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人学-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荣利的生活道路的。阿兰本人,一直到六十五岁退休为止,四十余年始终做着高校的哲学教师。大学的权威职位,并未能打动他的心。

他一生中始终对高校教育抱着热情和自豪感。

户田先生也曾对我们讲过:〃为了能引率别人,就得舍掉名誉的欲望和金钱的欲望。越能舍弃这些欲望的人,越是强者。对于这种人,从好的意思说,是谁也奈何他不得的。〃

将〃名声〃或〃财富〃放在第一位的人,真正说起来,是没有做领导者的资格的。对教育家说来,也是如此。学生们敏锐的〃心灵〃,很快就能看穿教师的自我主义。在从事触发灵魂这种细腻的工作中,浮在表面上的名声,总是很快就会变成过眼云烟,消失得无影无踪。只有彻底抛弃世俗欲望的清纯高洁的热情,才会深入纯洁无垢的孩子们的心灵深处,在他们内心深处敲响感铭与共感的钟声。

阿兰与他的老师拉涅的遇合是在十八岁时,他从拉涅那里学到了在现实社会中的〃活的〃哲学。这种哲学才是〃新的精神〃的觉醒,是〃新世界〃的发现。对阿兰说来,这段时期正可以称为〃青春黎明〃的觉醒时期。他回顾这一时期说:〃哲学家每天清晨经历着双重醒来。〃

这就是说,一个人每天清晨睡醒,这本身就意味着每天要接触新的世界。再加上从哲学的角度学习新的〃观察事物的方法〃,因此可以说具有双重意义的〃醒来〃。无疑,阿兰是在老师拉涅的指导下,经历着无数次新鲜的感触的。

阿兰很喜欢〃人生,是由清晨起开始形成的〃这句话。可以说,他是个〃清晨的哲学家〃。据说他在教学生时,也经常重复这句话,他显然是十分热爱朝阳初升的〃清晨〃的那种印象的。

至于拉涅,他把整个身心献给了高校的教育事业,四十二岁时,他逝世了。如前所述,他未能来得及写出什么著作。

阿兰怀念他的老师说:

〃我的老师生前当然应当在现代的最深邃的哲学家当中占有一席地位。凡是敬爱老师的人,从老师那里学到全部思想的人,都必须努力使老师死后能占有这种地位。〃(同前书)

这样,阿兰这些弟子们言必果行,投入了全部精力,整理并出版了拉涅的讲义原稿。这真是可贵的师生之爱。学生敬爱老师的这种执著的念头,使我深深为之感动。阿兰的整个一生,反反复复宣扬了拉涅。因此,在今天,拉涅的名声和阿兰一起,在历史的花园中散发着馥郁的芳香。

同时,著名的作家莫洛亚又是阿兰的学生,也就是说,是拉涅的再传弟子。而莫洛亚也怀着敬爱老师之情,写下了阿兰的传记。其开首是这样写的:

〃阿兰平时是伟大的,而当他叙说其师拉涅的时候,则比平时的伟大还要伟大。〃(《阿兰》,佐贯健译,篠竹书房版)

人生会有无数的〃遇合〃,会有无数的〃人与人的情谊〃。

但我总觉得:在其中,〃师弟的遇合〃、〃师弟的情谊〃,才是最崇高的人生的〃精华〃。

命运之星

——逆境时期的光源氏

《源氏物语》据说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书中的主人公光源氏的大名,广义的说,他不管走向哪里,也不管他做什么,似乎都象征着他是个〃光辉的存在〃。

《源氏物语》中的〃须磨〃〃明石〃两卷,描述了光源氏处于最逆境的时期。

他的父帝——桐壶帝死后,源氏失去了他灵光的后盾,周围蠢动的嫉妒和阴谋,步步向他紧逼而来。这样,他终于在政治上失势,被迫离开都城,过起流离的生活。

这是源氏二十六岁至二十八岁时发生的事。两年多的流放,可以说是和青春时期最严重的苦难相搏斗的日日夜夜。

光源氏的人生,在失势之前,是极其一帆风顺的。作为天皇之子,他虽然被降为巨籍,赐姓源氏,但他资俊貌美,无与伦比。他走过一条备极荣华的道路。

就是这个源氏迎来了最大的考验。为什么唯独自己必须经受这样大的痛苦呢?——

他当时的心情,很可能面对人生的冷酷现实,这样自问自答。所谓人世难道是这样残酷的吗?他不知有多少次深深体会了悲哀和无常的滋味。

任何人都会有逆境之时。人生,不会总是顺境的。假如真有任何时候都一帆风顺的人生,那就不会有人的成长。不懂得艰辛,就只能使人骄慢。未尝受过痛苦滋味的人,不会懂得伟大人生的深度。这是我经过观察许多人之后得出的结论。

但是,如果一个人在逆境、苦难之中,一味意气消沉的话,那么作为人,就未免太浅薄了。如果一有事就为之惶惶不可终日,那么作为人,不能不说是毫无任何内容。光源氏的形象不同于一般意志柔弱的弱男子。他的精神世界里有着将逆境作为动力的某种东西。他通过在〃须磨〃〃明石〃所经历的苦恼,完成了精神的成长和锻炼。

不久,源氏迎来了无罪还京的日子。在逆境之中,他虽然也曾一度悲叹过,但精神终于没有颓败。他忍隐着,新的进路终于打通了。

〃尔之命运之星,存于尔之胸中〃这句话深深留在我的内心深处。当前的境遇好坏也罢,过去好坏也罢,开拓未来的命运之星,肯定只存在于自身的胸中。暴风雨袭来也好,惊涛骇浪逼近也好,只要自身总是煌煌发光就够了。向苦难挑战的人,能够在艰辛中锻炼自己,使自己成长起来。要紧的是,不管为多么激烈的波涛所拨弄,也不要丢掉对未来的希望,必须充满信心地前进。

相反,牢骚满腹的人,关闭了自己,就会渐渐地无人理睬,终于陷入到处碰壁的结局。

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既有晴朗的日子,也有烈风劲吹的日子。重要的是,人生最后的胜利,才是永远的胜利、真正的胜利。千万不应忘记:为了获得最后的胜利,八五八书房不回避青年时期的艰辛,将这种艰辛作为自己成长的跳板,这种态度是万万不可缺少的。

培育人

——教育家的鲁迅

我对鲁迅最感钦佩之点是,鲁迅又是个优秀的教育家。他作为教育家,在青年身上发现了无限的可能性。

他为了建设新中国,对青年寄与很大希望,即使付出种种牺牲,也要全力去培养他们。因此,他不能容许教师利用学生们的纯真热情为自己保身。

〃学生们年轻,经验少,经常被冒牌的教师利用做跳板。

再没有比冒牌教师更可恶的了。〃——据说,鲁迅经常这样说。

(《鲁迅与内山完造》,小泉让著,讲谈社版)

在逝世的前十天,鲁迅去参观了〃木刻展览会〃。当时他的身体已经十分衰弱,达到不允许他外出的地步。但是,版画运动这一领域是他一生中倾注心血的事业之一,他渴望看到这些青年艺术家的生气勃勃不断成长的姿影。他不顾病体,还是到会场去了。他对青年寄予的深切期望,终生没有改变过。他坚持教育家的道路直到人生最后的瞬间——下边的一段话,足以传出他的炽烈的精神面貌。

〃在我活着的时期中,我愿流出一滴一滴的血来培育人。

我虽然感觉出我的身体已经衰弱,但又是一件乐事〃(《鲁迅的生平》,石一歌著,金子二郎、太原信一译,东方书店版)。

他的心情大概是这样的:不管我的身体多么衰弱,即使即将死去,但看到如早晨太阳升起一般的青年人成长的情景,就再也没有比这个更使我快乐的了。我对鲁迅的心情完全同感。青年才是开辟新时代的瑰宝。因此,为了开拓青年人活跃的天地,就是为了这个,纵有任何艰难困苦也要前进。一想到青年们那些活跃的情况,一切困苦也都成为快乐的了。

教育许多的人,培养有用的人才,是非常重要的。那种不为下一个时代发现人才、不能培育人的人,不能说是真正的领导者。区分独裁者与领导者的界限,正在于此。

而且,真正培育人,靠的是真诚的力量。如果有培育人才的真心实意,那么在十个人当中只要有三个人培育成才,这三个人也会起到三十个人的作用。这是我从经验中得来的实际感受。反过来说,如果靠玩弄手段,即使十个人当中培育出九个人来,那也不过只起九个人的作用而已。

总之,发现人、培养人,这是从事一切战斗首先应该着手的根本。它是出发点,是向着无限未来茁壮成长、不断引向胜利的基础。

后继者必备的条件

——山崎丰子①的《暖帘》

①山崎丰子(1924…),当代女小说家。

昭和三十二年(一九五七)五月十三日(星期一)——

这一天是阴天。根据我的日记,这天,我应恩师之邀,携同妻子到〃艺术剧场〃去观看由《暖帘》改写的戏。我在日记中写道:〃《暖帘》……这是一出历史剧,写具有大阪人特色的、贩卖海带的店伙的一生。对于矢志不渝地维护家业的、严肃的剧中情节,惹得我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我记得这个剧是根据山崎丰子的原作,由菊田一夫改编并导演的。一直演了四个小时。它生动地描写了坚守作为商人的人生道路,是一出感人深至的戏。

小说《暖帘》(新潮文库版),是写大阪的一家贩卖海带的老字号店铺,——〃浪花号〃的商人吾平从十五岁起到六十岁止的人生旅程。

吾平出生于淡路岛,由店东从街头把他收养起来,当了小徒弟,虽然受到早就在店的掌柜们的欺侮和虐待,但他一直诚朴勤恳,最后由店东分给他一处支店。这以后他也连续遭受关西地方的洪水以及战争等天灾人祸,他克服了接踵而来的苦难,终于把他的店铺很好地复兴起来。

初看去,这也许是个平凡的故事,但对吾平本人来说,却算得上是一出波澜起伏的人生剧。

他在他的人生道路上最珍惜的又是什么呢?——大阪遭受空袭,位于船场地方的吾平的店也被烧光了。那时,他摘下暖帘①把它卷起来,从熊熊的烈火中拼命地逃出。在此之前,〃浪花号〃的本店遭受火灾时,也是他,首先把暖帘救出来的。

①暖帘——日本旧式店铺门前挂的布帘,上边染有店名。

从这种意义,我在日记中写道:〃暖帘是商家的生命。正因为如此,必须豁出性命去保护它。〃我从这点上看出了大阪商人那种强韧的心态——将暖帘看成是商人自豪感的象征,从而深深为之感动。

吾平本人也是对〃浪花号〃的暖帘抱着绝对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来做买卖的。他不管遇上什么样的困难,也决不肯陷进经商的〃邪道〃。他走着作为商人的正确道路,克服了许许多多的危机。这可以说是绝不可玷污暖帘的思想在支配着他。

而且,在这部小说中也描写了儿子孝平接续父亲吾平之后的情况。在剧中,父亲训诲儿子一节描写得很好。记得扮演父亲的森繁久弥先生,将这种催人泪下的、近似严师对待弟子的父子关系,也演得十分出色。这位父亲直到临死,决不说自己的儿子已经成为一名合格的商人。但在背后却深为儿子能成为自己的后继者而由衷高兴。

我的恩师当时身体已十分衰弱,因此,他自己已不能去观剧,所以提议让我们夫妇去看。我当时看了这个剧的内容,深深感到先生的良苦用心。这点使我至今记忆犹新。

自然,对于暖帘的看法,父亲和儿子是各不相同的。在小说中,很好地守住这个店铺的儿子,是这样想的:

〃不错,暖帘是商人灵魂的据点。正像武士以家门、血统作为他们的据点一样,是决定商人思想的基础。但是,这不是一切。过去那种只要挂出老字号的暖帘,就可以万事大吉、老老实实做买卖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现代,暖帘的价值,全在于利用它的人手腕如何。如果只是一厢情愿地依靠顾客们对暖帘逐渐复活起来的怀旧之情,那就会照样没落下去。只有那种人,他从暖帘的信用和力量出发,能够忍受别人所不能忍受的困苦,能够做出别人做不出来的妙着,才算是能真正利用了暖帘。〃

这意思就是说,为了继承、发展暖帘,不应当躺在暖帘上。只有利用暖帘的人,他的才能、他所经历的苦难、他的不懈努力,才是决定最后胜负的关键。

我觉得在这个故事中含有很丰富的内容。它给人们以启示:不管是企业也好,团体也好,应该如何加以继承和发展。

那些准备继承前人的人,必须具有不断积蓄力量的意志。在顺境中万不可躺在已建成的事业上。为了更加成长,要敢于把自己置于严酷的环境中,与自身搏斗,使之向前发展,经受比前人更加重大的劳苦。总之,对这种人,无疑他必须具备这样的聪明才智和强韧的精神力量才行。逆境才是人的完成的严父,只有敢于置身于人的能力最大限界的位置上来,才能发挥出浑身的力量。最好能保持青年的精神,勇于承受后继者的艰辛劳苦,与之挑战。

〃能〃①的大成者世阿弥元清②说过:〃家,并非单纯的家,有真正继承家业的人,才成为家;人并非单纯的人,懂得艺道真髓的人,才成为人。〃(《世阿弥艺术论集》,田中裕校注,新潮社版)

①能——一种传统的古老剧种。②世阿弥无清(1363…1443),〃能〃的名演员、剧作者、古典剧的理论家。

不管是多么伟大的人物,只有既知己又得人,才能发挥力量。不管是什么样的名门之〃家〃,只有得到优秀的继承人,家的传统和财产才会发挥作用。后继者不得其人,必然导致一切均误,如后继者得其人,则会成为万事胜利的基础。

 立誓经受考验之路

——须利耶苏摩、鸠摩罗什、僧肇

越过漫长的丝绸之路,前来中国宣扬佛法的译经僧当中,其翘楚则是鸠摩罗什。日莲大圣人说:〃唯独鸠摩罗什是位在教主释尊的经文中不搀杂个人私见的人。〃他不只在翻译技术上,留下了优秀的译经典范,而且立足于大乘佛教正统派龙树的哲学,将佛教的精髓毫无谬误地传往中国,也是他的伟大功绩。正是有了鸠摩罗什的优秀译文,才使法华经、般若经、维摩经等经典得以流传中国全土。这就是为什么称赞他的功绩是〃光前绝后〃的缘故。发祥于印度的佛教,不久传到中亚,传到中国,然后传到日本来,超越了国界,也超越了民族界限。在这背后,不只是鸠摩罗什,许许多多无名的求法僧都在挺身与困苦搏斗。佛教之所以能超越三千年的时空,成为世界宗教,我认为这是源出于人的不可遏止的求道激情和对布道的坚强信念。

罗什的一生,的确是名副其实地充满了波澜万丈、艰苦卓绝的一生。但他有他的生活原点。那就是他少年时期在学佛学时他的师傅须利耶苏摩交给了他一册梵文的法华经,并对他说的一句话。〃佛日没于西,其余耀将及于东,此典于东方有缘,汝其慎弘传之。〃——这意思就是说这部经典是与东北之地有很深因缘的经文,你应当小心在意地去广加传布。

鸠摩罗什生于四世纪中叶,界于月氏(印度)与汉土(中国)之间的西域北道佛教文化中心地的龟兹国。他的父亲鸠摩罗炎出身于天竺国的名门世家,他的母亲是龟兹国国王之妹——耆婆。据说罗什七岁时出家后很快通晓了传到龟兹国的一切佛法。九岁时,为了进一步专修佛道,由他母亲带领来到被认为是他父亲鸠摩罗炎出生之地的克什密尔的罽宾国留学。在那里,罗什以他的俊逸的才能钻研了佛法。十岁前后,他以沙弥的身份,留下了一段插话,说他当着国王的面驳斥了外道。

他三年留学期满,几乎领悟了小乘经的说一切有部的教义。罗什与其师须利耶苏摩的遇合是在他的归国途中、母子访问沙勒国的时候。耶利耶苏摩作为当时西域的大乘论师,已经是非常有名的人物。罗什求道心切,与这位大论师认真地反复进行了讨论。而且他终于认识到:〃余昔时所学小乘,宛如人之不识真金,而以鍮石为妙。〃这样,他懂得了大乘经之可贵,心机一转,在苏摩的指导下,努力钻研起大乘教学来。

须利耶苏摩也对当时只有十三岁的少年罗什,尽心竭力地传授他《中论》、《十二门论》、《百论》这些大乘佛教的精髓。最后终于向罗什嘱咐要把法华经的原典〃传向汉土〃。

与这位师尊的遇合,而且由于这位尊师的一句话,决定了鸠摩罗什的一生。

青年罗什的名声已广及中国,成为天竺、西域、汉土无双的大乘论师。现在只剩下等待去东方的中国的时机的到来了。但是,还有逆境的风雨在等待着他。前秦的国王苻坚听到罗什的大名,一心想把他接到本国来,于是派遣将军吕光去攻打龟兹国。龟兹的王城被攻陷了。但吕光将军不懂佛教,他把罗什只看成是个年龄不大的平常人。他为了使罗什堕落,离开佛教界,命令罗什破戒、娶妻饮酒。而且当吕光回中国的途中,不幸接到苻坚崩逝的消息,于是吕光在河西凉州宣布独立,建立了后凉国。由于这个缘故,以后十六年间,罗什只好在姑臧这个地方度过雌伏的岁月。

三十几岁的后半到五十几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