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岭南震撼-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刘邦平息了英布的叛乱,于次年返回长安后,因箭伤发,病情甚危,吕后为其请良医。医者人见刘邦。刘邦问道:“朕疾可医?”医者答道:“疾可医。”
不知刘邦处于怎样的一种心情和想法,他听了医者的话一反常态地大骂道:“联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大命乎了命乃在天,虽扁鹊在世义有何益?”拒绝医治。
汉高祖十二年四月二十五日,刘邦崩于长乐宫,死时年62岁,在位13年。
或许鉴于异姓王相继叛乱的教训,或许是出于对其妻吕后的芥蒂和防范,就在刘邦行将归天的弥留之际,他召集列侯群臣一同人宫,命人杀了一匹白马,一起盟誓道:“从今以后,非刘氏不得封王,非有功不得封侯。如违此约,天下共击之!”这个时候,原来分封的八个诸侯王,除长沙王外,全部被除,其封地渐渐被九个刘姓王瓜分。
刘邦去世后,太子刘盈继位,是为惠帝,尊吕后为皇太后。惠帝年刚I7岁,秉性儒弱,身体不好,由其母吕后临朝称制,掌握了实权。尽管刘邦生前为刘氏夭下的稳定久远、想了种种招数,做了种种限制,但吕后掌权的时代还是不可避免地到来了。
吕后掌权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背叛刘邦杀白马与群臣献血为盟的誓约,培植起一个吕氏外戚集团,希望通过封诸吕为王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从惠帝七年(公元前f 88年)刘盈病死,到高后八年(公元前I}年)吕后去世,八年之中,吕后在其宗族至亲中先后封了张僵、吕台、吕嘉、吕产、吕通、吕禄等六人为王。封吕种、吕平、吕婪、吕他、吕更始、吕忿、吕庄等十余人为侯,再加上其他异姓的亲信封侯者二十人左右,共封了三十余人,这些王、侯中,除个别属刘氏宗族心向刘氏集团外,其余绝大部分都是吕后的私党。这些私党连同朝廷内外一些攀龙附凤的文武官员,组成了一个强大的外戚集团。这个集团很快就掌握了汉中央王朝的绝大部分权力,成为当时政治的轴心。重权在握的吕后除对刘氏集团及其相关的各色人等大施淫威外,在对待南越国的问题上,也犯了战略性错误,致使南越王赵佗盛怒之下,兴兵犯境,汉越双方的关系再度变得复杂、麻烦起来。当然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第/章
来自岭南的震撼
后三室的发掘齐头并进,四位殉葬夫人依次出现。一枚龟钮金印的出土,引发了关于一个女人身份的争论。凄惨的殉人制度,漫长的文明发展史。“蕃禺少内”与乘舆之谜,关于象岗古墓形制的探讨。新华社向世界播发消息,来自岭南的震撼…
神奇的龟钮金印
当主棺室的清理工作即将进人尾声时,考古队决定对东、西侧室和后藏室分头进行清理。其人员布置为:黄淼章、古运泉负责发掘东侧室,杨式挺、陈伟汉、吕烈丹负责发掘西侧室,杜玉生、冼锦祥负责发掘后藏室。其他人员协助三个室发掘,摄影、录像、电影拍摄仍分别由姜言忠、吴继东、韩悦担任。
东侧室位于主棺室东边,与西侧室相对称。室内呈南北向,长方形,中部有一过道和主棺室相通。此前工地挖掘墙基时已将东侧室的部分顶盖石揭掉,所以无论是从中部还是从顶盖石的部分塌陷处,都可以窥见室内的大体情况。
整个东侧室有5块顶盖石平铺在两壁的岩石上,南起第1石、第2石已断裂。东墙头的第4块、第5块岩石断裂后掉人墓室内,致使部分随葬器物被砸坏。清理工作开始后,考古人员仍按照白荣金创立的“悬空作业”的方法,先在过道向室内伸人一块横板,头部用砖块支起,然后以这块横板为中心,分别向南北端各架一木板,以此贯通全室。
经测量,此室通长6。95米、宽1。61米、高2。 24米,室内地面原用木板铺垫,清理时已全部腐朽,只从残存的木痕迹中隐约看出。木板呈南北向排列,室内的墙壁。上有多道水痕,其中顶盖石面处还粘附有漆皮及朽木痕迹。由此可以推断,室内曾多次遭到水浸,并至少有一次积水灌满全室。由于水的浸人,使随葬的器物多数已漂动移位,最明显的是一件双耳罐,由于室内积水而浮起后,漂移到断裂落下的一块岩石面上。
当测量、绘图、拍照等系列工作完成之后,考古人员搬掉断裂掉落的石块,开始由南向北渐次清理。从整体上看,东侧室的随葬器物多数器体较小,但很精致,器物的分布也很有规律。随葬器物多是各式铜镜和组玉佩。当清理工作开始不久,考古人员就在位于墓室南部靠近过道处,发现了一具殉人的骸骨,骸骨早已散架腐朽,仅存部分脊椎骨、肋骨、脚趾骨和数枚残缺不全的牙齿。脊椎骨上有铜镜、带钩等器物,近旁有一枚龟钮、龟头的婆金铜印,印面方形,阴刻,上有篆文“左夫人印”四字,刻凿工整,有边框和十字界格。龟钮、龟头略伸出印面外,龟背平素无纹,四足,尾向左垂,腹下中空,可系缓。印面边长2。4厘米、印台高0。6厘米、通高1。7厘米。由这枚鉴金铜印推断,这具从殉者的遗骸当是左夫人。根据出土状况观察,这位左夫人,人葬时以漆棺装硷,漆棺内霖红漆,外探黑漆,黑漆上可能还施以彩绘。由于棺木全朽,色彩形状已无法知晓了。
就在“左夫人”铜印出土不久,考古人员又连续发现了两枚铜印,印的形制与“左夫人”印相同,一枚阴刻篆文“泰夫人印”四字,一枚阴刻篆文“口夫人印”四字,由于此印在出土时锈蚀严重,部分己成粉末,第一字残损难辨,考古人员不便妄加推断猜测,只好空下来,留待日后再作观察研究。
在一个侧室内连续发现了三枚夫人印章,大大出乎考古人员意料,当古运泉将这一信息报告给麦英豪和黄展岳时,麦、黄两人立即赶来观察。从室内分布的器物和出土的印章推断,情况很明显,这应是墓主姬妾的藏所。在无法确切得知此室到底有几位姬妾殉葬的情况下,麦英豪对三枚印章观察了好一阵子,然后对古运泉说:“既然有左夫人的印章,那么按理也应有右夫人,这右夫人应比左夫人地位更高,你们清理时要多加注意,如果真的发现了右夫人印,我请你们吃东江盐炯鸡。”
麦英豪的一番话使黄淼章、古运泉大受鼓舞和启发,于是古运泉半开玩笑地回答:“为了吃上你的东江盐局(火旁)鸡,说什么我们也要把这位高贵的右夫人请出来见你。”
麦英豪的预见很快得到证实。几个小时之后,考古人员在东侧室中部,发现了多组由金、玉、玻璃等质地制成的组佩饰,其中不少玉器雕刻精致,华而不俗。由此推测,这可能属于一位贵夫人的殉葬品。考古人员仔细地清理着每一件器物,惟恐有半点遗漏。突然,古运泉手中的竹签触到了一件硬物,他轻轻地剔去周围的泥土封尘,一只金光灿烂的小龟凸现在眼前。
〃呵!一枚龟钮金印!”古运泉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脱口叫喊起来。
众人听到叫喊,纷纷围拢过来观看,古运泉所言不虚,确是一枚龟钮金印伏卧在一堆零乱的器物之中。在一阵紧张而有序的绘图、照相后,有人又将摄影师韩悦请过来,拍摄这枚金印出土的全过程。在明亮耀眼的碘钨灯下,只见古运泉轻手捏住翘起的龟钮,缓缓将金印翻转开来,就在这一刻,“右夫人玺”四个阴刻篆书的字映人众人的眼帘,与此同时,“沙沙”转动的摄影机也将这一幕从头至尾地收入镜头。“没错,是右夫人玺,看来老麦的推测是正确的,咱这只东江盐局(火旁)鸡也算是吃定了。”古运泉手捧金印反复端详着,两眼放光,神情兴奋地对众人说。
“先别得意,看看周围还有没有更重要的印信。”黄淼章对志得意满的古运泉提醒着。
“那我再看看。”古运泉似有所悟,将金印交给其他考古人员,又蹲下身来手执竹签小心翼翼地搜索起来,过了不长时间,古运泉连续发现了一枚绿松石印、一枚玉印、一枚穿带玉印。遗憾的是这三枚印皆无文字,不甘心的古运泉继续搜寻,终于又发现了一枚覆斗钮象牙印,上面阴刻篆书“赵蓝”两字。
至此,整个东侧室已发现了四位夫入的共五枚有文字的印章。这些印章的出土,为研究象岗古墓的葬制以及南越国的后宫制度提供了新的视角。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夫人”称谓因时代不同而异。《汉书·外戚传》载:“汉兴,因秦之称号……适称皇后,妾皆称夫人。”诸侯王妻称工后,妾亦称夫人。这样的称谓,在《史记》、《汉书》中屡见。例如《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云:“淮南王王后茶”,“衡山王赐,王后乘舒”;《史记》、《汉书》两书都在暇南越(粤)列传》中载,南越王婴齐嗣位,“上书请立缪氏女为后”;《汉书·武五子传·燕刺王刘旦》载,刘旦“迎后姬诸夫人之明光殿”等,这些记载皆可为证。由此可以推知,象岗古墓出土的印文中四位夫人身份,皆为南越王后宫的姬妾。而关于这四位夫人,又分为右、左、泰夫人或其他名号,只不过是反映封建等级制度而已。汉时贵右卑左,故称所重者为右。据《汉书·灌夫传》载:“夫为人刚直,使酒,不好面搜。贵戚诸势在己之右,欲必陵之;士在己左,愈贫贱,尤益礼敬,与钓。”颜师古注:“右,尊也;左,卑也。”又如《史记·陈相世家》载:“平曰:‘高祖时,勃功不如臣平。及诛诸吕,臣功亦不如勃。愿以右垂相让勃。’于是孝文帝乃以绛侯勃为右承相。位次第一;平徙为左承相,位次第二。”这个左右承相的调换,又可证右尊左卑。南越国的宫室百官礼仪制度皆仿效汉朝,当亦以右为尊。从四枚夫人印来看,右夫人是金印,印文称“玺”,其他三夫人皆婆金铜印,印文称“印”,可见右夫人在诸夫人中应居首位。但汉廷后宫的夫人皆直呼其姓,如高祖的戚夫人,武帝的李夫人;或以其爵位称之,如武帝的尹婕好,成帝的赵昭仪,并没有“右夫人”、“左夫人”这样的称号。夫人分左右的事例仅见于《汉书·西域传下·乌孙传》,内有“汉元封中,遣江都王建女细君为公主,以妻焉。……乌孙昆莫以为右夫人。匈奴亦遣女妻昆莫,昆莫以为左夫人。”照汉人的理解,细君为右夫人,地位应在匈奴女左夫人之上,其实不然。《史记·匈奴列传》载:“置左右贤王……匈奴谓贤日‘屠看’,故常以太子为左屠普王。……其坐,长左而北乡”,“其座北向,长者在左,以左为尊也”。。鸟孙与匈奴同俗,长期服属匈奴,亲匈奴疏汉廷,当亦以左为尊。汉武帝时,乌孙对汉廷的态度有所改变,“使使献马,愿得尚汉公主为昆弟”,但仍不敢得罪匈奴。乌孙昆莫以汉女为右夫人,以匈奴女为左夫人,这可以看做是乌孙对汉朝和匈奴采取“对等外交”的一种手段。既尊重汉人尚右,又尊重匈奴人尚左的制度,可谓不偏不倚,汉廷与匈奴双方都无法挑剔。
象岗古墓“右夫人玺”出土之后,在引起世人瞩目的同时,也引发了一场学术论争,有的学者认为这个“右夫人”应是墓主的正妻。其立论的依据,除了误解乌孙昆莫的右夫人为“第一夫人”和随意发挥汉人“贵右卑左”观念以外,另一重要理由是,右夫人独有黄金印,印文称玺;其他三位夫人却是夔金铜印,印文称印,以此作为划分妻妾的依据。这个论断公之于世后,立即遭到了包括麦英豪、黄展岳等众多学者的反对。按麦英豪等人的观点,以上看法混淆汉制“适称皇后(王后),妾皆称夫人”的界限;而更重要的是,任何历史时期(包括汉朝)并不存在殉妻制度。四位夫人同殉葬于东侧室,右夫人除了有比较华丽的组玉佩和较多的随葬品以外,很难看出她同另外三位夫人有什么区别,所以也很难用“合葬”来解释。而汉代印文称玺,仅见于帝、后及部分诸侯王,右夫人印文称玺,确属罕见。这只能看做是南越国后宫制度的一种特殊现象,而不能作其他附会和猜测。
当右夫人、左夫人的名次已被考订以后,另外两位即泰夫人和口夫人的身份也就不难推断了。泰通大,即大夫人,位次似在左夫人之下。口字,字迹已极模糊,经考古人员仔细观察,发现左旁为“邑”,右旁似“音”,铃印当为“部”字。如果这个观察结果不误,此印文就应是“部夫人印”。部,小阜。《说文通训定声》有“部,假借为培”。《风俗通义·山泽·培》载:“部者,卑之类也。今齐鲁之间,田中少高印,名之为部矣。”引申可作少、小解。夫人称部,其义称部,其义或许即少夫人之谓。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