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39-删补名医方论-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芩、黄连以泻热,菖蒲通心,麦、竹清心,姜汁、竹沥通神明去胃浊,则内生诸病自渐愈 
矣。气实减人参、白术者,恐助热也。气虚减木香枳实者,恐伤气也。痰热甚盛,大便 
秘实者,此方攻病力缓,又当与礞石滚痰丸相兼服之,大便利,止再服,恐过则伤正也。 
若利后数日,仍秘实者,仍服之,是又恐痰热盛而助邪也。其变通加减施治,总在临证 
者消息之,难以尽述。 
x防风通圣散x 风热壅盛,表里三焦皆实者,此方主之。 
防风 川芎 当归 芍药 大黄 薄荷 麻黄 连翘 芒硝(各半两) 石膏 黄芩 桔 
梗(各一两) 滑石(三两) 甘草(三两) 荆芥 白术 栀子(各二钱半) 生姜(三片) 
每服三钱。 
【集注】吴琨曰∶防风、麻黄解表药也,风热之在皮肤者,得之由汗而泄。荆芥、薄 
荷清上药也,风热之在颠顶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黄、芒硝通利药也,风热之在肠胃者, 
得之由后而泄。滑石、栀子水道药也,风热之在决渎者,得之由尿而泄。风淫于肺,肺 
胃受邪,石膏、桔梗清肺胃也。而连翘、黄芩,又所以祛诸经之游火。风之为患,肝木 
主之,川芎、归、芍,和肝血也。而甘草、白术,所以和胃气而健脾。刘守真长于治火,此 
方之旨详且悉哉!亦治失下发斑,三焦火实。全方除硝、黄名双解散,解表有防风、麻黄、 
薄荷、荆芥、川芎,解里有石膏、滑石、黄芩、栀子、连翘,复有当归、芍药以和血,桔 
梗、白术、甘草以调气,营卫皆和,表里俱畅,故曰双解。本方名曰通圣,极言其用之妙耳。 
x九味羌活汤x(一名冲和汤) 四时发散之通剂。 
羌活 防风 川芎 白芷 细辛 苍术 黄芩 甘草 生地 
加生姜三片,葱白三茎,水煎服。 
x活人败毒散x 治伤寒温疫,风湿风眩,拘蜷风痰,头痛目眩,四肢痛,憎寒壮热,项 
强睛疼。老人小儿皆可服。 
羌活 独活 前胡 柴胡 川芎 枳壳 白茯苓 桔梗 人参(各一两) 甘草(五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生姜三片,煎七分,温服,或沸汤点服。 
烦热口干,加黄芩。 
【集注】赵羽皇曰∶东南地土卑湿,凡患感冒,辄以伤寒二字混称。不知伤者,正气 
伤于中,寒者,寒气客于外,未有外感而内不伤者也。仲景医门之圣,立法高出千古,其 
言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以失于固密而然。 
可见人之伤寒,悉由元气不固,肤腠之不密也。昔人常言伤寒为汗病,则汗法其首重矣。 
然汗之发也,其出自阳,其源自阴,故阳气虚,则营卫不和而汗不能作;阴气弱,则津 
液枯涸而汗不能滋。但攻其外,罔顾其内可乎?表汗无如败毒散、羌活汤。其药如二活、 
二胡、芎、苍、辛、芷群队辛温,非不发散,若无人参、生地之大力者居乎其中,则形气 
素虚者,必至亡阳;血虚挟热者,必至亡阴,而成痼疾矣。是败毒散之人参,与冲和汤之 
生地,人谓其补益之法,我知其托里之法。盖补中兼发,邪气不致于流连;发中带补,真 
元不致于耗散,施之于东南地卑气暖之乡,最为相宜,此古人制方之义。然形气俱实,或 
内热炽盛,则更当以河间法为是也。 
胡天锡曰∶非其时而有其气,惟气血两虚之人受之。寒客营而风客卫,不可用峻剂, 
故稍从其轻者,此羌活汤、败毒散所由立也。九味汤主寒邪伤营,故于发表中加芎、地,引 
而入血,即借以调荣。用葱姜为引,使通体汗出,庶三阳血分之邪,直达而无所滞矣。败 
毒散主风邪伤卫,故于发表中加参、苓、枳、桔,引而达卫,固托以宣通。用生姜为使,使 
留连肺部,则上焦气分之邪不能干矣。是方亦可用黄芩者,以诸药气味辛温,恐其僭亢, 
一以润之,一以清之也。 
x柴葛解肌汤x 治三阳合病,头痛发热,心烦不眠,嗑干耳聋,恶寒无汗,三阳证同见者。 
石膏 柴胡 羌活 白芷 黄芩 芍药 桔梗 甘草 葛根 
加姜枣,水煎服。 
【注】陶华制此以代葛根汤。不知葛根汤,只是太阳、阳明药,而此方君柴胡,则是又 
治少阳也;用之于太阳、阳明合病,不合也。若用之以治三阳合病,表里邪轻者,无不效 
也。仲景于三阳合病,用白虎汤主之者,因热甚也,曰汗之则谵语遗尿,下之则额汗厥 
逆,正示人惟宜以和解立法,不可轻于汗下 
也。此方得之葛根、白芷,解阳明正病之邪,羌活解太阳不尽之邪,柴胡解少阳初入之邪。 
佐膏、芩治诸经热,而专意在清阳明,佐芍药敛诸散药而不令过汗,桔梗载诸药上行三 
阳,甘草和诸药通调表里。施于病在三阳,以意增减,未有不愈者也。若渴引饮者,倍石 
膏加栝蒌根,以清热而生津也。若恶寒甚无汗,减石膏、黄芩加麻黄,春夏重加之,以 
发太阳之寒。若有汗者,加桂枝以解太阳之风,无不可也。 
x升麻葛根汤x 治阳明表热下利,兼治痘疹初发。 
升麻 葛根 芍药 甘草(炙) 
上四味,水煎服。 
【集注】柯琴曰∶此为阳明初病,解表和里之剂,可用以散表热,亦可用以治里虚,一 
方而两擅其长也。夫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是阳明之本证。仲景未尝立治表之方, 
见阳明初起,汗出多而恶寒者,便用桂枝汤;及无汗而恶寒者,则用葛根汤。证同太阳而 
称阳明者,是阳明之表病自太阳传来,故治仍同太阳也。此方治阳明自病,不用麻桂者, 
恐汗太过而亡津液,反致胃燥也。用升麻、葛根发胃脘之阳,以散肌肉之表热;芍药、甘 
草泻脾经之火,以解胃府之里热。有汗则发,无汗则止,功同桂枝,而已远干姜、桂,且 
不须啜稀粥以助阳也。胃实为阳明之里证,仲景用承气三方。然阳明初病,往往有移热于 
脾而下利者,《内经》所谓暴注下迫,皆属于热也。下利,正是胃热之兆,故太阳阳明合 
病,必自下利,仲景用葛根汤以发两阳之表热,即所以治里热也。此方即仿其义,去姜、 
桂之辛热,以升麻代麻黄,便是阳明表剂,而非太阳表剂矣。葛根禀性甘凉,可以散表实, 
协升麻以上升,则使清阳达上而浊阴下降。可知芍药收敛脾阴,甘草缓急和里,则下利自 
止。可知治里仍用表药者,以表实下利、而非里实故也。痘疹自里达表,出于少阴而发 
于太阳,初起则内外皆热,故亦宜于凉散耳。若无汗加麻黄,有汗加桂枝,渴热加石膏,咽 
痛加桔梗,头痛合芎芷散,头面肿合消毒饮,有少阳证加柴,芩,火盛加芩、连,凡邪在 
三阳,以此出入,无不利也。 
x参苏饮x 治感冒风寒,头痛发热,憎寒咳嗽,涕唾稠粘,胸膈满闷,脉弱无汗。 
人参(八分) 苏叶(八分) 干葛(八分) 前胡(八分) 陈皮(八分) 枳壳(八分) 
茯苓(八分) 半夏(八分) 桔梗(五分) 木香(五分) 甘草(五分) 生姜(五片) 大枣(一枚) 
上水煎,热服取汗。 
【注】风寒感冒太阳则传经,以太阳主表,故用麻、桂二方,发营卫之汗也。若感太阴 
则不传经,以太阴主肺,故用此汤外散皮毛,内宣肺气也。盖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君 
人参以补之。皮毛者,肺之合也,肺受风寒,皮毛先病,故有头痛无汗,发热憎寒之表,以 
苏叶、葛根、前胡为臣以散之。肺一受邪,胸中化浊,故用枳、桔、二陈以清之,则咳嗽、 
涕唾稠粘、胸膈满闷之证除矣。加木香以宣诸里气,加姜、枣以调诸表气,斯则表里之 
气和,和则解也。以本方去人参加川芎,以前胡易柴胡,名芎苏饮。治气实有火者,头 
痛甚亦加之。喘嗽者,加杏仁以降气,桑皮以泻肺。合四物名茯苓补心汤,治气血两虚, 
及新产之后虚损吐血,感冒伤风咳嗽,最相宜也。 
x藿香正气散x 治外受四时不正之气,内停饮食,头痛寒热,或霍乱吐泄,或作疟疾。 
藿香 桔梗 紫苏 白芷 浓朴 大腹皮 半夏 茯苓 陈皮 甘草 
上十味,加姜枣,水煎,热服。 
【集注】吴琨曰∶四时不正之气,由鼻而入,不在表而在里,故不用大汗以解表,但 
用芬香利气之品以正里。苏、芷、陈、腹、朴、梗,皆气胜者也,故能正不正之气;茯、半、 
甘草则甘平之品,所以培养中气者也。若病在太阳,与此汤全无干涉,伤寒脉沉发热,与 
元气本虚之人,并夹阴发热者宜戒。又金不换正气散,即平胃散加半夏、藿香,凡受山 
岚瘴气及出远方不服水土、吐泻下利者主之。盖平胃散,可以平湿土而消瘴,半夏之燥以 
醒脾,藿香之芬以开胃,名曰正气,谓能正不正之气也。 
x神术汤x 主治三时外感寒邪、内伤生冷而发热及脾泻肠风。 
白术(三钱) 防风(二钱) 甘草(一钱) 
上三味,无汗用苍术加葱白、生姜,有汗用白术、生姜。 
【集注】柯琴曰∶此王好古得意之方,仿仲景麻、桂二方之义,而制为轻剂也。然此 
是太阴之剂,可以理脾胃之风湿,而不可治太阳之风寒,亦不可以治阳明之表证与少阳 
之半表里也。《内经》所谓春伤于风,邪气留连而洞泄,至夏而飧泄、肠 者宜之。若冬 
伤于寒,至春而温病者,又非所宜也。今人不知仲景立方之旨,只恐麻黄、桂枝之伤人 
也,得此平和之剂恃为稳当。不知营卫不和,非调和脾胃者所可代。胃家之实者,非补虚 
之品所能投。肝胆之相火往来,少阴之水火相射者,不得以燥剂该摄也。失明药之理,始 
得方之用,能知方,始可用方而不执方。若病在太阳,先发阳明之汗,是引贼破家,张 
洁古岂独为葛根道哉! 
x麻黄加术汤x 治湿家身烦疼。 
麻黄(三两) 桂枝(二两) 甘草(炙,二两) 杏仁(七十个) 白术(炒,四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煮麻黄,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 
【集注】程知曰∶此汤为湿家表散法也。身疼为湿,身烦为热。加白术于麻黄汤中,一 
以助其去湿,一以恐其过散,此治湿之正法也。发散方中加白术,又为张洁古、王好古二人开法门。 
x桂枝附子汤x 主冶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 
桂枝(四两) 附子(炮,三枚) 甘(一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集注】程知曰∶湿与风相搏,流入关节,身疼极重,而无头痛、呕、渴等证,脉浮虚 
者风也,涩者寒湿也。风在表者,散以桂、甘之辛甘。湿在经者,逐以附子之辛热。姜、枣 
辛甘,行营卫通津液以和表。盖阳虚则湿不行,温经助阳散湿,多藉附子之大力也。 
x栝蒌桂枝汤x 治太阳证备,身体强KT KT 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此汤主之。 
栝蒌根(二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汁,汗不出,食顷须啜热粥发之。 
【集注】喻昌曰∶伤寒方中,治项背KT KT ,用桂枝加葛根汤矣。彼之汗出恶风,其邪在 
表,而此之太阳证,罔不具备,其邪之亦在于表可知也。但以脉之沉迟,知其在表之邪 
为津液内竭所召,不当从风寒之表法起见,故不用葛根之发表解肌,改用栝蒌根之味苦入 
阴,擅生津液之长者为君,加之桂枝和营卫、养筋脉而治其痉,乃变表法为和法也。然既 
君以栝蒌根当增之,桂枝为臣当减之。 
x水解散x 治天行时气初起,头痛,壮热等疫。 
大黄(四两) 白芍(二两) 黄芩 甘草(炙) 桂心 麻黄(各三两) 
上为粗末,每撮一两,水煎服。汗下不再服。 
x二圣救苦丹x 
川大黄(生,一斤) 皂角(猪牙者,去皮弦,微炒,四两) 
上为末,和匀,水泛为丸,每服三钱,无根水下。弱者减服。 
【注】天行时气,即四时不正之气,感而为病者,初不名疫也。因病气互相传染,老 
幼相似,沿门阖境而共病之,故曰∶天行时气也。然此疫气从鼻而入,一受其邪,脏腑 
皆病,若不急逐病出,则多速死。急逐之法,非汗即下,故古人治疫之方,以下为主,以 
汗次之,是为病寻出路也。此二方,一以治冬疫,一以治春疫。冬疫多寒,春疫多热。多 
寒者宜水解散,方中用麻、桂、芍,草发营卫之汗,大黄,黄芩泻疫毒之邪。多热者宜 
救苦丹,方中用皂角开窍而发表,大黄泻火而攻里,使毒亦从汗下而出也,二方审而用 
之,治疫之大法可类推矣。 
x天水散x(一名益无散一名六一散) 治夏时中暑,热伤元气,内外俱热,无气以动,烦渴 
欲饮,肠胃枯涸者。又能催生下乳,积聚水蓄,里急后重,暴注下迫者宜之。 
桂府滑石(水飞,六两) 甘草(一两) 辰砂(三钱) 
上为细末,新汲水一碗,调服三钱。 
【集注】柯琴曰∶元气虚而不支者死,邪气盛而无制者亦死。今热伤元气,无气以动, 
斯时用参、 以补气,则邪愈甚;用芩、连以清热,则气更伤。惟善攻热者,不使败人 
元气;善补虚者,不使助人邪气,必得气味纯粹之品以主之。滑石禀土中冲和之气,行 
西方清肃之令,秉秋金坚重之形,寒能胜热,甘不伤脾,含天乙之精而具流走之性,异于 
石膏之凝滞,能上清水原,下通水道,荡涤六腑之邪热从小便而泄。炙甘草禀草中冲和 
之性,调和内外,止渴生津;用以为佐,保元气而泻虚火,则五脏自和矣。然心为五赃 
主,暑热扰中,神明不安,必得朱砂以镇之,则神气可以虚遽复;凉水以滋之,则邪热可以 
急除,此清心之阳热可通行也。至于热利初起,里急后重者宜之,以滑可去着也。催生 
下乳,积聚蓄水等证,同乎此义,故兼治之。是方也,益气而不助邪,逐邪而不伤气,不 
负益元之名,宜与白虎、生脉三方鼎足也。 
x香蒂饮x 治暑热乘凉饮冷、阳气为阴邪所遏、头痛发热、恶寒烦躁、口渴腹满、吐泻者。 
香薷 浓朴(姜汁炒) 白扁豆(炒) 
水煎浸,冷服。 
【集注】叶仲坚曰∶饮与汤稍有别,服有定数者名汤,时时不拘者名饮。饮因渴而设, 
用之于温暑则最宜者也。然胃恶燥,脾恶湿,多饮伤脾,反致下利。治之之法,心下有水 
气者发汗,腹中有水气者利小便。然与其有水患而治之,曷若先选其能汗、能利者用之。 
香薷芳香辛温,能发越阳气,有彻上彻下之功,故治暑者君之,以解表利小便。佐浓朴 
以除湿,扁豆以和中,合而用之为饮。饮入于胃,热去而湿不留,内外之暑悉除矣,若 
心烦口渴者,去扁豆加黄连,名黄连香薷饮。加茯苓、甘草,名五物。加木瓜、参、 、橘、 
术,名十味。随证加减,尽香薷之用也。然劳倦内伤,必用清暑益气,内热大渴,必用 
人参白虎,若用香薷,是重虚其表而反济其内热矣。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麻 
黄,气虚者尤不可服。今人不知暑伤元气,概用以代茶,是开门揖盗也。 

卷四
删补名医方论(四)
属性:x黄连解毒汤x 治一切阳热火盛,面赤口干,狂燥心烦,错语不眠,大热干呕,吐血 
衄皿,及下后而便不实,热仍不已者。 
黄连 栀子(各等分) 黄柏 黄芩 
水煎服。 
【集注】汪昂曰∶寒极曰阴毒,热极曰阳毒。是方名曰黄连解毒,是君以黄连直解心 
经火毒也。黄芩泻肺经火毒,黄泻肾经火毒,栀子通泻三焦火毒,使诸火毒从膀肌出。若 
大便实者加大黄,名栀子金花汤,利大便,是使火毒从大、小二便而出也。盖阳盛则阴衰, 
火盛则水衰,故用大苦大寒之药,抑阳而扶阴,泻其亢甚之火,而救其欲绝之水也。然非实热不可轻投。 
【按】黄连解毒汤、白虎汤、三黄石膏汤、大青龙汤,皆治表里俱热证。然大青龙汤治 
表实壮热,里热之浅在肌;三黄石膏汤治表实壮热,里热之深在胃。故一以石膏佐麻、桂, 
一以石膏佐麻、豉,均发太阳之表,解阳明之里也。大青龙汤,则更以杏、草、姜、枣、 
佐麻黄,其意专发热郁之在肌也。三黄石膏汤,则更以芩、连,栀、柏佐石膏,其意专 
泻热深之在胃也。白虎汤治表热在肌,里热在胃,所以不用麻、桂以发太阳,专主石膏 
而清阳明也,解毒汤治表热在三阳,里热在三焦,所以亦不以麻、桂发太阳表,亦不以 
石膏清阳明里,而专以三黄泻上下内外之实火也。此皆太阳之邪,侵及阳明,而未入腑 
成实者也。若已入腑成实,则又当从事乎三承气汤,以下其热也。 
x三黄汤x 治三焦实热,一切有余火证,大便秘结者。 
黄芩 大黄(各等分) 黄连 
水煎服。 
x二黄汤x 治上焦火旺,头面大肿,目赤肿痛,心胸。咽喉。口舌、耳鼻热盛及生疮毒者。 
黄芩 黄连 甘草(各等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