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柯云路5芙蓉国-第10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纤荆诵∑健!闭庑┗叭盟闹惺质苡谩C蠖魑煨浠故怯⒚鞯模保梗罚蹦辏乖拢保橙樟直肟逄ㄖ螅约河诘蹦昙埃保梗罚材暝酱涡葱鸥蠖衷诳蠢词欠浅<笆焙捅匾摹U饬椒庑胖沼诘玫搅嗣蠖呐荆约旱恼未炒幼畛醯乃啥浇裉欤浠罅约阂裁挥邢氲健5毓防矗虑橛质智宄好蠖枰瞬牛质且桓鋈瞬牛彼蛎蠖仪斜泶锪艘笤俟ぷ鞯脑竿螅飧觥岸皆倨稹钡墓叹涂剂恕R桓鲇跋熘泄窬值闹卮笳问率稻褪谴幽橇椒庑趴嫉模宰约杭改昵暗木霾吒械铰狻�
  车就要进入中南海了,他拿起身旁的一份材料又翻看了一下,这是江青最近写给中央政治局和毛泽东的检查。他脸上露出一丝冷笑。江青在这份检查中写到:“‘第十一次路线斗争’的问题是我个人讲错了话,对不起恩来、剑英同志;批林批孔批走后门,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扩大了打击面,造成了不安定团结;关于个人自做主张到处送材料的问题,是无组织、无纪律、破坏党的一元化领导;关于目前主要危险是经验主义的问题,这一提法是主观片面的,会造成思想上的混乱,扩大打击面,严重地造成不安定团结。”让江青做出这样的检查,不是一件易事。邓小平继续翻看着这份材料,看到这样的字句:“‘四人帮’是个客观存在”,“有发展成分裂党中央的宗派主义的可能。”邓小平将材料又放回到座位上,这是今年4月、5月、6月以来自己主持政治局会议,多次对江青、张春桥等人进行批评斗争之后,迫使江青写出的书面检查,当然这和毛泽东对他的支持分不开。早在去年11月12日,毛泽东针对江青在四届人大前夕组阁的活动做了批示:“不要多露面,不要批文件,不要由你组阁(当后台老板)。你积怨甚多,要团结多数,至嘱。”“人贵有自知之明,又及。”也就是同一天,自己飞抵长沙,向毛泽东汇报工作,当时在坐的还有王海容和唐闻生。记得毛泽东一开头就风趣地对自己说:“你开了一个钢铁公司。”他自然知道毛泽东的所指,在此之前不久,自己曾在政治局会议上顶回了江青的挑衅攻击。他说:“主席也知道了?”毛泽东很高兴地说:“好,顶得好。”自己当时说:“我实在忍不住了,不止一次了。”毛泽东说:“我赞成你。”自己又汇报道:“江青在政治局搞了七八次了。”
  毛泽东说:“强加于人哪,我也是不高兴的。”毛泽东又手指王、唐二人说道:“她们都不高兴。”当时自己说:“我主要是感觉政治局生活不正常,最后我到她那儿去了一下,钢铁公司对钢铁公司。”毛泽东很高兴,说:“这个好。”
  今年,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等人又借着“批经验主义”把矛头指向了周恩来和自己。
  4月18日,自己陪同毛主席会见来访的金日成,毛泽东对金日成说:“我不谈政治,由他来跟你谈,此人叫邓小平。邓小平会打仗,还会反对修正主义,他被红卫兵打倒了好几年,现在没事了,又起来,我们需要他。”毛泽东这番话照例给了他很大的温暖和鼓舞。会见结束后,他趁机以请教的方式向毛泽东报告了江青等人大批经验主义的情况,并坦言了自己的看法。毛泽东当即引起了注意,并表示同意他的看法。之后不久,毛泽东亲自召集在京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开会,批评了江青等人。这个批评是十分严厉的:毛泽东批评江青等人只恨经验主义,不恨教条主义,讲到教条主义在党的历史上的危害,批评江青等人搞“四人帮”,批评江青就是一个小小的经验主义者,还批评江青以个人名义和以毛泽东的名义乱送材料。正是有了毛泽东的讲话,才有了后来一系列对江青等人进行批评斗争的政治局会议,也才有了江青、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的检查。他深知这一回合斗争的胜利是攸关重大的,它远比自己整顿了一个铁路、整顿了一个钢铁更重要。铁路好整顿,钢铁好整顿,军队好整顿,教育好整顿;政治局最难整顿。毛泽东在自己和江青的斗争中给予自己的支持让他颇感欣慰,他深知这件事情的重大意义,只要毛泽东保持对自己的信任,他就有百分之百的信心“从头收拾旧山河”。
  车进了中南海,在毛泽东游泳池旁的住所里停了下来,邓小平下车朝大门走去时,已经有人在那里等候,是毛泽东的贴身护士李秀芝。她一见邓小平就说:“主席正在等你。”邓小平加快步伐,带着夏日里的炎热走进了毛泽东的会客室。毛泽东正仰坐在沙发上,旁边坐着他的侄子毛远新。看到他进来,毛泽东便要坐起身,然而,他的身体显得疲惫而沉重,毛远新在背后扶着毛泽东的脊背坐了起来。毛泽东伸出手,邓小平连忙走过去双手握住毛泽东的手,说道:“主席,您不要起来了。”毛泽东点点头,用手指了指旁边的沙发,示意他坐下。李秀芝搬了一把椅子,紧贴着毛泽东的沙发一侧坐下。邓小平说:“主席身体好吧?”
  毛泽东听懂了他的话,指着自己说了一番话,邓小平听不清楚,李秀芝在一旁将毛泽东的话翻译给邓小平:“我的身体走下坡路了,不是一天天好起来,是一天天坏下去,不过,我最近眼睛可以看东西了,这就好得多了。”邓小平连连点头,他知道毛泽东前几个月苦于白内障无法看文件,无法看书,这对毛泽东是很大的苦恼,最近刚刚做了一只眼睛的白内障拨离术,手术很成功,所以才有了接见自己的兴致。毛泽东又比划着自己的眼睛说:“不能看文件,就容易犯官僚主义。今年姚文元的文章只批经验主义不批教条主义,也怪我,当时眼睛不能看文章,只是听了一遍,就把这个问题漏过去了,让你为难了一段时间,这是我的错误。”毛泽东由于被多种疾病折磨着,说话含混不清,他听李秀芝把这段话翻译完,满意地点点头,看向邓小平。邓小平笑着点点头,说:“主席后来指示得非常及时,政治局接连召开了几次会议,落实主席的指示。”毛泽东仰着脸听他讲完,又挥着手讲道:“我看有成绩,把问题摆开了。”邓小平听着李秀芝的翻译,频频点着头,边听边在笔记本上记录着。坐在毛泽东一旁的毛远新是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哈尔滨军工学院的毕业生,也在一边做着记录。
  邓小平又听到毛泽东声音含混地讲了一番话,李秀芝如实翻译过来。毛泽东又讲到江青等人:“他们过去有功劳,现在不行了,反总理,反邓小平,反叶帅,在政治局风向快要转了。”听李秀芝把这段话翻译完,毛泽东摆着手高兴地笑了。邓小平说:“政治局的同志们对他们气很大,我说不要把话都说完,散了。”毛泽东听完以后,连连点头,说:“这个办法好,留有余地,大家清楚就行了。我准备找王洪文谈,叫他找你,听你的话,他威望不高。”邓小平在毛泽东含混不清地讲话中始终聚精会神地聆听着,当李秀芝翻译时,他立刻点着头记录。毛泽东由于身体越来越衰弱,行走不便,说话困难,一般情况是不接见人了,他现在和政治局的联系更多地是通过毛远新进行,毛远新现在是毛泽东和政治局之间的联络员。毛远新列席政治局会议,政治局的开会情况都是通过毛远新汇报给毛泽东,而毛泽东的指示也通过毛远新传达给政治局。毛远新一直神情严肃地坐在一旁做着记录,当停住记录时,便很严谨地看着邓小平和毛泽东的谈话。邓小平知道直接面见毛泽东的机会越来越少,今天也属机会难得,他要尽可能对毛泽东多汇报一些事情。他讲了这段时间政治局的情况,也讲了全国各领域整顿的情况,而且尽可能言简意赅。毛泽东连连点着头鼓励道:“你要把工作干起来。”邓小平立刻明确表示:“这方面我还有决心就是了。”毛泽东高兴地说:“那好。”这句话没用李秀芝翻译,邓小平也听明白了。邓小平又讲道:“反对的人肯定会有的。”毛泽东摇着头笑了,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当李秀芝将这句话翻译过来时,邓小平会意地笑了。他知道毛泽东引用的是三国魏李康说的名句:“夫忠直之迕于主,独立之负于俗,理势然也。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他注意到毛远新在记录这句话时也毫不生疏。
  他说:“主席是把我放在刀尖上了。”毛泽东说:“这是叶帅提议的,我赞成的。”邓小平点点头,自己此次重返政坛主持党政军日常工作,周恩来和叶剑英起了关键的作用。
  他一边与毛泽东谈着话,一边却在思索中国政治面对的最重要现实,那就是毛泽东身体的日渐衰弱。毛泽东此刻仰坐在沙发上,高大的身躯疲乏无力地陷在其中,他的手抬起来时,止不住地颤抖着,说话时,嘴和舌头显出了力不从心的困难,当他转动头部看着左右时,动作迟缓而吃力,有些浮肿的脸显得憔悴而黯然,大多数时候面无表情。他已失去了往日谈笑风声的领袖风采,即使是高兴的笑,脸上的笑容也显得迟钝困难。当毛泽东以年迈之躯独自接见他时,他感到自己肩上的重任。毛泽东比他年长11岁,今天,看到毛泽东的身体已如此衰弱时,他觉得自己像在长辈面前接受任务的年轻人。他有机会面见毛泽东,最重要的是巩固自己同江青等人斗争的成果,使毛泽东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更了解,更理解,更信任,更支持。只要毛泽东不风云突变,他对于治理中国没有一丝畏难。在重返政坛的这两年时间中,他最感棘手的就是和江青、张春桥、王洪文等人的斗争,如果毛泽东始终耳聪目明,了解详情,正确决断,他一定可以做到“横扫千军如卷席”。
  毛泽东的房间里原本就比较阴暗,黄昏的来临更使阴暗浓重。开了灯,外面不黑,里面不亮,像是在面对毛泽东的晚年光景。毛泽东两手放在沙发扶手上,头仰靠在沙发背上,似乎还在坚持和他谈话,然而,他从李秀芝打量自己和打量毛泽东的目光里看出自己该告退了。他把最后的几句话讲了,然后说道:“主席,我就继续这样干下去,我走了,您休息吧。”毛泽东微微点了点头,这次并不长的谈话显然已经使他十分疲惫。当邓小平站起身时,毛泽东又一次要从沙发上坐起来,李秀芝和毛远新一左一右扶住毛泽东,使他坐起了身子。
  毛泽东伸出有些颤抖的手,邓小平上前用两手紧紧握住,说道:“主席,您放心,您保重。”
  毛泽东的手宽松而无力。邓小平走到门口时,又回过头向毛泽东挥了挥手,毛泽东已经仰靠在沙发背上,也微微抬了抬手。毛远新走过来,送邓小平走出房门。临分手时,毛远新机敏而谦谨地问道:“今天您和主席的谈话,我要不要把我的记录整一份给您?”邓小平点了点头,说:“可以。我也做了记录,合在一起就没有遗漏了。”
  他径直走向在门外等候的红旗小轿车,警卫拉开了车门,他上了车,警卫关好车门,上了前面副驾驶员的位置。这时,邓小平看到毛远新还十分严谨地站在门口目送他的车开走。他一瞬间就想到了这个毛远新以后就是毛泽东的眼睛和耳朵,毛泽东的态度,中国政治的形势大概在很大程度上要受这个似乎并不惹人注意的年轻人的影响。想到其中的前因后果,他的眼前出现了浓重的阴影。司机问:“现在去哪儿?”他挥了一下手:“去医院看望总理。”
  周恩来患癌症病倒在医院中,前几天去看望他时,已经骨瘦如柴,毛泽东又是风烛残年,他确实觉得肩上的担子沉重起来。过去,他总爱说一句幽默的话:“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现在,两个高个子一个躺下了,一个坐下了,他能顶住不让天塌下来吗? 

第九十二章
  天刚亮,卢小龙就来到了徐州铁路局工程处的工地。这是新建的徐州火车站工程的一部分,已经到了扫尾阶段,卢小龙对一支几百人的施工队伍今天要做的活进行分派,大队人马才可以行动。新车站基本完工,今天是集中力量砌一道几百米长的围墙,下午铁道部领导来徐州铁路局视察,要抢在他们来之前将围墙砌好。
  夏末秋初,天还十分热,尤其要赶在一大早就开工,作为施工队队长的卢小龙先为施工队的班组长们开了一个简短的碰头会,明确了任务,提出了要求,整个工地就生龙活虎地干了起来。水泥沙浆搅拌机隆隆地转起来,墙基已经挖好,用蛤蟆夯略夯一遍,上百把泥瓦刀就干起来了,一块块红砖带着水泥沙浆飞落到地基沟里,砖墙的基础很快就成形了,两边运砖、运水泥沙浆的小工们也都源源不断地供给着。卢小龙看了看等一会儿围墙砌高了需要搭脚手架的木板的准备情况,知道今天的活计都安排好了。他又看了看长龙一样施工的现场,泥瓦工们一个个弯着腰动作迅速地挥舞着泥铲、泥瓦刀,将一块块红砖齐齐地铺码着,他估算了一下进度,便放心地离开工地,去铁路局工程处了。
  太阳还没出来,草帽背在背上,一件短袖白衬衫、一条灰蓝劳动布裤都溅着泥浆,一双解放鞋也是斑驳的泥浆斑点,再加上被晒得黧黑的面孔和手臂,都挺形象地说明了他现在领着施工队搞基建的身份。在徐州上班已经一年多,一开始跟着技术员学工程预算,凭着上高中时数学基础好,很快把预算、决算基本技术掌握到手,很多不大的工程项目他居然能够独挡一面地做出预决算,这让处长和技术员们都惊叹不已。他除了在处里搞预决算,还经常在工地上忙碌时带领施工队施工。文化大革命中训练出来的组织号召能力,很快使他成为难得的施工队队长。他又像在农村插队一样,一边领着干,一边学着干,拿起泥铲、瓦刀码砖活,用工人们的话讲,不够八级工,也够三四级工了。干施工队队长跟干生产队队长一个道理,要带头干,要会干,要会派活,要赏罚分明。他善于笼络人心,每天到得早,走得晚,几百人的施工队伍被他管得井井有条,成了徐州铁路局基建处的一个先进典型。
  他到了基建处,因为今天要迎接部里的领导视察,整个铁路局都提前上了班,基建处里早已各就各位,蒋处长正和几个人围着办公桌说话,看到卢小龙进来,他在办公桌前抬起了有些秃顶的长圆脸,问道:“工地都安排好了?”卢小龙说:“安排好了,已经干了一阵了。”蒋处长满意地点点头。他是一个资格老文化低的老干部,动辄喜欢训人,卢小龙早已摸准了他的脾气,该乖觉则乖觉,该服从则服从,该苦干则苦干。刚来处里,对他这个全国有名的造反派头头,蒋处长白眼相看。后来,得知卢小龙的父亲是三七年参加革命的老干部,便有了几分亲切,因为蒋处长自己也是一个“三七式”。又听说他的父亲文化大革命以来历经迫害而死,又对卢小龙有了两分同情。卢小龙不露声色地和他调整着关系,下班时间去他家坐一坐,偶尔送两瓶酒,时而在他家吃顿晚饭,干起工作来埋头拚命,少说多干。他的这套做法很快赢得了蒋处长的青睐。当他一夜一夜在办公室开着灯加班,赶做工程预算、决算时,不止一次被夜晚来办公室拿东西、打电话的蒋处长撞见,蒋处长总是随便地问一句:“还加班搞呢?”他有意头也不抬地回答:“抓紧一点,提前搞出来主动点。”
  继续埋在满桌数字表格中,摇着计算器忙碌着,绝不多看蒋处长一眼。这时,蒋处长往往会在办公室坐一坐,沏上一杯茶,喝上几口水,说道:“早点休息。”便背着手走了。他仍旧头也不回地继续忙着自己的案头工作。
  他的这套风格果然使蒋处长越来越对他另眼相待,大会小会表扬他;他则坐在人群中一言不发,偶尔拘谨地笑一笑。他知道自己这样独树一帜会引起处里其他人的嫉妒,所以,除了工作,他对一切人事关系都保持麻木不仁的态度,对任何有关名誉和利益的事都不争不抢。在办公室摆放办公桌时,先是把他摆在了一个角落,他毫无怨言地缩在角落里,光线暗,白天就开着台灯干。后来把他调整到窗前,和一个姓温的技术员面对面坐,他也处之泰然。温技术员就在处里管预算概算,卢小龙拜他为师,小心谨慎地学习,称对方为“温师傅”。轮着打水扫地的活,他总是提前十分钟上班,抢先干了;轮着预算决算工作受表扬时,他总是让温技术员去出头露面,他像一个不会飞的苍蝇一样躲在阴暗的角落里。后来,基建处里又来了新的干部,他主动提出将自己办公桌调到靠门口的地方,将光线充足的地方让给他人,自己则和一个同样是刚分配来的女学生面对面坐着。对方是本地的中专毕业生,插过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