜,近乎求助地希望她能对写字多一点兴趣。
  “上帝在创造人类以前,总应该先创造他自己吧?”妹妹比画着捏陶土的姿势说,“如果他没有创造自己,他怎么创造人呢?”
  听她这样说,我直觉想到她这是从陶艺课捏制小动物而得来的联想。她接着扭起身体来,说:“上帝如果没有先创造自己的手,怎么可能创造人呢?他只有一个头、一个身体,这样扭扭扭扭——就把自己的手先扭出来了。”
  张容“创造”的第一首诗:“你们留下了”——给毕业班的学长和学姐你们就要离开了可是你们却留下了你们留下了校园留下了教室留下了课桌椅和黑板还有亲爱的老师你们就要离开了可是你们却留下了你们留下了歌声留下了笑声留下了吵闹和读书声还有离别的祝福

  第11节:赢

  3 赢
  我总是记得一些没用的事,比方说最早在一个什么场合之下学到一个什么字。
  像“卫”这个字,就是我还在幼儿园上大班的时候,有一天晚饭上桌之前,我父亲指着我刚拿回家来的一张奖状,念了半句:“查本园幼生——”便停下来,露出十分困惑的表情,说,“怪了,怎么是‘幼生’呢?你知道这‘幼生’是什么意思吗?”我当然不知道。他又皱着眉头想了半天,才说:“应该是‘卫生’才对呀!怎么变成‘幼生’了呢?”接着,他一点一画地用筷子沾着暗褐色的五加皮酒在桌面上写下了“卫”字。“卫生”是什么?是我父亲拐弯儿抹角跟我玩儿语言的一个重要的起步。他解释:“一定是因为你洗脸都不洗耳朵后面,又不喜欢刷牙,洗澡嘛一沾水就出来,怪不得你们老师给你个‘幼生’,不给你‘卫生’。”老实说,为了能得到一张有“卫生”字样的奖状,我的确花了很多时间洗脸、早晚刷牙并且确实洗澡。
  这种没有用的琐事记多了有个缺点,你会很想把它再一次实践到你的生活里来。
  不久之前,张容的学校举行运动会。他跑得真不错,姿势、速度都比得汤姆?汉克斯,一口气拿了两面金牌。这两场赛跑对于我家的日常生活影响深远。我在劝他吃鸡蛋、喝牛奶、早一点去睡觉甚至努力刷牙的时候,都有了更精确而深具说服力的理由:“你如果如何如何,就能够长得更好、更壮、更有耐力——跑得更快。”
  可是过了几天,就有一个不知打哪儿冒出来的念头祟动着了——该就他最喜欢的运动让他认个字吧?依我自己的经验,倘或不是深切关心的意思,总也不容易把一个字讲好。对于张容那样专注、努力地跑,应该让他认个什么字呢?
  最后我选了一个“赢”字。那是我对运动或者其他任何一种带有竞争性质的事十分深刻的焦虑。关于跑,如果前面不带一个“赛”字,我很难想像有谁会没来由地发动腰腿筋骨,所谓“拔足狂奔”。然而,一旦求胜、求赢,想要压倒对手、想要取得奖牌,这似乎是另外一件事——张容在参加运动会之前,对于“六十公尺短跑”和“大队接力”一无所知,只知道拼命往前跑,“像巴小飞那样”(就是《超人特攻队》里的小男孩Dash)。可是一旦站上领奖台,金牌环胸,他笑得完全不一样了——就像一不小心吃了禁果而开了眼界的那人,猛里发现了附加于“跑”这件事上一个新的意义,新的乐趣。
  我趁空跟张容说“赢”。“赢”最早的意思大约不外乎“赚得”、“多出”、“超过”,这样的字义群组,稍远一点的解释也和“多余而宽缓、过剩而松懈”有关。所以我特别强调,“赢”在原始意义上有“不必要”的特质。我想说的是:跑步不应该出于求赢的企图;而竞争是远远处于运动之外的另一回事。
  “如果,”最后我问,“如果没有比赛不会得到金牌,也不会领奖,也不会有人拍手照相,你还会努力跑用力冲吗?”
  我理想中的答案当然是“会呀!”一个爱跑步的人不应该只想赢过别人罢?
  不过张容的答案却是:“那还有什么意思?”
  他妹妹说得更干脆:“神经病呀!”

  第12节:揍

  4 揍
  几十年前,毎当我仰着头,跟父亲问起我爷爷这个人的任何事,他总说得极简略,末了还补一句:“我跟他关系不好,说什么都不对的。”这话使我十分受用,起码在教训儿子的时候不免想到,这小子将来也要养儿育女的,万一我孙子孙女问起我来,得到的答案跟我父亲的言词一致,那么,我这一辈应该就算是白活了。
  可即使再小心谨慎,在管教儿女这件事上,必有大不可忍之时。人都说孩子打不得,吼吼总还称得上是聊表心意,然而我现在连吼两声都有“怃然内惭”之感,尽管有着极其严正的管教目的,也像是在欺凌幼弱,自觉面目狰狞得可以。如果有那么一天,蓦然回首,发现居然有一整个礼拜没吼过孩子,就会猛可心生窃喜:莫不是自己的修养又暗暗提升了一个境界?
  吼孩子当然意味着警告,我的父亲在动手修理我之前惯用的词儿是“我看你是差不多了”在这之前是“你是有点儿过意不去了,我看。”在这之前则是“叫你妈说这就是要捱揍了。”三部曲,从来没有换过或是错乱过台词。至于我母亲,没有那么多废话,她就是一句:“你要我开戒了吗?”
  有一回我母亲拿板子开了戒,我父亲手叉着腰在一旁看热闹,过后把我叫到屋后小天井里,拉把凳子叫我坐了,说:“揍你也是应该,咱们乡里人说话,‘谁不是人生父母揍的?’揍就是生养的意思,懂吗?”乡里人说话没讲究,同音字互用到无法无天的地步,没听说过吗——“大过年的,给孩子揍两件新衣服穿。”无论如何,揍,不是一个简单的字。
  捱板子当下,我肯定不服气。可后来读曹禺的《日出》,在第三幕上,还真读到了这么个说法:“你今儿要不打死我,你就不是你爸爸揍的!”翻翻《集韵》就明白,乡里人不是没学问才这么说话——“揍,插也。”
  念书时读宋元戏文,偶尔也会看见这个“揍”字。在古代的剧本里,这是一种表演提示,意思就是一个角色紧接着另一个角色唱了一半儿的腔接唱,由于必须接得很紧密,又叫“插唱”。仔细推敲,这“插”的字义又跟“辐辏”、“凑集”的意思相关。
  试想,轮圈儿里一条条支撑的直木叫“辐”,“辐”毕集于车轮中心的“毂”,这个聚集的状态就叫“辏”,的确也带来一种“插入”的感觉。如此体会,曹禺那句“你就不是你爸爸揍的!”别有深意——却不方便跟年纪幼小的孩子解释得太明白——可别说我想歪了,乡里之人运用的那个“揍”字,的确就是“插入”的意思。“插入”何解?应该不必进一步说明了。
  正因为这“揍”字还有令教养完足之士不忍说道的含意,所以渐渐地,在我们家里也就不大用这话,偶尔地听见孩子们教训他们的娃娃玩偶,用的居然是这样的话:“再不听话就要开扁了!”不过,语言是活的,谁知道这“开扁”之词,日后会不会也被当成脏话呢?

  第13节:卒(1)

  5 卒
  象棋盘上,就属这个子儿令张容困扰不已。第一,他惟独不认识这个字;第二,这个字看来有点儿丑;第三,它总是站在兵的对面——尤其是中央兵对面的,一旦祭出当头炮,总会挡一家伙的那个——特别令他看不顺眼。
  我说卒就是兵,如果《周礼》的记载可靠,春秋时代每三百户人家会编成一个大约一到两百人的武力单位,这些最基层的军人就叫“卒”。
  “卒”,除了作为一个最低级的的武力单位之外,我们在形容末尾、终于、结局、停止甚至死亡的时候,也往往用这个字。就算先不去理会那些比较不常见的用法和读音,我还是将作为“士兵”这个意义的卒字和作为“末了”、“死亡”等意义的卒字跟张容说得很清楚,这里面是有一点想法的。我想要告诉他的不只是一个字,而是这个字背后一点一点透过文化累积而形成的价值观。
  讲究的中国老古人命名万物之际,曾经刻意连结(或者混淆)过一些事物。在《仪礼?曲礼》上就记载着:“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大夫这个阶级的人一旦死了,仿佛就自动降等到士这个阶级的最末——这是一个序列转换的象征——生命时间的终了即是阶级生活的沦落;同样的,士这个阶级的人一旦死了,就以“停止发放俸给”(不禄)来描述之。看起来,这两个阶级的人的死亡是具有一种牵连广泛的“社会属性”的。所以到了唐代以后,官称还延续这个机制,凡是举丧,三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六品以下至于平民才叫“死”。

  第14节:卒(2)

  往下看,庶人生命的结束看来也没有值得一顾的内容——“死”这个字是带有歧视性的,在更古老的时代,寿考或封建地位高的“君子”之人过世了,得以“终”字称之,配不上“终”字的小民和中寿以下就往生的,才称为“死”。
  “是因为要打仗,所以兵和卒才会排在最前面吗?”张容比较关心的是棋盘。
  “是吧。后面的老将和老帅得保住,不然棋局就输了。”说这话的时候我还暗自揣摩,猜想,从这个卒字也许可以让他了解很多,关于战争的残酷,关于“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讽喻,甚至关于制造兵危以巩固权力的坏领袖等等。
  “我不喜欢兵和卒。”张容继续撇着嘴说,神情略显不屑。
  “因为他们是最低级的武士吗?”我一时有些愕然。
  “我觉得他们不应该在最前面。”
  “的确,他们总是在最前面,一旦打起仗来,总是先牺牲掉他们。”
  “不是,我觉得他们就是不应该挡在前面。这样挡着,‘帅’跟‘将’就不能决斗了。”他说时虎着一双眼,像是准备去参加火影忍者的格斗考试。

  第15节:乖

  6 乖
  我手边还留着些中学时代的课本,有时翻看几眼,会重新回到三十多年前的课堂上——而我经常回去造访的,是高二时魏开瑜先生的语文课。除了语文,魏先生好像还是位开业的中医师。这温柔敦厚的谦谦君子,偶尔上课的时候会说两句笑话,乍听谁都笑不出来,因为没有人相信他居然会说笑话。
  有回说到“乖”这个字,他说:“这是个很不乖的字。”最早在《易经》里,有“家道穷,必乖”的说法,从这儿开出来的解释,“乖”字都有“悖离”、“违背”、“差异”、“反常”、“不顺利”、“不如意”的意思。
  魏先生在堂上说到此处,大约是想起要引用什么有韵味的文字,便开始摇头晃脑地酝酿起情绪来。过了片刻,吟念了一段话:“故水至清则无鱼,政至察则众乖,此自然之势也。”吟罢之后,又用他那浓重的福州腔普通话说了一大套,大意是说,这一段话原本是从《礼记》里变化出来的,可是《礼记》的原文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前一句完全一样,后一句怎么差这么多?
  “‘人至察则无徒’跟‘政至察则众乖’是一样的吗?”魏先生从老花镜上方瞪圆了眼睛问:“你考察女朋友考察得很精细,是会让她跑掉呢?还是会让她变乖呢?”
  我记得全班安静了好半晌,才猛可爆起一震惊雷也似的呼声:“变——乖!”
  “那么你女朋友考察你考察得很精细,是会让你跑掉呢?还是会让你变乖呢?”
  我们毫不迟疑地吼了第二声:“跑——掉!”
  “你们太不了解这个‘乖’字啦!”魏先生笑了起来,接着才告诉我们,主导政治的人查察人民太苛细,是会让人民流离出奔的,“乖”就是“背弃而远离”之意,“无徒”是人民背弃远离,“众乖”也一样。至于男女朋友之间,不管谁查察谁,恐怕也都会招致同样的结果。
  在我的语文课本的空白处于是留下了这样一句怪话:“谁察你你就乖”。
  有人解释唐代李廓的《上令狐舍人》诗:“宿客嫌吟苦,乖童恨睡迟。”说“乖”字是聪明机灵甚至驯服的意思,我不认为乖字有这么早就变乖。就各种文献资料比对,起码到了王实甫的《西厢记》里,“乖性儿”指的还是坏脾气呢。此外,在元人的戏曲之中,表示机灵的“乖觉”这样的字眼才刚刚诞生。冯梦龙形容爱人为“乖亲”,也是明朝的事了。
  这个字之所以到了近代会有一百八十度的转变,我认为是从一代又一代的父母对孩子的“悖离”、“违背”之无奈叹息而来。当父母抱着好容易闹睡的孩子叹说“真是乖(坏的意思)啊!”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