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芙蓉旧事-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么人家吃了,就容易 患病,就往往会拉肚子。所以,给牡蛎肉掺水,这是一种很不道德的欺诈行为。但对多数消费者来说,特别 是对那些远离大海的城底人来说,他们不知道也无法辨别什么是“干板牡蛎”,什么是“养水牡蛎”,因此 ,他们到市场上购买牡蛎,完全听凭出售者的良心。恰恰在这一点上,海口人过得硬,他们坚持讲信誉,从 来不干“掺水”这种不道德的勾当,他们卖出去的牡蛎,都是货真价实的“干板牡蛎”,因而使得“芙蓉牡 蛎生”名气越来越大,美誉度越来越高,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和欢迎。 
  第四章 
  高滩背固然是一片涂滩,但它中间还分布着许多浦湾和流水沟(当地人称之为“溜”)。在这些浦湾和 流水沟里,分别潜藏着大量的鱼虾蟹,而为了捕捉这些鱼虾蟹,芙蓉人想出了种种办法。因此,在高滩背, 也出现了一些与水有关的赶海项目,如插鱼、堵鱼、放丝绫、摸蝤蠓、夹梭粗鱼、翻蜊鱼,等等。 
  插鱼,山外人打阵地战 
  插鱼,当地人又称签鱼,如果望文生义,认为这是一种类似“叉鱼”的作业,那就错了。 
  其实,插鱼就是拦鱼。涂滩并非一马平川,它一垅又一垅的,中间布满了沟壑,而人们利用这些沟壑, 在它们的中游或下游插下一排毛竹,呈“V”型,并依着毛竹拉起网,再在网脚埋下大倒笼(这种竹笼,笼 口装有竹编的弹性漏斗,鱼虾蟹钻得进去,却钻不出来),这样,潮水一涨,鱼虾蟹就漂进了网内,而潮水 一退,部分鱼虾蟹就被拦在了里头,其中些许还自投罗网,钻进了大倒笼。由于潮水退后,沟壑里只剩下涓 涓细流,那些没有自动钻进大倒笼的鱼虾蟹,它们大都滞留在网前的浅水或稀泥里,因此,这个时候你除了 扛起大倒笼,获得里头沉甸甸的成果之外,还可以在网前细细摸捉,将那些倒霉的家伙一网打尽。 
  在芙蓉,从事插鱼作业的都是山外人。有时,街上人有意或无意闯入他们的拦网内乱摸一气,他们发现 后,无不吼声如雷,一路杀奔过来,凶得不得了!少时,我也无意间遭遇过一次,至今回想起来仍心有余悸 。 
  当然,这不能怪山外人,山外人没有田地,海就是他们的家,而那些插有拦网的沟壑,就是他们的口粮 田,就是他们的柴米油盐。 
  妻子是放丝绫的高手 
  应该说,作为拦截并捕捉鱼虾蟹的一种手段,插鱼是很管用的,实施起来也很方便,然而,它守株待兔 ,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收成毕竟是有限的。于是,当地人又想出了另一种拦鱼的办法——放丝绫。放丝绫最 大的特点,就是主动出击。如果说,插鱼是打阵地仗的话,那么,它则是打运动仗了。 

霸气书库(www。87book。com)免费电子书下载
  所谓放丝绫,就是指在水中放下丝绫网,拦截并捕捉各种鱼及螃蟹。这种办法在溪里和海里都适用,前 者主要捕捉香鱼、鲫鱼、红帅等,后者则主要捕捉鲻(音zi)鱼、海鲫鱼、箭鱼、蝤蠓等。由于海里潮水一 涨一落,水位时高时低,放丝绫的人如果徒步而行,很不方便,也不安全,因此,他们在海上放丝绫,往往 以船代步,始终坐在船上作业。鲻鱼、海鲫鱼、箭鱼、蝤蠓等,它们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在潮水上涨的时候 ,爱在潮头处漂来游去,特别是鲻鱼,它们偏爱集体行动,常常成群结队,在浦湾的浅水处嬉戏打闹,搅得 水花四溅。显然,要逮住这些鱼,最理想的办法就是将它们围堵起来,并让它们自投罗网。在这一点上,放 丝绫恰恰满足了人们的要求。 
  丝绫网一般1米来高、20多米长,网肩有浮子,网脚有锡坠,将它放进水中,立而不倒,像一堵墙,而 且,它由地道的蚕丝编织而成,网眼纠缠性特别强,鱼及螃蟹一旦碰触到它,就立即被缠住,如果挣扎的话 ,就越挣扎越糟,最后往往被缠得死死的。在芙蓉,放丝绫的大部分是山外人和方江屿人,他们几乎家家有 船,有条件操作这个作业。我的妻子出身于方江屿,当年她与她的父亲及两位哥哥,就经常摇着丝绫船出没 于高滩背附近的浦湾放丝绫。妻子告诉我,在浦湾围捕鲻鱼时,他们常常同时放下好多副丝绫网,并用竹竿 狠狠敲打水面,轰击鱼群,让它们因惊慌失措而糊里糊涂撞网,然后手和捞网并用,将那些缠在网上的家伙 捉拿船中。妻子还告诉我,一次他大哥围捕箭鱼,一夜功夫,竟捕获两千多斤! 
  我问妻子,在放丝绫的经历中,哪件事你印象最深刻,妻子回答说,这具体说不上来,不过,有时碰到 这么一种情况,即缠在丝绫网上的大鲻鱼(分黄皮与黑皮两种,大多重10来斤,当地人分别称之为黄眼和乌 裁),你已将它轻轻拉至船舷,眼看就要到手了,但它突然一弹跳,泼了你满脸的水,挣破丝绫网给跑了, 这时,你是何等的遗憾呀!         
高滩背(6)       
  自然,妻子回忆这些往事时,神情显得很兴奋。的确,放丝绫是一项高级的海上作业,它需要高超的技 术和丰富的经验,不是什么人都一学就会的,作为放丝绫者,他不光要掌握划船、放网、收网、赶鱼、捞鱼 等本领,更要掌握潮水涨落和鱼儿运动的规律,要面对潮水,能识得并能说出,哪里有鱼,哪里没有鱼,或 者哪里鱼比较多,哪里鱼比较少。正是凭着这一点,我对妻子,我对一切放丝绫的高手充满了敬意。 
  也恰恰因为这个缘故,当年,我在高滩背赶海,每每看见山外人或方江屿人在浦湾里放丝绫,心里总是 羡慕得要命,并不时忘记了手中的活儿,站在一侧痴痴发呆。说真的,我要是有丝绫船、丝绫网,并且跟他 们一样,能划船,那该多好啊! 
  赶泽——最不道德的是“搅鱼” 
  浦湾里的水时涨时落,它大潮大退,小潮小退。当地人称大潮大退为“大泽”,称小潮小退为“小泽” 。逢到大泽时,浦湾里的水位显得很低,往往露出许多泥潭、蛎壳坑和石头堆。你别看这些泥潭、蛎壳坑和 石头堆平平常常,其实隐藏在里头的名堂多着呢!因为大泽的机会很有限,它半月才一个轮回,一个轮回顶 多延续三四天,平时人们难得见到这些蛎壳坑和石头堆,所以,每逢大泽,当地人往往群而前往。这种现象 ,当地人叫“赶泽”。 
  少时,我也常常赶泽,并全副武装,钓竿、蝤蠓钩、夹网全都带上。我与大家一样,在这些泥潭、蛎壳 坑和石头堆里捉鱼擒蟹。大家总是先翻寻石头间的牡蛎鱼、蜊鱼、拉尿虾、辣螺和各种螃蟹,然后再在蛎壳 坑里搅鱼、夹虾,或在泥潭里摸蝤蠓、钓梭粗鱼。 
  我觉得最刺激最来劲的是摸蝤蠓和搅鱼。 
  摸蝤蠓不单单就是摸捉蝤蠓,它泛指在水中摸捉一切鱼虾蟹。蝤蠓长有一双强劲的螯子,很凶,它潜在 潭底的泥中,你看不见,你去摸捉它们,自然免不了被咬,而被它们咬住,疼痛是不消说的了。这固然很刺 激,但摸塌鱼更刺激。塌鱼又名比目鱼,身子长得扁而平,它通常平卧在潭底不动,如果受到外力碰击,它 就猛地一蹿而跑开了。所以,当你触摸到塌鱼那粗糙的身子时,你务必用手轻轻地轻轻地拍打它的背部,稳 住它,并让它舒舒服服地往泥里陷,一边用另一只手小心地掏出随身带来的牡蛎刀(像锥子又像剑,一般插 在鱼笼上),然后照着它的背部“吱”的一声猛插下去,这样,它就被你牢牢地串住了,而你双手抬起牡蛎 刀,它就在刀子上扭来弹去,水珠四溅,让人见了好不痛快!当然,碰上这种好事是不多的,而更多的是眼 看快成功了,却因为某个原因而惊动了它,使之蓦地一蹿给跑了。正是因为成功率不高,人们在摸捉塌鱼时 ,尤其是在触摸到它的身子时,心情都显得十分紧张,有时紧张得竟连大气都不敢喘。 
  搅鱼倒不刺激,但却比较好玩。所谓搅鱼,就是在蛎壳坑中,你横来竖去乱闯闯,尽可能把一坑水搅乱 ,逼得坑中的梭粗鱼、蜊鱼走投无路,使之纷纷躲进石头底下去,然后你摸准石头所在,用夹网将石头围起 来,这样,你只要翻动石头,躲在里头的梭粗鱼、蜊鱼就会自动地跑进夹网里去,于是,你夹网一提,它们 便被逮住了。其实,这种捕鱼的办法带有游戏的性质,是人类玩弄鱼类的一种典型表现,应该说,它是不道 德的,但捕鱼本身就是一场残酷无情的战争,讲道德能说明什么呢? 
  当年,我参与搅鱼这项活动,自然没有想得这么多,相反,却兴奋莫名,乐此不疲。我常常在蛎壳坑中 一边乱闯,一边乱喊乱叫,并不时因为动作过急而摔倒,有时摔倒了索性不起来,蹲在坑里用双手狠狠地搅 水,直把一坑好端端的水搅得沸翻盈天。就是凭着这股憨劲,我每次赶泽回家,总是满载而归,而收获每每 比同伴要多。 
  你没见过黑白相间的鱼球吧 
  在高滩背,罾(音zeng)鱼这种浅水作业也颇值得一提的。 
  罾鱼分为两种:一种是将工具固定在船头,半自动,人站在船上进行,叫船罾;一种是手动,人站在岸 上或站在水中进行,叫手罾。它们的共同之处,都是将网罩(用竹爪抓住)放进水中,候上片刻之后,就有 力而迅速地将它提出水面,这样,刚才闯进网罩而来不及逃脱的鱼虾蟹就成了俘虏。不过,船罾的网罩很大 ,通常是手罾的好几倍,而且它借助于船,可以任意地在水中行走并下网,即使潮水汹涌而至,也无妨。因 此,拥有船只的山外人和方江屿人,他们总是利用自身的优势,特意将某些较大的船武装起来,专门投入罾 鱼活动。对这一点,那些因限于条件而只能从事手罾的人(基本上是街上人和海口人),感到既羡慕又嫉妒 。少时我目睹过一次船罾活动,印象特别深刻,至今回想起来,其情景仍历历在目。 
  那是盛夏里的一天,在位于高滩背西侧的下水浦,一位叫大山每的山外人,他驾着一只大船,在那里罾 鱼。本来,罾鱼时,网罩放在水中是不能动的,否则鱼虾蟹受到惊吓,怎么也不敢跑进去,但大山每却别出 心裁,他一边有力地摇着船,一边用船自动地推着水中的网罩前进,由于下水浦是个泥潭,其底部泥层很厚 ,里头九曲回肠,洞穴密布,藏满了鳗鱼,因此,现在网罩贴着潭底一路前进,就像铲车一样,把经过的地 方掀了个底朝天,这样一来,藏在里头的鳗鱼被严重搅翻,它们惊慌失措,四处奔窜,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 ,大山每每隔一会提一次网,结果,网网逮得几十斤鳗鱼,这些鳗鱼在网罩中又弹又滚,最后在网底搅成一 团,圆乎乎的,就像一个偌大的黑白相间的球!说真的,这种鱼球我平生第一次见过,它太令人惊奇了!那 次,大山每驾着船,在下水浦不断来回操作,两三个小时竟逮得鳗鱼几千斤。鳗鱼分海鳗、河鳗、溪鳗三种 ,而下水浦里的鳗鱼,全是河鳗,它们在咸淡水中成长,身体特别硕壮,味道特别鲜美,市场上价格比较高 ,因此,大山每这次算是发了大财。那次,我站在潭边观看,久久不肯离去,心里羡慕得要命。         
高滩背(7)       
  山头每枪头的水鸭和水鸡 
  高滩背生灵丰富,吸引了众多的海鸟。特别是三伏天,鱼虾蟹旺发,在高滩背,你常常可以看见海鸥、 鹭鸶、水鸭、水鸡等海鸟,它们水陆空并现,或在空中飞翔,或在涂滩上觅食,或在浦湾里游弋,情景十分 美妙。冬令时节,虽说去高滩背赶海的人寥寥无几,但成群的水鸭、水鸡仍在那里活动,这给高滩背依然增 添了不少生机和活力。当地人都说,吃水鸭、水鸡会“暖胃”,会补身子,特别是坐月子的妇女,吃了更管 用。于是,“打水鸭”、“打水鸡”等活动,在当地应运而生。这也就给山外人提供了一条新的赚钱门道。 山外人几乎家家有船,而有船他们才有条件从事这项活动。在山外人中,大山每自然是最有名气的。他浓眉 大眼,长得人高马壮,说话高声大嗓,是芙蓉远近闻名的赶海高手,他不光深谙赶海之道,集十八般武艺于 一身,而且,他打水鸭,打水鸡,枪法更是了得。他常常驾着小船,拿着火药枪,神出鬼没,隐现于高滩背 附近的水域,一边寻找目标,一边伺机放枪。水鸭、水鸡三五成群,爱停栖在水面上,它们天生谨慎,周边 稍有异常动静,便齐齐振翅逃飞,并在空中留下嘎嘎、叽叽的惊叫声。但它们再谨慎,也躲不过大山每的伏 击。大山每枪法很准,简直百步穿杨,因此,他每次出击,几乎都有收获,上岸后,其枪头总是挂着一只或 几只暖烘烘、软沓沓的家伙。大山每有个特点,他爱出售新鲜猎物,上岸后常常直奔芙蓉街,然后穿街走巷 ,让人认购。他话不多,但口气比较硬,对讨价还价的事似乎很不耐烦,脸上写满了自信和骄傲。 
  第五章 
  可以这么说,高滩背不仅是名副其实的海上聚宝盆,更是妙趣横生的海上乐园,它带给人们的幸福和快 乐是难以言说的。它是大众的,普通的,平凡的,它又是个别的,奇特的,非同寻常的。它充满了生命的诱 惑力,无论男女老幼,谁都喜爱它,谁都乐意触摸它那暗绿色的皮肤和呼吸它那又咸又腥的气息。当然,高 滩背毕竟是一方以生产为主的热土,它的使命和真谛,主要不是供人以消遣以玩乐,而是真真切切地帮助人 们养家糊口和发家致富,因此,人们在它身上获得幸福和快乐的同时,也不时付出了劳动的代价,品尝了劳 动的艰辛。 
  这些艰辛,归纳起来讲,就是“七死”,即晒死,冻死,淋死,抽死,饿死,累死,担心死。 
  我是黑皮,家里蛤蜊油、凡士林特别畅销 
  晒死、冻死很好理解。在赤日炎炎的夏天,涂滩光秃秃的,完全暴露在太阳底下,它没有一棵树,没有 一堵墙,可以供人遮阳就荫,你置身其间,被烤炙得肌肉发痛,直冒汗油。有的人为躲避太阳的煎熬,每隔 一段时间,下到水里泡上一阵子。赶海的人个个被晒得黑不溜秋,身上几乎没有不生痱子的。一个夏天下来 ,许多人总要蜕一二次皮。我在高滩背赶海,有时嫌戴草帽碍事,竟赤着头,结果头发都被晒黄晒卷,人变 得像一块炭,成了街上有名的“黑皮”。我常常用指甲在大腿和手臂上划划,大腿和手臂上竟出现一幅幅黑 白分明的图画!而在寒风凛冽的冬天,你赤着脚板赶海,那更苦不堪言。高滩背虽因盐分高而不结冰,但你 赤脚“翁”进泥涂,却冰得刺骨。况且,高滩背上风往往很大,它呜呜叫,像刀子一般割人,不光令你耳朵 疼痛、手指发僵、全身哆嗦,还令你手脚皲裂甚至长满冻疮。我家开小百货店,每到冬天,蛤蜊油、凡士林 等特别畅销,这就是因为很多人在赶海时,其脸颊、手脚被冻伤。有的人十个手指、十个脚趾都长了冻疮, 有的冻疮还溃烂流水,真够呛的。由于冬天是牡蛎收获的季节,因此,海口人比起别人来吃苦更多。他们总 是在退潮时,赶往高滩背,先在牡蛎田里捡那些长满牡蛎壳的石头,待捡满了一担,然后将它们挑回家。捡 这些长满牡蛎壳的石头,就像捡玻璃碎片一样,一不小心,手指就会被划出口子,鲜血直流,而冬天手指发 僵,很笨拙,你再怎么小心,也免不了受伤。而且,将这些长满牡蛎壳的石头挑回家,吃力自不消说,最折 磨人的还是,你在回家的途中,必须将这些石头放在溪流里漂洗干净,而你从水里出来,衣裤总是湿漉漉的 ,直冻得你全身瑟瑟发抖,牙齿禁不住地一个劲地格格打架。当然,你把这些长满牡蛎壳的石头挑回家,还 必须用细扁的刀子将牡蛎肉从壳子里一个个地撬出来,这撬的过程很长,往往夜以继日,因而你的双手就再 一次长时间挨冻。 
  这死那死,只好扳断她们的手脚 
  所谓淋死,就是指挨雨淋。高滩背俨如空旷无边的广场,一旦天空突然下起雷阵雨,身处其间的赶海人 ,就根本找不到地方躲雨,只能紧缩起身子挨淋。芙蓉多山,夏天时分雷阵雨特别多,而赶海人嫌麻烦,一 般出门不带雨具,即使你带上箬笠、雨衣等雨具,也不顶用,因为它们到底抵御不住雷阵雨的猛烈袭击,到 头来你浑身上下还是会被淋得湿漉漉的。少时,每逢雷阵雨来临,我和小伙伴们便常常躲进水里去,这样一 则可以避遭雷击,二则觉得好玩。不过,在高滩背挨雨淋,情况最糟的还是在初秋时节,这个时节所下的雨 ,虽不像雷阵雨一般猛烈,但它明显带有“东边日出西边雨”的特点,而且在空中转来转去,下个不停,让 你身子一会儿干,一会儿湿,干干湿湿,有时一天要重复好几次!         
高滩背(8)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