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39-删补名医方论-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加枣子,煎服。 
x人参定喘汤x 
人参 麻黄 阿胶 五味 粟壳 甘草 半夏曲(各一钱) 桑皮(二钱) 
生姜三片,水煎服。 
x人参泻肺汤x 治肺经积热上喘,胸隔胀满痰多,大便涩。 
人参 黄芩 栀子 枳壳 薄荷 甘草 连翘 杏仁 桑皮 大 黄 桔梗 
水煎服。 
【集注】王又原曰∶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又肺为娇脏,其不堪破耗也明矣。自 
肺热伤肺之说行,曰保肺补肺,众共哗之。曰清肺泻肺,药与和之。岂知古人清肺、泻肺 
等汤,而必皆以人参立名,夫亦可晓然于肺气之不可耗,而人参之在所必用也。肺体清 
而法天,下济而司降令,一切混浊不得上干者,皆胸中之气健营运而不息也。若肺气少 
弛,则降下失令,混浊之气遂逆上行,此为咳嗽为喘急,肺叶胀举,胸膈紧痛,移热大 
肠,大便艰涩,种种显有余之象,实种种为不足之征。故不问内伤外感,为热为寒,要 
以人参保定肺气为主。或佐骨皮、知母、阿胶滋之,乌梅、五味、罂粟壳敛之,半夏曲、 
生姜降之,杏仁,桑皮、枳壳、桔梗利之,栀子、黄芩、连翘凉之,麻黄、薄荷发之,大 
黄下之,总恃人参之大力,握枢而运,已入之邪易出,而将来之邪无从入也。肺邪得诸 
药以俱出,而肺气不随诸药以俱出也。然则人参亦何尝伤肺,乃畏而不敢用耶?又谓风 
寒咳嗽,忌用五味子;嗽用粟壳,止嗽如神,切肺如刀。然此无本之言,不知始自何出,皆 
因不读《本草》,不知药之性味功能,以讹传讹也。近世之医,亦不能辨,惟识者察之。 
x泻白散x 治肺气郁热,咳嗽而喘,面肿身热。 
桑白皮 地骨皮 甘草 
水煎服。 
【集注】季楚重曰∶经云∶肺苦气上逆。上逆则上焦郁热,气郁生涎,火郁生热,因 
而制节不行,壅甚为喘满肿嗽。白者肺之色,泻白泻肺气之有余也。君以桑白皮,质液而 
味辛,液以润燥,辛以泻肺。臣以地骨皮,质轻而性寒,轻以去实,寒以胜热。甘草生用 
泻火,佐桑皮、地骨皮泻诸肺实,使金清气肃而喘嗽可平,较之黄芩、知母苦寒伤胃者 
远矣。夫火热伤气,救肺之治有三∶实热伤肺,用白虎汤以治其标;虚火刑金,用生脉 
散以治其本;若夫正气不伤,郁火又甚,则泻白散之清肺调中,标本兼治,又补二方之 
不及也。 
x阿胶散x 治肺虚有火,嗽无津液,咳而硬气者。 
真阿胶(一两) 牛蒡子(炒,二钱半) 马兜铃(炒,五钱) 杏仁(七钱) 炙甘草(五 
钱) 糯米)一合) 
每服两许,水煎服。 
【集注】程应旄曰∶痰带红线,嗽有血点,日渐成痿,缘肺处脏之最高,叶间布有细窍, 
气从此出入,呼吸成液,灌溉周身,所谓水出高源也,一受火炎,吸时徒引火升,呼时 
并无液出,久则肺窍俱闭,喉间或痒或疮,六叶遂日焦枯矣。今用阿胶为君者,消窍瘀也。 
用杏仁,大力子,宣窍道也。马兜铃者,清窍热也。糯米以补脾,母气到则肺自轻清无碍矣。 
x二陈汤x 治肥盛之人,湿痰为患,喘嗽胀满。 
半夏(制,三钱) 茯苓(三钱) 陈皮(去白,二钱) 甘草(一钱) 
上四味,加姜三片,水煎服。 
【集注】李中梓曰∶肥人多湿,湿挟热而生痰,火载气而逆上,半夏之辛,利二便而 
去湿。陈皮之辛,通三焦而理气。茯苓佐半夏,共成燥湿之功。甘草佐陈皮,同致调和 
之力。成无己曰∶半夏行水气而润肾燥。经曰∶辛以润之是也。行水则土自燥,非半夏 
之性燥也。或曰∶有痰而渴,宜去半夏代以贝母。吴琨曰∶渴而喜饮,小便利者易之。不 
能饮水,小便不利,虽渴宜半夏也,此湿为本,热为标,所谓湿极而兼胜已之化,非真 
象也。又东南之人,湿热生痰,故朱震亨主之加枳实、砂仁,名枳实二陈汤,其性较急 
也,先哲云∶二陈为治痰之妙剂,其于上下、左右无所不宜,然只能治实痰之标,不能治 
虚痰之本。虚痰之本在脾胃,治者详之。 
x温胆汤x 治热呕吐苦,虚烦,惊悸不眠,痰气上逆。 
竹茹 枳实 半夏 甘草 陈皮 茯苓 生姜 
上七味,水煎服。 
【集注】罗谦甫曰∶胆为中正之官,清静之府,喜宁谧,恶烦扰,喜柔和,恶壅郁。盖 
东方木德,少阳温和之气也。若病后,或久病而宿有痰饮未消,胸膈之余热未尽,必致 
伤少阳之和气,以故虚烦惊悸者,中正之官,以 蒸而不宁也。热呕吐苦者,清静之府,以 
郁炙而不谧也。痰气上逆者,木家挟热而上升也。方以二陈治一切痰饮,加竹茹以清热, 
加生姜以止呕,加枳实以破逆,相济相须,虽不治胆而胆自和,盖所谓胆之痰热去故也。命 
名温者,乃谓温和之温,非谓温凉之温也。若谓胆家真畏寒而怯而温之,不但方中无温胆 
之品,且更有凉胃之药也。 
x小半夏汤x 呕家本渴,渴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x小半夏加茯苓汤x 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三两) 
煎服如前。 
x《外台》茯苓饮x 治心胸中有痰饮宿水,自吐出水,复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 
茯苓(三两) 人参(三两) 白术(三两) 枳实(二两) 橘皮(二两半) 生姜(四两) 
上六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三服。如人行八九里,再进之。 
【集注】赵良曰∶呕为痰饮动中,涌而出之。呕尽本当渴,渴则可征支饮之全去。今 
反不渴,是其饮尚留,去之未尽也。用半夏之辛温,生姜之辛散,散其欲出之饮,则所 
留之邪自尽矣。半夏、生姜皆味辛,可治膈上痰,心下坚,呕逆目眩。然悸必心受水凌, 
故加茯苓以去水,伐肾邪安心神也。后方加人参、枳实、橘皮,此由上、中二焦气弱,水 
饮入胃,脾不能输归于肺,肺不能通调水道,以致停积为痰、为宿水。吐之则下气因而上 
逆,虚与气结,满不能食,当补益中气。以人参、白术为君,茯苓逐宿水,枳实破诸气 
为臣。开脾胃,宣扬上焦,发散凝滞,则陈皮、生姜为使也。其积饮既去,而虚气塞满 
其中,不能进食,此证最多。 

卷五
删补名医方论(五)
属性:x礞石滚痰丸x 治实热老痰之峻剂,虚寒者不宜用。 
黄芩(八两) 大黄(酒蒸,八两) 沉香(忌火,五钱) 礞石(焰消 过,埋地内七日用,一两) 
上四味为细末,水丸,川椒大,量人大小用之。用温水一口,送过咽即仰卧,令药 
徐徐而下,半日不可饮食,勿起身行动言语,待药气自胃口渐下二肠,然后动作饮食。服 
后喉间稠粘壅滞不快,此药力相攻,故痰气泛上也。少顷药力至,而渐逐恶物人腹下肠,效如附应。 
x指迷茯苓丸x 治中焦停痰伏饮。 
半夏(制,二两) 茯苓(一两) 枳壳(五钱) 风化硝(二钱半) 
上四味,姜汁糊为丸。 
【注】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游者,营运也;溢者,渗溢也;输者, 
输布也;精气者,水化之精气也。言入于胃营运水化之精气,渗溢于肠胃之外,而上输 
布于脾也。又曰∶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言水之清者上升,犹天之雨露也。又曰∶通调 
水道,下输膀胱。言水之浊者下降,犹地之江河也。此皆言水自浊化清,由腑输脏;自 
清分浊,由脏输腑,水之营运循环也。又曰∶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言水发源于脾,周布 
四脏,并行五经也。此皆言水内养脏腑,外滋百骸,水之变化精微也。如是者,何痰之 
有?若饮食失度不和于中,水精不渗溢于外,直下走大、小肠而为泄泻矣。若三焦失运,气 
不蒸化,水之清者不升,水之浊者不降,精化为水,则内停作胀,外泛作肿,上攻喘呼, 
下蓄淋 矣。若上焦气不清肃,不能输布,留于胸中,水之精者悉变为浊,阳盛煎灼成痰, 
阴盛凝蓄为饮也。故治痰者,以清火为主,实者利之,虚者化之。治饮者,以燥湿为主,实 
者逐之,虚者温之。所以古人治饮有温补之法,而治痰则无之也。王隐君制礞石滚痰丸, 
治老痰一方,用黄芩清胸中无形诸热,大黄泻肠胃有质实火,此治痰必须清火也。以礞 
石之燥悍,此治痰必须除湿也。以沉香之速降,此治痰必须利气也。二黄得礞石、沉香, 
则能迅扫直攻老痰巢穴,浊腻之垢而不少留,滚痰之所由名也。若阳气不盛,痰饮兼作,又 
非此方所宜,当以指迷茯苓丸合而治之,用半夏燥湿,茯苓渗湿,风硝软坚,枳壳利气。 
别于二陈之甘缓,远于大黄、礞石之峻悍,殆攻中之平剂欤! 
x金匮枳术汤x 治心下硬如大盘,边旋如杯,水饮所作。 
枳实(七枚) 白术(二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软即散。 
【注】心下,胃之上脘也。上脘结硬如盘,边旋如杯,谓时大时小,水气所作,非有形 
食滞也。用枳实以破结气,白术以除水湿,温服三服,则腹软结开而硬消矣。李杲法仲景 
以此方倍白术,是以补为主也,此方君枳实,是以泻为主也。然一缓一急,一补一泻,其 
用不同,只此多寡转换之间耳。 
x桂苓甘术汤x 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又曰∶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桂 
苓甘术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三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集注】赵良曰∶《灵枢》谓心胞络之脉动则病胸胁支满者,谓痰饮积于心胞,其病 
则必若是也。目眩者,痰饮阻其胸中之阳,不能布精于上也。茯苓淡渗,遂饮出下窍,因 
利而去,故用以为君。桂枝通阳输水走皮毛,从汗而解,故以为臣。白术燥湿,佐茯苓消 
痰以除支满。甘草补中,佐桂枝建土以制水邪也。夫短气有微饮,此水饮停蓄,呼吸不 
利而然也。《金匮》并出二方,妙义益彰。呼气之短,用苓桂术甘汤之轻清以通其阳,阳 
化气则小便能出矣。吸气之短,用肾气丸之重降以通其阴,肾气通则关门自利矣。 
【按】风水,阳水也;石水,阴水也。阳水多实,阴水多虚。阳水在上,故多喘,阴 
水在下,故多满。所以治阳水用散用攻,治阴水用温用补。然阴中必有阳,此方治阴水 
在阳而上者也,肾气丸治阴水之在阴而下者也。于此推之,阳中亦必有阴,故有小青龙 
汤、五苓散之治法也。今举世不分阴阳虚实,皆以金匮肾气汤治之,服之不效,终不改辙, 
每至吐血而死,良可叹也。 
x疏凿饮子x 治遍身水肿,喘呼口渴,大小便秘。 
羌活 秦艽 槟榔 大腹皮 商陆 茯苓皮 椒目 木通 泽泻 赤小豆(等分) 
加姜皮,水煎服。 
【注】经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若水饮阻于内,风寒束于外,则三焦之 
气化不行,上焦之如雾,中焦之如沤,同为下焦之如渎也。以致水气外泛,皮肤作肿,内 
停腹里作胀,上攻喘咳呕逆,下蓄小便不利,种种诸证,而治法总不外乎表里也。小青龙 
汤、真武汤、越婢汤、五苓散、疏凿饮子五方,皆治有水气兼表里证之药也。小青龙汤 
治表里寒实,中有水气。真武汤治里有虚寒,中兼水气。二证俱内不作胀,外不作肿,故 
一以麻、桂辈散寒以行水;一以姜、附辈温寒以制水也。越婢汤治表里实热,中有水气, 
五苓散治表里虚热,中有水气。故一以麻黄、石膏,散肤之水,清肌之热,以消肿也;一 
以桂、苓、术、泽,解肌表热,利所停水,以止吐也。疏凿饮子治表里俱实,不偏寒热而 
水湿过盛,遍身水肿喘胀便秘者。故以商陆为君,专行诸水。佐羌活、秦艽、腹皮、苓 
皮、姜皮,行在表之水,从皮肤而散;佐槟榔、赤豆、椒目、泽泻、木通,行在里之水, 
从二便而出。上下、内外,分消其势,亦犹神禹疏凿江河之意也。至于越婢汤加半夏者, 
因喘气上逆,用之降逆也,加附子者,因汗出恶风,散表固阳也。小青龙汤加石膏者,因 
喘而烦躁,用之兼清胃热也。五苓散以术、桂易滑石、阿胶,名猪苓汤,专清阴兼治水也。 
真武汤,去生姜加人参,名附子汤,专温阳不治水也。由此可知仲景用方,于群温剂中, 
加以大寒之品;大寒剂中,加以辛热之品。去桂枝加滑石,则不走外;去生姜加人参,则 
不治水。其转换变化,神妙如此,拘拘之士,不足语也。 
x葶苈大枣泻肺汤x 治肺痈喘不得卧及水饮攻肺喘急者。 
葶苈(苦,一两) 大枣(十枚) 
以水五盅,先煮枣三盅,去枣内葶苈,煮取一盅半,顿服,弱者减服。戒盐酱。 
x苏葶定喘丸x 治饮停上焦,攻肺喘满不得卧,面身水肿,小便不利者。 
苦葶苈子(研泥) 南苏子(研泥) 
各等分,合均,用枣肉为小丸,阴干,瓷罐盛之,恐渗去油性,减去药力。每服三钱, 
于夜三更时白汤下,以利四五次为度,利多则减服之,利少则加服之。次日身软,则隔 
一日、或隔二日服之。形气弱者,先减半服之,俟可渐加。戒盐酱,服之即奏奇功,如 
不严戒一切咸物,即对证用药,万元一生。 
x舟车神 丸x(又名净府丸) 治水肿水胀,形气俱实。 
黑牵牛(炒,四两) 大黄(酒浸,二两) 甘遂(面裹煨,一两) 大戟(面裹煨,一两) 芫花 
(醋炒,一两) 青皮(炒,一两) 橘红(一两) 木香(五钱) 槟榔(五钱) 轻粉(一钱) 
上为末,水丸,每服五分,五更白滚水下,大便利三次为度。若一二次不通利,次 
日仍服。或六分七分,渐加至一钱,若服后大便利四五次,或形气不支,则减其服,三 
分二分俱可,或隔一、二、三日服一次,以愈为度。甚者忌盐酱百日。 
【注】草苈大枣汤、苏葶定喘丸、舟车神 丸,三方皆治肿胀之剂。然葶苈大枣汤,治 
水停胸中,肺满喘急不得卧,皮肤浮肿,中满不急者,故独用葶苈之苦,先泻肺中之水 
气,佐大枣恐苦甚伤胃也。苏葶定喘丸,即前方加苏子以降气,气降则水降,气降则输 
水之上源,水降则开水之下流也。舟车神 丸,治水停诸里,上攻喘咳难卧,下蓄小便 
不利,外薄作肿,中停胀急者,故备举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大黄,直攻水之巢穴,使 
从大、小二便而出,佐青皮、陈皮、木香以行气,使气行则水行,肿胀两消,其尤峻厉 
之处,又在少加轻粉,使诸攻水行气之药,迅烈莫当,无微不入,无穷不达。用之若当,功 
效神奇,百发百中。然非形实或邪盛者,不可轻试,苟徒利其有劫病之能,消而旋肿,用者慎之! 
x实脾饮x 治身重懒食,肢体浮肿,口中不渴,二便不实。 
白术(土炒) 茯苓 甘草(炙) 浓朴(姜炒) 大腹子 草果仁 木香 木瓜 附子 干姜 
加姜枣煎服。气虚者加人参。 
【注】脾胃虚,则土不能制水,水妄行肌表,故身重浮肿。用白术、甘草、生姜、大 
枣,以实脾胃之虚也。脾胃寒,则中寒不能化水,水停肠胃,故懒食不渴,二便不实。用 
姜、附、草果,以温脾胃之寒。更佐大腹、茯苓、浓朴、木香、木瓜者,以导水利气。盖 
气者水之母也,土得水之防也,气行则水行,土实则水治,故名曰实脾也。然此方导水利 
气之力有余,阴水寒胜而气不虚者,固所宜也,若气少声微,则必以理中汤加附子,数 
倍茯苓以君之,温补元气以行水,为万当也。 
【按】苓桂术甘汤、实脾饮、肾气丸,皆治阳虚水气之证。苓桂术甘汤,治上焦阳虚 
不能输布,水留于上,心下逆满,气上冲胸故用苓、桂、术、甘之品,扶阳通气输水道 
也。实脾饮,治中焦阳虚不能蒸化,水渍于中,外泛作肿,二便通利,故用姜、附、苓、 
术之剂,培土温中,胜寒湿也。肾气丸,治下焦阳虚,不能行水,小便不利,肢体浮肿。 
喘急腹胀,故用桂、附、地、苓之辈,温而补之,以行水也。 
x清脾饮x 治痰积成疟,无表里证者。 
青皮 浓朴 草果 半夏 柴胡 白术 甘草 茯苓 黄芩 
水煎服。 
【注】疟为少阳病兼太阳表者,麻桂各半汤汗之;兼阳明里者,大柴胡汤下之;若不 
兼表里,或已汗、下而仍作者,当从少阳和解法也。是方以小柴胡、四君二汤合剂,清 
少阳而顾及于脾,故名曰清脾也。减人参者,以气不虚也,加草果、浓朴气味俱浓之品,取 
以输胃之积。加青皮、佐茯苓、半夏,用以破痰之原。先哲云∶无痰不成疟,无积不成 
疟,此汤是也。若夫气虚者仍加人参,气实者更加槟榔,热多者加石膏,汗多者加桂枝, 
自当临病斟酌也。 
x芍药汤x 治滞下赤白,便脓血,后重窘痛。 
芍药(二两) 当归(五钱) 黄连(五钱) 黄芩(五 
钱) 槟榔(三钱) 木香(三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