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疏释是注解《华严经》的,他现在引用这疏释来讲:“定慧虽多不出二种,一事二理,制之一处无事不办”,他说我们学佛做功夫要想修成就,就是两个法门一条路:修定修慧。然而修定修慧的原则原理只有两件事:一个是事上修,一个是理上修。所谓事上修,并不是说一天到晚打坐、念佛就叫事上修,那不过是事上修的一种,事上修是心性上的修,在心理行为上改变习气、改变贪腹痴、改变做人做事待人接物的一切行为,打坐不过是事上修的一件修法而已!这个道理千万弄清楚,不要认为我一天到晚打坐就是在学佛,不打坐就不是学佛,那叫修腿,不叫修佛,修腿的话,金华火腿多好!何必买你那两条腿!要注意修行不是在修腿,而是在心性上修。
第二是理上修。要穷理,一天到晚盲目打坐是盲修瞎练,不看经,不穷理,光晓得佛教好,佛学好,佛教的著作这么伟大,而古人,功名富贵“啪”一下就丢了,丢了就入山。能够有这样的著作出来,而后世却不知,这不是很惭愧的事吗!所以佛学研究透了一样成佛,这叫穷理,从理上来。
不管从理上来或事上来,非有定力不可。什么叫做定?就是“制心一处”四个字。佛经的名言:“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大小乘佛法用这八个字说完了。
今天下午一位七、八十岁的高龄老道友问我,上次你讲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办个什么事?对啊!办什么事啊!无事不办的事,要神通有神通,就是山东话“要什么有什么”,要智慧有智慧,就是要定,修定的原理就是制心一处。大家可以测验自己,打坐坐得很好,心也跑得很好,坐在那里东一个妄想、西一个妄想,不过有时轻一点,然后又来个大妄想:我这一堂坐得非常好。千万注意!这个就是没有制心一处,不要认为这个是制心一处。制心一处的话,初禅到达“念住”,念头住了,不叫“念停”,佛经用字用得妙!叫“念住”,是活的,不是死的。念停是死了,念住是活的。
念住以后到二禅才可以气住、脉住。如果念不能住,别人来给你改姿势,眼睛先瞪开,隔着四、五步灵感就来了,这叫制心万处。再不然还没有到你面前五步你就知道,叫制心五步,有时还制不住呢!又笑又摆、又动又摇,那如何办?“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事定门也”这是事上起修,属于事定门。
由参悟正定
能观心性契理不动,理定门也。
那么从理上进入的一样得定,所以说“思之思之,鬼神通之”。禅宗的参话头,“参”就是穷理。如果参“念佛是谁”,一天到晚念“念佛是谁”,那么变成念佛,不叫参话头。“参”就是像发疯一样,念佛是谁?阿弥陀佛,念佛是谁?阿弥陀佛……要这样才是参。你没有念佛,参念佛是谁干什么?你也不在念佛,阿弥陀佛,念出来佛的是什么东西?谁在念?它从哪里来?那才叫参念佛是谁,真参念佛是谁是这个样子:阿弥陀佛,谁在念;阿弥陀佛,谁在念;阿……你们没有看过,我们在大陆看到参者,硬是跟疯子一样,内行的老和尚、禅宗大师一看便知。我们外行的就问这和尚是不是疯了,那些老和尚一把挡住你:不要妨碍他,怕他听到,受这句后的刺激会变疯。
所以禅堂不准人进去看,有些用功用得几乎疯了一样。后来我也发现一个道理,一个人不要说学佛,想在世界上、社会上成功一件事,不发疯不会成功,艺术家绘画绘得好,他对画发了疯了!做生意赚钱,他天天都是钱呐!格老子我就是钱在运转,什么人情世故、你你我我一概不管,钱要紧,一般要到这个发疯程度,才有发财份。又来搞搞生意,又来搞搞打坐,那能发得了财?那能坐得好?
所以话头要以发疯的精神参。参话头是穷理。为什么不叫穷理而叫参呢?中国人喜欢简单,参包括了穷理,你去研究、你去思想、揣摩、你去反省、你去追吧!包括的意思很多,你去参去!不然参个什么?我走路还要人“搀”呢!参是穷理,穷理穷到最后,“精思入神”,一样地开悟,到成佛的境界。观心也就是参,“能观心性”,要找你那个能观的心性之体,好!然后理悟到了,“契理不动”,“契理,就是相合,中国文字走契约,合拢叫契,“契理”,事与理两个合了!身心到达理的境界中,道理到了,身心也会到的。等于想尽办法要把别人口袋中的十块钱弄到我的口袋里,一旦想出一个办法,啪一下,他的钱非到这里来不可,那就叫契理。悟道也是这样,那一下就进入,不是说光靠打坐就可以悟道。穷理,学问到了一样悟道。契理到达如如不动境界,这个是理上所得的定。
要分事理通事理
明达法相,事观也;善了无生,理观也。
前辈大德给我们注解出《华严经》这几句话。他说假使能够观察一切心性的事象,或者反省观心,或者打坐修定,走到一念不生时,“一念不生全体现”,这就是明达一切法,法包括一切事理、一切心性,心相呈现,这个是事观。
什么是理观?善了无生,理上到了,万法本自无生,不要用力去除安念,是妄念在除你,你想踉它离开,不要作梦了,它本来就离开你,妄念没有留恋过我们,是我们自作多情怕妄念来,它念念不停留的。所以善了无生之理,就到达无生法忍,这就是理观。
诸经论中,或单说事定,或但明理定,二观亦然,或敌体事理,止观相对,或以事观对于理定。
他叫我们看佛经要注意,一切经、一切论,或单说事定,有些经典光讲做功夫,事上的定,譬如禅观经、禅秘要法,光讲做功夫,你不要认为光讲功夫才是佛经,它是一门深入,单讲用功的一面,你还要参考其它经典的理。有些经典单说理,譬如《心经》单说明理,心性之理,六祖悟道就是听《金刚经》而明《心经》之理悟道。
“二观亦然”,定慧,止观二法门也是这样。
“或故体事理,止观相对”,敌体也表示相对,二者相平等。中国文字里夫妇二人称为“敌体”,平等相对,敌对的,彼此有矛盾的统一。他说有些经典讲止观相对,譬如《圆觉经》,也是华严的圆顿教,有几段讲止观相对;有时纯讲形而上之义。
“或以事观对于理定”,或者有些经是拿现实的事来说明这个理论。也就是用修持的事实、经过,说明形而上明心见性的道理,各个经典不同,叫我们留意。
现在我还停留在四十五卷开头,引用华严宗的修持法门的理论阶段。
第二十一章 动心禅天遥
《宗镜录》四十四卷对于止观的方法,也就是佛学修证的方法,尤其是天台宗修止观的法门,已经整个做了一个结论。四十五卷则介绍华严宗的基本理论与修观的方法,永明寿禅师引用天台宗的佛学和《华严经》教理的真义,我们首先要注意!这些文字看起来容易懂,实际上却不然!千万不要因为文字上容易懂就轻易看过去,大凡受过教育、懂得中国文字、研究佛学或禅宗的很容易犯此通病,以为文字懂就认为懂了,问题很大。
上次曾引用《华严经》:“于色尘中入正定,于眼起定心不乱,说眼无生无有起,性空寂灭无所作”,疏释部他讲到怎么样从眼根、色尘入定出定,我们曾经提过用看光的方法可以入定,然后怎么从眼神经出定,继续又说到事与理两方面,所谓定的原则就是“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现在再来引用一部很杰出的论——《大乘起信论》,是修净土宗、华严宗、唯识宗乃至一般研究佛学的必读之书,几千年来认为这著作是最了不起的。不过近代以来却有梁启超等一批人认为这部论是伪书,其理由是:中国人造的,因为文字写得太好了。凡文字写得太好的书都是假书,这一派的说法非常有意思,现在不讨论考据的问题。
如起信论云,止一切相,乃至心不可得为止,而观因缘生灭为观。
《大乘起信论》是释迦牟尼佛过后六百年,佛教界一位了不起的大菩萨——马鸣菩萨所作,因其出生时,全国的马同时鸣叫,为纪念此一因缘而名之。马鸣菩萨的文学造诣高,是印度佛教界的大文学家,他的修持更不在话下,《起信论》是一本有关修持的学术性论著;而他的文学著作,尤其是诗歌更是脍灸人口,当时流传非常广,全印度人民读其诗歌、受其影响,得人生无常,十之八九都想出家、修道。国王下禁令也禁止不了,因此跟他商量不要再写文章了,再写这个世界就非世界了!
《起信论》讲佛学的基本道理,他解释什么叫止呢?止是修定,人怎么得定?心念怎么止?“止一切相”,注意这句文字!青年同学特别留意!像古文这种写法,以外文来看,会认为不合逻辑。这句话可以两头解释,“止一切相”就是停止了一切现象,文字很简单,但是中文另有解释,止就是得定那个境界,一切相,任何方法、任何事情都可以入定,“定”是一个原则,要到什么样的程度才叫止呢?这是第二个解释。大家要留意文字,因为翻译得太好,眼睛一晃好像知道了,翻过来一看并不见得懂。
心专一与了不可得
现在解释第二个意思:一切相、一切方法都可以入定,念佛也好、修观想也好、参禅也好……各种方法,得定是最基本的,但是初步如何先得止?心念之流如何停止、集中在一点?譬如大家打坐希望坐到没有妄念,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假定坐到没有妄念,只是假定,况且一般人很难真做到。假定坐到没有妄念,那不是悟道,也不是得道,正是一个止相,心念止在一个没有妄念的现象上。一般学佛好像有个错误的观念,认为没有妄念就是得道,那真是差了十万八千里还不止!因此,对于这一点,首先要辨清楚。
那么,实际上的止呢?不一定什么念头没有。譬如有念,念佛或者密宗修观想,这是有念,你能不能止在这一念?如果不能做到止在这一念而起修,所有的功夫都是白作,不管你打坐坐得多么好,至少临死的时候抵不住了,抵不住身心四大分离的痛苦,就如同平常身体上一点小病痛,你不能克服就是止不了,就是你受阴的这一念没有止,那根本没有用,你尽管打坐坐得好,同修道学佛不相干。这个观念首先要认清楚。
现在回过来看,依据马鸣菩萨《大乘起信论》上说:“止一切相”,假使在一切方法上达到止的境界,这当然是好事。“乃至”,进一步“心不可得为止”。刚说初步止在一个念上,不过是止的一个现象,这个现象是什么?止在一个没有妄想的境界,还是“有心地”。地就是地步,还在有心的程度上。悟道的人是达到“无心地”,才初步可与罗汉证果的境界相应。我们特别反复解释这些古文,提醒青年同学留意,不要认为自己看得懂中国字,要深入。他说,在一切相上,用任何一个方法,假使能够达到止的程度,甚至进一步,比任何一个止的程度还要高,到达心了不可得、无心可得这个境界,才可以说是得止。这是《大乘起信论》告诉我们的。
第一步,“止一切相”是初步修定,也就是上面所说的“制心一处”的止,这还是有为法、有心地。第二步,由有心地达到无心地,此心了不可得,禅宗祖师喜欢用了不可得这句话。如果眼睛闭着,心里空空洞洞,你说已经了不可得,那你正有所得,得什么?得个“了不可得”,那个心多大啊!多大的妄念在那里!所以,你真的达到心了不可得,能与罗汉修行的境界相应才叫止。但是进一步要自己讨论,假定达到无心地境界,既然无心是万事无知吗?如果达到无心地,所谓证到果位是万事无知的话,那何必学佛?那是学死人,或者学成功而变成一个木头人麻木不仁,那何必佛?这种佛法在世界上根本是骗人,我们何必受骗!
理与事齐 定和慧通
所谓止观双运是止中有观,定中有慧,在心不可得中间而“观因缘生灭为观”,自然而然,这个自然而然是观,在佛学上就叫做“无师智”,亦即“自然智”,自然而来,禅宗大师常引用佛经的话:“法尔如是”,自性、本性上有这个功能,真到静定的时候,大智慧爆发,慧力非常强,能一悟千悟,一通百通,无所不通。所以,大止大定中有静观,这个时候自然观到一切万法皆是因缘生灭,看得非常清楚,此时即是“止中有观”,所谓止观双运。
“或以理观对于事定。”或者在这个情形之下,对一切事理深刻地观察透彻了,也可以得定。中国有句老话:“学问深时意气平”,由学问或思想研究真到了家,也能得定。所以读书、作学问要参透,钻到底钻通了,也可以得定证果。做功夫定到了极点也可以开悟、证果,就伯你是个半吊子!我经常跟同学讲,不要弄得佛也学不好,人也做不好,两头落空,何苦搞这个事。基本上我强调应该先把人事研究好再来学佛,连世间的学问都搞不好还来搞这个,结果是两边无着落,生死两难,进退不得,那千万不要玩这一套,不要以为佛学很好听,喜欢来凑热闹。
所以说“理观对于事定”,理真正到了最高处,也达到空定的境界。
通禅的孔子和孟子
此经云,一心不动入诸禅,了境无生名般若是也,或俱通二。
这两句话是《华严经》所说。一心不动进入到一切禅的境界,也就是说,一心不动才可以进入禅的境界。要注意这几个字,因为这些文字很容易懂,但我特别为大家挑出容易误会的地方,不然你一晃眼就溜过去了,认为一心不动就是禅,那错了!一心不动才可以进入禅的境界,心不动并不是最高的境界。譬如佛法未传入中国以前,孟子早已说过“四十而不动心”,他修养作学问到了四十岁才不动心。我们年轻时读四书、读孟子,那时正是五四运动后一股潮流都在反对传统文化,有同学讲笑话,同现在年轻人一样的调皮,孟子说四十而不动心,你看梁惠王骂他:“叟,不远千里而来……”,孟子一下发脾气的话都出来了,早就动了心。
那么,什么叫“四十而不动心”?孔子讲自己的修养是:“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你们六岁读幼稚园,孔子十五岁才立志读书。“三十而立”是说身体不大好,三十岁才站得起来吗?不是的,这是讲做人到三十岁而立定了宗旨,非向这条路上走不可,等于佛家讲发愿。十五岁志于学,经过十五年的犹疑、痛苦、煎熬、烦恼、矛盾,到了三十岁将中年阶段,才确定人生该走这条路。再加上十年修养、读书,“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再不动心,没有怀疑了!“五十而知天命”,然后到了五十岁才入门,悟道了。“六十而耳顺”,耳朵顺了,两只耳朵又不是驴子,哪有不顺的?难道六十岁以前耳朵不好,到了六十岁才掏通?不是的。到了六十岁,善恶是非化得平了,真到了禅宗所谓的重关了。“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最后七十岁才算到了家。这是孔子对他一生的报告。
他也是讲四十而不动心,四十岁是很重要的一个阶段,不管男女,孔子说后生可畏,年轻人不要轻视自己啊!“安之来者之不如今”?你哪里晓得将来的人不比我们高明!但是孔子也说“四十、五十而无间也”,到了中年没有成就,什么搞头都没有,一切念头无用了,这个人衰下去了,淘汰了。这个中年关头很重要,所以古人有句话:
人到中年万事休,月逢十五光明少。
一年有十二个十五,但是大半看不到真的圆月;人到中年差不多了,后来我们把它改成“人到中年饭自兜”,添饭都要靠自己添了,年轻时有父母添。这是讲到不动心所引出来的闲话,却说明一心不动并不是悟道,那是调理自己心性的一个方法的一种成果、一种现象的一点。能够做到一心不动,进一步才可以进入禅的境界,不要认为一心不动就是禅,那错了!
“一心不动入诸禅”就是讲定,与刚才所说“止”的道理一样。那么进一步呢?定中有观,在这个境界上一心不动,在定中,自然智的智慧发起。“了境无生”,这就难了!定是一个境界;乱也是一种境界;被人打一拳昏过去,昏是一种境界;喝醉了,醉也是一种境界;喜怒哀乐都有各种不同的境界,你真到了一心不动,一念不生,也只是个境界而已!这是定的境。在这个时候发动自性的智慧,了了境,无生,生而不生,一切境界都是无常的、变动的。你说定,定不会变动吗?定也随时在变动。譬如现在在坐大众跟我一没有入定,你在打坐,你以为坐中是静吗?坐中是大动哦!它随时随地在变化,一层一层松懈,静、静、静,慢慢进入最静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