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贝多芬的一生充满了痛苦与不幸,但他却以顽强的意志西对人生,扼住
命运的咽喉。他也有许多鲜为人知的习性与怪癖。
他在30 岁时耳朵便聋了,随着耳聋的加重,脾气越来越暴躁,内心世界
与外表行为产生强烈的矛盾。他从不让任何人接触他的房间,房内乱得一团
糟,椅子上到处是纸张,墨水洒到了钢琴里,纸头下面是装着剩菜的盘子。
有时候,他脾气发作,很可能把一盘食物、肉汁和所有的东西,朝侍者的脸
上摔过去。
贝多芬从来不肯换衣服,他的朋友们怎么劝说也无效,他们只好在夜间
偷偷地溜进他的房间,把他穿破了的衣服取出来,把新衣服悄悄留下。
他常常发牢骚,说人家不贫识他,说他的钱不够用。事实上,贝多芬已
名扬天下,极受人尊敬,经济状况也比他伪装的要好得多。在他死后,有人
发现他桌子底下的一只抽屉里藏有一笔数目不少的钱。耳聋使贝多芬变得多
疑。他无缘无故地谴责他的朋友、他的发行人和剧院经理欺骗他,但第二天
又会觉得过意不去而向他们道歉。他曾答应把一部重要作品卖给六位出版
商,结果却卖给了第七位。他还把自己的一首旧曲子,冒充为新作,卖给伦
敦音乐协会。
贝多芬喜欢读柏拉图与莎士比亚的书,但却对数学一窍不通,连九九乘
法表都背不全。他写信时往往正文很短而附注很长,附注往往比原信长四、
五倍。他每天有远途散步的习惯,每次要走五英里的路,无论严寒酷暑,从
不间断。
贝多芬生性孤做,蔑视权贵,对不尊重他的人狠狠回击。在他故居的书
桌玻璃板下现在还保存着两张字条:一张是他哥哥写来的:“我请你到我家
吃饭。土地的所有者卡尔上。”另一张是贝多芬的回复:“我不屑去。音乐
的所有者贝多芬复。”
贝多芬为爱情谱写乐章
贝多芬恋爱过无数次,也失恋过无数次,就在这之中,灵感的火花不断
爆裂燃烧。他把恋爱的心情都反映在音乐创作中了。
贝多芬著名的《月光曲》,是题献给伯爵千金朱丽叶?琪察尔第的。当
时,朱丽叶只有17 岁,是贝多芬的钢琴学生。贝多芬热恋着她,还曾告诉朋
友说,希望能和她马上结婚。
后来,贝多芬移情于朱丽叶的表妹泰丽莎,也写下了《钢琴奏鸣曲作品
78》的升F 大调及《第四交响曲》明丽欢快的乐曲。
贝多芬去世后,发现三封“给永恒爱人的信”。曾深入研究贝多芬的罗
曼?罗兰认为,那就是要寄给泰丽莎的。
贝多芬曾向泰丽莎求婚,但遭到泰丽莎家人毫不留情的拒绝,对贝多芬
而言,这是一次残酷的打击,但在打击后的空虚和苦恼中,他创造了动人的
《春之恋曲》。
另外,他的第七、第八交响曲,据说也跟恋爱有关系。这两首都写于1811
年前后,贝多芬正和女歌手爱玛丽叶?瑟芭特情投意合,常相偕旅行,生活
愉快甜蜜。爱玛丽叶给渐渐失聪而陷入痛苦的贝多芬许多安慰与鼓励。
贝多芬曾发豪语说:“我的恋爱信条是,既粗且短。”事实上,他和每
个情人的关系,也的确不曾持续到7 个月以上。
贝多芬怒斥歌德
1812 年,德国当时文艺界的两个巨人贝多芬和歌德,在风景如画的波希
米的浴场帕烈兹相遇。贝多芬是歌德作品的崇拜者,曾说:“歌德的诗使我
幸福。”因此,贝多芬见到了欧德,心情很是激动。他希望能从这位大诗人
的智慧中进一步探索他的灵魂,从中吸取灵感与力量。但是,这一次见面使
贝多芬大失所望。他们愉快地见面,却怒气冲冲地分手了。
事情原来是这样的。当贝多芬正和歌德热烈叙谈时,皇后、太子和侍臣
来到了他们身边。贝多芬对这些皇室贵人,历来非常厌恶,因此当皇太子装
出很热情的样子向他脱帽致敬,皇后也跟着亲热地向他点头招呼时,他却把
头一昂,似乎什么也没看见一样。但是歌德却不同了,他受宠若惊似的,赶
忙抖抖身上的灰尘,整整自己的衣领,把帽子脱下拿在手中,然后迎上前去,
向皇后、太子弯腰致敬。
看见歌德这种卑躬屈膝的样子,贝多芬只觉得先前心目中这位诗人的伟
大形象顿时土崩瓦解。当那群皇室贵族浩浩荡荡地走过去之后,贝多芬几乎
用吵架的声调对歌德说:“你不是我想象中《葛兹》、《浮士德》的作者,
你是一个可笑的庸人。”歌德听后,连耳根都红了。
从此,他俩再没见过面。
歌德与《少年维特之烦恼》
歌德的一部最受欢迎的小说是《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书开首第一句
话就是:“哪个少年不善钟情,哪个少女不善怀春。”道出了少男少女们的
内心秘密。书中主人公维特与夏绿蒂的爱情,更是热烈、凄婉、动人。《少
年维特之烦恼》问世后,成为18 世纪感伤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迄今在世界各
地仍拥有众多的读者。
歌德为什么能把维特和夏绿蒂的爱情故事写得如此凄婉缠绵、逼真动人
呢?那是与他自己的一段恋爱生活分不开的。甚至可以说,少年继特的烦恼,
实际上就是少年歌德的烦恼。
事情的经历是这样的: 1772 年初夏,年方23 岁的歌德遵从父命,从
法兰克福到威茨拉尔的最高法院去工作。不久,他在一个舞会上结识了青年
姑娘夏绿蒂。他俩由相识而相慕,由相慕而相爱,由相爱而又相绝。歌德在
与夏绿蒂相慕的过程中,才知道她已与自己的朋友、外交官克斯特纳尔订了
婚。夏绿蒂性情很温柔,既钟情于歌德,又不忍弃绝原来的未婚夫,内心十
分矛盾。有一次她很委婉地向歌德诉说了自己的苦衷,欧德自知无望,带着
苦恼离开了威茨拉尔,回到自己老家法兰克福。刚一到家,他先接到夏绿蒂
结婚的消息,接着又听到他的朋友耶路撒冷,因爱一个有夫之妇最后失恋自
杀的噩耗。几件不愉快的事接遏而来,使歌德深感苦恼。有一西次,歌德也
曾起过自杀的念头,他常把一柄短剑挂在身旁,在极端绝望的当儿,他几次
准备用锋利的刀来结束自己失恋的痛苦。
尽管时代的与个人的烦恼象魔鬼似的纠缠着他,但歌德毕竟没有自杀。
他要奋斗,决心积极地工作。他用了四个多星期的时间,把两件伤心的事—
—他自己的和他朋友的,交织起来,运用典型的方法,写成了《少年维特之
烦恼》。
歌德在晚年,对他的秘书爱克曼谈及《少年维特之烦恼》时,说过这样
一段话:“我象鹈鹕一样,是用自己的心血把那部作品哺育出来的。其中有
大量的出自我自己心胸中的东西,大量的感情和思想,足够写一部比此书长
十倍的长篇小说。我经常说,自从此书出版之后,我只重读过一遍,我当心
以后不要再读它,它简直是一堆火箭弹!一看到它,我心里就感到不自在,
深怕重新感到当初产生这部作品时的那种病态心情。”
歌德的报复
一次,德国诗人歌德收到一位朋友寄来的一封超重欠资的信。因为那时
的邮资是由收信人支付的。歌德打开信封,发现除一张短笺外,全是废纸。
短笺上写道:“我身体很好,你的N。”
歌德推测是那位朋友搞的恶作剧,于是如法炮制,进行报复。不久,歌
德的朋友N 收到一个很重的邮包,也是欠资的,为此必须付出不少邮费。包
里原来放着一块石头,底下也是短笺:“获悉贵体康泰,这块石头从我心上
落了地。你的歌德。”N 看了,真是哭笑不得。
席勒爱闻烂苹果味
我国古代很多诗人都喜欢喝酒,也有的文学家与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
以不断抽烟来振奋自己的精神。而18 世纪末德国文学家席勒,却是用烂苹果
来刺激写诗作剧的灵感。对此,歌德曾有一段生动的回忆:
“有一天我去访问他,适逢他外出。他夫人告诉我,他很快就会回来,
我就在他的书桌旁坐下来写点杂记。坐了不久,我感到身体不适,愈来愈厉
害,几乎发晕。我不知道为何会得这种怪病。最后发现身旁一个抽屉里发出
一种难闻的气味。我把抽屉打开,发现里面装的全是些烂苹果,不免大吃一
惊。我走到窗口,呼吸了一点新鲜空气,才恢复过来。这时席勒夫人进来了,
告诉我那只抽屉里经常装着烂苹果。因为席勒觉得烂苹果的气味对他有益,
离开它,席勒简直不能生活,也不能工作。”
为什么席勒的抽屉里经常放着烂苹果呢?我国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对这一
现象作过解释:是烂苹果发过酵,有点酒味,能起一种刺激和振奋的作用。
歌德则说:“对席勒有益的空气对我却象毒气。”
海涅讽刺伯父
海涅是德国伟大的诗人,他年轻时,父亲希望他挣钱养家,便把他送到
汉堡一个富有的伯父家里学经商。
这位百万富翁是个银行家,也是个吝啬鬼,他不仅不把海涅当侄儿对待,
除了给海涅干仆役的工作外,而且对海涅学写诗极为不满,时常出言侮辱。
海涅忍无可忍,决定教训一下这个犹太佬。一天,在许多人聚会的宴会
上,当着他伯父的面,对人说道:“胎教是很重要的,我母亲怀孕时阅读高
雅的文艺作品,所以我便要成为诗人;而我伯父的母亲怀他时阅读强盗小说,
所以我的伯父便成了银行家。”
因为这句话,海涅被他伯父赶走了,但他并不后悔,因此他发现自己具
有讽刺的才能,后来他竟成为一个伟大的讽刺诗人。
瓦格纳戴手套演奏门德尔松作品
理查德?瓦格纳是德国著名作曲家。每当他演奏费利克斯?门德尔松谱
写的乐曲时,总要戴上手套。待演出完毕,他就摘下手套往地上一扔,让清
洁工把手套扫走。原来门德尔松是犹太人,而瓦格纳是反犹太主义者。
黑格尔办报碰壁
黑格尔是德国著名的古典哲学家。他出身于一个官僚世家,35 岁被提升
为那拿大学教授。
1807 年春天,黑格尔移居班堡。当地有一份《班堡时报》,缺乏编辑人
员,黑格尔便自告奋勇,当了该报的一名编辑。他精心编写,改换了一些专
栏,使得报纸的面目一新,销路比以前大畅。黑格尔本来就有在新闻界大干
一番事业的雄心,这下子更是雄心百倍。于是,他给老朋友们写信,请求赐
稿,报道版面也不断扩大,有关国家,政治、经济、战争方面的稿子部欢迎。
正当黑格尔干得起劲的时候,麻烦的事接踵来了。有一天,《班堡时报》
上刊登了一条巴代利亚军队进驻纽伦堡等地的消息,黑格尔被传上法庭。幸
好黑格尔是一个雄辩家,说得法庭无法定他的罪,官司只好不了了之。过不
了多久,黑格尔又遇到了另一桩官司。这回是指控他“公开了国王的私下秘
密”,有损于国王陛下的“形象”。法庭知道黑格尔善辩,因此对他的申诉
束之高阁,来个“拖而不决”。黑格尔看到官司不知拖到何年何月,兼之纽
伦堡专科学校又要聘请他当校长,于是,他便辞去了报纸编辑的职务,心安
理得地当校长去了。
黑格尔只干了21 个月的新闻工作,后来便到大学里继续担任哲学教授。
他的许多重要哲学著作,都是在这后一个阶段撰写的。因此,有人评论说,
假如这位大哲学家当年不因碰壁而离开新闻岗位的话,可能他就无法把他的
辩证法研究出来了!
黑格尔的婚礼
曾任纽他堡中学教员的黑格尔被人夸为“才华横溢、知识渊博、阅历丰
富”的一颗新星,可这个事业上的宠儿,年薪只有1000 古尔盾,这点钱要想
筹办一个象样的婚礼,根本就不可能。
未婚妻玛丽是个聪慧的姑娘,她笑盈盈地告诉黑格尔,结婚时什么也不
要,只要两只大口袋。玛丽的要求使这位哲学家感到不可理解。但他还是照
办了。
举行婚礼的前一天,她一身便装打扮,并要求黑格尔也脱下西装革履:
“带上你的口袋,我们去野外采花。”“哦,原来买口袋为这!”他恍然大
悟。
黑格尔和玛丽的鲜花婚礼也许在当时是最奇特的婚札。用采撷来的各色
野花点缀新房,芳香四溢的花朵叫人欣悦不已,一双新人置身于鲜花丛中,
真是美雅简朴得无与伦比。难怪当时有人惊呼:“黑格尔在哲学上是创纪录
的,他的婚札也是创纪录的。”
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一次裂痕与弥合
1863 年1 月8 日,恩格斯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把妻子病逝的消息,写
信告诉马克思。
过了两天,他收到了马克思的回信。信的开头写道:“关于玛丽的噩耗
使我感到极为意外,也极为震惊。”接着,笔锋一转,就说自己陷于怎样的
困境。往后,也没有什么安慰的话。
“太不象话了!这么冷冰冰的态度,哪象20 年的老朋友!”恩格斯看完
信,越想越生气。过了几天,他给马克思去了一封信,发了一通火,最后干
脆写上:“那就听便吧!”
“20 年的友谊发生了裂痕!”看了恩格斯的信,马克思的心里象压了一
块大石头那样沉重。他感到自己写那封信是个大错,而现在又不是马上能解
释得清楚的时候。过了十天,他想老朋友“冷静”一些了,就写信认了错,
解释了情况,表白了自己的心情。
坦率和真诚,使友谊的裂痕弥合了,疙瘩解开了。恩格斯在接到马克思
来信之后,以欢快的心情立即回了信。他在信中说:“你最近的这封信已经
把前一封信所留下的印象清除了,而且我感到高兴的是,我没有在失去玛丽
的同时再失去自己最老的和最好的朋友。”
神经麻痹症患者尼采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是19 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首倡“权力意志”
说,鼓吹“超人”哲学,被视为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先驱。对他的评论历
来众说纷坛,有人把他描述成邪恶的魔鬼,说他用思想的毒剂腐蚀了整整一
个世纪的人类:也有人把他说成是圣洁的天使,持身严谨,有如圣徒。其实,
他是一个身患麻痹症的残疾者。尼采的病态与病态心理,对其哲学的形成,
起过直接的作用。他的一生就如同一则恐怖的神话,震撼着每个了解他及其
学说的人。
1844 年10 月15 日,尼采诞生于普鲁士王国洛肯村一个世袭的传教士家
庭,他祖先是波兰人,后移居德国。尼采自幼多病,敏感脆弱,五岁时便失
去了父亲,因而性格变得内向、忧郁,时常离群索居。少年时入校读书时,
虽然学习刻苦,但数学成绩总是不理想。1864 年, 20 岁的尼采考入波恩大
学,不久又转到莱比锡大学学习神学与古典语文学,由于深得语言教授考里
奇尔的赏识,因而尼采从神学转攻语文学,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这段时间尼
采很幸运,25 岁财经考里奇尔的推荐,被巴塞尔大学授予教授职称;紧接着,
莱比锡大学又在不经任何考试,甚至无需提交学位论文的情况下,授予他博
士学位。
然而,命运对尼采并不垂青,就在它慷慨地赋予他无尚荣誉的同时,也
把一束不幸的光柱投向这位才华横溢的骄子。从此,他的生命之树就开始慢
慢枯萎了。
1867 年,尼采为适应战争需要而接受军事训练,结果不慎从马上摔下
来,胸骨受重伤,并一直都未完全康复,致使终生备受此次重伤之苦。1870
年,普法战争爆发,他因身残和严重的眼疾,而体检落选,不能从军,只能
充当一名救护人员。但这位敏感的青年,一见伤员的鲜血竟晕了过去,尼采
异常脆弱的神经,不能经受长期的强烈刺激,终于惊恐成疾,被遣送回家。
这并不是光彩的事情,给尼采的精神施加了压力。他只好去当教授。1876 年,
尼采的病情开始恶化,死亡的灵光时刻威胁着天才的生命,他一年之中几乎
有二百天处于病魔的纠缠之下。虽然在短短的十年间,尼采出版了《悲剧的
诞生》、《不合时宜的思想》、《人牲的,太人性的》等一系列不朽著作,
但是无休止的病痛折磨,使他那富有活力的青年学者形象失去了原有的光
泽。1879 年,年仅35 岁的尼采因日益严重的神经麻痹症而被迫退休。祸不
单行,他的双眼几乎失明,眼睛极易过敏,害怕阳光,他只能终日困于书房,
用写作打发时光。双重的病痛折磨着他,使他逐渐失去了生活的乐趣,他开
始变成了一个遁世者。但就是在这种痛苦的生活中,他的心灵得到净化,他
以超人的意志,完成了许多著作,其中有不朽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当尼采成为自己那个时代最负盛名的人物之时,病魔也把他带到了一个
完全陌生的世界:尼采疯了! 1899 年1 月,尼采突然爬上自己房屋屋顶,
写出许多语无伦次的信件。这个自称“神秘的与近于疯狂的灵魂”,终于真
的疯了,他在最后几封通信中写道:“您曾经发现过我,找到我是容易的,
但现在的困难是,如何摆脱我? 。”署名为“钉在十字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