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异世明皇-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既是天朝差遣怎敢不从!按旧例愿献五千石以资上朝军马!”
  李原吉呵呵一笑,“国主言重了,我大明朝一向都是“厚往薄来”,皇上有言:以互市为折中法子,愿长期互市,两国交好,无需刀兵相见。”
  那维祺国主亦是聪明人,马上答道:“此吾国夙愿也!”
  时安南已平和四年,与四周各国交好,是以仓廪充实。因不与大明互市,茶叶,陶瓷,丝绸,铁制品都很是匮乏,而旱路到大明境内也是路崎难行,偷贩过来的也很少。李原吉得到安国国主的允许后,就在靠岸的不远县城开设互市的集市。附近百姓得到消息,都运来粮食换取用品。不少大户人家载着车马,运来粮食,运回茶叶,陶瓷等!更多的是那些商家,看到有利可图,大规模的吃进这些物资,准备囤积后再卖。一时间这海滨县城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最大的买家自然还是安南国主,仅皇室就换了十万石的大米出来。大明水师上的人都开始变成了苦力,将领都变成了商贩。一袋袋的货物从船上搬下来,另一边则一袋袋的大米搬上船。
  过得几日,李原吉在馆驿陪着几位将领在饮酒,但见礼部司官带着个外族人来。司官行了一礼后,开口说:
  “李大人,这是暹罗(今泰国)国使者,他听闻天朝在此互市,也愿以大米换取大明物资,不知大人是否应允。”
  李原吉没想到是这么个好消息,当场表示同意。十来日后,暹罗运来大批稻米,商船装满后,明军留下郑芝虎那支队伍在这护卫李原吉,其他商船由郑芝龙带领,护送回厦门。
  不过让人意外的是,连老挝也派人来请求换取粮食。至此,李原吉的心才真正的落地。
  而厦门这边,在巡抚熊文灿的严厉监督下,已经配好了各样的运粮车,同时从浙江调来船只,准备分两路送往杭州,再从大运河运回京城。
  不久李原吉写好奏折,六百里加急上报,于十二月初抵达京城。
  臣李原吉顿首:
  至奉皇上圣谕,出使安南,臣战战兢兢,唯恐举措不当,致使皇上筹谋垂成。天幸皇上隆恩,臣抵达安南后,宣皇上圣谕,安抚安南国主,扬我大明兵威震慑宵小。于清化首府互市。换得米粮一百六十三万石。折去消耗,及福建,浙江所用,留有一百一十九万石运往京城。除安南,暹罗与老挝亦请求与大明互市,臣擅自同意,请皇上定夺!
  臣与福建提督郑芝龙来安南时,于广东海域遭海寇刘香袭击,全赖郑将军力战,得以保全。刘香等匪众,已被我大明水军击沉。臣为郑将军请功!
  臣出使后,察各国互有物产,如能往来互利,可使我大明受益。臣请除禁海令,使民间可商贩于期间,朝廷设定海关,征税外,亦可免朝廷运粮之苦!
  皇上明鉴万里,臣当竭力料理未完之事,以报君恩。
  我看到这封奏折的时候,心里总算放心了,原本我还担心有什么意外,也担心安南国根本就没有这么多余粮,没想到,暹罗与老挝也参与其事。难怪可以换到这么多粮食。
  这个李原吉还是很有眼光,知道禁海的弊端,也看到让民众出海商贩的好处!这个禁海令我是会取消掉的,这不仅可以增加我的税收这么简单。也可以打击原先那些在走私的商船,和外国商船。同时我也想打开倭国的国门,从倭国换入大批白银。因为国内开矿已经难以满足现在对银两的需求,如果不改善的话,就会导致通货膨胀。现在的白银增加只是靠澳门葡萄牙人输入而已,这等国之大事,应该操纵于自己手里才行!
  粮食的解决,可以使我开展新的改革,我翻着李原吉的奏折开始思虑当前要做事情!





    第二卷 举步维艰的内政 第三十章 论才,论财(新版)
    书香屋 更新时间:2007…11…16 8:28:13 本章字数:3680


  粮食的问题得到解决,也是时候把开放禁海这个议题提上日程,不过得事先跟内阁打声招呼。很快我就在乾清宫召见了内阁大臣,曹文衡,李邦华,陈文一作为翰林院侍讲也在旁伺候。
  “朕已经看了李原吉的奏折,到明年粮食的问题总算解决了,朕也可以安心了。”
  “恭喜皇上,那李原吉也算个人才,能这么快把粮食问题解决!”钱龙锡因为主要处理户部的事,见我讲到户部的事情,马上应口道。
  “人才,恩,你们是朕的内阁大臣,许多地方的政事,都需要你们的意见,朕对地方不是很熟悉,地方的官员也见得少。就任官员是不是人才你们要懂得分辨才是。”扯到人才这个问题,我想今天是应该给我的内阁大臣们做回思想工作。
  韩鑛年最长,躬身答道:“皇上说得是,历代选官即选贤才,贤才者需秉性忠实,方可大任!”
  刘鸿训也接着说:“如陛皇上所言,官吏需系民于心方是好官。”
  我站起来,度了几步,说:“各位都是饱学之士,也知术业有专攻,作知县的需要知道如何理民,如何断案,做河督的要会治水,如此方可事半功倍。虽官员的正直,清廉是个首选,朝廷取他们的高风亮节。但现在大明诸事纷乱,需治世之臣。所以取才要看到他的长处,也要看到他的短处。吕望、张良、诸葛孔明皆能兴邦立事,有匡扶宇宙,经天纬地之才,论锦绣文章、急智,不如曹子建;论诗词画赋,不如李白杜甫。夫大才者,守正恶邪,有见有识,泽及当时,名流后世,吕望、孔明者也;次之者,上能败曹百万于赤壁,下不察联蜀抗曹之玄机,属有见无识之才,周公谨是也;无才者,一味雕辞凿句,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虽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李杜之流也。朕要的便是大才者!像不通事务,不懂变化的正直大臣就只能做个御史,做个言官。能入内阁,掌六部的,就非得德才兼备,心胸开阔!朕以为现如今选士子,不能只读四书五经,还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凡事躬亲,才知其所以然。”
  我又转身对新科的进士们说:“你们新进的进士,除了在翰林院读书编史,也要多到六部,学习下如何处理政务,可以到刑部陪审去学习下怎么处理案情。只要不涉及机密,你们都可以去观摩。”
  他们三个赶忙说:“臣等受教了。”
  刘鸿训从皇上的话里品出个味来了,他知道皇上又有新的举措。这一次来只是和内阁大臣通个气,让他们在朝会上有所准备。他不禁望了皇上一眼,那刚毅的脸盘,那果断的语气,让他想起了先前几朝的皇上。这个年轻的君主有着跟他年龄不符的成熟。难道真是天佑我大明,终于给百姓一个明君了吗?!
  刘鸿训还在东想西想的时候,孙慎行已经出来接话了。
  “皇上所言极是,千里马难求,这伯乐更难求,臣以为,选用官员要慎之又慎!”
  “呵呵,孙爱卿说的有道理,不过朝中还是有很多伯乐的,以后你们放学政到地方,可要仔细了,这学政取的举人可就是未来官员的基础,别埋没了人才,尽要了些只会作八股的人上来。”
  众内阁大臣应了下来。
  “朕本想恢复县学,但朕即位以来,国库一直入不敷出,只好待来年了。但科举要改进下,以后乡试的卷子需得有所增加内容。与作文章同时,加入其它渔林稼穑,经济治世之道。这些秀才尽管答便是,不需全部都会,有一技有用之长便可。朝廷各取其才,只要文章过得去,朕就用他们。朕不希望大明朝的官只是会死读书的呆子。”
  钱龙锡道:“皇上,这虽是有利于学子熟悉世务但无统一经文,即使学政恐也难以为准绳。”
  “呵呵,向百姓学便是,孔子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又曰‘不耻下问!’要学习这些又何必拘泥于书本。不过朕为方便与公平,就让徐光启与宋应星编的两本书《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作为参考吧。这事就教由礼部办了,朕不仅要这些学子有贤德,还要是能吏!各朝向以渔林稼穑为低贱,殊不知这些方是朝廷基础,衣食不足何谈其它!”
  “皇上圣明,臣等遵旨!”
  “你们是朕的左膀右臂,不用如此据礼,如今朝廷的情况你们也明白,辽东还在打战,各地方也闹灾荒。朕这个皇上也是做得难啊。朕不怕同你们说,朕要改良,一切阻碍大明中兴的东西朕全都会废除掉,这一次李原吉从安南那边换来百万石的粮食,朕想废止禁海令,不知各位内阁大臣有何建议?”
  韩鑛首先发言,“皇上,太祖设禁海令就是为防止百姓出逃海外,今开放海域,恐沿海数省流民走失殆尽。胡作为非之辈也容易结于海上作恶。”
  我苦笑了下,真不知这些人怎么想的!
  “朕看爱卿不明白朕的意思,大明百姓哪个不恋故土,若非无以谋生,又怎会逃往异域!即使如此也怪不得他们。只能怪朝廷没能做好,如百姓都活不下去,只是逃去,而不是落草作流寇,那已是万幸。”
  韩鑛见皇上讲的有些声色俱厉,虽一时不能消化皇上讲的,也只好说:
  “臣驽钝,皇上教训,使臣茅塞顿开。臣不明事理,见短识浅,请皇上责罚。”
  “免了,凡事有利则有弊,朕现在就要用它的利。”
  贺逢圣启奏道:“皇上,与海外各番国有利,皇上取之,何不就由朝廷组建商队,出使各国,岂不便利,既不违祖制,亦可便于控制流民。再者由朝廷商贸,可以使国库增收。”
  嗯,这未尝不是个好法子,可以不用费多少心思便可在朝堂通过。但这仅可以解决对外贸易的问题,却没有使大明处于开放的氛围。对禁海的解除,是要国人对外交流,惟有百姓参与其事才行。这样大明才不会故步自封,也不会闭塞封闭。
  “嗯,如只由朝廷参与,朕以为官商不分,容易滋生贪污受贿。而大明沿海数省,大多田地不足,百姓无以为生。让他们出海贸易,或者打鱼度日,都可省去朝廷不少麻烦,也给我大明百姓些谋生之道。朝廷设立海关,收取船税,便等同于出海商贸。这既省朝廷之力,又利于百姓。朕属意解除禁海。”
  贺逢圣没有想到皇上说开放禁海能有如此好处,只得连连点头表示赞同。
  孙承宗出来说:“臣以为皇上暂时不应该开放海禁。”
  我说了这么多,没有想过孙承宗还会出来反对,不知他又有什么道理呢?
  “孙爱卿,为何不可?”
  “臣以为,满洲乃我大明心腹之患,朝廷每年在辽东花费近五百万两白银。目前也只是守住宁远一线,现如今满洲人无法互市,也无法换取他们所要的丝绸,盐铁,如开放海禁,则有不法商人到辽东,与满洲人交易。这无疑是助增满人的实力。”
  “孙爱卿说得是,朕竟未想到,如此只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四省先开放。同时诏告天下百姓,与满洲通商者与通敌卖国论处!这开放的四省都设立海关,总关设在南京,让李原吉去打理。无论官船,私船,外番船只都需缴税。孙爱卿,觉得这样是否妥当?”
  “如皇上所言,臣赞同!”孙承宗见自己的意见得到解决,也就不反对了!
  “既然各位大臣都没有意见,朝议之时就由内阁提出吧!”我想了想,这样可以减少点阻力。
  “臣等遵旨。”
  在一旁没有说话的陈文一站出来启奏道:“皇上,我大明历年来禁海,水师从嘉靖年间起就未加强训练,如今大明东南海域,只有新降的郑芝龙提督水师,臣以为应派个忠实之辈前往监军,否则郑氏坐大,恐尾大不掉!”
  “哦,派监军?”
  “各位臣工可有什么看法?”
  “臣以为此议甚好,臣推举汤开远为福建水师监军。”孙承宗知兵事,是以作答。
  “臣以为不妥,现如今郑氏已然独占南疆海域,贸然派监军前往只会使其惊疑不定,如此必生反心!”刘鸿训出言反对。
  “那刘爱卿以为如何?”
  “臣以为可以使福建巡抚稳定其心,使郑氏为大明出力。臣知福建有盗台湾为红毛人所据,何不派福建水军攻台湾。胜则我大明多有一地,败则消弱郑氏实力。”
  我在书桌前走了两个来回,还是想把这件事放一下。两面作战可是顶不住,而且福建水师若是奉朝廷之命去攻台,一旦有什么损伤,问朝廷要钱要粮的,我能不给吗?这样无异给我的国库雪上添霜!
  “此举虽然可以制约郑氏,但朕以为伤了天下将士之心。朕以为每年给福建水师军饷十万白银,负责南疆海域商船安全便可。那汤开远就去福建负责福建水师的粮草吧!如今朕给郑芝龙的荣耀难道还不比做海寇强,朕相信他短个时期内不会有反心。”
  其实我还有一句话没说完,那就是东海内还有荷兰人的船,这样多少可以制约郑芝龙。等他真的要反叛的时候,估计我已经有精力来发展水师远征了。毕竟史书上,说郑芝龙可是在清军入关后才投降的。十七年的时间,相信够用了!





    第二卷 举步维艰的内政 第三十一章 到收网的时候(新版)
    书香屋 更新时间:2007…11…16 8:28:13 本章字数:5269


  翌日,文华殿早朝的时候,按照原先的议程对科考的内容作出调整,在我强硬的态度下得以议完。由于内阁大臣联名提出解除禁海,这提议很快就通过,没有遭到太多的反对声音,毕竟已经有百万石的粮食放在那了,加上皇上和内阁大臣都已同意。反对也是无效。所以其他大臣没有浪费口舌。
  得到这个结果我很满意,不知道下面接着来的事情是不是一样让我满意呢?!
  “各位臣工,大理寺前两日送来案情宗卷,就湖北通敌乱国的两位官员作出腰斩判决,各位以为如何?”
  下面的文武百官对视一番后,有个大臣出班启奏: “臣副都御史房可壮有疑议。臣以为谷城县令吴贞疏自万历四十七年为官以来,清洁廉明,断不会通敌乱国,历年来的吏部考评吴贞疏皆以清廉闻名。这其中的是非曲折还望皇上明察!”
  刑部宪部郎中魏照乘听到这话,心里不由紧张,急着出来, “臣以为,虽吴贞疏早年有清名,但其后就不好评说。况且湖广闹流贼时,惟有谷城一县没有被攻,襄阳城高墙厚,何况那小小县城。故若说他没通敌,实难相信。”
  倪元璐出班道:“无实证,如此推断罪名,恐天下人不服。那吴贞疏素有清名,流贼重其名声不攻县城也是有的,那流贼原本就是当地百姓。”
  魏照乘冷笑道:“那襄阳府有清名的恐不只他吴贞疏一人!”
  其他大臣也是分成两派,发表意见,还有些则三缄其口。出现这样的局面也好,自然要我这皇帝出来调停。
  “既然还有不同意见,朕就亲自来审理此案。”
  此言一出,朝中的百官各人表情不一,我也没作理会。
  “来人,到大理寺将吴贞疏等一干人犯带上朝堂。百官就在这看着吧!”
  我就坐在龙椅上静心等待,下面的人有的在焦急张望,有的则在开始擦汗了。过了好一会,侍卫带着人犯来到,却只见他们押着一个,两个侍卫却又担架抬着一个。
  “怎么回事?居然要抬着来?!”
  侍卫跪下回奏:“人犯吴贞疏受刑过重,无力行走,是以抬来见驾!”
  是吴贞疏,糟了,我可答应吴秀儿好好照顾她老爹,真是百密一疏!
  我冷冷的说:“大理寺的人可在?你们就这样审案的?”
  大理寺少卿姚明恭和大理寺的左右寺丞连忙跪下。姚明恭官位最高,只能回答: “启奏皇上,历来审查案情,犯人多不招供,惟有用刑方知真假,若真,便会熬刑,若假则自然招供!那吴贞疏用刑后,便画押招供,臣等如此审案并无大错。”
  “你倒说得有礼,就不怕屈打成招?!”这话说得掷地有声,震的朝堂嗡嗡作响。大理寺的人给吓得变了脸色,我边说边走到朝堂下, “吴贞疏,朕问你,你所招供是否属实?”
  吴贞疏吃力的抬头,“罪臣若不招供,恐难见圣颜了!……”
  我摆了下手,示意他不用说了。
  “来人,送他到太医院好好医治。”我转身对着旁边那个瑟瑟发抖的襄阳知府, “你就是襄阳知府?”
  “…罪臣…是!”
  “大理寺的判决你已经知道了吧!你就给朝中的大臣,给朕说说,那湖广大好地方,就怎么叛乱起来的?”
  郭如暗才想到自己给判了腰斩,登时天旋地转的。好一会方定下神来,咬牙说道: “罪臣该死,那湖广是在臣手下乱起来的。臣如今也无所畏惧,就实禀奏。”当下叨叨絮絮的把湖广叛乱的真相,以及这几年来湖广实际征收的赋税全暴了出来。
  “臣加税,也是严总督要求的。求皇上饶命。”说完就磕起头了。这下朝中的百官都沸腾起来了,没想到湖广出了这么大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