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异世明皇-第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己见的;有的一问就说,畅快无隐;有再问不答沉吟含糊的;有实见灼知,虽然违众,但敢直言相争的;有自无主见,一驳就变的;从他们的应对便可知他们行事如何!这是一。”
  “其二,御史初到一地,要微服私访,要在公务余暇,遇到百姓,闲聊间可问年岁,田赋;问保甲、狱讼;差役、官司、都能问。没有好官百姓不夸奖的,也没有坏官百姓不怨恨的。这样容易得到实情。要是穿着官服去问,下边的百姓哪敢说实话,躲都来不及。如今很多地方百姓是冤死也不告状,冤死不过是已经死了的,告状,恐怕连活着的也要冤死。所以只有微服才能探得仔细。”
  “其三,巡视一地,要看他桥梁道路、邮传驿站,这些都关系到民生。若是个真心办事的好官,就会城池有保障、学宫见文教、器械见武备、仓库见综理、养济见慈惠。再者可以看看官员府衙,亲戚。若是各个锦衣玉食,府第金壁辉煌则要好好审查下府衙的帐目。”
  “合着前面说的两条,用来考察一个官员的政绩,是贤能、是愚昧、是不肖,那叫百发百中——如果只是看官样的文章,随着他本人到处巡查,哪能看到实情。下边的官员哄骗上司,那是各个好手。”
  “好,宋爱卿此言深得朕心。李尚书听了觉得如何?”
  李长庚此时才没有轻视宋献策之心,躬身道:“皇上,臣听了之后,也是深受启发!”
  “恩,此方法回京后要督察院的御史们也来听听,后边咱们所到地方也可用此来查。不过主要是看下官员有没有知法犯法,李尚书,这件事就交给你了。朕让你随驾出巡,便是为了让你看看下边官员的实情,这些都不是在吏部档案上看得到的。”
  “臣明白。”
  “好了,不说了,大家好好休息,明天还要赶路。”
  几天后,车驾经缧河,过菏泽,顺着广宗行往京师。沿途走走看看,遇到清廉官员便委以密奏之权,碰到些不法的墨吏便当即判决。身边有个柔顺的秀儿,又有个说话解闷的宋献策,日子倒也不难过。到了四月底终于回到了京师!
  但没有想到我一进宫,便听到一个不好的消息。
  袁妃死了!
  告诉我这消息的是婉琴皇后,袁妃是在寒食节那日突发疾病逝世的。婉琴皇后红着眼说:“那日因为是寒食节,宫内停火三天,我们姐妹几个人想聚在一起到园里赏春,不想田妃病了,只有袁妃跟臣妾两人。后来有宫女来报说皇儿在哭,臣妾便回去照看了一下。接着王承恩过来报告皇上出巡的情况,过了大半时辰臣妾才想起袁妃还在御花园。臣妾赶去后,守园的太监说袁妃不舒服已经回去休息了。臣妾没作它想,不料臣妾刚回坤宁宫,袁妃的宫女就来报说袁妃得了急病,臣妾忙命太医诊治,他们有的说是心疾,有的说是中暑。但都医治无效,到了晚间,袁妃竟这样就去了。臣妾恐误了皇上出巡之事,便没有让人奏报!”
  没有想到我刚回来就遇到这样的事情,袁妃怎么会就这样死了呢?她不过才刚到二十岁的青春年华,一天之间便香魂渺渺,这简直让人不可置信。我想到她们陪伴我这几年,心里一痛便高呼道:“曹化淳,你去把诊治过袁妃的太医叫到乾清宫。朕要问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看了下还在伤心的皇后,便安慰道:“皇后回去休息吧,朕到乾清宫一下,待会再去看你,朕有话跟你说。”
  婉琴应了声,便告退回去了。我在那立了半响才起驾到乾清宫,太医们都已经在等候。他们知道皇上诏他们来是为了袁妃的事情,各个惶恐不安。
  我坐上龙椅,看了下底下的太医,不免心火难抑,声色俱厉的问道:“你们都诊治个袁妃,你们来告诉朕,到底怎么回事?袁妃好好的,怎么就一下子去了!”
  太医院院使战战兢兢的跪出来道:“皇上,太医院九名太医都给袁妃娘娘看过病,脉案都还在。臣等去看时,袁妃娘娘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益干善噫,极似心痹之症,臣等用芳香开窍之物也没能奏效。心痹发作甚快,最易衰竭而亡。臣等救不及袁妃娘娘,请皇上治罪。”
  心痹?我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便问道:“什么是心痹?怎么会发作的?”
  “皇上,《皇帝内经。素文篇》有云:心痹者,脾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益干善噫,厥气上则恐。此病常见于老人,也有先天生来便有。袁妃娘娘在御花园赏花,可能天气炎热,诱发病症。”
  好像说的是心脏病一类的疾病,这些病一旦发作倒是很危险,在这个时代死亡也极为正常。我听了不由心里一黯,便道:“那怎么平日没有检查出来?袁妃当初选王妃,难道你们没有诊断过吗?”
  “皇上,这…此病要是不发作,与常人无异。皇上选妃,那是内府操办,臣等无权过问。”
  我无力的坐在龙椅上,挥挥手:“你们都下去吧!”
  太医们见皇上不发落他们,都忙行礼告退出去。查问完,我再没有心情作别的,径直去了坤宁宫,因为还有一件事情没有解决。我把皇后搂在怀里道:“婉琴,秀儿的事你知道了吧。原本就想着回来便和你商量策立秀儿为妃的,可出了袁妃的事,现在也不好下旨。但秀儿已经不方便住在宫外,皇后以为怎么办才好?”
  “皇上…”此时婉琴也说不清什么滋味,毕竟又有一个人来分享她的丈夫。不过皇上便是皇上,自古以来都有佳丽三千。作皇后,这个醋却是吃不得。只有皇上子嗣繁多,大明的江山才稳当,这是千百年来的古训。她想了想便道:“皇上既然收了秀儿,如今不便册封,那就让秀儿先住到潜邸。等过了百日之期再下旨。”
  “好。就依皇后的意思。”
  我回到京师没多久便到了七七,按大明礼制辍朝三日,皇帝服浅淡黄衣于奉天门视事,百官浅淡色衣、乌纱帽、黑角带朝参。我命驸马侯拱辰之子候云桂服慈母服,斩衰三年。葬袁妃于昌平,追谥曰皇恭贵妃。
  足足忙了十余日才停歇下来,就在我处理完袁妃的丧事。内阁大臣已经按照我出巡回来后发给他们的批文,拟定了大明田赋改制的补录事项。等我过目后,便要以诏书发出。





    第四卷 历史不再重演 第七十五章 逼迫
    书香屋 更新时间:2007…11…16 8:28:16 本章字数:3623

 我不在京师的这几个月,他们已经按我在途中发给山西的批示,在其他田赋改制的省份实行新的政策。那些被弹劾的改制官员也都保了下来,只是发文训诫了一番。我回来后便想着系统的整理下近年来大明的治国之策,于是就把出巡看到下边的一些情况,以及处理措施发给内阁,让他们看看还有什么缺漏。让我有点意外的是,这一次内阁的处理速度倒是极快,很快就把改制的补录事项整理好,呈上来给我御览了。
  补录事项中第一条便是针对各省农田荒芜,百姓逃荒,拟定凡改制的省份,当年的赋税改为旧年的七成。所余留款项用以粜民。按大明旧制,田赋十取其一,平均每亩缴赋两分银的样子。但至从万历年间加赋后,额外增收九厘。新税取消徭役,直接摊到赋税里去。改为十取一成五,每亩缴赋三分。两年后按田数起征。
  第二条便是采用就近雇民的办法修筑设施,这是对第一条的补充。规定了每人每天发多少工钱,多少粮食。第三条是无田之人分田的细则,官府把没收田地分给百姓,不设官田。但需每年偿还部分田款,分五年之期还完。
  第四条算是最为惹人非议的一条,凡犯法之人,无大罪者,允许以田产抵罪。有命案者,田产一律充公。这条完全是为了打击横行乡里的豪强地主。这些人久无人制衡,身上不知惹了多少官司,查出来便是没收田产。然后来次二次分配,再把田地转给百姓耕种。
  现如今还有十几万宗亲等着分田地,我还怕田地不够用。第五条便是鼓励开荒,开荒之地三年那免征赋税。对于荒芜粮田,两年内无人耕种者,官府予以没收。后边的几条便是对无田产,像渔樵,手工艺者这些人征收人头税,以及适当调整市税。
  我看完很是满意,其实这些补录的事项就是为了恢复生产,打击土地兼并。我曾想过实行土地不给私卖,但这样就完全束缚住农民,而且产生种种弊端。如果允许田地买卖,百姓抗灾能力极弱,只要有什么灾害,便是卖田卖屋的。过得百来十年,田地又会集中在少数地主手中。但现在没有想到彻底的方法进行土地兼并的根治,只能暂时这么办着先。
  “如今大明内外交困,有如当年大明立国之初,朕要建一座英魂祠,用来供奉为国捐躯的英灵。还要建一座忠良阁,用以供奉为大明尽心尽力的大臣。众位爱卿以为如何?”
  孙承宗管着兵部,知道大明历来不重武事,如今皇上给予战死将士殊荣,是为安抚大明将士。“皇上此举甚善,将士们若知道,必能体会皇上体恤之心。”
  “他们为大明拼死拼活,朕这样做也是给战死的将士尽点心。朕今年减免了几省的钱粮,来年恐怕财政又有亏额。但为了田赋改制能够实行,只好勉强维持下。不够之处,海关尽量贴补。”
  钱龙锡正要答话,只见外边曹化淳走了进来禀奏。
  “皇上,督察院的御史们在殿外求见皇上。奴才跟他们说,皇上在和内阁大臣议事。他们便在殿外长跪不起,说有要事启奏。”
  我听了不由一愣!这些御史要做什么?!心中颇有些恼怒,他们怎么总给我找事做。有什么事情上折子就是了,所有人都在外面跪着像什么样子。但是我作为皇帝,只能压下心中的不快,脸色平静的听着。下边的内阁大臣也是面面相觑,他们也是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我起身带着内阁大臣们走出乾清宫,只见一百多人穿着御史官服笔直的跪在殿前,见到我出来口呼万岁。
  “倪元璐,你们这是干什么?有奏折来禀告朕便是,这样成何体统!”
  倪元璐见皇上首先点他的名,便重重的叩头道:“皇上,臣等受命以来,以督察天下为己任。但如今皇上却对官员违法视而不见,臣等无能,有负陛下所托。皆请致休归里,皇上另派贤臣。”
  看着情况,我顿时明白了,他们是因为我下旨护住了他们弹劾的官员。他们心中不服,想到我这做个‘比干’来了。这些人,做个言官是能够胜任,但往往不能够识大局。如今这个架势便是用辞官来逼我同意他们的弹劾折子,偏生我以后还要依靠这督察院来监督百官,又不能对他们用强,否则以后这督察院算是没了。
  “你们要致休就是因为朕放过了改制八省中遭弹劾的官员吗?你们现在也是朝中的大员,怎么就没有一点大局观!朕如今主持田赋改制,此事关系到大明千秋大业,你们都把实行新政的官员参倒了,朕靠谁人施政。朕也知道官员里良莠不齐,但为了稳住局势,朕只有留住他们。”
  为首的倪元璐听了后便道:“皇上,前朝王安石改良便是因为用人不当,给些奸佞的小人把良法弄得不成模样,非但没有惠泽百姓,反而使民不堪扰。如今微臣便是借鉴前车之辙。皇上,臣等忠心耿耿,是为了皇上改制成功,也是大明万代的江山。山西路城知府白孝义,浙江奉化知县韩德江,广东韶洲知府陈杰绍,这几人在治内贪赃枉法,抢占民田,当地百姓敢怒不敢言。白孝义侵占一千亩田地,韩德江贪污五万两白银,陈杰绍更是强抢民女十余人,这些贪官污吏,试问皇上用他们如何施行新政?”
  倪元璐的一番话倒使我语塞,他们没有错,弹劾不法官员是他们的职责。而且他举的这几个官员也确实该死,但当初是为了维持局面才不得已全保下。如今提出这个烂帐,搞得我有些下不得台!他们都说得在理,我也不好反驳什么。为了不寒他们的心,为了使世人知道本朝天理公正仍存,也只得掉掉面子了。我深吸了口气,控制了下自己的情绪。
  “各位爱卿平身,朕明白爱卿们的忠心。朕受教了,那白孝义,韩德江,陈杰绍立即发旨押到刑部会审。至于其他被弹劾的官吏朕也会尽快办理,各位爱卿忠心为国,可为天下官员表率。那改制省份的官员,大多都还是好的,朕也发过旨意了,如今等着他们戴罪立功。本朝过了两百余年积弊甚多,若是一下子治理起来,恐朝野震荡。是以朕想与田赋改制分开来,对于尚未有改制的省份先清吏治。这样到了这些省份改制的时候,就不会出现现今这个状况。所以朕打算让督察院重点巡查这些省份。各位爱卿以为朕说得如何?”
  御史们见皇上纳谏,不免喜上心头。倪元璐见皇上问话变回奏道:“皇上纳谏如流,实为我大明之幸。这巡查之事,微臣以为……”
  我知道他的脾气,便打断道:“倪爱卿,朕知道你的意思。但一口总吃不成胖子,慢慢来吧。你把这些省份彻底清查了再弄其他的。这些改制的省份,朕让按察使去查。你们都散去吧,朕还有些事情与内阁大臣商议。”
  倪元璐他们这些御史自从受命后,都以为自己遇到明主,一心想着报效朝廷。这几年督察院是御史四出巡风,查遍大江南北,收集数百件要案,可谓战果累累。皇上也是每本照准,严惩首恶,整个督察院都大受鼓舞。兵科给事李觉斯上言倪元璐,言及改制各省亏空作假严重,应彻查一番。倪元璐便知会房可壮,两人都以为言之有理,改制若不谨慎贻害更大。于是决定彻查作假一事。果然一查之下,八省之中都有不少官员私加关税,瞒报田数,还有些借新法侵占田地。御史们获得实据后,上书弹劾,没想到遭内阁以圣旨压制。是可忍孰不可忍!几番私议下,他们决定等到皇上回京城后,集体觐见,若皇上不答应便要致休。果然皇上没有让他们失望。倪元璐给皇上打断回话,他便知皇上心里还是维护那些改制官员。但皇上已经一口回绝,他暗思此时争辩无用,惟有再收集详细实据,让皇上无话可说。便道:
  “皇上既有定见,臣等遵旨。”
  我望着这些耿直御史们的背影,心里觉得有些感叹。要是他们的耿直出现在大治十余年后,那是多好啊!如今面对大明的官场习气,只能妥协着来,太过耿直认真都会适得其反。按照他们的奏折,整个大明也没有几个留得下来的官员。贪污,摊派在下边都成了一种惯例,总不能全杀了!!
  “那补录事项就按着你们议定的办吧,尽快发下去。”我对着身后的内阁大臣说道。
  刘鸿训答道:“臣等今日便发下去。皇上,红毛使者一直要求见,不知皇上以为如何?”
  “见吧,朕要看看他们是什么心思!这几个月你们几个内阁大臣在京辛苦了,有些事情你们敢负上责任,朕很高兴。朕总算没有看错人啊!”
  几个大臣知道皇上是讲他们保下改制省份官员的事情,不过山西禀明圣意的奏折跟他们的商议决定只在片刻之间。他们以为除了他们几个人应该没有人知道,不想皇上现在提了出来,他们既是惶恐也是欢喜,忙谢皇上夸奖。君臣几人商议了下其他的政事才散去。
  等我一个人坐在龙椅上望着成堆的奏折,便觉得自己这个皇帝做得太难。登基已经四年了,今年很快又五月中旬,但这下边的情况也不过如此。就连我自己不是被刺杀就是给人逼,这样下去便是一点弯都没得转。刚则不久,我总要回旋回旋才行。我拿过一叠奏折随手翻看,只见上面有两份是辽东的折子。想来距上次遵化之战差不多两年了,皇太极那边应该休养好,恐怕是辽东安宁的日子也到头了。





    第四卷 历史不再重演 第七十六章 风雨欲来
    书香屋 更新时间:2007…11…16 8:28:16 本章字数:4968


  我翻开辽东的奏折,一封袁崇焕的,另一封却是何可纲的。袁崇焕在奏折中说的是,如今皇上已然回京,祖大寿的一万骑兵希望能调回关外。因为从宁远运粮到锦州,广宁一线路途遥远,粮队经常遭到满洲人的骚扰。袁崇焕想要借着祖大寿的骑兵押运粮食,以保证前线的供应。我看了下袁崇焕所绘的地图,广宁处于蒙古科尔沁部的东南面沈阳卫西面,容易遭到满蒙两边的袭扰。在广宁屯田的可能性比较小,强行为之,恐怕是给他人做嫁衣裳。是以广宁锦州都靠宁远输送粮草补给,广宁与锦州如今驻扎着六万人马,广宁屯有四万用来防卫沈阳方面的压力。
  袁崇焕的请求也算合理,把他的关宁骑兵占用了一年。现在大明卫所改制基本没有什么动荡了,再把祖大寿放在凤阳也不是一回事。再久点,恐怕这些兵痞子就要骂娘了。我便在上面批了猫爪一样的几个字,以示同意。
  何可纲的奏折可就长篇大论了,第一点就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