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异世明皇-第16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众学子将明刊看完,再也没有先时的热血沸腾了。因为他们无法反驳,事实胜于雄辩。谁能说那些可笑的官员四书五经不熟,诗文不佳。首善书院的举子们受早期东林人的影响,都是一群有雄心,有壮志,想入朝为官干一番事业的年轻人。当他们发现自己所争的不过是抱缺守旧,集会顿时烟消云散。号外给他们的冲击很大,他们需要时间去接受。好在下一次科举在三年之后,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
    学子们没有闹起来,朝廷的言官们--御史在这个月的明刊出来后也集体失声了。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他们也是从进士过来的,里边的情形自然清楚,不需要讲什么。再有一个原因就是朝廷在当月的明刊(非号外)上发布了皇上跟首辅成基命的一段对话,其中就有关于近期忠良阁的事情。皇上的意思很明显,为国捐躯的进英烈祠,贪污者入墨吏堂,卖国误国者进良知社,而在职兢兢业业办差的官员就可入忠良阁。
    这个消息一传出,百官的心思顿时开动起来,如果能入忠良阁,受春秋祭祀,那就是名流千古。为臣者不就希望如此吗?!历来朝中就有不少大臣为了博取名声,不惜夸大言词跟皇上唱对台。如今他们不得不三思而行,要是把皇上惹不高兴,那些喜好名声的大臣损失可就更大了,是以朝中大臣以祖制为由上奏折的人没有几个。
    在朝廷诸多的动作下,杂学科、太学的改制十分顺利的进行。在家休养的大学士韩鑛被启用为太学院的副使,只等三年后进士们入学,便走马上任。
    京中在八九月份发生了许多事情,但丝毫没有影响到北方的大草原。在大同六十里外的察哈尔部落正在筹备额哲汗的继位大典,作为黄金家族的直系继承人,额哲汗的归国已轰动了草原。宋献策按照皇上的旨意,请苏泰福晋广发帖子到漠南的各蒙古部落,让各部落首领到察哈尔观礼。
    距大同最近的朵颜部跟喀喇沁部最先到达,而远在黄河以北的鄂尔多斯的大汗额仁沁济农也在大典前赶到。察哈尔部落现在虽然实力大不如前,但察哈尔部的汗王仍旧是蒙古部落名义上的共主,额哲汗继位他们不能不来献礼。大明方面除了宋献策,大同的守军也由徐子文带队来道贺。不过内喀尔喀,科尔沁接到使者的诏书后,并没有派人前来。苏泰福晋跟几个首领台吉商量后,典礼照原商定好的日子举行。
    宋献策跟徐子文对此却是会心一笑,这本就是在预料中的事情!只要等额哲汗的典礼完成,他们就立刻以喀尔喀、科尔沁两部落不臣的罪名进行讨伐!





    第七卷  辽东攻略 第二十章大同会盟(下)
    书香屋 更新时间:2007…11…16 8:28:24 本章字数:4992

    在察哈尔部落四大臣的主持下,额哲汗举行了坐金帐大典。现在的四大臣就是苏泰福晋第一次会盟的时候设立的,额哲汗没有归国前,部落中的事情就由他四人打理。察哈尔部原本有八大鄂拓克,现在只剩下两千余户,牛羊也无多,但在大明的支持,察哈尔部很快安定下来,而且还收拢了不少走散的部众。另一个方面,新兴起的朵颜部俨然成了漠南草原第一大部落,斡赤伦对察哈尔礼敬有嘉,时不时送些牛羊过来,这一次他更是带了上万人来庆祝。大明对额哲汗归国的赏赐也很丰厚,光各种礼物就装了十几车,差不多将京师里的国宾馆拆下来运走。是以额哲汗的继位大典办得异常盛大,场面甚至超过他老爹林丹汗当年坐金帐的盛况。
    在帐外朝着大青山的方向,察哈尔族人将烧好的牛羊抬出来,部落内的萨满祭师围着篝火跳着祭祀之舞,口中念着古老的祭文,向长青天禀报今日大汗坐帐的消息,同时祈求天神保佑察哈尔兴旺。萨满祭师祭祀完长青天后,须眉皆白的胡土克图活佛也举行了庄严的坐帐仪式,他神情肃穆的念了一大段经文,最后才给额哲汗戴上了哈达跟佛珠,这预示着额哲汗的汗位也得到了满天神佛的认可。
    蒙古人以前一直都是萨满教徒,或者是稍微带有一些旧派喇嘛教的色彩。直到十六世纪,鄂尔多斯人从西藏远征中带回了许多喇嘛后,蒙古人开始崇信喇嘛教。特别是土默特部强大首领阿勒坦(俺答汗)的皈依,使得喇嘛教在漠南蒙古得到了广泛的宣扬。过了几十年,蒙古各部落,不仅是漠南,包括西蒙古跟外喀尔喀蒙古在内的各部落都虔诚的信奉喇嘛教,尽管各部落间有红黄的教派之分。
    漠南的大汗们都是信黄教的,后来林丹汗突然改奉红教,引来诸部落的不满。更让其他汗王难以接受的是,林丹汗要其他臣属部落也改奉红教,这导致察哈尔部落跟其他部落诸多不和,更使察哈尔直系下属乌珠穆沁、浩其特等部逃奔漠北去了。在苏泰福晋跟四大臣商议,甚至是大明皇帝过问后,决定察哈尔以后恢复黄教信仰,仪式上也就加入了活佛这一段。
    胡土克图活佛是黄教喇嘛,在蒙古草原传教三十余年,很受蒙古族人的拥戴。此番大老远将他请来主持坐帐仪式,就是为了协和察哈尔跟其他部落间的关系。没了信仰方面的差异,彼此间矛盾也就降到最低,察哈尔这个名义上的大汗才能坐得下来。
    年轻的额哲汗对这些并不感兴趣,相对枯燥的仪式而言,他更喜欢跟那个唤作郑经的汉人在一起。是郑经教会了他许多以前从来没有想过的好玩东西,比在大草原上骑马打猎更有意思的事情。看着周围的人都神情严肃,他大感无聊之余,不由想起了昨夜那两个妖娆的汉女。在他的印象中,他接触到的都是汉人的女子,而且年纪较他为长,所以他认为女人大抵就是如此。后来他回到察哈尔后,终于可以弄到自己族内的女人。在他某天晚上宠幸了侍侯他的小侍女,他才发现蒙古女子竟然无味得紧,于是一心跟着郑经他们厮混。
    按着虚岁来算,额哲已经有十六岁了,这在草原上来说已经是一个汉子了。林丹汗壮年‘升天’后,阿布奈又出天花死了,黄金家族的直系子嗣只剩下额哲一人。为了能尽快繁衍出更多的成吉思汗的子孙,自然要早婚早育。苏泰福晋已经知道儿子懂得了男女之事,但并没有阻止。相反,她正准备在额哲汗登基继位后,为他的儿子寻找正宫王妃。
    继位典礼上,活佛的仪式终于完成,接着下来是名义上的臣属朵颜、喀喇沁、鄂尔多斯三部献上了牛羊。待几个汗王行完礼、赐座后,庆贺大汗继位的宴会就正式开始了。打扮一新的蒙古女儿们随着冬不拉的调儿开始翩翩起舞,几万人大碗的喝酒吃肉一起庆祝这大好的日子。
    宴会上,左边坐的是蒙古的汗王们,右边则是来自大明的将官。宋献策跟徐子文坐在前头,后边连郑经那小子也有个席位。在这场景,宋献策自然少不了要跟同是大明臣子的定国公敬酒。他的官品比起徐子文来不知差了多少级,按着大明的规矩,那是要跪着见礼。上次他给皇上训斥了一顿后,再也不敢肆意妄为,规规矩矩的要给徐子文跪下敬酒。
    “下官敬定国公一杯!”
    徐子文一把拦住他道:“宋大人就不必多礼了,此番送额哲汗归国,你是皇上钦命的大臣,咱们又在外番,就以平礼相见好了!”
    “下官恭敬不如从命!”宋献策打量着这个有着儒将之称的定国公,年纪已到不惑,但收拾得极为爽利,若不是穿着一身盔甲,那活脱脱就是一读书人。跟宋献策见过的武将相较而言,徐子文身上更显出一份从容。宋献策隐约觉得他跟自己是同一种人,但像又近乎不像!对于大同两位国公跟皇上的渊源宋献策自然知道的很清楚。他也知道皇上对他二人极为的宠信,不然怎么会把大同数万军马交给他二人,而且还将皇城司的提督改由他们家族世袭。跟他们搞好关系对自己百利而无一害,宋献策讨好道:
    “此番会盟有将军在,下官总算放心了,与蒙古人的会盟还要全仗将军主持!”
    徐子文瞟了宋献策一眼,对于他们这些侯门世家而言,宋献策这样的遽然提拔的新贵自然不会放在眼内。但徐子文知道这宋献策能得皇上重用就有几分本事,而且世家最忌与天子宠臣结怨,是以徐子文对往来的官吏都算客气。
    “不敢当,这会盟不知约在何时举行?”
    “下官跟苏泰福晋商议好了,就在后日!”
    “哦!”徐子文应了一声后道:“本督乃三边总督,负责的是长城一线的安全。这次来察哈尔也是依照皇上的旨意,前来确保额哲汗顺利继位。至于会盟的事情,乃是皇上所下的差使,岂可随意更换!本督只是作个旁观,其他的事情还有劳宋大人了!”
    “是,国公说得是!”宋献策的原意是徐子文官阶高作为大明的代表,下边会盟的事情自然由他来操办,这里边有讨好徐子文的意思。现在徐子文既然这样说,宋献策自然不好勉强。
    额哲汗的继位大典庆祝了一天一夜后算是完成了,接下来,此番大明使臣出塞的重头戏--会盟才刚刚开始。额哲汗继位后,马上就进行了他的第一次升帐议事。帐内除了额仁沁济农、达来台吉、斡赤伦、宋献策、徐子文、察哈尔的四大臣,还有苏泰福晋作为王太妃暂时摄政,而作为察哈尔的主人,年轻的额哲汗明显还昏昏欲睡。额仁沁济农三位汗王对于会盟的事也知道得不是很清楚,大概以为是重申上一次会盟的约定。
    宋献策见人都到齐便给苏泰福晋使了个眼色,苏泰福晋咳了一声,环视众人一周后道:“我察哈尔部蒙大明皇帝的支持,可以重新在草原建立部落,就是长生天的眷顾。我的儿子额哲汗虽然年幼,但也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子孙;我的察哈尔部族虽少,但也是草原上的狼,容不得那些家犬来欺压。现在额哲继承了汗位,察哈尔的部属喀尔喀、科尔沁不但没有前来献礼,还投靠了建州人。这些忘记了祖先的叛徒,我们决不能放过。这次会盟得到了大明天子的支持,所以我决定由各部落一起出兵前去讨伐他们。”
    额仁沁济农跟达来台吉听完都吃惊得对望了一眼,没有想到会盟竟然是要去跟喀尔喀人开战,或者说是要去跟女真人打。他们现在都迁到了漠南蒙古的左翼,跟女真人并无切肤之痛,抽兵作战自然是不愿意。苏泰福晋说完话,他们都默不作声。
    宋献策打破冷场道:“我大明是很支持察哈尔讨伐叛逆的,对于出兵作战的部落,大明将会给予相应的优待。这几年来,各部落跟大明一直友好相处,大家彼此互惠互利,相信各位大汗不会袖手旁观的。”
    蒙古人虽然豪爽,但利害关系还是考虑得清楚的。察哈尔不过两千来户万多人,就想去讨伐喀尔喀,自然是有大明在后边撑腰。不管讨伐的事情能不能成,但要是得罪了明朝,光断绝贸易这一项就让他们头疼不已。现在两大部的茶叶全靠跟大明边贸所得,要是没了茶叶,以后生活都成问题。
    徐子文听了宋献策的话,虽然面上没有变色,心中却是一惊。额哲汗登基,喀尔喀人不来那是意料中的事情。苏泰福晋接着举行会盟讨伐他们,说到底就是大明的主意。讨伐喀尔喀,那就等同于削去女真人的护翼。大明跟女真人才平静了两年,皇上要想跟他们开战了嘛?!
    徐子文正思虑间,斡赤伦哈哈一笑出声道:“宋老弟说得对,察哈尔是我们蒙古人的共主,喀尔喀人竟然不来那就是对额哲汗的不敬,我朵颜部出四千骑兵交由额哲汗统率前去讨伐!”
    苏泰福晋见有朵颜部出兵支持,面上方露出微笑道:“顺宁王果然是忠贞之士,我儿登位尚浅,讨伐的事情自然还要顺宁王多多出力!”
    “那是,战场厮杀的事情就交给我好了!”斡赤伦得到苏泰福晋的夸奖满面放光。
    既然朵颜部都表了态,达来台吉坐不住了。他能在归化入住,全靠上回朵颜部放他一马,于是他有些尴尬的站起身道:“这是我们草原的一件大事,我喀喇沁部自然不会不管。宋先生、斡赤伦台吉、苏泰福晋你们也知道,我刚刚在归化落下脚,不知有多少散勇盗马贼在打我族人的主意,这次出征,我喀喇沁出五百精骑!额仁沁兄弟,你呢?”
    全场就剩下他,额仁沁济农自然不好不意思下,他瞪了眼达来台吉后,道:“为了避开女真人,我鄂尔多斯部现在都迁到了大河上边的草滩。那里已经靠近漠北喀尔喀人的领地,我的部众人虽多点,但防御的地方也多,不过讨伐喀尔喀人是件要紧的事,我鄂尔多斯也出五百精骑。”
    宋献策知道西边的两个部落不愿意出力,不过他们肯抽一千骑兵也就算了。他一拍手道:“好,那就这么说定了!各位汗王齐心协力,讨伐之师必然会凯旋而归。大明是三家同盟的盟主,自然也不会袖手旁观。驻守在锦州的关宁铁骑也将调出五千骑兵,由满桂总兵官率领,共同讨伐喀尔喀部。我家皇上说了,这是作为察哈尔部出动的兵力!”
    宋献策的话让众人又吃了一惊,连苏泰福晋也没有想到皇帝会为她们母子出头。她想起了去年冬天自己引诱皇上的情景,脸上不由得一红。
    宋献策见众人没有说话,又接着道:“现在有一万骑兵,分由斡赤伦跟满桂将军率领前去讨伐,所获得的战利品按出兵多少划分,不知各位有没意见?”
    “既然各位都没有意见,咱们就杀马盟誓,约定好汇合的时间、地点!”
    这些话自然是皇上一早就想定好了,是以宋献策可以丝毫不作考虑的决定下来。宋献策说完,继而转身向还有点在发楞的苏泰福晋道:“现在就请太妃写好一封诏书,遣使通知女真人,我们将去讨伐喀尔喀人,要他们不要生事!”
    斡赤伦不解道:“宋老弟,你上回你不是跟我说打战就要什么‘攻其不备’,现在我们去打喀尔喀人,你怎么还去通知人家?!”
    宋献策笑道:“斡赤伦兄弟,通知是肯定要通知的,咱们现在是因为喀尔喀人对额哲汗陛下不尊敬,所以才去讨伐他们。这是我们蒙古兄弟的家事,他女真人插手的话,那就是挑起战端,到时我大明也会下书警告他们!况且,我们这封书信,那是要我们开始打喀尔喀了才送过去,就算女真人要来救,也来不及了!”
    “哈哈,宋先生果然好计策!”
    主要的事情决定下来后,众人商议兵马将九月底在朵颜部的青龙城集结。集结完毕后,满桂率领的五千铁骑将作为察哈尔的人马跟斡赤伦分两路进剿。崇祯皇帝将铁骑调出来,一方面是想能以优势兵力对付喀尔喀部,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上次广宁会战关宁铁骑损失严重,新组建出来的骑兵具体怎样都是需要经过战火的考验,所以这一次也是有实战训练的目的。
    额仁沁济农跟达来台吉虽然小气倒很守信用,一千骑兵在约定的时间前赶到了朵颜部,他们混编入了斡赤伦的人马中。满桂的人更是一早就到了朵颜,他原本就是汉化的蒙古人,对于这次出征他是全力支持的。在战前,五千铁骑做了动员指示,他们这次深入草原境内,为了避免泄漏消息,统一实施‘三光政策’,带不走的一律烧光、杀光!战争没有仁慈可言!他们这些边军身有体会!为了这个,所以才派满桂为将领,不作妇人之仁。
    随着讨伐兵马的出发,察哈尔的信使也慢悠悠的前往沈阳!





    第七卷  辽东攻略 第二十一章女真对策(上)
    书香屋 更新时间:2007…11…16 8:28:24 本章字数:4524

    经过两年的休整,盘踞在辽东的女真人现在的情形比起遵化之败时要好得多。天聪六年(明崇祯五年)的时候,攻克广宁得到了大批的粮食,这让原本出现饥荒的辽东度过了难关。皇太极面对明朝三面合围的形势,调整了发展的方向。大量的汉民被征集到松花江流域开垦,而海州、广宁附近的大片土地则废弃不用单单作为缓冲地带。为了补充人丁不足,民间大肆鼓励早婚多育,女真女子十四岁便得出嫁,否则就由本旗牛录指定婆家。皇太极这两年也取消了些对汉民的禁制,允许汉人科考、参兵,并适当的降低了汉民缴纳的税额!种种措施让辽东的子民松了口气,他们在女真人治下已经生活了近二十年,前两年明军又被击败,是以对于重回大明的想法倒没有那么迫切。
    除了这些外,皇太极还做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收回正红旗的兵权。莽古尔泰死后,大贝勒代善跟皇太极关系就不是很妥。不仅在政事上跟他唱反调,甚至还鼓动十四弟多尔衮。是可忍孰不可忍!皇太极决定动手,将这个跟自己过不去的大贝勒除掉。
    当然这件事做得非常隐秘,皇太极也没有跟任何人商量,包括他驾前的第一谋士范文臣。此时刚好碰上代善生病,代善的二儿子硕托前来禀告病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