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宗镜录 略讲-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此义故,圣说不同。”因此,佛的说法只好有各种不同,有人喜欢有、喜欢密,就拿些东西给你抓。
  刚才讲学密宗,抓得才多。头上要戴什么样的帽子,而且每一个法一串念珠,念佛拿的方式又各有不同。真正学密的人出门,后面行李有好几个大皮箱,法器就是要带那么多,不象学禅宗的人,一双草鞋、一个布包,背起来就走了。禅宗要丢掉,密宗要抓着不放,两个方法不一样,所以“圣说不同”。
  “或渐或圆,应诸根器。”总而言之,佛经上说的话,或者渐修、或者圆顿,都是看各人根器。
  “如此经教顿示圆乘,人所应堪受。”所以《华严经》的经教,是顿教、也是圆教。属于圆乘根器的人,就可以接受了。
  “设不堪受者,当须乐修,究竟流归毕居此海。”假使有人不懂这个道理,乃至不敢接受,自信不过,但慢慢去修行,最后总归到这条路上来。
  “是故余教先因后果,不同此教因果同时。”总结起来,说明一个道理:圆教是因果同时,即因即果。所以《华严经》告诉我们“初发心,即成正等正觉”。你一发心的时候,就已经大彻大悟了,成佛了。为什么呢?“因赅果海,果彻因源”。就是因果同时,即在即果,“初发心,即成正等正觉”。
  发心不是有人来化缘,发个心,捐个钱;而是发菩提心。初学佛法,一念清净,纯是求道之大悲之心,那个时候,当下即是,即空即有。这一念,就成正等正觉,立刻成佛。
  而其它的修法呢?是先修因后证果,只有《华严经》是圆教,因果同时。
  为法性智海中,因果不可得故;为不可得中,因果同时,无有障碍也。
  在我们法性的智海,就是众生与佛共同的本有性上。“因果不可得故”,它的体本来空的;一起动、微微一动,就会有因果。比方大清静无波的水面上,有没有因果?不动是因,清静是果,也是有因果。但不易看出来因果,它因也不动、果也不动,所以好像觉得没有因果,其实还是有。它的因果报应还真快呢!当清静无波的海面上,微风一动,波浪就起来了。有感就应,感应是非常地快。
  所以,法性的智海当中,“因果不可得故”,是平静的一面。但在不可得中,因果却同时存在。就如先前的比方,不动是因,清静就是果,彼此都无障碍。
  佛法的基础在因果;因果不明,以后研究唯识也没有用。先把因果明了,唯识通了,才能对自己修行真有一点用。所以讲解得繁琐一点,帮助大家了解因果的道理,坚定一点信心。

  第十四章  法尔如是水同云
  《宗镜录》到此卷第四十二,是说明因果的问题。将世间、出世间法的因果和三乘道的修行因果都说明了。最后提出来,以《华严经》所标示的“因赅果海,果彻因源”为彻底究竟。
  对于因果的问题,为什么要讨论得那么严重,大家也许会觉得很奇怪。主要的道理,是再三说明,一切世间与出世间法逃不出这个因果律。
  在现象界来讲,是逃不出因果律;而在形而上的本体上讲,是因果平等,寂然不动的。但不能说它无因无果,如同我们再三提出来的《易经》道理一样,这宇宙万有的本体是寂然不动的,但感而遂通,一动就有因果,而因果是同时的。
  这个道理是佛学、哲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中国文化里,有一点与印度文化、西方文化不同的,即关于这种论点的逻辑推演方面,不太喜欢。
  我经常感觉到:每一个中国人,尤其是没有受过教育的人都是哲学家。到乡下问那些非常困苦的老太婆、老头子:“为什么这么苦啊?”“哎!命呀!”
  这一句命,什么都解决了。命是什么东西?命就是命,不必啰嗦!不需要再问了。
  这中间再没有什么思考的。一句“命”等于西方宗教、哲学最后的问题,什么都把它归纳起来,解决了。当然问题并没有解决,可是我们这民族喜欢简单,不喜欢分析思考。
  当然也有人喜欢分析思考的,譬如在战国时,很有名的公孙龙、惠施等名家,喜欢讲“白马非马”等等论题。在当时,象庄子等人也是讲逻辑,但是觉得逻辑只能够论到形而下现象界的东西,形而上的东西再怎么讨论,永远没有底。认为自己已经由推理解决了形而上的本体,结果还是落在形而下的现象里。
  印度的文化思想一直到佛的时候,同样地也存在这些问题,所以关于因果的讨论非常多。反观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个性,因果,要嘛不相信;若相信的话,“是嘛!都是因果啦!”万事如有因就有果,因果怎么来?那不管。因果就是因果!啰嗦个什么?这就是我们的民族性。喜欢简单并一定是毛病,也有它的好处。喜欢研究清楚,也并不是不对,也有它的好处,对于这些情况我们要有所了解。
  在这里,我们要思考清楚的重点是:一切世间、出世间都有因果。在人世间的因果叫做报应。如同中国观念称为“因果报应”。在物理界不一定叫做报应,物理上称为变化或者迁流。
  所以后期翻译佛学时,有见于“因果”与“众生”这两个观念,在梵文里头是很难分开的,所以勉强翻译,叫做“异熟”。
  因此,有时候“异熟”就代表了“众生”这个观念,有时“异熟”的观念代表了三世因果。其实这几个(众生与三世因果)观念连在一起就是“异熟”。
  就我们中国文字来讲,“异”就是变易,包括了时间、空间。“异熟”即是异时、异地而成熟的。因此,在物理世界来讲,称为变化,称为迁流。拿人的立场来讲,叫做报应。
  现在,回过头来说明《华严经》所说的“因果同时”,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因为在人们的观念上,讲因果,已经把这个观念自然分成横的先后,或者竖的上下,很呆板地执著有因才有果。现在说明不是这样的。果在哪里?果就在因中,因就中是中。就拿供桌上的橘子来说,下一代的橘子在哪里?就在这个橘子的种子里。把这种子埋在土地里,这又成长、开花、结果。这个橘子是个果,但果中有因、中间有一个种子,这种子就是未来的因。所以因果是互为因果,因果是同时的道理,这是第一个理由。下面要说明的,是第二个理由。

  离四句、绝百非的中观哲学
  我们晓得,在般若系统的佛学中,龙树菩萨的《中论》是很重要的一部论著。它所翻译出来的偈子,等于我们中国的诗。首先它提出一个纲领:
  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是名为无生。
  大家研究佛学,修道,称菩萨证到无生法忍。什么叫无生?
  一切万法不自生,不是自然来的。现在一般科学思想或者唯物思想都认为万有是自然来的,也就是说,宇宙物质的世界是自然来的。
  宇宙万有又有认为不是自然来的,而是另外有一个超自然的能力或者神,就是主宰,在哲学上不叫它主宰,称第一因,比较客气,不把它神化。如果把它神化起来,譬如基督教的教义,上帝创造了世界又照他的样子,塑造了人。他这个样子是什么样子?不知道。这些等等都属于他生。
  除外,认为另一个时空中的某种力量,能够控制一切,乃至于旧时社会的老太太们认为这是菩萨管的、神管的、阎王管的、玉皇大帝管的,从广义上来说,这些也都是他生的观念。所以诸法不自生,不是自然来的;也不从它生,不是另外还有一个主宰。“诸法”包括形而上、形而下。
  那么既然不是自生、它生,又是什么呢?“不共不无因”,不是自他两个力量合起来的,就叫不共生。那生命是怎么来的,莫名其妙来的吗?不是莫名其妙来的。不共生,也不是无因生。是有他的因,有因就有缘。因此佛法叫它做无生。
  所以“无生”这个名词的观念包括了那么许多的观念,每个观念讨论起来,什么叫“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等等都是专论,那研究起来非常复杂。
  因此龙树菩萨这首偈子:“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名为无生。”生而不生,不生而生。就象有位学者说禅宗:“答而不答,不答而答”,等于没有结论。
  实际上,无生也是中国文化所讲的生生不已。有如《易经》上的两句话:“神无方,而易无体”。这“神”等于佛家所讲的明心见性。那如来本性,在中国旧文化就用这个“神”字,它不是宗教性的神。这神没有方所,无处不在;易无体,没有固定的体位。
  所以讲《易经》,是“周游六虚,变动不居”。我经常提醒来学《易经》的朋友,卦一出来,“哎呀!怎么这么坏!”但是不要忘记了:“周游六虚,变动不居”。卜到一个卦非常坏,人为地可以把它变好;非常好的因缘,也可以所能它变坏。为什么?因为它“周游六虚,变动不居”,没有定位。这个道理也是说明了生生不已,与佛家讲的因果论同一道理。
  “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名为无生。”实际上是讲因缘法。佛法认为宇宙这一切,万法的构成都是因缘而来。有连锁性,由这个关系到这个到那个关系,转了一圈,都不相干,也都相干。一切都是缘生,而缘起性空。缘生的,而本体是空的;因为是空,所以一动就起缘生的作用。这分两点,请注意。
  我们在座的许多人只管修道、念佛或者打坐作功夫的,不喜欢听这些理论。“这些理论与修道有什么相干!”实际上,功夫做不好,就是这些佛学理念没有搞清楚。所以到了某一阶段,永远停留在那里上不去,智力不够。有时做功夫觉得:“这些理论东西干什么?讨厌!”当研究这些理论的时候,又觉得“作功夫、打坐干什么?那么麻烦。”好像是矛盾了。
  实际上是同一个,这中间很难,要慢慢去体会。所以讲学,老子有两句话:“为学日益,为道是损”。学问是一天天累积起来的,今天懂一点,明天再懂一点,后天再懂一点,修道是要把习惯灭掉,今天丢一点,明天丢一点,损之又损,以至于无,统统丢光,什么都没有了,合于道。这两个矛盾。真正大智慧的人,这两上矛盾是合一的,绝对合一。
  所以真正作功夫,想要如禅宗所说的大彻大悟,这些道理必须要通,不通的话,悟不了。
  坐在那里,什么都不想,又想无念、又想大彻大悟,你看多矛盾,对不对!一般学佛的,遇到第一个问题说:“我怎么不大彻大悟?!”早“误”了!可见无念不是悟!关键也在这个地方。
  因此引用《中论》中的一首偈子,是告诉大家,这是讲现象界,一切万有生起过去了,都是缘生,缘生就是“不共不无因”。不自生,不他生,所以是缘生法。
  那么缘生这个道理与因果的关系是不是有联带呢?是有联带关系,从逻辑理论的方面来看,缘生的道理自然推演到因果的观念。
  每一件事情有它的起因,就有它的结论。譬如人,生下来是因,最后一定是老了(老了好听点)。年是因,死是果。在形而上的本体功能,死是因,再生是果。所以这个观念推论下来,其思想理论是非常深刻而复杂的。我们现在只是简单大致介绍一下。

  无常不是鬼
  上次讲到因果同时,无有障碍,现在我们照原文继续看下去:
  可得因果,即有前后;有所得者,皆是无常,非究竟说也。
  在一般人的思想观念里,提到因果这个词,马上在脑子里头,以为有个前因,有个后果的观念,就把它分开成两个阶段。如果我们没有特别提起注意,通常会那么想,对不对!事实上,因果不是前后,也不是左右,也不是上下。假使有先后、有所得,有一个因,然后得一个果,把这个果造一个实体的东西,那么这个所得、所造皆是无常。凡是世界一切的东西,有一个形状,有一个作用,都是无常。
  无常是佛学的名词。佛学认为世界一切无常,任何东西不可能永恒存在,世界一切东西都是暂时的。例如,一间房子刚刚落成的那一天,就是它开始毁坏的一天。就人的生命来说,列子、庄子也提到过“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说明人刚刚生下来的那一天,也就开始在死亡。假使他活了两百年,等于死了两百年,不过是慢慢死而已。
  佛法这个“无常”的抽象观念,传到了中国民间以后,就慢慢转变成具体的鬼,变成了城隍庙里的白无常、黑无常。实际上,无常是佛学上一个最高哲理的名称,称为“一切法无常”。物理世界一切东西的存在,乃至精神世界,一切有现象的东西都是无常,不永恒、靠不住、暂时的存在。所谓一百年、一千年的存在,从宇宙的眼光来看,也只是一刹那间,就过去了。
  我经常提到,佛学上的“无常”是讲现象。就现象讲,因为它容易变化,所以讲无常。在佛学还没有来以前,原始中国文化虽然讲究可久可大的原则,但也有个名词,那就是《易经》上说的“变化”。天下万事都在变化,随时随地。无一不变,无事不变,无地而不变。
  当你懂了《易经》这个原则,算命看相有什么看头!?
  有时候有人一定逼着问:“我现在好不好?”我说:“好啊!我告诉你非常好。”那好了,他高兴了。但是我说的是现在非常好,他一转过身已经不是现在了。好不好我怎么知道!他一出门那更不是现在了。因为万物皆在变化,将来好不好,我说不知道了。
  因此一切万有皆是无常,既然无常,因果也无常。譬如我们八点钟开始上课,开始那一秒种是因,说到现在,前一句话是果,这个果已经过去了,又是无常。那个果又变成未来的因,念念迁流不断。因此若认为因果是个固定的实体,实际的作用,“非究竟说也。”
  若先因后果者,因亦不成,故果亦坏也。缘生之法不相续故,即断灭故,自他不成故。如数一钱不数后钱,无后二者,一亦不成,为刹那不相续,刹那因果坏。多劫不相续,多劫因果坏。待数后钱时,前一始成。因果亦尔,要待一时中无间者,因果始成。
  我们普通观念,一提到因果,觉得因果有先后,现在告诉你因果同时,而且是无常的。所以佛法告诉你,一切缘生,缘生同时而起,所以叫因果同时。
  假如你一定要说有个因、才得个果,那因与果中间是什么?中间显然是还有东西。在逻辑上,在理论上讲,那中间还是有个东西,那这里头就有时间空间的作用。但上面这一段文字,却说明不是这样的。其中理论已经讲过了,《中论》也提出来过了,就是说明因果是同时的。
  象我这个拳头一拿出来的时候,握举拳头是因,握举拳头成形是果,此二事没有前后,因此,那个果已经在了。在这个中间,是有这样一个深刻的问题。永明寿禅师说,从逻辑的观念来看,说因果有先后是错误的。一定要“一时中无间者,因果始成”。
  若尔者,如数两钱同数,无前无后,谁为一二?如竖二指,谁为因果?
  这里举个例子,譬如说两个铜钱一起拿出来,这中间不分前后,就是两个。两个手指拿出来,就是两个,因果同时。讲了半天,就说明因果是相互为因果,“圆”生的。
  以前年轻时,同大家研究佛学,这个缘生是什么呢?讲了半天,我干脆画个圆,缘生的,这个圆的东西无所谓前后,无所谓左右;不是圆圈,是个立体的球。缘生也就是圆的道理。当然是无法解释中的解释,此中无时间、无空间。它的体是唯心所造的,本体是心所造的。
  下面讲人生的的生、老、病、死苦,不外劝我们赶快学佛修道成佛。这些生、老、病、死苦,都要变成老生常谈了。我不再讲了。
  现在我们开始卷四十三,也就是唯识学要开始了。学佛的基本道理在三世因果、六道轮回。这个基本道理是唯心的。唯心因果,也可勉强地说,是心物一元的因果。因为“物”在佛学里头根本不大承认的,依佛所说,物是心所变现的一种现象而已。
  严格来讲,一切万有的物质世界与心量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以哲学来讲“心物一元”,已经是有问题了,拿佛法来讲是要打手心的。
  因为物不过是心所生法的一部分。心性法身本体功能,大体把它分三部,就哲学来讲,例如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能这个世界分成两种世界——精神世界、物质世界。这两种世界是心的功能的变现。而心的功能在精神世界、物质世界里头都存在,都能起作用。因此严格地说,就佛家的唯心的哲学而言,是不承认心物一元的哲学,换句话说,讲心物一元,都已经是低了一级。明白了这个道理,现在正式讲我们中国最流行的禅宗,所谓明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